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400字)《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反思:本节课主要目标是:1让学生通过感悟,知道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2、认识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影响;3、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我设计了五个活动主题,按照循序渐进的逻辑顺序,让学生从熟知的家乡文化入手,逐步感知中华文化的内容。
在教学中,学生兴趣很浓,对中华文化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活动2,学生在认知中,感悟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正是要学生掌握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
然后,我让学生列举中国的传统节日,学生如数家珍,我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倍加珍视这些传统节日?从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影响。
活动3,让学生感悟中华传统美德,在讲故事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还形成了许多传统美德。
最后,归纳学习收获,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篇:《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400字《灿烂的古代文化》教学反思高庄则中心小学郝高灵第一,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出问题,以学生活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情升华,环环相扣,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全面认识中华文化。
这样做符合学生知识生成的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拓展能力,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
第二,恰当的使用视频情景,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审美,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起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相关学科的渗透,历史知识的碰撞和比拼,使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灿烂的中华文化》优秀教学设计反思教材分析《绚烂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九班级思想品德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框题,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
八班级已学过《多元文化地球村》,探讨的是世界各国的文化,为本课作过铺垫。
本节课包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两目内容,第一目主要是让同学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等。
第二目主要是了解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品质。
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进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同学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
各式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一些同学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
假如不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能量,就会导致一些同学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本堂课通过体验、质疑、活动三种途径培育同学的参加意识和合作技能,旨在加强同学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学情分析同学通过语文、历史课的学习,在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方面有肯定的知识积累。
这一课属于知识课型,又能渗透责任感和爱国教育,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同学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地位影响,使同学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威力和魅力,培育喜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加强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
据此,本课教学遵循新课程中“坚持以同学进展为本,转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同学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与反思连平县第二初级中学庄少芳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内容处于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这单元的主题是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
2、了解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学生学情分析:1、学生对课本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及原理掌握的较好,但不善于思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对教材内容领会不深。
2、学生对书本上知识点的识记能力较强,但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且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3、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和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逐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地解答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开展、阅读鉴赏、组内讨论等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体会中华文化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特点教学难点: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方式与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及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提供素材,使知识更直观,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利用实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分析现象或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自觉完成知、情、意、行的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材解读】一、单元主题本单元题目为“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紧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题,分别以文字、科技、美德为中心,编排了三课内容:《美丽文字民族瑰宝》《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单元逻辑结构如图所示:二、内容分析《美丽文字民族瑰宝》围绕中华民族的文字展开。
汉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体优美,具有十分独特的审美价值。
同时,汉字熔铸着先人的智慧和灵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观念蕴含其中,汉字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价值取向。
汉字不仅是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它在历史上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释放出新的活力。
《古代科技耀我中华》围绕中国古代的科技展开。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农学、天文学、数学等古代科学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围绕中华传统美德展开。
中华传统美德历久弥新,世代相传,传统美德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爱国情怀三个方面。
人格修养突出明志、气节、诚信、求新等,社会关爱突出仁爱、宽容、推己及人等,爱国情怀突出以天下为己任、前仆后继、保家卫国、关怀民生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了解更多是知识层面的。
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并不是具体讲述这些文化成就,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要把握好课题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传统美德、道德观念,并能够主动地认同中华文化,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精神的人。
四、素养落实点本单元教学涉及《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课题灿烂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及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
2.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重、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的力量、特点和影响;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难点: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
三、教学方法例举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板书设计:灿烂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的产生: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2、中华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的特点横向看:博大精深纵向看:源远流长4、中华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对世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1、代代传承的美德2、历久弥新的美德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千里江山图》水墨长卷,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真正的无与伦比”的赞誉,既是对精彩的开幕式,更是对灿烂的中华文化。
板书《灿烂的中华文化》)(二)学习新课活动一:比一比,谁知道得最多?(多媒体展示)师:请同学们展示课前布置的你们所收集的“中华之最”并归类1、第一小组——工程建筑方面2、第二小组——科学技术方面3、第三小组——文学艺术方面(生答后师总结)自古以来,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多媒体展示)师:请同学们展示你们所了解的下列中华文化元素的来历1、第一小组——中国的方块字2、第二小组——中国的杜康酒3、第三小组——中国的端午节(生答后师总结)世界历史上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明,但唯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充分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
人教版八年级《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局直中学罗仁超人教版八年级《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局直中学罗仁超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及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收集材料基础上的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三模六步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学习方式三模块: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展示反馈六步: 1、出示目标,提出问题 2、自主学习,分析感悟3、小组交流,合作探究4、小组汇报,成果展示5、实践巩固,检测验收6、反思提升,拓展延伸。
四、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代表中华文化的资料,可以是美德故事、民族精神故事、名言警句,代表人物、历史故事、古诗词,传统手工作品等等。
2、小组可以用图片、实物或制作幻灯片、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中华文化。
3、调查身边的文化如北大荒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二)创设情境1、请同学看图片,引发思考,说一说看完后的感受,导入新课。
2、明确学习目标关于中华文化你想了解什么?3、师补充问题(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思考方法:可以根据政治学科的学习特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方面思考,提出问题。
(三)自主学习1、学案自学:(1)中华文化的形成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窥一斑而知全豹——《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朱宁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
【年(卷),期】2017(000)021
【摘要】《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第一框题的内容。
依据课标要求,本框题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会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中华传统美德的与时俱进,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自豪感。
本框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两目组成。
从这两目的关系上看,中华文化包含中华传统美德,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各说各话。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朱宁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
【相关文献】
1.《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J], 吴蕾
2.《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J], 李雪
3.《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J], 张艳
4.《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J], 谢晋;杨娟;汪勇
5.求同存异完善教学设计--对两篇《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的点评 [J], 张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7-09-26T09:21:39.64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作者:兰彦凤闫保华[导读] 增强了学生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节课的不足就是,由于内容较多,学生探究的时间比较短,学生探究的余兴未尽。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汤原农场中学教师点评: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汤原农场中学教研主任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材分析:《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实验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课八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了解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因此,本节课在八年级教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学生分析: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
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
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就会导致这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所以,学习这一课很有必要。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发扬、传播中华文化;难点: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学习目标:①通过图片展示、学生举例,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有哪些②通过学习懂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③通过案例分析等活动,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及怎样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与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与反思作者/ 姚献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点;理解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2.能力目标:具有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感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教学难点: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片断。
学生思考:这些画面是从哪节选下来的?你从这组画面中得到中华文化哪些信息?教师点拨:外国朋友安妮也从网上观看了这一画况,他被开幕式的精彩场面深深震撼了,他觉得中华文化太神奇了,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想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她。
假如你是安妮的中国网友小华,你将怎样向安妮介绍中国文化呢?二、讲授新课板块一:感知中华文化特点。
1.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中展示一组组中华文化的图片:先按时期分别展示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隋唐时期、明清及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再按类别分别从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方面介绍中华文化的突出成就。
2.设问:五彩缤纷的文化、优美的旋律让我们沉醉其中。
在这些文化当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当中有传统文化的体现吗?综合以上活动你认为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3.教师小结: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统不曾被打断的国家,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但中华文化不神秘,离我们也不遥远,他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也是丰富多样的,它就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次,每一点空间。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同心二中王红
一、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学生盲目跟从外来文化、漠视民族文化,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进而化为实际行动显得非常必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传承的美德.
2、能力目标:逐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教学难点: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做美德的践行者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对比分析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播放节选视频《中国奥运会开幕式》、搜集相关图片及故事资
料、搜集《中国最美孝心少年》的故事。
多媒体制作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时间:1课时
•班内举办一次弘扬中华文化的主题班会,选取你喜欢的形式(一首小诗,一份手抄报,一幅摄影作品等等)来参加
•你怎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