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教学准备:1. 教材: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2. 多媒体设备;3. 课件和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约10分钟)1.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Step 2 探究(约15分钟)1. 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谈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陈述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鼓励学生互动讨论,了解各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 教师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并阐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Step 3 学习(约25分钟)1. 教师布置任务,供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指导。
2.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同时边读边思考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有哪些?3. 学生互相讨论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梳理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Step 4 总结(约15分钟)1. 学生分享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书法、国画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践动手能力;2. 组织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展览、诗歌朗诵或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六、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文,可以自由发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和展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内容包括音乐、绘画、书法和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培养学生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能力;3.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知识和特点;4.培养学生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能力;5.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基本知识和特点;6.培养学生欣赏中国传统书法的能力;7.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8.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传统节日的参与意识。
三、教学准备1.音乐、绘画、书法和传统节日的相关教材和资料;2.制作音乐、绘画、书法和传统节日的教学素材。
四、教学设计1.传统音乐教学(1)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和特点;(2)播放中国传统音乐,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和美妙;(3)组织学生进行传统音乐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2.传统绘画教学(1)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和特点;(2)展示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其中的意境;(3)组织学生进行传统绘画的实践,让他们亲自体验传统绘画的技法和魅力。
3.传统书法教学(1)介绍中国传统书法的历史和特点;(2)展示中国传统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其中的艺术美;(3)组织学生进行传统书法的实践,培养他们的书法写作技巧和审美能力。
4.传统节日教学(1)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2)展示传统节日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特点;(3)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活动和方法1.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某个主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2.展示和欣赏:通过播放音乐、展示绘画和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教案教案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课程目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教学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教学难点: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教学准备:幻灯片或海报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图像和关键词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并分享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呈现(10分钟):展示幻灯片或海报,以图像和关键词的形式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简要介绍每个关键词的含义和意义。
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儒家思想和礼仪文化道家思想和哲学佛教的传入和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和诗词传统绘画和书法京剧和其他戏曲艺术形式传统音乐和乐器中医药和养生文化四大发明和科技贡献等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同伴分享。
总结(5分钟):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强调学生应该尊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在下节课上做简短的报告。
拓展活动(5分钟):提供相关书籍、电影或网站的推荐,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延伸:在下节课上,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报告,分享他们对所选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结合相关活动,如观看京剧表演、参观博物馆或艺术展览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了解。
时间:课时:课型:新授主备: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重点:1.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三、阅读教材,找出三点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找出知识点、重难点、困惑疑难点。
(一读、二画、三找、四梳理、五结论)四、紧扣教材,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一阅读第一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如何?(多元起源、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明、明清、近现代)五、展示交流,精讲点拨(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多元起源(1)文明摇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
(2)核心区域: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城,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奠基时期(先秦)(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2)表现:①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②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3)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是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形成格局(秦汉)(1)原因: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
②汉武帝独尊儒术。
确了需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主要内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以及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发展。
2. 第二节:儒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儒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3. 第三节:道家文化主要内容:介绍道家文化的起源、代表人物(如老子、庄子等),以及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4. 第四节:佛教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佛教文化的起源、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地点,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5. 第五节: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主要内容:介绍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习俗、艺术等方面的体现,以及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习俗体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儒家、道家、佛教等主要传统文化思想的了解和认识。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影响的体会和感悟。
4. 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2. 课件: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主要思想等。
3. 案例资料: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4. 活动材料: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所需物品。
5. 参考书籍: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六、第六节:诗词文化主要内容: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最新4篇)《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一《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实验学校赵建玲教学目标: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一、再现生活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师:没错!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夸夸我们中国,你会怎么说?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具有许多传统佳节的国家……师:孩子们,你们说的没错,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和外国有着太多不同。
孩子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知多少呢?生:我知道我国的传统佳节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生:我国的京剧、越剧、豫剧…… 等就是我们的戏曲文化。
生:我妈妈蒸的花馍、扎的花鞋垫也是一种民间文化。
……二、描述生活师:你们说的没错,哪你们都知道我国每年都在几月过什么节?生:每年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过元宵节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师:我编了一首对儿歌,你们也一起来想吧!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节?生:正月一日是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
九月初九重阳节。
师:非常棒!那你们知道怎么过这些节吗?生:……师补充: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守夜、拜年;元宵节:吃元宵、舞龙灯、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药浴;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炸米果、饮菊花酒。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对节日有这么多的了解,老师很欣慰,不过其它同学还有没有什么感受或疑问吗?哪位同学还知道关于这些节日的更多内容?生:我还知道“福”字要倒贴,意思是福(倒)到了。
生: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写重阳节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和发展历程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问答法:回答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案例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参与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作家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作家的背景和影响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和经典语句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阅读法: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进行分析讨论法:学生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影响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问题阅读分析:学生能够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代表作品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代表作品的背景和影响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展示法: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并进行分析实践法:学生进行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或欣赏活动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问题创作展示: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成果第四章:中国传统哲学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家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家的思想和影响分析中国传统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阅读法:学生阅读中国传统哲学的经典著作并进行分析讨论法:学生讨论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和影响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问题阅读分析:学生能够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经典著作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五章:中国传统节日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和习俗5.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和习俗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中国传统节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意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具体案例和习俗实践活动法:学生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问题第六章:中国传统民俗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中国传统民俗的形式和代表项目6.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民俗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民俗的形式和代表项目的背景和影响分析中国传统民俗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展示法:展示中国传统民俗的代表项目并进行分析实践法: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民俗的实际体验活动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民俗的问题第七章:中国传统建筑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代表作品7.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代表作品的背景和影响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展示法: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作品并进行分析实地考察法:学生参观中国传统建筑并进行观察和记录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问题第八章:中国传统思想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熟悉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8.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思想的定义和特点讲解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思想和影响分析中国传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阅读法: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著作并进行分析讨论法: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思想和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思想的问题阅读分析:学生能够分析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著作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九章:中国传统艺术(续)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其它形式和代表作品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方法9.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其它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等讲解中国传统艺术代表作品的背景、艺术特色和影响分析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方法在代表作品中的体现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其他形式和代表作品展示法: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视频资料或实物并进行分析实践法:学生进行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或创作活动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问题创作展示: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成果第十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创新重点解析本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共分为十个章节,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文学、艺术、哲学、节日、民俗、建筑、思想等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选全国技工院校公共课教材教案课程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选教案目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髓所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与发展–儒、释、道三教的传统文化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2.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古代诗、词、曲、赋、文言小说等文学形式的特点及代表作品–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风格与发展历程–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表达形式的特点3.中国传统节日与礼仪–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儒家礼仪体系及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传统婚嫁、丧葬等礼仪习俗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1.介绍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点–夏商周三代的地位和时间–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不同朝代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体系2.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与发展–不同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异同和互补关系–不同思想流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3.儒、释、道三教的传统文化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儒学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的现代转化–佛教的修行方式和对心灵成长的启示–道教的内丹修炼和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第二课时: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1.古代诗、词、曲、赋、文言小说等文学形式的特点及代表作品–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杜甫、李白、苏轼等文学家的代表作品欣赏2.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风格与发展历程–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和表现技巧–国画、工笔画、写意画等画派的发展与特点3.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表达形式的特点–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和乐器演奏技巧–京剧、豫剧、评剧等戏曲形式的表现第三课时:中国传统节日与礼仪1.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不同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不同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民俗习惯2.儒家礼仪体系及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儒家礼仪体系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儒家礼仪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和秩序的影响3.传统婚嫁、丧葬等礼仪习俗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传统婚嫁仪式的步骤和意义–传统丧葬仪式的仪仗和祭奠方式教学评估•学生课后提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交流心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表演、绘画、演讲等方式展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参考资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XX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读》,XX教育出版社•《传统文化艺术鉴赏手册》,XX文化出版社第四课时:中国传统哲学与道德伦理1.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伦理–仁爱、礼义、忠孝等儒家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儒家思想对个体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影响2.道家思想的哲学观点和生活态度–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和天道的理念–道家思想对身心健康和自然生活的追求3.佛家思想的涵义和修行方式–生死观和超越痛苦的佛教教义–禅宗的修行方式和内心觉悟的追求第五课时:中国传统医药与养生1.中医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治疗方式–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腧穴的理论体系–中草药和针灸等治疗方法的应用与特点2.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饮食调理、按摩养生等方法的原理和效果–中医养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与创新3.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养生方法的阳性与阴性修炼方式–传统养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应用第六课时:中国传统建筑与艺术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四合院的格局和传统建筑的材料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与风水的关系与意义2.传统建筑装饰和雕刻艺术–传统建筑的斗拱和龙凤题材的工艺表现–传统建筑雕刻的技艺和图案纹饰的寓意3.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规划的融合–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问题–传统建筑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价值与地位教学评估•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哲学和道德伦理的论文•学生制作一份关于中医药与养生的海报或PPT展示•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规划进行辩论与思考参考资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XX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读》,XX教育出版社•《传统文化鉴赏与研究》,XX文化出版社。
第5课时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曹坤丽 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写反思日记所需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墨子》选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注释:
(1)列德:以德行安排位置。
(2)农与工肆之人:指指农夫、工匠和商人。
(3)断予之令:给予其决断的权利。
2、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
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即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
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如果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
并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要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
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
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三、温馨点击。
介绍《尚贤》及《墨子》。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尚贤上》选段。
2、说一说你对《墨子》了解多少。
五、讨论: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并建议“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官
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试结合当时历史背景,谈谈他这一政治主张的现实合理性。
六、作业布置:
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
第6课时
《贤人君子》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曹坤丽 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潜夫论》的思想。
2、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写反思日记所需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潜夫论》选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注释:
(1)贱:低贱,没有社会地位。
(2)馁:饥饿。
(3)辱:受……的耻辱。
(4)扼穷:困厄穷迫的境地,指处境恶劣。
2、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所谓贤人君子,并非一定是做大官、收入丰厚、拥有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这些是君子
应当有的,但不是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的原因;所谓小人也不一定就是那些贫穷、身处社会
底层、饥寒交迫、灾患重重的人,这些是小人应当有的样子,但并不是小人之所以成为小人
的原因。
三、温馨点击。
介绍《潜夫论》。
四、活动广角。
1、背诵《潜夫论》选段。
2、说一说你对《潜夫论》了解多少。
第7课时
《致一之理,庶人非下》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曹坤丽 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写反思日记所需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老子解下篇》选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注释:
(1)庶人:普通百姓。
(2)曷尝:何尝。
2、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万物平等一致的道理,是指普通百姓并不低等,王侯贵族也并不高贵。对百姓而言那些
所谓的“尊贵”,对王侯而言那些所谓的“低贱”,都只不过是不了解罢了。有些人只看到了
人的身份有贵贱之分、等级有高下之别,却不知道人在本质上是平等一致的,哪里有什么高
低贵贱的分别啊!
三、温馨点击。
介绍《李氏丛书》。
四、活动广角。
1、背诵《李氏丛书》选段。
2、说一说你对《李氏丛书》了解多少。
第8课时
《人之生也,无不同也》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曹坤丽 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潜书》。
2、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写反思日记所需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潜书》选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注释:
(1)上农:富裕的、条件较好的农民。
(2)凶岁:收成不好的荒年。
2、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王公之家举办一次宴会,就要花费一户富农一年的收成,吃起来还觉得不够美味。吴西
的农民,就算不是荒年也吃麦麸稀饭,拌上荞麦秆磨的粉;而没有饭吃的人,确认为这已经
是天下的美味了。人出生的时候,没有什么不同,今天这样太不公平了。
三、温馨点击。
介绍《潜书》。
四、活动广角。
1、背诵《潜书》选段。
2、说一说你对《潜书》了解多少。
五、作业布置:
思考:平等有什么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