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宇集团破产
- 格式:ppt
- 大小:449.51 KB
- 文档页数:5
韩国大宇集团的兴衰史大宇集团的创建人是集团公司董事长金宇中。
1967年金宇中31岁时创建了一个仅有500万韩元的小服装店,1968年建成第一家纺织厂,1971年大宇实业公司因开发新衬衫而开始向国外出口服装,并取得对美国出口的垄断权。
创业者金宇中具有优秀企业家的许多特质。
例如:金宇中是一个工作狂,他常说:“我总是热衷于工作。
如果发疯似地热衷于工作,就一定能开辟道路。
”由于拼命工作,他就千方百计利用时间,早饭在上班的车内吃,胡子也是在车内刮。
总经理会议早晨举行,白天洽谈工作和生意。
到海外出差时,利用时差昼夜工作。
金宇中还是一个勇敢的开拓者,为了拓展事业,他相继收购和兼并了一些重化学工业公司。
1973年兼并东洋投资金融公司,1976年收购韩国机械有限公司,1978年收购玉浦造船厂,1982年购并大宇开发有限公司,1986年收购比利时石油精炼厂等等。
金宇中还把大宇办成韩国的跨国企业,成为韩国企业向海外扩展的先锋。
大宇成为韩国首先向投资风险大的东欧国家和中亚国家进行投资的公司,大宇集团在波兰和乌兹别克斯坦建立独资和合资企业。
金宇中以一生的精力,创造了大宇集团的辉煌业绩。
大宇公司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拥有机械、汽车、造船、化学、家电、电子、贸易、金融等大财阀企业,成为遍布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世界性跨国公司。
1997年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排名,大宇集团排名第18位,销售额为715亿美元,资产总额为448亿美元。
1996年,没有人预测到1997年会发生亚洲金融危机。
大宇集团作为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仍在自己开辟的航道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1996年大宇集团在金宇中的领导下向世人展现了大宇五年内的目标和计划:l,至2000年,5年内大宇的销售额增长550%,达到l 720亿美元。
其中,海外销售额包括出口及海外当地生产将达到712.5亿美元。
为达到此目标,大宇将把目前仅有的257个海外办事处及生产销售者扩展到650个,组成庞大的全球性经营网络。
韩国大宇集团的兴衰看资本经营要点摘要:作为韩国曾经的五大财团之一,大宇集团的兴衰历史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在财务杠杆的运用与控制、政府干预的边界等问题上给我们以启示。
本文另辟蹊径,以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关系为出发点,对大宇集团的兴衰做了较为详尽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企业进行资产经营的几大要点。
关键词:大宇集团资本经营产品经营一、引言大宇集团1967年由金宇中创建,初创时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经营范围包括外贸、造船、重型装备、汽车、电子、通讯、建筑、化工、金融等,有系列公司29个,国外分公司30多个。
大宇集团曾经为仅次于现代集团的韩国第二大企业,世界20家大企业之一,资产达650亿美元。
而至1997年7月,大宇集团宣布因负债800亿美元而破产,这是韩国历史上金额最大的一笔企业破产案。
一度辉煌的大宇集团为什么会倒闭?对于大宇破产的原因,许多学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多数人认为是由于举债经营所带来的负财务杠杆,即当总资产利润率小于借款利率水平时,财务杠杆这把“双刃剑”将以几倍的速度将企业推向亏损,甚至破产的境地。
其他人则将主要原因归结为“政府主导型”体制,该体制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企业的盲目扩张与投资。
本文将从资本经营视角出发,分析大宇公司的兴衰历史。
而从以往文献中可以发现,针对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的看法,学者们拥有两种观点:(1)资本运营只是保持资产量的一种手段,服从和服务于产品经营,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和财富(2)资本经营可以随时调整企业结构,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它既可以通过资本投资直接获利,也可以通过运用不同资本模式间接获利。
笔者认为应当摒弃将两者割裂来看待观点,辩证统一的看待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并在此关系基础上提出来资本经营的几大要点。
二、由大宇兴衰看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的关系大宇集团于1967年创业时仅约1.8万美元的资本,而至1987年已被评为世界500家大企业中的35位。
融资风险的例子【篇一:融资风险的例子】风险分析汇总一、风险之财务风险八佰伴背负巨额债务走向破产的深渊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务资本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况下,由权益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
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企业收益率大于负债的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使得企业收益率小于负债的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负债经营是现代公司应有的经营策略,通过负债经营可以弥补自有资本的不足,还可以用借贷资金来实现赢利。
公司在营运中所需要的资金一般都来自发行和债务两个方面,其中债务(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公司债券、商业信用)的利息负担是一定的,公司产生的财务杠杆作用犹如一把双刃剑,当产生的利润率大于债务的利息率时,给股东带来的是收益增长的效应;反之,就是收益减少的财务风险。
不少公司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够,为了迅速扩大公司规模而进行大规模的,使公司过度负债,一旦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就给公司带来了灭顶之灾。
八佰伴集团创办人和田一夫,以其《八佰伴——从零到亿万》的自传风靡全球而成为传奇式人物。
他本是日本静冈县数家八佰伴杂货铺的小老板,继承父母所经营的果菜店,书写了“阿信”式艰苦奋斗的典型故事。
20世纪60年代末,当大型超市在日本兴起时,他由于无力角逐而另辟蹊径到海外拓业。
八佰伴的前身于1973年10月首先在香港注册一家私人有限公司。
1984年和田一夫大举进军我国香港,一连开了9家八佰伴百货公司,加上澳门一家共发展了10家分店,短短数年就建起了一个百货业王国。
到1990年5月,他更是挟11.5亿港元资金将八佰伴总部迁往我国香港,展示他在我国香港落地生根的决心。
1993年,当香港经济处于调整期时,他又看到中国内地的市场潜力,将八佰伴总部迁往上海,并在沙头角、上海、北京建起3家百货公司。
在不算长的几十年里即发展成为赫赫有名的百货业集团。
和田家族凭借其过人的胆识和举债经营的方式,使八佰伴在日本本土迅速拥有了71家连锁店,在海外拥有了27间分店网,其发展速度之快的确令同业望尘莫及。
十大悲剧破产企业作者:来源:《家用汽车》2016年第07期当说到最具备飞机血统的汽车品牌时,萨博可以算是一号。
最早起源于瑞典飞机公司的萨博,自1944年转型研发汽车起,92、93、94、96、97、99等经典车型被陆续推出。
萨博在50-70年代迎来了品牌的辉煌时期,不仅民用车销量大增,赛车场上,萨博也屡获殊荣。
于1976年Saab 99车型上开始使用,适逢石油危机的爆发,涡轮增压发动机一举成名。
通用在2003年收购了萨博的发动机部门,这致命的并购,使萨博彻底失去自我发展能力。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通用开始出售萨博,直到2010年世爵才成功收购萨博,然而好景不长,品牌价值严重下降的萨博于2011年再度被出售,然而在与中国公司的洽谈中并未达成结果,最终萨博被宣布破产。
自此,一代经典汽车品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代称——萨博,退出历史舞台,空让人缅怀。
成立于1899年的庞蒂亚克,最早只是一家汽车零件生产小厂商,1907年开始生产汽车,1909年进入通用旗下,从事奥克兰牌汽车的生产。
60年代开启了庞蒂亚克的黄金年代,随着肌肉车的盛行,庞迪克GTO、火鸟、博纳维尔等著名车型都诞生于这一时期,庞蒂亚克也因此成为肌肉车的一个代名词。
与萨博一样,受通用同平台战略的影响,庞蒂亚克也彻底失去了自我特色。
2009年,在次贷危机中受重大打击的通用,在寻求破产保护中宣布了庞蒂亚克品牌的取消。
2010年10月31日,一代创立百年的品牌,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大宇汽车是韩国支柱企业大宇集团的骨干产业,是韩国国内第二大汽车生产商。
而大宇的悲剧则起于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导致了大宇集团的土崩瓦解,并于2000年正式宣布破产,而大宇汽车也受其影响,进入了整顿。
而大宇的正式消失,则是在2011年通用宣布在韩国国内使用雪佛兰代替大宇品牌之后,自此大宇品牌彻底从汽车品牌中消失。
在大宇的悲剧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通用同平台战略下的牺牲品。
2020年十大典型破产案例1. 美国百货巨头JC PenneyJC Penney是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但由于疫情导致销售下滑,于2020年5月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随后,公司关闭了多家门店,裁员数千人,计划出售其资产以还债。
2. 欧美航空公司全球航空业受疫情影响尤为严重,多家欧美航空公司纷纷宣布破产。
包括英国维珍大西洋、德国汉莎、美国联合航空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3. 澳洲煤炭公司Whitehaven Coal澳洲煤炭公司Whitehaven Coal也是2020年的一个典型破产案例。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下降,其销售额急剧下降,导致公司受到严重打击,不得不宣布破产。
4. 日本奢侈品牌Mitsukoshi作为日本历史悠久的一家奢侈品牌,Mitsukoshi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销售额大幅下降,不得不宣布破产。
这也让人们深感疫情对经济的巨大冲击。
5. 印度电信公司Vodafone Idea印度电信公司Vodafone Idea也是2020年的一个破产案例。
该公司面临着沉重的债务压力,不得已向印度政府寻求援助,但最终仍无法避免破产。
6. 韩国造船巨头Daewoo Shipbuilding韩国造船巨头Daewoo Shipbuilding在2020年宣布破产。
受全球船舶市场的不景气影响,该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最终走向破产的边缘。
7. 法国零售巨头Carrefour法国零售巨头Carrefour也是2020年的一个破产案例。
受到疫情的影响,销售额急剧下降,公司不得不宣布破产,为重组寻找出路。
8. 澳洲航空公司Qantas2020年,澳洲航空公司Qantas也宣布破产。
该公司受疫情影响,航班大幅减少,销售额急剧下降,最终不得不向澳洲政府求助。
9. 英国汽车制造商Aston Martin英国汽车制造商Aston Martin也是2020年的一个破产案例。
受到全球汽车市场的低迷影响,公司销售额下滑严重,面临破产危机。
大宇资本结构的神话在商业的浩瀚星空中,大宇集团曾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天际,留下了令人瞩目的轨迹。
而其独特的资本结构,更是成为了商业史上的一个神话。
大宇集团,这个曾经在韩国乃至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企业巨头,以其庞大的规模和广泛的业务领域而闻名。
然而,在其辉煌的背后,资本结构的巧妙布局和运作,才是支撑其崛起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宇集团在发展初期,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迅速积累了原始资本。
这一阶段,其资本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依赖于自有资金和少量的银行贷款。
这种稳健的资本结构为大宇在初期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逐步扩大业务规模。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大宇开始积极寻求外部融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
此时,债券发行成为了其重要的融资手段之一。
通过发行债券,大宇能够从更广泛的投资者群体中筹集资金,不仅扩大了资金来源,还降低了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其资本结构,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然而,大宇的资本结构并非一帆风顺。
在追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大宇逐渐陷入了过度负债的困境。
为了支撑庞大的业务版图和不断上马的新项目,大宇大量举债,债务规模急剧膨胀。
过高的负债率使得大宇的财务风险大幅上升,资金链变得日益脆弱。
在资本结构的管理上,大宇也存在一些失误。
一方面,对于债务的期限结构未能进行合理规划,导致短期债务比例过高,偿债压力巨大。
另一方面,在资金的运用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部分资金未能投入到预期效益良好的项目中,导致资产回报率下降,无法覆盖债务成本。
此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大宇的资本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
经济形势的波动、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金融政策的调整,都使得大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市场环境恶化时,大宇的债务违约风险逐渐暴露,最终导致了其无法挽回的破产结局。
回顾大宇资本结构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深刻的启示。
首先,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和业务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透视“大宇神话”一、大字集团的基本情况韩国第二大企业集团大宇集团 1999年 11月回日向新闻界正式宣布,该集团董事长金宇中以及14名下属公司的总经理决定辞职,以表示“对大宇的债务危机负责,并为推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韩国媒体认为,这意味着“大宇集团解体进程已经完成”,“大宇集团已经消失”。
大宇集团于1967年开始奠基立厂,其创办人金宇中当时是一名纺织品推销员。
经过30余年的发展,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银行的信贷支持和在海内外的大力购并,大宇成为直逼韩国最大企业一一现代集团的庞大商业帝国:1998年底,总资产高达640亿美元,营业额占韩国GDP的5%;业务涉及贸易、汽车、电子、通用设备、重型机械、化纤、造船等众多行业;国内所属企业曾多达41家,海外公司数量创下过600家的记录,鼎盛时期,海外雇员多达几十万,大宇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大宇是“章鱼足式”扩张模式的积极推行者,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即所谓的“大马不死”。
据报道,1993年金宇中提出“世界化经营”战略时,大宇在海外的企业只有15家,而到1998年底已增至600多家,“等于每3天增加一个企业”。
还有更让韩国人为大宇着迷的是:在韩国陷入金融危机的1997年,大宇不仅没有被危机困倒,反而在国内的集团排名中由第4位上升到第2位,金宇中本人也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亚洲风云人物。
1997年底韩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其他企业集团都开始收缩,但大宇仍然我行我素,结果债务越背越重。
尤其是1998年初,韩国政府提出“五大企业集团进行自律结构调整”方针后,其他集团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改善财务结构方面,努力减轻债务负担。
大宇却认为,只要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额和出口就能躲过这场危机。
因此,它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经营”。
1998年大宇发行的公司债券达7万亿韩元(约58.33亿美元)。
1998年第4季度,大宇的债务危机已初露端倪,在各方援助下才避过债务灾难。
大宇集团为什么解体了1998年11月,金宇中统率的大宇集团解体了,金宇中及下属会社的12名社长宣布辞职,消息传来,震惊内外。
(注:韩国《朝鲜月刊》,2001年4月号。
) 大宇集团是韩国四大企业集团之一,也是世界20家大企业之一,资产总额达650亿美元,已有30余年的经营历史。
这个大企业集团是由传奇式人物金宇中创建的,金宇中在韩国早已被视为企业家的偶像,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是久负盛名的企业家,1984年荣获国际商会颁发的“国际企业家”奖,1987年被美国新闻界评为1986年度世界50大企业家。
一个由如此知名的企业家主持的如此庞大的企业集团,犹如一颗绚丽的彗星瞬息即逝了。
韩国上下婉惜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追本溯源,又非偶然。
回顾大宇的经营历程,分析大宇解体的根源,引以为鉴,对于我国企业集团的成长与发展定会有所裨益。
一、金宇中的经营之道创造大宇的辉煌金宇中是大宇集团的创始人,也是集团的最高经营者。
翻开大宇集团的发展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看到金宇中非凡的经营才能和他为大宇集团的成长所创下的一个又一个业绩。
(一)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出口规模1967年,金宇中与好友李雨馥、赵东济等4人合作,以500万韩元(约合1.84万美元)的注册资金,在汉城创办大宇实业株式会社(小型贸易业体)。
当时,正值韩国政府调整经济开发战略,由“进口替代”转为“促进出口”,实行“出口第一主义”政策,以低利率贷款鼓励出口商扩大出口规模。
银行的一般贷款利率为20—25,,而输出贷款利率仅为7—9,。
金宇中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在新加坡获得针织品原料及针织品出口订单,当年创汇58万美元。
(注:韩国,朴炳润:《财阀与政治》,第259页。
)接着,金宇中频繁出访美国、日本、欧共体等国家和地区,考察市场行情,寻找贸易时机,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1978,1981年,大宇的出口额在韩国贸易业体中连续4年居第一位。
1983年,大宇的出口额25.32亿美元,约占韩国当年出口总额的10,,获得“25亿美元出口塔奖”。
大宇破产,一个神话覆灭的背后2001年10月31日11:14:04大宇曾创造了世界车坛的一个速成神话,从成立到崛起为汽车业界的巨无霸之一,仅用了不到二十年时间,这曾给最为强调民族自尊的韩国人带来过无限的自豪和荣耀。
但也许,超速发展的背后是单薄的根基,今天,大宇这座“摩天大楼”的轰然倒塌,又是那么地令人措手不及——因资不抵债和经营不善,韩国第二大汽车生产企业大宇汽车公司于2000年11月8日宣告破产。
在韩国大企业集团中排名第二的大宇集团成立于1978年,因无力偿还巨额债务,于1999年8月被迫解体.大宇汽车公司则被列入“整顿企业”名单。
在此期间,大宇曾就出售问题与多家世界著名汽车巨头协商,但尚未成功。
大宇公司1999年的汽车产量为93万辆,在韩国仅次于现代汽车公司。
但是,由于大宇汽车公司在列入“整顿企业”名单后没有及时地进行结构调整,亏损日益严重。
该公司自有资产近十八万亿韩元(1200韩元约合1美元),而负债额达到十八余万亿韩元。
据媒体报道,实际上,2000年以来,大宇汽车一直徘徊在破产的边缘,具体表现为:一、营业成绩持续下降,亏损不断增长。
据统计,仅在2000年上半年,大字汽车每月净亏损就接近一千亿韩元;二、工厂开工率大幅下降,人员精简不见进展。
大宇汽车公司在国内拥有两个大工厂,到10月份它们的平均开工率仅为 60%;但是在过去近两年内,大宇汽车捉襟见肘,资金流动困难日益加深。
2000年以来大宇汽车的工人有几个月未能及时领到工资。
退休职员的养老金也无力正常发放,到2000年年底,公司的正常运营资金有近四千五百亿韩元的缺口。
“章鱼足式”扩张的悲剧韩国经济界人士认为,大宇集团破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过度扩张。
韩国的大企业集团是60年代在政府的扶植下发展起来的,在韩国的经济腾飞过程中功不可没。
然而,这也使企业界滋生了所谓“大马不死” 的心理,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
无限制地、盲目地进行“章鱼足式”的扩张成了韩国企业推祟的一种发展模式,而大宇正是这种模式的积极推行者。
⾦宇中归案 他缔造了⼤宇的神话,最终,他却亲⼿把它打破;他曾被看成民族英雄,最终,他却成了经济罪犯;他说过“荣誉的丧失意味着社会⽣命的死亡”,最终,他却选择了⼀种不名誉的⽅式离开——逃亡。
现在,他带着满⾝伤痛、满⼼疲乏回来了…… 6⽉14⽇凌晨2时30分,在越南河内飞往韩国的韩亚航空734次班机上,⼀位须发皆⽩、⾯容憔悴的⽼⼈拒绝了乘务员送来的机餐,“我想去汉城喝⼀碗⾻头汤。
”他说。
这位⽼⼈便是⼤宇集团前总裁⾦宇中——韩国曾经的半神半⼈级⼈物,他正要结束他5年零8个⽉的海外逃亡⽣活,回到韩国,回到风暴的中⼼。
与5年前出⾛时的悄⽆声息不同,⾦宇中的归来惊动了整个韩国,⼏⼗名记者专程从韩国飞到河内去报道他回国的消息,⾦宇中登机时,记者们为抢占有利的拍摄位置,舱内甚⾄发⽣了骚乱。
飞机降落后,⾦宇中被直接带往拘留所,⼀个⽉后,他⼜从拘留所被带往医院。
重病缠⾝的⾦宇中说⾃⼰是只“正在死去的狐狸”,⾯对这样⼀个风烛残年的⽼⼈,⼈们有太多感慨、太多疑问——⼤宇倒闭的背后有多少秘密?他为什么要逃亡,现在他油灯将尽,为什么⼜要回来⾯对反对者的尖锐批评和检察官的严厉审讯?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总统⼤赦还是终⾝监禁? ⼤宇分崩离析的背后 在回国的飞机上,⾦宇中曾对韩国KBS电视台的记者说:“我愿意揭开⼤宇倒闭背后的所有秘密。
”⽽事实上,早在2年前,流亡的⾦宇中就曾接受《财富》杂志的专访,讲述“⼤宇崩溃背后的政治阴谋以及管理失误”。
在那次访问中,颓靡的⾦宇中显得有些神情恍惚。
⼀⽅⾯,他极⼒为⾃⼰申辩:“也许最多5年,⼈们将会明⽩,我并没有犯错误,时间能证明⼀切。
”另⼀⽅⾯,他⼜承认⾃⼰犯了致命的错误:“我最⼤的错误是过于野⼼勃勃,尤其是在汽车⾏业,我努⼒以太快的速度做太多的事情。
” ⾦宇中是有⾃知之明的,很⼩的时候,冒险与激进的因⼦在他⾝上就已经表露⽆遗—— ⾦宇中14岁的时候,⽗亲在战乱中死去,那之后,养家糊⼝的重担便落在了⾦宇中的⾝上,报童是他的第⼀份⼯作。
从大宇集团的倒闭中谈财务杠杆的运用与控制通过韩国大宇集团的兴衰中,分析负债经营所带来的财务杠杆效应的运用与控制。
负债经营作为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在一定条件下能为企业带来生机和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具有不利的风险一面,因此,正确认识负债经营及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尽可能控制其不利因素,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举债经营财务杠杆财务风险控制韩国大宇集团是金宇中先生于1967 年靠借来的10000元美金创立的。
金宇中凭着大胆进取之心和刻苦的市场调研,一举成为韩国纺织大王。
其后,他又将大宇的业务扩展到造船业和汽车业——这开始让世界认识大宇,认识韩国的产业。
在倒闭前,大宇曾在110个国家有600多家企业和32万多员工。
1997年,美国《财富》杂志将带领大宇集团的金宇中评为当年“亚洲风云人物”。
然而,在大宇集团世界化经营风光无限的背后,却是企业的大举借债,这个庞然大物逐步踏上了靠借债度日的不归路。
1997年7月,大宇集团宣布因负债800亿美元而破产,这是韩国历史上金额最大的一笔企业破产案。
一度辉煌的大宇集团为什么会倒闭?其轰然坍塌背后存在的问题固然是多方面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有举债经营所带来的财务杠杆的消极作用在作怪。
所谓的财务杠杆就是指由于固定性财务费用(如借款利息、优先股股息等)的存在而导致每股利润(EPS)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率的效应。
即息税前利润(EBIT)只要有微量的变化就会引起每股利润(EPS)的大幅度变动。
企业借款规模和利率水平一旦确定,其负担的利息水平也就固定下来。
因此,企业盈利水平越高,扣除债权人拿走的固定利息之后,股东得到的收益也就越多。
这是财务杠杆的正效应。
相反,企业盈利水平越低,扣除债权人拿走的固定利息之后,股东得到的收益也就越少。
当企业盈利水平低于利率水平时,股东不仅得不到回报,甚至可能倒贴。
这是财务杠杆的负效应。
一、有效运用财务杠杆的正效应大宇集团之所以能在短短的30年内,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为受世人瞩目的企业财团,除经营有方之外,不可否认的是,适度举债经营所带来的财务杠杆的正效应给企业带来的巨大额外收益。
大宇:
韩国大宇汽车公司是韩国第二大汽车生产企业,年产汽车60多万辆。
1967年,金宇中创建新韩公司,后改为新进公司,1983年改为大宇汽车公司。
它是韩国大宇集团的骨干企业。
大宇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关系密切,在创业之初便与通用公司合作生产轿车和八吨以上货车及大客车。
大宇以出口为目标,在韩国是最早出口汽车的企业,早在1984年就出口汽车到美国。
由于经营不利,资不抵债,大宇汽车公司自从其母公司大宇集团在去年破产后一直在巨额债务中挣扎。
并且未能在最后期限内偿付对两家债权银行欠下的债务,因劳工联盟拒绝其裁员的重组计划,于2000年11月8日正式宣布破产。
2002年10月28日,通用大宇汽车科技公司(简称通用大宇)在韩国汉城正式宣布成立。
继10月17日资产转让工作完成后,至今各方资产注册全部完成,各股东资金已全部注入。
大宇汽车公司使用形似地球和正在开放的花朵标志,生产的汽车也使用这个标志作为商标。
大宇标志象征高速公路大动脉向未来无限延伸,表现了大宇的未来和发展意志;椭圆代表世界、宇宙;向上展开的花朵体现了大宇家族的创造力挑战意识;中部五个蓝色的实体条纹和之间的六条白色条纹,表示大宇在众多领域无限发展的潜力;蓝色代表年青、活泼,而白色则代表同心协力和牺牲精神。
整个标志表现了大宇家族的智慧、创造、挑战、牺牲的企业精神,表现出大宇集团的"儒家"风范。
1.结合背景材料分析造成大宇集团财务危机的因素有哪些?1盲目扩张战略无论是金融危机来临前,大宇是采取“章鱼足式”扩张模式,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到1998年底已增至600多家,“等于每3天增加一个企业”。
还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仍再次扩张,接收“双龙汽车、三星汽车”。
但这种模式虽数量增加但非质量的进步。
属于无关联多元化经营方式,缺乏企业核心竞争力。
2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杠杆过重虽然高喊“世界化经营”,但骨子里仍然是“借款经营”的模式,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宇仍然我行我素,仍继续大量发行债券,进行“借贷式经营”,结果债务越背越重。
负债比率越大,企业财务杠杆越大,收益越高,但同时风险也越大,是一把双刃剑。
当盈利能力下降时,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还本还息的压力,财务杠杆起消极作用,使企业陷于难于自拔的财务困境。
3盈利水平下降大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大部分投资项目还没有进入盈利期,却遇到金融危机。
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和出口放缓,失业率提高、消费者收入减少,,但却选择提高开工率,增加销售额和出口的错误战略。
不仅投资得不到回报,整体盈利也大幅下滑。
4结构调整缓慢大宇作为当时韩国的第二大财团,总以为“大马不死”,利用国家监管的漏洞,在财务上肆意造假,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其他集团都在有意识收缩时,本应立即着手进行结构调整,大宇却仍然坚持其扩张战略,在面对严峻的财务形势下,也是是在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下被迫进行的。
5高度集权的致命模式在大宇集团内部,董事长金宇中至高无上,大权独揽,决策上的个人主义,使其经营管理的风险急剧增加,没有“任人唯贤”的机制,也没有战略选择、经营决策时的广泛讨论,成为其破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此案例给予我们什么启示:从纺织业起家的大宇,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涉足机械、化工、造船和汽车等工业领域,在80年代中期成为韩国五大财阀之一。
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到来,大宇的资金状况不断恶化而最终因为沉重的债务走上了破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