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经石峪
- 格式:doc
- 大小:176.50 KB
- 文档页数:3
经石峪的传说在的斗母宫东侧的盘路上有石坊,额书“经石峪”,坊后有东北向的一条岔道,这就是通往经石峪的小路。
经石峪位于龙泉峰下的山坳里,这里翠峰围抱,溪水环流。
在约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50厘米,原有2700多字,现尚存1067个。
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
”王克煜认为,泰山经石峪石刻、天贶殿壁画、岱顶唐摩崖,可称为“泰山三瑰宝”。
每当阳春三月,桃红柳绿之时,那潺潺流水声与山鸟的争鸣声组成了一曲高雅的梵呗清音,是一处佛家禅修的好去处。
石坪东北的“水帘泉”漫石而下,颇有“枕流漱石”、“万颗明珠”之感。
有关经石峪的来源,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正当师徒四人一筹莫展之际,一只大龟在河上浮了出来,只听大龟说道:你们是去往西天取经的啊,我可以驮你们过河,但要答应我一个事。
唐僧就问什么事啊,大龟说我在这已经修行了一千五百年,劳烦你见了如来,问问我还有多少年才能成修成正果。
唐僧满口答应下来。
等他们四人取回了真经,回来的路上又要经过为条大河,大龟就浮上来再次驮他们过河,等快到到河对岸时,大龟问起唐僧徐答应他们的事来,唐僧他们忙着取经早就把这事忘记了,赶紧赔不是,大龟一听大怒,说你们言而无信,我不驮你们了,说完就把他们连同经书一起掀到河水了里,孙悟空忙施展法力把他们救上来,但经书全湿了,就找到一大石坪来晾晒,等经书干了后,一部分佛经的字也就印到石头上了,后人便把此处称为“经石峪”,把唐僧师徒晾经的石坪取名“曝经石”,又称“晒经石”,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罢了。
关于石刻产生的真正年代及撰写人是谁?这在历史上曾有分歧。
明代以前传为王羲之书,明代以后的学者,特别是清代乾嘉学派,多认为是北齐人书写的,1961年夏天,郭沫若先生来泰山观赏了经石峪大字后,留下了“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的诗句。
经石峪摩崖石刻经石峪摩崖石刻位于泰山斗母宫北经石峪坊东北300米处,属石窟寺及石刻中的摩崖石刻类,北齐人所书,为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泰山石刻的一部分。
自经石峪坊东岔路盘道起,过漱玉桥、高山流水亭、神聆桥,即可见一处巨大石坪,南北长40.8米,北部宽60米,南部宽32米,总面积约2064平方米,自东而西刻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石刻。
此处所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采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
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
该处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兮”,计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径50厘米。
刻经历经千余年风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仅存经文41行,1020字(包括可认读的残字188字,双勾字25字,相对完整字807字)。
经石峪《金刚经》摩崖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
明王世贞认为:“传王右军书,非也,然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作”。
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则称:“今考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其亦为韦氏无疑。
”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与其如出一手。
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
”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该刻石与邹城铁山摩崖经刻如出一人之手,其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
以上诸说皆无定论,然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
据史书记载: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迅速得以蔓延,历经东汉和西晋300多年的发展,至东晋时传入泰山。
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周武帝深知沙门祸国,便于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下令灭佛;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武帝下令毁灭齐国境内的佛教,此为佛家所说的“四大法难”之一。
在刻经第15行,存有十几个双勾字,只勾勒出了主体轮廓,并未完工。
由此推断,经石峪的经刻或被迫中断于北齐。
泰山经石峪福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素有“中岳”之称,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泰山以其巍峨壮丽的气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和精神家园。
泰山经石峪福字作为泰山的一处景点,位于泰山南天门的石峪镇。
这里有一块奇特的巨石,形状酷似一个巨大的“福”字,据传是天帝从天降临时为泰山山门所赐的宝物,象征着福运与吉祥。
泰山经石峪福字不仅是泰山风景名胜之一,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据史料记载,泰山是古代帝王登封之地,历史上曾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泰山经石峪福字作为泰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见证了千百年来泰山的兴衰荣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泰山经石峪福字附近的石峪自古就是泰山的重要通道和观光景点,石峪又称“西门”,是泰山登山的起点之一。
走进石峪,古栈道蜿蜒曲折,碑林密布,古樟参天,风景优美,景观迷人。
石峪镇位于泰山南麓,东邻南边镇,南接芝石镇,南靠驷源镇,西接五峰镇,属于泰山脚下的山谷之地,是一个风景如画、人杰地灵的古村落。
泰山经石峪福字所在的泰山南天门景区是泰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泰山的南大门,也是泰山的主要景点之一。
南天门景区以泰山经石峪福字为中心,辐射希夏石峪、泉城水榭、马泉花谷、庙坡村庄等多个景点,是泰山的核心景区之一。
泰山经石峪福字周边的水源非常充足,山泉清澈,古村梨园风光秀美,环境优雅,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古栈道,感受古村落的宁静和淳朴,体验乡村生活的别样风情。
泰山经石峪福字不仅是一块景观石,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信仰象征。
传说在泰山经石峪福字前祈福可以得到神明的庇佑和福运,这也成为许多信徒前来瞻仰的原因之一。
泰山经石峪福字也是一块祈福招财的标志性石头,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拍照。
泰山经石峪福字的独特魅力和神秘传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览,探寻其中的奥秘。
它见证了泰山千百年来的兴衰沧桑,展示了泰山独特的人文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
泰山十大景点的介绍以下是泰山十大景点的介绍:1. 岱庙:嘿,你可别小看了岱庙呀!那可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就好比一座古老的历史宝库,里面藏着无数的故事和秘密等你来探索!你看那红墙黄瓦,庄严而又神秘,走进去仿佛穿越了时空。
很多帝王都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大典呢!难道你不想去感受一下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吗?2. 南天门:哇塞,南天门啊,就像是通往仙境的大门!站在那里,你仿佛能伸手触摸到云朵。
当你历经艰辛爬上山,看到南天门的那一刻,那种兴奋和自豪简直难以言表!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胜利之门吗?你不想去推开这扇神奇的门吗?3. 十八盘:哎呀呀,十八盘可是让无数人又爱又恨呐!那陡峭的石阶,就像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
爬的时候累得气喘吁吁,但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成就感!你想想看,征服了十八盘,不就等于战胜了自己吗?难道你不想去挑战一下这“巨龙”吗?4. 玉皇顶:嘿呀,玉皇顶可是泰山的主峰!站在那里,真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就好像自己成了这片天地的主宰!你能想象那种豪迈的感觉吗?不信你就自己去亲身感受一下呀!5. 日观峰:哇哦,日观峰那可是看日出的绝佳地啊!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那温暖和美好,简直让人陶醉。
这不比任何一场浪漫的电影场景逊色呢!你还不赶紧去体验一下那震撼的日出?6. 碧霞祠:碧霞祠呀,可是很有灵气的地方呢!里面供奉着碧霞元君,好多人都来这里祈福呢。
你说,在这里许个愿,是不是感觉特别灵验?你不想去给自己求个好运吗?7. 经石峪:嘿,经石峪的石刻那可真叫一个壮观!那些大字就像是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画卷。
你可以一边欣赏,一边想象古人是怎么刻下这些字的。
这可不是一般的艺术瑰宝啊!还等什么,快去一饱眼福吧!8. 天外村。
泰山经石峪目录1简介2赏析3评价1简介泰山经石峪石刻,在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
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故俗称“晒经石”。
一片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
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的巨制。
清杨守敬说:“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纡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擘窠大书,此为极则。
”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
”用笔安详从容,风神淡泊雍荣大度,结体奇特斜倚相生,充满个性。
被尊“大字鼻祖”和“榜书之宗”。
2赏析在斗母宫东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3000平方米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
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
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
”王克煜认为,泰山经石峪石刻、天贶kuàng殿壁画、岱顶唐摩崖,可称为"泰山三瑰宝"。
[1]《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原刻于泰山一小瀑布下的大块平整山石上,藏于水下约千年,后经泉水改道,才暴露出来。
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何人所作,至今尚无定论。
明王世贞认为,“传王右军书,非也,然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作”。
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则称:“今考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其亦为韦氏无疑。
”后人又有推测为王子椿所书。
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与其如出一手。
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
”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则作北齐天保间(公元550--559)人所作。
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如出一人之手,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
《经石峪摩崖石刻经》山东之美,美在泰山;泰山之美,美在石刻。
泰山石刻,堪称天人合一的佳作,其中的《经石峪摩崖石刻经》,更是佛教石刻艺术与自然景色巧妙结合的典范。
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的幽谷中。
此处山林峭壁,景致清幽。
宽阔的河床上,有块巨大的石坪,色泽呈淡淡的黄色,在这块光光的大石头上,洋洋洒洒刻满了《金刚经》,经文被染成朱红色,每个字直径达半米左右。
如果站在高崖上俯瞰,经文字字传神,好似一尊尊打坐的高僧,神色镇定,端庄肃穆。
据当地人说,经文的来历还与唐僧西天取经有关呢!相传,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险,终于从西天取到真经。
回程途中,突遇倾盆大雨,经文被淋湿了。
唐僧忙叫悟空找地方晾晒经文。
悟空一个筋斗云翻到天上,举目四望,哎,泰山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正好用来晾晒经文!经文晒干后,悟空惊奇地发现,上面的文字竟然深深地嵌入石头,变成了一部石经!《经石峪摩崖石刻经》的奇妙,不仅在于它是刻在石上的经书,更因为这是融入水中的一部经文。
刻经深藏在峡谷中,依山傍水,宛若一道瀑布飞流直下。
经文沿着石坪顺势书写,镌刻在泰山最宽阔的河床上,书法以隶书为骨架,又吸收了魏碑和篆书的艺术内涵,兼有篆书、楷书的意蕴,用笔苍劲古朴,字体丰润厚重,结构奇特,充满个性,创造了独特的“隶楷书法”艺术。
长年流淌的清澈河水,从经文上漫过,水下的经文如同游动的鱼群,昂首摆尾,清晰可见。
泉水激石,冷然清韵,展示着水漫经文的壮丽景象,妙不可言。
石经右上方的一面巨壁上,还有明代人镌刻的“高山流水”四个大字,更是画龙点睛,与《经石峪摩崖石刻经》遥相呼应,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
如此奇妙的书法,书写者却并未留下题记、姓名和镌刻的年代,作者究竟是谁?历代学者苦苦寻觅,更多人将目光集中在北齐名僧安道一身上――安道一曾在山东洪顶山、二洪山等地,书写了多处佛教石刻,这些佛教石刻,无论是书体、风格,还是字的大小,都与经石峪的刻经非常相像。
《经石峪摩崖石刻经》镌刻的是《金刚经》的上卷,镌刻于六世纪,比现存最早的中文版《金刚经》还要早三百多年。
笔尖上的中国—书法鉴赏(山东联盟)临沂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甲骨文研究名家有“四堂”,“观堂”是下面哪一位:A:董作宾 B:罗振玉 C:王国维 D:郭沫若答案:C2.《铁云藏龟》的作者是?A:范维卿 B:陈介祺 C:王懿荣 D:刘鄂答案:D3.铁山摩崖是()所刻。
A:郑道昭 B:安道壹 C:王远答案:B4.泰山经石峪,经文为()刻,原经文分上下两卷。
A:志南 B:安道壹 C:陶弘景答案:B5.甲骨文研究的四堂是()。
A:彦堂 B:观堂 C:雪堂 D:鼎堂 E:梅堂答案:ABCD6.1899年,王懿荣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字。
A:错 B:对答案:B7.董作宾在其著名论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划分为五个时期。
A:对 B:错答案:A8.董作宾先生在其著名论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划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雄伟、谨饬、颓靡、劲峭、严整。
A:对 B:错答案:A9.甲骨文已具备“ 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
A:对 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以下青铜器中不是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的是:A:司母戊大方鼎 B:虢季子白盘 C:毛公鼎 D:散氏盘答案:A2.以下青铜器中,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是:A:毛公鼎 B:散氏盘 C:虢季子白盘 D:大克鼎答案:C3.青铜器四大国宝是()。
A:虢季子白盘 B:大盂鼎 C:毛公鼎 D:散氏盘 E:司母戊鼎答案:ABCD4.青铜器上的文字又被称为吉金文字。
A:错 B:对答案:B5.左宗棠曾经将大盂鼎赠送给潘祖荫。
A:对 B:错答案:A6.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
A:对 B:错答案:A7.淮军将领、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在战乱中发现了是落在民间的虢季子白盘。
A:对 B:错答案:A8.虢季子白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
A:对 B:错答案:A第三章测试1.《泰山刻石》又称( ) 。
泰山经石峪福字-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石峪福字作为泰山的一大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意义。
它位于泰安市泰山区境内,是泰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石峪福字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凝聚了泰山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石峪福字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时期,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当时,泰山被誉为东岳,被视为中国五岳之首,因此石峪福字的存在代表着对泰山崇高的敬意和祝福。
福字本身具有吉祥的含义,代表着幸福、好运和顺利,因此石峪福字也寓意着对人们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
石峪福字的制作工艺独特精湛,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耐心细致地雕刻。
它采用山石为材料,经过精心的雕琢刻划,形成了华丽、流畅的字体。
其制作过程融入了传统的技艺和文化元素,充分展示了泰山地区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
而为了保护石峪福字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其保护和修复的工作,确保后代能够继承和传承这一瑰宝。
石峪福字对于泰山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它既是泰山地区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泰山人民对于历史的传承和记忆的载体。
石峪福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远的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赏和研究。
同时,它也促进了泰山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为泰山的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石峪福字作为泰山的一大宝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吸引人们前来一探究竟的热门景点。
它代表了泰山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传承的责任。
通过加强保护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石峪福字的价值和意义,为泰山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泰山经石峪福字的相关内容。
引言部分将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来介绍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目的。
正文部分将从石峪福字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以及石峪福字的制作和保护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泰⼭地质泰⼭地质旅游⼀、阴阳界的奥秘长寿桥下的⽯坪,是⼀种浅灰⾊的⼆长花岗岩,属于岩浆冷凝结晶形成的深成侵⼊岩,岩性单⼀,主要由斜长⽯、微斜长⽯、⽯英和少量的⿊云母组成。
由于这种岩⽯的⽔平节理发育,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和溪流的冲刷,形成了宽⼤⽽平滑的⽯坪。
阴阳界实际上是⼀条花岗质的岩脉,呈浅⽩灰⾊,宽1-1.2⽶,岩脉⾛向为南东130度,直⽴产出在⼆长花岗岩中,其主要成分为斜长⽯、⽯英、微斜长⽯,是在混合岩化过程中,花岗质溶液沿⼆长花岗岩中的裂隙侵⼊冷凝⽽结晶。
这条花岗质岩脉,与围岩的界线⼗分明显,产状稳定,古⼈将岩脉看成阴阳界,⼗分恰当。
⼆、灵岩寺的箱形褶曲灵岩寺位于泰⼭西北的灵岩峪内,距岱顶约20公⾥。
灵岩峪的西沟⼝,鸡鸣⼭和⼋宝⼭居于南北两侧。
沟底出露的岩⽯为太古代形成的⽚⿇状花岗岩,为四周群⼭的基础,两侧的⼭头是寒武系下、中统的页岩和⽯灰岩。
到对松桥,桥头双柏枝密叶茂,向前不及百⽶,就是龟背⽯,此处出露的为⽚⿇状花岗岩,发育了两组不同⽅向的节理,彼此交错切割,形成状如龟背的花纹。
站在龟背⽯向北观望,见⼭⼝的岩⽯西青东红相接,此乃⼀条⾛向近南北,断⾯西倾的正断层,西盘为下降盘,是寒武系张夏组的灰岩,东盘为上升盘,是寒武系徐庄组、⽑庄组的紫⾊页岩,断层的活动巴浅灰⾊⽯灰岩和紫⾊页岩错接在⼀起,形成了岩⽯西青东红的现象。
再往前⾏半⾥,就到接官亭,亭下便是⼤⽂学家苏东坡当年醉卧之处的黄茅岗,他曾留下“醉中⾛上黄茅岗,满岗乱⽯如群⽺,岗头醉倒⽯作床,仰视⽩云天茫茫。
”,诗中的乱⽯如群⽺,是指⽚⿇状花岗岩遭受球形风化后,形成许多体态不⼀形如群⽺的岩⽯露头。
在寺内可观察到太古代结晶基底与下古⽣界沉积盖层的⾓度不整合⾯上的重⼒滑动构造。
不整合⾯就是滑动⾯,滑动系统为寒武系馒头组,原地系统为泰⼭杂岩。
沿滑动⾯形成5-20⽶宽的滑脱带,馒头组沿滑动⾯向北滑动,使其底部的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缺失,并使其下部的薄层泥灰质⽩云岩强烈破碎和揉皱,⽣成滑裂岩和各种形态复杂的褶皱。
泰山红门路线景点介绍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泰山红门路线是登泰山的一条主要路线,不仅风景秀丽,还有众多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泰山红门路线的主要景点。
一、红门红门是泰山的入口,也是泰山红门路线的起点。
红门建于明代,是泰山的主要门户之一,门前有一块巨石,名为“红门石”,是泰山巨石中的佼佼者。
红门内有许多文物古迹,如清代的“红门碑林”和明代的“红门楼”等。
登上红门楼,可以俯瞰整个红门景区的美丽风光。
二、五龙潭五龙潭位于红门景区内,是泰山的一处天然景观。
五龙潭水质清澈,碧绿如玉,水中游弋着五条龙,故得名“五龙潭”。
五龙潭周围有许多古树名木,景色宜人,是游客休憩的好去处。
三、石经峪石经峪是泰山的一个重要景点,位于红门景区北部。
石经峪内有许多石刻佛像和石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佛像之一。
石经峪内还有一些古代建筑物,如清代的“观音寺”和明代的“龙王庙”等,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遗址之一。
四、南天门南天门是泰山的一个重要景点,位于红门景区的中心位置。
南天门是泰山的第一个天门,是泰山登山的必经之路。
南天门的建筑气势宏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登上南天门,可以俯瞰整个泰山的美丽风景。
五、玉皇顶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峰,海拔1545米,是泰山登山的终点。
玉皇顶上有许多文物古迹,如“碧霄宫”、“西岳庙”等。
登上玉皇顶,可以俯瞰整个泰山的美丽景色,还可以观赏日出和云海等自然奇观。
以上就是泰山红门路线的主要景点介绍,这些景点不仅风景秀丽,还有众多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是中国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
如果你有机会来泰山旅游,一定不要错过这些精彩的景点。
汪曾祺《泰⼭⽯刻》阅读练习及答案泰⼭⽯刻汪曾祺第⼀次看见经⽯峪字,是在昆明⼀个旧家,⼀副四⾔的集字对联,厚纸浓墨,是较早的拓本。
百年⽼屋,光线晦暗,⽽宇字神⽓俱⾜,不能忘。
经⽯峪在泰⼭中路的岔道上。
这地⽅的地形很奇怪,在崇⼭峻岭之中,怎么会出现⼀⽚⼀亩⼤的基本平整的⽯坪呢?泰⼭⽯为花岗岩,多为青⾊,⽽这⽚⽯坪的颜⾊是姜黄的。
四周都没有这样的⽯头,很奇怪。
是⼀个什么⼈发现了这⽚⽯坪,并且想起在⽯坪上刻下⼀部《⾦刚经》呢?经字⼤径⼀尺半。
摩崖⼤字,⼀般都是刻在直⽴的⽯崖上,刻在平铺的⽯坪上的,很少见。
这样的字体,他处也极少见。
经⽯峪的时代,众说纷坛。
说这是从⾪书过渡到楷书之间的字体,则多数⼈并⽆异议。
经⽯峪保存较多⾪书笔意,但⽆蚕头雁尾,笔圆⽽体稍扁,可以上接《⽯门铭》,但不似《⽯门铭》的放肆,有⼈说这和《瘗鹤铭》(瘗yì)都是王羲之写的,似⽆据。
王羲之书多以偏侧取势,经⽯峪⾮也。
《瘗鹤铭》结体稍长,⽤笔瘦动,秀⽓扑⼈,说这近似⼆王书,还有⼏分道理(我以为应早于王羲之)。
书法⾃晋唐以后,都贵瘦硬。
杜甫诗“书贵瘦硬⽅通神”,是⼀时风⽓。
经⽯峪字颇肥重,但是⾻在内中,肥⽽不痴,笔笔送到,⽽不板滞。
假如⽤⼀个字评经⽯峪字,⽈:稳。
这是⼀个⼼平⽽志坚的学佛的⼈所写的字,这不是废话么,《⾦刚经》还能是不学佛的⼈写的?这样的字,和泰⼭才相称。
刻在他处,⽆此效果。
⼗年前,我在经⽯峪呆了好⼤⼀会,觉得两天的疲劳,看了经⽯峪,也就值了。
“经⽯峪”是“泰⼭”不可分离的⼀部分。
泰⼭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个经⽯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我很希望有⼈能拓印⼀份经⽯峪字的全⽂(得⽤好多张纸拼起来),在北京陈列起来,即使专为它盖⼀个⼤房⼦,也不为过。
名⼭之中,⽯刻最多,也最好的,似为泰⼭。
泰⼭上的⼤观峰真是⼤观,那么多块摩崖⼤字,⼤都写得很好,这好像是摩崖⼤字⼤赛。
这块地场(这是⼭东话)也选得好。
泰山经石峪福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泰山经石峪福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石峪位于泰山的东南麓,是泰山腹地的一个深山幽谷,自古以来就有福字石刻的传统。
石峪福字不仅是泰山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财富和吉祥的象征。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道教的圣地,被誉为“五岳独尊”。
石峪福字的出现,为泰山增添了神秘的文化内涵,彰显了泰山特有的文化底蕴。
据传说,泰山石峪的福字石刻始于唐代,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了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文化符号。
石峪福字共有十六个石雕,分布在石峪山间的各个角落。
这些福字石刻形态各异,有的是楷书字体,有的是隶书字体,有的是篆书字体,每一块石刻都别有风情,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这些石峪福字的布局和排列似乎是有意而为,仿佛在传递某种神秘的信息。
在石峪福字的文化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福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符号,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福字石刻的出现,让泰山地区的人们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了满满的祝福和庇佑。
石峪福字的存在,不仅让泰山成为了一个更具神秘魅力的地方,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石峪福字的研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石峪福字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象征,探索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石峪福字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文明的基因具有深远的影响。
泰山经石峪福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珍贵遗产,也是一种神秘而神圣的符号。
石峪福字在泰山的山林间,如同一颗颗闪烁的明珠,为这片神秘的山区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石峪福字,了解它的历史渊源,并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第二篇示例:泰山经石峪福字,福字是祝福,寓意着好运和幸福。
泰山经石峪福字是指位于泰山石峪风景区的一块巨石上刻有“福”字的景点,这块巨石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形态,更因为刻有“福”字而成为人们瞩目的祈福之地。
泰山经石峪导游词关于泰山经石峪石刻,在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
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故俗称"晒经石"。
下面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泰山经石峪导游词,欢迎阅读参考。
泰山经石峪导游词【1】各位女士、各位先生:首先,对大家来泰山旅游、观光表示热烈欢迎!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间能够玩得开心,吃、住放心,同时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览当中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收获,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泰山,古称岱宗,它位于山东省东部,华北大平原的东侧,面积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为东经117度6分,北纬36度16分。
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
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丰碑屹立于中华大地,举世瞩目。
1982年,泰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992年荣登全国旅游胜地40佳金榜。
泰山至今保护较好的古建筑群有22处,总建筑面积达14万多平方米。
在古建筑群之间,还有12处石坊、6座石桥、7座石亭、1座铜亭和1座铁塔。
泰山刻石有2200多处,被誉为“中国摩崖刻石博物馆”,这里有中国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贵的汉代张迁碑、衡方碑和晋孙夫人碑;有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北齐经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观的唐玄宗>和唐代双束碑等。
泰山古树名木繁多,被誉为“活着的世界自然遗产”。
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3万余株,其中有2100年前的汉柏6株,1300年前生的唐槐,500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还有一棵被誉为国宝的600年前生的盆景松树“小六朝松”。
泰山素以壮美著称,呈现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区内有著名山峰12座,崖岭78座,岩洞18处,奇石58块,溪谷12条,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处,有著名的黑龙潭、扇子崖、天烛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观;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10大自然奇观。
泰山经石峪简介
泰山经石峪,位于河北省山东省交界处的泰山西南端,是泰山古老的历史遗迹。
被誉
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鼻祖,石经以佛经文字、记载了唐宋时期历史事迹、文化精神,以及激
发无数文学大家、文区翰林、诗人抒发艺术灵感的重要符号。
它犹如一本雕刻的立体的书,藏书篆刻,保存完好。
经历千余年的历史洪流,石经仅存寥寥几行文字,文字尚存,诸
多意义深远。
这些坚持、久违的古文字,保留着数千年来古籍资源,它是一座介乎古今之
间的文字桥梁,使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光辉历史。
泰山经石峪依山而建,共有一座大石桥和三座小石桥,三石桥形态各异,营造出令人
惊叹的仙境般的景象。
据史籍记载:每逢军饷入峪,阴河水上横流,朦胧的月光下,峪口
的大石桥一侧有古篆写的石佛经,另一侧是一只龟,更有只兔子在石经下蹲伏。
泰山经石峪是中国书法史上极其重要的符号,它曾是书法之都,二千多年来,文人、
书法家们都把它奉为精神殿堂,在这里学艺、创作,开创书法新高度。
泰山经石峪的精神共同体,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凝结起大家以其精神统领众志成城
的豪情壮志,带动了传统文化的活力与支撑,催生了江河诗意、精魂气质,使立蒙不息。
泰山经石峪,集历史、山水、文化、艺术于一身,是唐宋书院仪式举行以来中国一个
重要的文化遗迹,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这里有书法历史的古老文字记录,有艺术
美感之精粹,有书家心灵的深处,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泰山经石峪》,全称《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著名摩崖刻石,刻于五岳独尊的泰山南麓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处的花岗岩溪床之上。
刻石南北长五十六米,东西宽三十六米,约计两千多平方米,是汉字刊刻面积最大的作品。
经文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原经文分上下两卷,三十二篇,5198字。
《泰山经石峪》镌刻了第一篇至第十六篇,计3017字。
因年月久远,加之溪水冲刷,沙石磨损,现仅存一千余字,四十行,其中还有未完工的半成品[双勾] 字。
《泰山经石峪》,无题记和刊刻年月,也无经主和书丹者姓名,因笔法与山东邹县尖山摩崖《晋昌王唐邑扈题名》相近,后人或以为唐邑所书;因又与山东泰安境内徂徕山《徂徕山大般若经》相似,该经上有“齐武平元年王子椿造”字样,因此后人又有推测为王子椿所书。
清阮元《山左金右志》则作北齐天保间【公元550-559年】人所书。
《泰山经石峪》字径多在50-60厘米之间,最小的也有30厘米,最大的是第六行第15字“今”,高49厘米,宽75.5厘米。
《泰山经石峪》书体在楷隶之间,偶有篆意草情,古拙朴茂,静写安详,为历代书家所推崇,被冠以“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美称。
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称“《泰山经石峪》大字与《痉鹤铭》”相近,而渊穆时或过之”.又云“《经石峪》大字,《云峰山五言》、《郑文公碑》、《刁惠公志》为一种,皆出《乙瑛》,有云鹤海鸥之态”。
又云:“大字如小字,唯《鹤铭》之如意指挥,《经石峪》之顿挫安详,斯足当之。
”碑派代表人物之一,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鄙薄北齐碑,以为北齐诸碑,率皆瘦硬,千篇一律,绝少异同。
唯对《泰山经石峪》推崇备至,说:“ 《经石峪》为榜书之宗,《白驹谷》辅之”、“榜书虽别有堂壁,要亦取古人大字精者临写之。
”六朝大字犹有数碑,《太祖文皇帝石阙》、《泰山经石峪》、《淇园白驹谷》皆佳碑也”。
“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间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
观《经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虞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岂暇为金刚怒目?”又说:“榜书也分方笔园笔,亦导源于钟、卫者也。
”《经石峪》园笔也;《白驹谷》方笔也。
然以《经石峪》为第一。
其笔意略同《郑文公》,草情篆韵无所不备。
雄浑古穆,得之榜书,较《观海诗》尤难也。
若下视鲁公《祖关》、《逍遥楼》;李北海《景福》;吴琚《天下第一江山》等书,不帝儿斗率天人视沙尘众生矣,相去岂有道理计哉!”又云:“东坡云,大字当使结密无间,此非榜书之能品,试观《经石峪》正是宽绰有余耳!”《泰山经石峪》所摩刻的内容是佛教的重要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东晋时,鸠摩罗什译。
按佛家之言:“金刚”既金刚石,光泽透明,不染尘埃,此经以金刚名为首,既取其尖利之义,就是说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用。
“般若”是梵语,译为“妙智慧”。
“波罗蜜”也是梵语,即“到彼岸”,佛家认为,众生因为受了一个我字的迷惑,日日就在烦恼苦海中,倘能从生死烦恼大海之中,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到彼岸也,也就是脱离苦海。
“经”字当作“径”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条路径。
金刚经原包括在大般若经第577卷中,佛家有经中之经《金刚经》之说,词有尽,理无穷。
如来佛祖讲大般若经共六百卷,讲经的地方及法会的次数,计四处十六会,讲《金刚经》则是在十六会中的第九会,地方在中印度的舍卫城南边的给孤独圆。
这个时代,大约在古代中国的周穆王九年。
《金刚经》约在前秦苻坚时期传译我国。
据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赖非先生研究认为:北朝大规模刻经则是从北齐废帝乾明元年[公元560]开始,后主高纬时发展成高峰,直到北朝结束刻经仍盛而不衰。
刻经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佛教影响,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东麓的邺城附近和山东的泰峄山区。
泰山自古以来就是东方重要的崇拜中心。
当泰山地区成为山东的佛教中心时,其刻经作品主要分布在泰山西六十公里的洪顶山、泰山东南三十公里的徂来山,泰山南麓的经石峪,山东汶上县,宁阳县交界的水牛山,山东邹成东南十公里的峄山,郯城北的铁山、岗山、郯城东十三公里的葛山等九处。
其中泰山经石峪刻石以字经大,刊刻面积之广,字数之多,书法之精良,对后世影响最大。
欣赏/view/fabd02d9ad51f01dc281f1d9.html#泰山金刚经大型摩崖石刻,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泰山中华书法名山的成功申报。
泰山金刚经,刻于泰山斗母宫东北经石峪,总面积约2064平方米的自然石坪浮床上。
清《金石录补》云:“泰山御帐坪之南有石经峪,石如平台,旧刻金刚经,字皆经尺。
” 泰山金刚经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巨制。
前人评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清康有为称之为“榜书第一”,包世臣惊叹为“洋洋大观”。
泰山金刚经是泰山佛教文化瑰宝,为国宝级重点文物。
藏水下愈千年,后经发现,使泉水改道,方暴露出来。
字径50厘米左右。
原刻2500余字,因溪水漫流磨灭,现仅存41行,1067个字。
残毁过半。
第15行有十几个描红双钩字,整个石刻也未落款。
所以,刻石书丹者成为千古之谜。
仅泰山志书就有王羲之、王子椿、唐邕诸说。
1961年,郭沫若来泰山留下了“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的诗句。
1989年第2期《书法》杂志刊载王恩礼、赖非文章认为,泰山金刚经为北齐东岭僧安道壹所书。
泰山金刚经,通篇文字气势磅礴,优游自如,若具仙姿。
书法纵横遒劲,古拙朴茂,气势开张,笔势圆浑,结构宽阔自然,用笔安详从容,包容篆隶而妙化为楷,结体奇特,斜倚相生,富于变化,个性十足。
人立于石峪四周山崖,俯视大字,发现如尊尊罗汉,肃穆端坐,稳如泰山,与整座泰山神韵完美融合。
泰山金刚经是汉隶向唐楷过渡的一种书体,又称“隶楷书”、“经石峪体”。
经刻中多有一些不常见俗字,“万”、“无”二字与现行通用简化字完全相同。
因此,泰山金刚经是中华石刻艺术、书法艺术里程碑式巅峰之作,是研究我国书法历史演变和艺术成就的重要依据。
我国历代金石、书法、鉴赏者视若珍宝。
清杨守敬说,泰山金刚经“经尺之大书,如作小楷,此为极则。
”清冯云鹏评价说,“入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
” 金刚经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众多书法家、学者、文人雅士对它进行学习、研究和考证。
泰山金刚经与岱庙天贶殿壁画、岱顶唐摩崖并称为“泰山三大瑰宝”。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说,泰山即使只有金刚经石刻,也值得来看看。
泰山金刚经石刻位于泰山中路游览主线的支线上,有很多游客未予重视,未成游览。
是为遗憾。
文刀自泰山斗姆宫向东北方向拾级而上约500米,有一片斜坡石坪,石坪上刻有佛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
据明朝张岱《岱志》说,相传唐僧曾经在此晒经,故称曝经石。
宋代称石经谷,明朝称晒经石、曝(暴)经峪(谷)、经石峪等,明朝以后通称为经石峪。
经石峪金刚经石刻与秦泰山石刻、唐玄宗纪泰山铭摩崖一道堪称我国石刻之瑰宝。
然而,后两者尽人皆知,经石峪却因为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的关系,对它的宗教和文化价值真正了解的人不算太多。
经石峪自然环境优美寂静,地势舒展平坦。
泉水从石上缓缓流过,愈显禅意浓浓。
明王在晋《东游登泰山记》中认为,石上《金刚经》文疑是王右军(羲之)所书:“楷书有近八分者,径尺许”。
篆隶兼备,气体雄健遒劲,向为书界文人所称道。
1961年5月,郭沫若曾亲自到经石峪考察,颇有感慨地写下了这样的诗篇:“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
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
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
祗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
”佛教文化的宏篇巨制把佛经刻在摩崖上、岩洞里的情况是普遍的,而刻在露天石坪上的尚不多见。
经石峪《金刚经》每行字数不等,最长的一行48字,短的一行9字,共41行、1065字,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佛经石刻。
据有关岱志、游记记载,经石峪原有面积10多亩,“随石所之,经尽而止”。
《金刚经》全文5000多字,每字斗方之大,再加上间隔,铺展开来场面壮观,如此宏篇巨制为世上所仅有。
经石峪石质属深成侵入岩,质地坚硬而致密,加上谷中流水长年冲刷,使岩石大面积暴露于地表,形成光滑的缓坡石坪,便于石刻庞大工程的施工。
更重要的是经石峪四面矮山环绕,谷深幽静,水帘泉从东北方向“悬壁而下,流于经坛,弥漫过之,从水上视篆书,一一可读”,大有“枕流漱石”之意境。
从石刻场地的选择到经书石刻的设计,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慧眼、悟性与匠心。
精湛的书法艺术经石峪虽然“字体之大,碑拓中世所罕者,洵巨观也”。
但字字笔锋纵横行走“波磔古宕,气体雄奇”,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康有为则称其为“榜书第一”。
不少文人墨客用经石峪集成佛言佛语或极富哲理的座右铭,如“知足常乐”、“无欲则刚”等悬挂于客厅,顿感蓬荜生辉。
郭沫若说“千年风韵在”,可见其艺术魅力影响之久远。
悬存千年的疑案经石峪虽是佛教文化的宏篇巨制,又是汉隶书法艺术的宝库,但由于没有刻上年月和书刻人姓名,乃至留下了历史的悬念,直到现在仍众说纷纭。
神话传说唐三藏师徒取经经过此处,《金刚经》因故被河水浸湿,他们便在石坪上晒经,经文干后则入石三分成了石经。
这说明经石峪的刻制当在盛唐。
王在晋《东游登泰山》说“疑为王右军书”仅是疑而已,没有任何根据。
在明以前有关泰山的游记中,很少有提及经石峪的,只是到了明清以后才逐渐多了起来。
多数人认为是北齐人书、刻。
郭沫若经过考证也认为是“北齐人所书”,但北齐(公元550-577年)何人书他没有指明。
《泰山道里记》、《泰山述记》均认为是北齐梁父县令王子椿书,因为经石峪与王子椿在徂徕山所刻《般若波罗蜜》摩崖相似。
吴山夫《金石存》认为是北齐人唐邕书,因为唐邕写经,邹县尖山摩崖有唐邕题字,其笔法与经石峪大体一致;也有的认为是北齐韦子深所书,还有的说北魏郑道昭所书,因为与平度天柱山著名的郑文公碑相似。
到底是何人书,尚希有关专家进一步考证。
为什么书、刻人不留姓名?这大概是受泰山无字碑的影响,谁敢泰山头上动土?另外,写佛经要避“佛头着粪”之嫌,写佛经留姓名是对佛祖的不敬。
正如明钟惺《岱记》讲的,“书成而其人不著,念作者血诚”。
山东是孔孟之乡,泰山是帝王封禅的圣山,是五岳独尊的第一山,对于经石峪佛教文化既有吸收,也有排斥,经过通融,达到了共存。
早在明代,经石峪“旁有儒者刻《大学》圣经一章敌之,辟佛尊儒,此刻石人意也”,抑佛扬儒意勒石明之。
对经石峪的冷嘲热讽就更多,“金刚原不坏,附石则难久……地老天荒文字灭,吾诵金刚不用舌”。
明龚勉也说“岁久字多灭,经旨只如如”。
然而,经石峪毕竟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宝贵遗产。
2001年,国务院将其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石峪暴露在光天化日下,风吹日晒雨淋,千年的风雨剥蚀,“阅历久逾久,摧残无代无”,到现在只剩1000多字,纵览经石峪的全貌,真有“惨不忍睹”之感。
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花巨资沿经台峪周围修建了花岗岩护拦,防止游人进入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