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五年级音乐上册《拥军秧歌》优秀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31 MB
- 文档页数:18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拥军秧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拥军秧歌》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秧歌调,旋律欢快,节奏鲜明,充满了浓厚的民间气息。
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节奏明快,旋律活跃,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欢乐场面;第二乐段节奏缓慢,旋律抒情,表达了人民对军人的深厚感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音高等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秧歌调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军队和军人的了解程度不同,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军人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秧歌调的特点,感受《拥军秧歌》的音乐魅力。
2.学会《拥军秧歌》的歌词,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培养学生对军队和军人的尊敬之情,增强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拥军秧歌》的歌词,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难点:理解秧歌调的特点,感受歌曲的民族气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军民团结的温暖。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其他秧歌调的歌曲,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秧歌调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拥军秧歌》的音频、视频,以及其他秧歌调的歌曲。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用于伴奏和演示。
3.教学道具:秧歌帽、腰鼓等,用于表演和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拥军秧歌》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氛围。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军队和军人的认识,以及军民团结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拥军秧歌》的歌词,讲解秧歌调的特点,如旋律、节奏等。
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歌曲中的音高、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秧歌表演。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拥军秧歌》拥军秧歌-扭秧歌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拥军秧歌》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扭秧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军人的敬意和祝福。
歌曲节奏欢快,旋律简洁,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简单的乐理知识和乐器演奏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秧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2.学会演唱《拥军秧歌》,提高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
3.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增强学生对军人的敬意和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演唱《拥军秧歌》,掌握基本的秧歌舞蹈动作。
2.难点:理解和感受秧歌的艺术特点,熟练运用舞蹈动作表达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感受秧歌的魅力。
2.运用分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3.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课堂互动性。
4.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秧歌表演视频,丰富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秧歌吗?”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学新课:介绍秧歌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让学生对秧歌有更深入的了解。
然后教授《拥军秧歌》的歌词,引导学生跟唱。
3.学唱歌曲: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讲解歌曲中的难点。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合唱中感受歌曲的韵律。
4.学习秧歌舞蹈动作:教授基本的秧歌舞蹈动作,如秧歌步、扭腰等。
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观摩,提高舞蹈表现力。
5.实践演练: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表演一段秧歌舞蹈。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表演效果。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拥军秧歌-伴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拥军秧歌-伴奏》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的内容。
本节课选取了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秧歌作品,通过学习这首作品,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秧歌的历史和特点,同时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材中提供了歌曲的伴奏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演奏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秧歌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他们了解秧歌的历史、特点和演奏方法。
此外,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较高,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了解秧歌的历史、特点和演奏方法,知道秧歌在我国民间音乐中的地位。
2.技能目标:学生能学会《拥军秧歌-伴奏》的演奏技巧,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秧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掌握《拥军秧歌-伴奏》的演奏技巧,积极参与演奏活动。
2.教学难点:学生对秧歌特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秧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秧歌的特点和演奏方法。
同时,采用分组练习、集体演奏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段秧歌表演视频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秧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介绍秧歌的历史、特点和演奏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秧歌在我国民间音乐中的地位。
3.示范:教师演奏《拥军秧歌-伴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演奏技巧和风格。
4.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个别辅导。
5.集体演奏:全体学生参与演奏,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秧歌在我国民间音乐中的重要性。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上册《(演唱)拥军秧歌》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拥军秧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自信地、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
2.通过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学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让学生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风格特征,情感的表达,激发学生对陕北民歌的热爱。
3.通过学唱《拥军秧歌》,让学生认识民歌中的歌舞曲,运用简单的舞蹈“十字步”对学生渗透舞蹈教学,培养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切身体验歌舞的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学会用欢快、热烈地情绪演唱《拥军秧歌》。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切分、附点节奏。
教学准备:电子琴、课件、红绸缎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谈话。
2.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3.大家对这首歌曲熟悉吗?谁来谁说说这首歌曲给你印象最深的什么?歌名叫?
4.为什么这首民歌如此自由、奔放?
5.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陕北民歌。
二、初步感受
1.初听(1)听录音。
(2)歌曲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这首歌曲的情绪是?
(3)你从歌曲中你还听出了什么?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场景?
三、学唱歌曲
1.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学习。
2.按节奏朗读歌词。
3.带唱旋律,唱准音(5降7)。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拥军秧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拥军秧歌》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6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型秧歌,以欢快的节奏和热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军人的尊敬和爱戴。
歌曲由三个部分组成,旋律简洁明了,节奏明快,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拥军优属政策,增强对军人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较强。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秧歌文化。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拥军秧歌》,使学生了解秧歌的起源、特点及其在我国民间音乐中的地位。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准确演唱歌曲《拥军秧歌》,掌握秧歌的节奏和演唱技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秧歌文化的兴趣,增强对军人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歌曲《拥军秧歌》的旋律、节奏和演唱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秧歌的文化内涵,感受秧歌的热情氛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乐器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段秧歌表演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讲解秧歌的起源、特点,示范演唱《拥军秧歌》,引导学生跟随演唱。
3.练习巩固:分组练习,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提高演唱效果。
4.拓展延伸:介绍其他地区的秧歌文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秧歌。
5.情感教育:讲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秧歌的热情氛围,增强对军人的敬意。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特点:欢快、热情《拥军秧歌》节奏:XX X XX X旋律:简洁明了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评价:检查学生对歌曲《拥军秧歌》的掌握程度,包括旋律、节奏和演唱技巧。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上册《(演唱)拥军秧歌》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拥军秧歌
选题意图
学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让学生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风格特征,情感的表达,激发学生对陕北民歌的热爱。
内容来源音乐五年级
适用对象音乐五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能自信地、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并认识降记号,唱准b7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听唱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积极参与秧歌十字步的学习,能与同学一起随着音乐扭秧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演唱歌曲感受陕北民歌独特的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热爱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
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乐曲你熟悉吗?曲名是什么?
(师范唱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前四句)同学们,刚才老师范唱的是由歌手阿宝演唱的陕北民歌《山丹丹开
花红艳艳》,它给你的感受象是怎样的呢?音调高、声音
高亢嘹亮,旋律粗犷激昂,这就是陕北民歌的特点。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新的陕北民歌叫《拥军秧歌》。
2、学十字步接下来老师哼唱主题旋律,你们跟着老师做律动,我们做的是陕北民歌里面特别有代表性的动作,大家跟我一起学跳秧歌舞基本步伐十字步吧!(播。
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第6课《拥军秧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拥军秧歌》是一首五年级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属于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第六课。
这首歌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弘扬爱国主义的歌曲,通过歌曲让学生感受我国拥军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歌曲的旋律欢快,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力,便于学生学唱和表演。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声乐技巧。
他们喜欢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富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感兴趣。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秧歌这种表演形式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拥军秧歌》的背景及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演唱《拥军秧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3.掌握秧歌的基本表演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秧歌的节奏和步伐。
2.学会演唱《拥军秧歌》中的高难度音程。
3.理解歌曲的背景及意义,深入体会歌曲的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示范教学法:老师示范演唱和表演,学生跟随模仿。
4.分组合作教学法:分组进行演唱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让学生跟随学唱。
3.秧歌道具:准备秧歌道具,如扇子、花环等。
4.教学视频:播放秧歌表演视频,让学生了解秧歌的特点和表演技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拥军秧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及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播放《拥军秧歌》歌曲,让学生跟随学唱。
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高,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拥军秧歌》拥军秧歌-扭秧歌教案1一. 教材分析《拥军秧歌》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民间舞蹈音乐。
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明快,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本节课选用的是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拥军秧歌》,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民间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音符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音乐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拥军秧歌》的背景、特点及意义,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学会《拥军秧歌》的演唱技巧,提高音乐表现力。
3.感受民间舞蹈的韵味,增强节奏感、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拥军秧歌》的旋律和节奏。
2.学会秧歌的基本舞步和动作。
3.理解秧歌的文化内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让学生聆听、欣赏《拥军秧歌》,感受其独特的民族韵味。
2.讲解法:讲解秧歌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帮助学生了解秧歌的历史背景。
3.示范法:教师示范秧歌的基本舞步和动作,引导学生跟着学。
4.练习法: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秧歌的演唱技巧和舞步。
5.合作法: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拥军秧歌》的音频、视频资料,秧歌图片等。
2.教学器材:音响设备、投影仪、舞蹈房地、秧歌道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拥军秧歌》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秧歌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秧歌的历史背景。
展示秧歌图片,让学生对秧歌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秧歌的基本舞步和动作,引导学生跟着学。
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秧歌的演唱技巧和舞步。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五年级上册《(演唱)拥军秧歌》优质课教
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内容:
《拥军秧歌》。
教材分析:
《拥军秧歌》是一首陕北民歌。
由中国现代音乐家,革命文艺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中国作曲家安波先生填词而成的新民歌。
全曲为2/4拍,徵调式,这首歌曲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抗日救国的行动感染了解放区的广大群众,他们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热爱和对八路军的拥戴,纷纷赶上猪羊慰劳抗日英雄和革命领袖,常常出现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情景,表达了陕北人民对革命领袖和八路军的敬佩、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自信的用欢快、热烈地演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
2、通过演唱歌曲感受陕北民歌独特的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
3、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的特点,并学一学,跳一跳。
教学设计理念:
课堂以同学们感兴趣的方式——老师载歌载舞拉开序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出示一系列扭秧歌的图片,让学生融入到陕北秧歌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朗读歌词,为学歌打下基础;引导学生试唱旋律、试唱歌曲,尝试先学后教,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最后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舞的特点,学一学,跳一跳,随着欢快热烈富有特色的陕北民歌《拥军秧歌》参与到秧歌队伍中来。
整个教学片段以情绪为基础,以情境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大胆探索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亮点:
1、以舞导歌,情境鲜活,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教学中,大胆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歌。
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第6课《拥军秧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拥军秧歌》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选自湘文艺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第六课。
这首歌曲以秧歌为载体,表达了人们对军人的尊敬和爱戴。
歌曲旋律欢快,节奏鲜明,充满活力,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对军人的敬意,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演唱技巧,他们喜欢参与音乐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秧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秧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秧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对民间艺术的尊重。
2.学会演唱《拥军秧歌》,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3.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演唱技巧。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军人的敬意。
四. 教学重难点1.学会演唱《拥军秧歌》的旋律和节奏。
2.了解秧歌的文化内涵,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尊重。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让学生聆听歌曲,感受秧歌的韵味。
2.讲解法:介绍秧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意义。
3.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4.练习法: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拓展法:引导学生探索民间艺术的其他形式,提高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图片、文字等资料。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秧歌音乐。
3.教学乐器:吉他、打击乐器等。
4.分组标志:方便分组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秧歌图片,让学生了解秧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同时,播放秧歌音乐,让学生感受秧歌的韵味。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拥军秧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
接着,引导学生跟唱,熟悉歌曲的旋律。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负责人,带领组员共同练习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