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苗族踩花山节

苗族踩花山节

苗族踩花山节

苗族踩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

“花杆”是踩花山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

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这就是苗族热闹的花山节。

百科知识题目连线

小升初连线题 班级:姓名: 古代圣人 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药圣——孙思邈医圣——张仲景辞圣——屈原乐圣——李龟年文圣——欧阳修诗圣——杜甫 茶圣——陆羽词圣——苏轼武圣——关羽酒圣——杜康兵圣—孙武棋圣——黄龙士曲圣——关汉卿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 分别是针灸之祖———黄帝;脉学倡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药王———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圣———李时珍 我国部分行业的祖师 酿酒杜康造纸蔡伦木匠鲁班中药李时珍茶叶陆羽染纺葛洪 理发吕洞宾铁匠李老君织布黄道婆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 1、指南针的发明者:。 2、造纸术的发明者:是汉代蔡伦。 3、火药的发明者:东晋葛洪。 4、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宋代毕昇。 唐代诗人的雅号

诗杰——王勃诗骨——陈子昂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囚——孟郊·贾岛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瓢——唐球诗狂——贺知章陆放翁——陆游七绝圣手——王昌龄情歌圣手——李商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古代文人雅称: 青莲居士:唐代李白东坡居士:北宋苏轼香山居士:唐代白居易六一居士:北宋欧阳修 石湖居士:南宋范成大易安居士:宋代李清照六如居士:明代唐伯虎柳泉居士:清代蒲松龄 淮海居士:北宋秦观芹溪居士:清代曹雪芹随园老人:清代袁牧倚松老人:南宋陆游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 精忠旗明冯梦龙 桃花扇清孔尚任 琵琶记明高则诚 长生殿清洪升 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清忠谱清李玉 汉宫秋元马致远 娇红记明刘东升 雷峰塔清方成墙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是: 《救风尘》(元)关汉卿 《墙头马上》(元)白朴 《西厢记》(元)王实甫 《李逵负荆》(元)康进之 《看钱奴》(元)郑廷玉 《幽闺记》(元)施惠 《中山狼》(明)康海 《玉簪记》(明)高濂

贵州省威宁县民族风情简介

威宁县民族风情简介 威宁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县,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各民族相依共存,和谐相处,组成了一个100多万人口的大家庭。彝村、回屯、苗寨星罗棋布。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场景恢宏、气氛热烈。摔跤、赛马、射弩、扭扁担、荡秋千等民族竞技活动丰富多彩。 彝族的大型歌舞组合阿西里西及弹月琴、唱对歌等,苗族的大型迁徒舞及芦笙舞,唱情歌、吹芦笙以及布依族的插秧歌,无不洋溢着浓烈的民族自豪感,展示出迷人的民族风彩。 各民族迥异的生活习俗、婚丧礼仪、图腾崇拜、服饰装扮以及回族的挑花剪纸、苗族的蜡染编织、布依族的刺绣竹编等民族工艺,这一切犹如一个个精美的光环,焕发出神秘诱人的光彩,犹如一块缀满珠玑的轻柔酥软的纱幔,纱幔之中是一方神奇的土地。 彝族“撮泰吉”my新品 彝族、回族、苗族三个主体少数民族酿就了威宁浓郁的民族风情,有热烈奔放的彝族火把节、庄严肃穆的回族古尔邦节、欢快明朗的苗族花山节等节日活动。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原始古朴的民族舞蹈,独特的音律,淳厚的风情,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撮泰吉”为

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以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 回族开斋节 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该维修的维修,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洗小净,然后换上清洁的衣服,戴上白帽,上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在寺上和在家的,都开始吃“开斋饭”了。 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 以上这些,只是回民狭义的斋戒。广义的斋戒是,不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饮食,挨饥饿,而两面三刀,恶语中伤,横行霸道,

文山州文化馆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

v1.0可编辑可修改 文山州文化馆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总论 项目概况 项目承担单位:文山州文化馆 电话:2122041 地址:文山县开化镇学海路 18号 法人代表:王瑛(馆长) 电话:2120518 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 2、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益性文化 事业建设的若干意见》(云发(2006)2号); 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 口 号。 4、2011年10月10日《中共文山州委、文山州人民政 1.1.1 项目名称:文山州文化馆建设项目 1.1.2 建设性质:扩建 1.1.3 项目建设地点:文山城区人口密集的地方 1.1.4 项目主管单位:文山州文化局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云办发 [2009]1

府关于文山州民族大剧院及州政府新区规划建设工作会议纪要》。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6、《文化馆建设标准》(建标136-2010 )。 项目建议书 根据项目建议书编制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广泛收集建筑 市场的建筑材料价格数据,并在项目承担单位提供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条件、实施进度、投资估算及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计算,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1.4.1建设规模 州文化馆规模确定为净用地15亩,总建筑面积8500平 方米(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5.1 建筑净用地:15亩 1.5.2 建筑规模:8500平方米 1.5.3 建筑高度:不超过20米 1.5.4 绿地率:50%以上 1.5.5 耐火等级:耐火等级为不低于二级

花山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花山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花山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一带苗族的传统佳节,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 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云南永善县的马楠山一带,云、贵、川三省毗邻,苗族同胞集中,人们跨省前来参加,人数常达数 万人,规模盛大,万众欢腾。屏边苗族自治县举行的花山节规模也 很大,文山、马关、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赶去参加。 花山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人死后要请师傅“指路”,历数通往 祖先居住地方和迁徙的沿途地名,使亡魂到达其祖先的发祥地。日 常生活中的祝福病痛、生产好坏都认为是“鬼”主宰着,触犯了鬼,就要受到惩罚。部分苗族信仰天主教。 传说古时候,苗家居住在平原地方。那地方土地宽得连着天,平得象操场,年年风调雨顺,家家有吃有穿。 有个晚上,牛皮鼓的声音传到皇宫,震摇了宫殿,惊动了满朝文武。于是,皇帝派人四处查访。 一天,皇帝知道苗家有一大块好田地,家家有钱有粮,眼睛红了,心生歹念,就派兵来打蒙子酉。皇兵每到一处就大肆抢占,无恶不作,搅得苗家不得安宁。这下子,就把蒙子酉给惹火了,他带领苗家,一同抵挡皇兵。但是,因为蒙子酉兵器不好,结果屡战屡败, 一直被赶到深山老林里。 这深山老林,一峰比一峰大,一峰比一峰高,连绵不断。苗家逃到这里,喊也喊不应,找也找不到。蒙子酉就砍了一个又高又直的 杉树,修枝剥皮,染成红白两色,解下他腰间的红布带,拴在花杆 的一端,立在最高的山峰上,用来召见苗家儿女。苗家人看到了, 就纷纷聚拢来。蒙子酉就在花杆下扎下营寨,叫九个儿子和八个姑

娘各统领一部分苗民,分别驻守在各大山顶上。他们一边打猎,一边耕地织布,同时造房子,打兵器。没有几年,苗家又富裕起来。于是,苗家又打牛皮鼓,吹芦笙,唱歌跳舞了。

苗族传统文化

苗族传统文化 服饰:苗族平时着便装,以自种、家纺、自制的麻布衣裙为主,极简朴。节庆日着盛装,习称"花衣",五彩斑斓,精工制作,美仑美奂,极富民族特色。花衣面料多用白色麻布或棉布,面料要先经过蜡染、刺绣等工艺加工,再裁制成衣裙。蜡染,古代称"蜡缬"。苗族妇女多习此艺。用竹制的蜡刀,蘸上溶解的蜡汁,在底料上描画图案。描画好图案的底料投入染缸中浸染后,置于清水中煮沸,蜡汁溶化脱落,图案显示。蜡染的图案以流水、花草、虫、鱼、飞禽及几何图纹为主,描画时不打底样,也不借助规、尺等工具,心到、意到、笔到,抽象与具象,写实与夸张,规整与变化,全由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技巧决定,艺术个性鲜明,灵性自如。 苗族服饰 刺绣是苗族渊源久远的工艺美术。刺绣的技法有平绣、破绣、打籽绣、盘绣、丝绣等几十种针法,图案造型多以花鸟虫鱼以及自然崇拜中的"神物"为表现对象,诸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玉洁冰清的玉兰花,傲霜斗雪的腊梅花,高格逸品的秋菊,仙风道骨的白鹤,轻盈翱翔的飞燕,以及龙凤呈样、凤穿牡丹、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岁寒三友等组合图案,古朴典雅、美观大方。 经蜡染、刺绣加工后的面料,在缝制为衣裙时,还要镶嵌色彩艳丽、极富民族特色的压条、缀饰。苗族古歌《逐鹿之战》对花衣上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有深情的表达:"我可爱的

江普,绣上花衣裙永远叫子孙怀念。……那块披领代表京城,花衣上的方块代表田地,花点代表谷穗,花纹就是'罗浪周底',围裙波浪式的线条,就是奔腾的江河,围边的尖形蓝色图案,是那永久不变的山谷。"显然,花衣不仅是美的表达,也寄寓着深沉的对先民、对祖居地的拳拳不已的怀念。 苗族音乐舞蹈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种。飞歌是苗族音乐中富特色的体裁,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大。一些地区分男声飞歌和女声飞歌,并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腔式。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乐器 苗族乐器最著名的要算芦笙。雷山县的排卡村和凯里市的新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专业村塞。其他有芒筒、唢呐、大号、直’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反豉、大锣、包包锣、大镲、小镲、木叶等。根据功能,苗族器乐曲目可分为风俗仪式性和生活性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合,后者则多为独奏。 舞蹈 苗族乐器 在苗族中,芦笙舞是一种流行最广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除铜仁仁地区外,其余地区均有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中表演,以集体舞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舞外也一人或数人表演的。有的芦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许多惊险的高难度动作。集舞蹈,杂技、体育和音乐为一体。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较流行的舞蹈,尤其以松桃一带的花鼓舞最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量看,则有单面鼓、双面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的动作热情奔放,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丹寨的“锦鸡舞”也很有特点.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芦笙做引导,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腰膝自然摆动,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衬托下,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

彝良县宗教及民族民俗风情概述

彝良县民宗局政府信息公开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彝良县宗教及民族民俗风情概述 一、宗教 我县开展的宗教活动共有伊斯兰教、天主教、佛教和基督教四种。九六年经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38个,有汉、苗、彝、回族等信教群众12000余人。全县有伊斯兰教清真寺一所,信仰人数118人;天主教经堂2个,信仰人数3100人;佛教观音寺一座,信仰人数800余人;基督教堂点34个,信仰人数8000余人。天主教、基督教已建立了爱国宗教团体,四种教建立民主管理小组38个,共有教职人员207名,其中基督教199人,佛教6人,伊斯兰教2人,天主教目前尚无教职人员。 二、民族民俗风情 我县有15种少数民族,74551人,其中:苗族占少数民族人总人口的66%,彝族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2%,系我县两种主体少数民族。我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绚丽多姿,尤以民族民俗风情为代表。 (一)苗族民俗风情 1、苗族花山节。这是以苗族为主,其他民族共同参与的的活动,是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苗族浪漫的婚恋。双方对歌分胜负并实行有乐趣的惩罚。这叫“吃平伙饭”。在月光下,男女双方以对歌的方式选择对象,若情投意合,便互赠礼物,也示定情。这叫踩月亮。 3、苗族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纺织既是妇女世代传承的技艺,也是衡量妇女勤劳聪明和治家本领的一个尺度。随着织布技艺的提高,蜡染、挑花、刺绣也是妇女的主要技艺之一。畜牧业是苗族生活来源之一。 4、具有民族特色的苗族服饰。苗族服饰多姿多彩,穿花衣就是特色。苗族穿花衣靠种麻织布自做衣物,花衣裙体现了苗族妇女的精灵手巧。 5、苗族乐器和芦笙文化。苗族音乐可分为民歌曲调、芦笙调、唢呐曲调等,每个曲调又分若干种。苗族乐器主要有管乐器、打击乐器和弦乐器,管弦乐器有芦笙、口弦、洞箫、笛子等。 6、苗族的其它习俗。苗族的文化较多,除以上外,主要的还有苗族的特有的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祭礼文化、忌讳文化、葬礼文化等。 (二)彝族民俗风情 1、彝族火把节和十月节。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火把节。 2、独特的彝族服饰。彝族服饰色调讲究艳丽,款式讲究美观大方,独具特色。 3、彝族的婚丧嫁娶。历史上,彝族同姓不通婚,各支系之间不通婚,经济地位悬殊不通婚,与其他民族不通婚,姨表亲禁婚。同民族同支系姑表亲优先婚。实行严格的同族内婚制、等级内婚制和家支外婚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制度已成为过去。婚姻程序有:提亲、烤鸡吃、送财礼、迎娶等。 4、彝族的音乐舞蹈。音乐有歌曲、器乐曲、舞曲、山歌曲、娶亲曲、斜事曲、丧葬歌等,各有不同的音乐。器乐有唢呐、月琴、笛子、口弦、小闷笛等。不同乐曲和乐器都有各自的用途和特点。 5、彝族的其他民俗风情。如崇拜和信仰、语言和文字、教育、饮食、住房、古籍、禁忌等。

二○○八年度中梁苗族花山节实施方案

二○○八年苗族“花山节”实施方案 为做好2008年苗族“花山节”活动工作,进一步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友谊,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产业建设,加快我县旅游事业发展步伐,促进地方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制定本活动实施方案。 一、主办单位:金平自治县马鞍底乡中梁村民委员会 二、举行时间、地点及活动内容 (一)举行时间:2008年2月12日(2月11日下午报到,2月12日下午返程)。 (二)举办地点:金平县马鞍底乡中梁村委会。 (三)主要活动内容: 1、2月11日,晚20:00时,在各就餐地点和住宿地点与来宾对唱苗歌和吹芦笙交流。 2、2月12日,上午11:00时,开幕式。吹芦笙、打鸡毛毽、爬花杆比赛和观看文艺演出。 三、成立“2008′苗族花山节活动组委会” 顾问:张永贵县人大常委会助理调研员 罗加华马鞍底乡党委书记 黑丽英马鞍底乡人民政府乡长 张天祥县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 王学忠县教育局局党委副书记

熊桂芬县民政局副局长 王树平马鞍底乡副乡 许守权马鞍乡边防派出所所长 熊俊春金河镇副镇长 王自林者米拉祜族乡副书记 马金福县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主任科员 罗自荣县三友数码经理 主任:王向东中梁村委会总支书记 副主任:李多中梁村委会村长 杨进昌中梁村委会副村长 成员:杨志辉中梁村委会武装助理 张官鸿中梁村委会计划生育宣传员 杨秀英中梁村委会妇联主席 熊桂珍中梁村委会卫生所 杨锋马鞍底乡人民政府 李秀英县机关幼儿园退干部 王玲锋县工商银行退休干部 杨永贵马鞍底乡卫生院 王美琼马鞍底乡卫生院 李自明中梁中心校长 杨春华中梁脚村民小组组长 王树荣红岩村民小组组长

李春中棚村民小组组长 杨年半边街村民小组组长 王小明香菌坪上寨村民小组组长 张天华香菌坪下寨村民小组组长 王绍兴岔河村民小组组长 王国文竹林脚村民小组组长 熊正强岩羊坪村民小组组长 张官福中梁中心校教导主任 熊忠玉中梁中心校教师 杨进辉中梁中心校代课教师 王树七中梁中心校代课教师 张正学马鞍底乡政府退休干部 马进华马鞍底乡政府退休干部 杨志文中梁脚村民小组副组长 王邓中梁脚村党支部书记 马么中梁脚村民 马金中梁脚村民 张富云中梁街个体户 组委会下设八个工作组: (一)秘书组 组长:王学忠 副组长:杨进昌张官福

云南民族风之屏边苗族花山节

期末论文 题目云南民族风之屏边苗族花山节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2010年12月1日

云南民族风之屏边苗族花山节 云南,以其美丽、丰饶、神奇而著称于世,一向被外界称为“秘境”。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云南独特的气候条件。“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一省兼有寒、温、热三带气候,实为世间罕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动、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有高等植物15,000多种,动物250多种类,鸟类总数达766种,“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名成了云南的代称。 在这块神奇、美丽的红土地的怀抱中,聚居着26个民族,各族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能歌善舞、朴实热情。各民族因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创造出无数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以其独特、奇异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流下了形态各异、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云南风之屏边花山节。 屏边苗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宛如一颗晶莹耀眼的绿色翡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它东面与文山州的文山、马关两县相连,西北与“锡都”个旧市相望,南同国家级开放口岸河口县接壤,北临省级经济开发区蒙自县。全县面积1906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2%。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苗、彝、壮、瑶、汉等17个民族,主体民族为苗族,约6万,占总人数的39.62%,是云南省惟一的苗族自治县。各民族处于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有规模较大的节庆活动——采花山,有彝族的跳掌、三步弦,有壮族五彩缤纷的花米饭节

等。其中最隆重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苗族的花山节了。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爱。据记载,屏边县内苗族最先是在清朝中期由贵州省迁入,自称蒙,长期以来一直保留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在节日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正月间的“花山节”。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踩花山”,是源于苗族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 “花山节”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各地不一。南部的苗族都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五。 期间过节;昆明市、楚雄州、昭通地区的苗族则于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日过节。花山节期间,除了举行跳芦笙舞、斗牛、绩麻比赛等各种娱乐活动外,要注意长幼辈分之分。一般在老人面

浅谈苗族风俗与文化

浅谈苗族风俗与文化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说起苗族,大家都会想到一种他们特有的乐器—芦笙。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由此看出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现在芦笙的形制已发生了很大变革,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用的芦笙管6根,外侧开有接音孔,下端装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头葫芦内,每簧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小芦笙的管长十几公分,大芦笙长四、五米不等。低音芦笙类中,有在大竹筒内装一细竹管,发音者称为“芦笙筒”。现经改革,笙管数增至20余根,每管上端均套用薄铜皮制作的共鸣管,音域可达两个八度又五度。芦笙音色明亮浑厚,男女均可吹奏。每当过年,婚嫁喜事,起房盖屋,人们总要手捧芦笙,载歌载舞,以此抒发自己的欢乐和感情。另外,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通过它能使豆蔻年华的青年,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俪。每当风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爱的芦笙吹一首婉转悠扬的爱情曲,姑娘们闻声,就心领神会,以清脆的歌声相对,这种恋爱方式,外行人是听不懂的,内行人,一听自明。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斗马是广西苗族的一项民间文娱活动,每年12月26日举行,历时3日。头1日,人们忙着到田里放水捉鱼,煮鲜鱼粥尝新;还蒸糯米饭、

大班社会教案《苗家风情》

大班社会教案《苗家风情》 设计意图: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各民族的许多习俗已逐渐汉化,在我们威信县除了汉族,就是苗族居多,为了能让幼儿了解地方民族的习俗,即能从苗家服饰、乐器、花山节等几方面来了解苗家的风情,认识苗族,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感知并了解威信苗族的服饰及苗族的花山节。 2、乐意参与苗族的歌舞。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苗家风情幻灯片"、芦笙曲等。 活动过程: 一、师身着苗家服装,用苗家语言和幼儿打招呼,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你们是大一班的小朋友吗?哦,可找到你们了! mi nia a rong(小朋友们好) hen huai xi rong bo mi(很高兴见到大家) 师:知道我说什么吗?刚才我用我们苗家的语言和小朋友们打招

呼。 我是说:"小朋友们好,很高兴见到大家!" 我呢,见到大一班的小朋友很高兴!你们见到我高兴吗?哦,高兴!那想不想用苗语来学说一下"高兴",来我教大家说一说,高兴就是真棒.大一班的小朋友真聪明,好听吗?还想学吗?那我再教你们说一个苗语的"再见"( mo you da)。大一班的小朋友真是太棒了,一学就会! 二、观赏苗家风情(自制)幻灯片,能初步感知并了解苗族服饰及苗族的花山节。 1、通过欣赏图片了解苗族服饰 幼儿欣赏幻灯片后,回答自己所看到了些什么! 师小结:苗族服装是苗族姑娘自己用勤劳的双手一针一线制作出来的,并了解蜡染、刺绣。 2、通过欣赏图片了解苗族的几种常见乐器 幼儿欣赏幻灯片后,回答自己所看到了些什么! 师小结:在苗家除了姑娘们能干以外,苗族男孩也是不错的,他们会许多的乐器,常见的就有芦笙、唢呐、吹木叶等。 3、通过欣赏图片、录象了解苗族的花山节 幼儿欣赏幻灯片、花山节录象后,回答自己所看到了些什么! 师小结:花山节是我们苗族最盛大传统的节日,我们威信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三。我们苗族的花山节就象小朋友们过六一儿童节一样,要穿上新衣服,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但是我们苗族到花山节的时候,要先选一个比较平整秀美的场地,在场地中间立

苗族花山节

苗族花山节的来源 节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生境不同,社会发千差万别以及生产生活各异,所形成的节日各有千秋。即便是同一民族,由于生境的变化,人口的迁移,对同一节日的诠释也不尽相同。苗族花山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花山节,是苗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主要盛行于贵州中、西部,四川南部,广西西北部以及云南的广大苗族地区,可以说这是操苗语西部方言苗族的共有节日。所以,加强对这一节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提出来的,目的只需起到引玉之功即可。 一、汉语记录与苗语解读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苗族先民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加之没有文字记载,因而他们的许多民风民俗活动没有被记录下来,只是靠苗族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因此,有关汉语对苗族花山节的记录,那是清代以后的事了。这种记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前的记录。《永宁厅县合志》寅卷载:“每于正月初旬,椎牛酬酒,约会于高埠,名曰踩山,夜聚曰跳月。”清人爱必达《黔南识略》卷一载:“每逢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择另壤月场,以冬青树一木植于地上,缀于野花,名曰花树,男子皆艳服,吹芦笙,踏歌,跳舞,绕树三迎,名曰‘跳花’。”《贵州通志·土民志》载:“苗人,每年于正月十一、十二、十三日,男女装束一新,觅高埠敝地,植冬青其上,曰花树。女儿持布一端,互相牵引。两少年吹笙其前,作凤鸾和鸣之声,左右跳舞为节。女则随其而缓步作半圆绕之,曰‘跳花’。十三日完,鸣爆竹,倒花树。”清人田雯《苗俗记》说:“每岁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预择平壤为月场,及期,男皆更服饰妆。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铎继之于后以为节,并肩舞蹈,回翔婉转,终日不倦。”民国《马关县志》载:“苗人之踩山,上年冬季选一高而稍平之山场,竖数丈高之木杆于其处坐标识,而资号召。当事者酿咂缸酒数缸。翌年春初,陈咂缸酒于场,苗男女皆新其装饰,多自远方来,如归市然。自初一日起,来者日众,累百盈千,肩摩踵接,诚盛会也。早飡既罢,山场已开,众苗女遥立场外,作羞涩不前态。有苗男子,以油脂涂于长绳,两人拉其端而围之,故作欲污女衣之状。诸苗女乃被迫入场,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凭苗男选择,中意时撑一伞以复照之,……独与歌唱,他人不得参加,……场中卢(芦)笙者既吹且舞,屈其腰而昂首,足或飏矣,手或翔矣,盘旋往复。”民国《丘北县志》载:“苗人……婚姻事交聘金后,即领而归,不择日时,数年后,无子嗣者许以采花山祈神佑之。有效则采,采必三年,头年三日,次年五日,三年七日。远来者不拘多寡,主人必招待之。” 第二阶段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记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版)1981年11月出版的《西南少数民族风俗誌》第41页认为:“踩花山,这本是滇东北、黔西北、滇南等地苗族青年男女互相求爱的一种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踩花山在历史上已形成本民族男女老幼都过的一种传统佳节。”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的《中国年节》第142—143页如是说:“四川叙永县宝佤山一带的苗族地区,……踩山节大都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到了这一天,人们在距叙永县城约五十华里的宝佤山顶上,竖起一根花杆,方圆百里的苗族同胞,兴高采烈的纷至沓来,互致问候,恭贺新年。这一天更是苗族青年男女欢乐的日子。姑娘们穿着鲜艳的百褶裙,打着花花小伞,围住花杆翩翩起舞;小伙子们身着蓝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苗家风情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苗家风情 活动设计:苗家风情 活动领域:社会 学校:威信县第一幼儿园 教师:张扬梅班级:大一班 设计意图: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各民族的许多习俗已逐渐汉化,在我们威信县除了汉族,就是苗族居多,为了能让幼儿了解地方民族的习俗,即能从苗家服饰、乐器、花山节等几方面来了解苗家的风情,认识苗族,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感知并了解威信苗族的服饰及苗族的花山节。 2、乐意参与苗族的歌舞。 活动准备:课件苗家风情幻灯片、芦笙曲等。 活动过程: 一、师身着苗家服装,用苗家语言和幼儿打招呼,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你们是大一班的小朋友吗?哦,可找到你们了! mi nia a rong(小朋友们好) hen huai xi rong bo mi(很高兴见到大家) 师:知道我说什么吗?刚才我用我们苗家的语言和小

朋友们打招呼。 我是说:小朋友们好,很高兴见到大家! 我呢,见到大一班的小朋友很高兴!你们见到我高兴吗?哦,高兴!那想不想用苗语来学说一下高兴,来我教大家说一说,高兴就是(huai xi),真棒.大一班的小朋友真聪明,好听吗?还想学吗?那我再教你们说一个苗语的再见( mo you da)。大一班的小朋友真是太棒了,一学就会! 二、观赏苗家风情(自制)幻灯片,能初步感知并了解苗族服饰及苗族的花山节。 1、通过欣赏图片了解苗族服饰 幼儿欣赏幻灯片后,回答自己所看到了些什么! 师小结:苗族服装是苗族姑娘自己用勤劳的双手一针一线制作出来的,并了解蜡染、刺绣。 2、通过欣赏图片了解苗族的几种常见乐器 幼儿欣赏幻灯片后,回答自己所看到了些什么! 师小结:在苗家除了姑娘们能干以外,苗族男孩也是不错的,他们会许多的乐器,常见的就有芦笙、唢呐、吹木叶等。 3、通过欣赏图片、录象了解苗族的花山节 幼儿欣赏幻灯片、花山节录象后,回答自己所看到了些什么! 师小结:花山节是我们苗族最盛大传统的节日,我们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 文山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和原战区为一体的民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邻广西,南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438公里。全州国土面积31456平方公里,辖文山、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富宁8县102个乡镇,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白、傣、蒙古、布依、仡佬11个民族,总人口345万人,少数民族占56.7%。 文山州州情主要呈现五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传统光荣。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便将文山纳入版图,1927年我党就在文山县洒戛竜村建立了党支部,富宁、广南等地是邓小平同志领导百色起义后红七军活动的根据地之一,举世闻名的“老山精神”就诞生在这块英雄辈出的红土地上。二是人杰地灵、风光秀丽。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楚图南、狂飙诗人柯仲平等都是这块土地上哺育出来的时代英杰。国家4A级风景区—丘北普者黑、“世外桃源”—广南坝美山水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三是民风淳朴、文化多样。壮族的三月三节、苗族的踩花山、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盘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以及丰富的民间传说、民族歌谣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四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文山是云南的东大门,素有“滇桂走廊”之称,随着中国—东盟

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文山正从昔日封闭的边疆转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逐步成为云南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随着普者黑机场建成通航、广昆高速公路文山段建成通车、富宁港的开工建设及云桂铁路文山段即将全线建设,文山将成为省内同时具备航空、水运、铁路、高速公路立体交通网络的州市。五是资源富集、潜力巨大。文山是久负盛名的名贵药材──三七的主产地,有“中国三七之乡”的美称;是云南新烟区开发和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广南八宝“贡米”、丘北辣椒在国内外市场上都享有很高的盛誉;州内铝、钨、锌、锡、铟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可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和铝工业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实施战后恢复建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创新发展思路,围绕实施农业立州、工业强州、城镇富州、开放活州、科教兴州、和谐稳州“六大战略”,加快建设生物资源开发、新型冶金化工、现代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度假“四大基地”,加快发展大通道经济,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追赶式、跨越式发展之路。 20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3.1亿元,增长12.6%;

少数民族与花相关节日

少数民族与花相关节日 彝族插花节:插花节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彝族传统节日,又叫“马缨花节”。插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一般要持续3天,以云南大姚县昙华山区的插花节最为隆重盛大。插花节的来历说法很多,流传最广的是咪依鲁传说。相传咪依鲁是位聪明美丽的彝族姑娘,为使众姐妹免遭恶霸凌辱,假意以身相许,在婚礼上与恶霸共饮放有马缨花的毒酒,牺牲自己,为民除害。为此,每年马缨花开花之时,昙华山彝族就要举行盛大的插花节,纪念美丽善良的咪依鲁。 插花节期间,人们摘来各色鲜花,编扎成花团锦簇的牌坊、花帆象征吉祥如意.在房前田间和牛羊上插花,祈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们也互相插花,寄托吉祥如意、和顺安康的美好祝福。晚辈要给长辈插在头饰上、衣服上,祝福他们幸福吉祥。长辈也要给晚辈插,祝愿他们健康快乐。彝族同胞还会穿上节日盛装,带上美酒佳肴,手捧鲜花,兴高采烈地唱起山歌,跳起左脚舞,尽情欢乐,互祝吉祥。插花节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节日。在这天,钟情的青年男女,以互相插花为订婚礼。小伙子把鲜艳的山茶花插在姑娘的包头上,姑娘也把马樱花插在小一起伙子吹的芦笙上,欢聚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尽情欢乐。 傣族采花节:采花节在景谷县永平镇的傣族中较为流行。每逢傣历“泼水节”前夕(公历4月中旬),傣族都要到山上采来娇嫩欲滴的鲜花到缅寺敬献给佛祖帕照,祈福佛祖多多降福给百姓。这一传统的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 采花节前,人们要沐浴净身,换上最漂亮的衣裳。节日一大早,各村寨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手提花篮,肩挎“筒帕”成群结队来到寨子外的青山上、小河边,怀着虔诚的心情采摘饱含露珠的各种野花。休息时男女青年伴随着象脚鼓跳民族舞蹈。殷勤的小伙子们将杜鹊花、栗花、墨水花、桃花、李花编成或者扎成花环送给自己喜欢的姑娘。如果姑娘也喜欢小伙子,便含羞地接过小伙子手中的花环,这时伙伴们便会追逐着姑娘,发出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如果姑娘不喜欢小伙子,则不接花默默走开,小伙子只得拿着鲜花另找意中人。太阳出来后,小伙子们吹响了竹瑟(也称“笛子”),姑娘们唱起了质朴动听的山歌,悠扬的歌声回荡在山间。 中午饭过后,人们将采回的鲜花精心捆扎成束,或编成花环,或做成花房,然后敲锣打鼓,举着彩幡,带着精美的食品鲜果走向缅寺。人们捧着鲜花,载歌载舞绕缅寺走一圈,然后三三两两有秩序地走进缅寺,将花束、花房和食品鲜果献在佛龛

对苗族的认识

对苗族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合在一起。宋以后,苗才 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 苗族的族源当可追溯到“九黎”和“三苗”中的人们同体或部分先民。九 黎之君是蚩尤,是苗族的始祖之一。 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 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仓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 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口头文字;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 其中,苗族的蜡染已有千年历史,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苗族的节日有:踩花山节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六;苗族的情人节在三 月三,又称“对歌节”、苗节、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姊妹节、赶秋节; 其中最重要的是过苗年,相对于汉族的春节,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 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 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都 要举行芦笙舞会。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 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 苗族普遍实行以父系为中心的小家庭制,男性家长有较大的权力,家庭财 产只有男子有继承权,他们很重视家教家规,他们为了便于追叙族谱,个人取 名时多采用父子连名制,按连名顺序上溯,可追溯到本家族的起源,例如:父 子连名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苗族的婚俗是男女双方通过唱歌建立感情,结为良缘,不须经过父母同意,结婚也是男女双方自主完成。可谓苗族自由自主的婚姻是,自己双方约定时间、地点,男方就去接女方到家成亲。结婚生子以后,夫妻关系才算完全确立。离 婚也比较自由,一般先提出离婚者都要给对方赔偿;如男方提出,不可要“定 亲钱”,还要“赔礼钱”;入女方,必须付“定亲钱”和“所花的婚礼费”,

苗族节日:花山节(中国传统节日)

苗族节日:花山节(中国传统节日) 花山节简述 也称“踩花山”、“跳花”等。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南部和中西部以及四川南部、云南东南部。各地节期不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间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还进行爬杆、赛马、斗牛、射箭等比赛。人数多时达几万人。 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一带苗族的传统佳节,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云南永善县的马楠山一带,云、贵、川三省毗邻,苗族同胞集中,人们跨省前来参加,人数常达数万人,规模盛大,万众欢腾。屏边苗族自治县举行的花山节规模也很大,文山、马关、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赶去参加。 花山节标志 花山节的重要标志是花杆,一般要选择高大挺直,滑溜的青松或松柏做成。先把它削去枝叶剥去皮,扎上五颜六色的鲜花和彩旗,装饰得五彩缤纷。大家推

举一位"良心好"的人当"花杆头",他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太阳出山前把花杆栽好。 花山节活动 花山节这天,苗族同胞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而来,人们身着色彩艳丽的苗装,花山场上人山人海,群情沸腾。当"花杆头"向前来参加节庆的人们敬酒、祝福后,便宣布"花山节"开始。顿时,花山场上锣鼓齐鸣,鞭炮喧天,鲜花彩旗迎风招展。人们围着花杆,踏着芦箪、唢呐、胡琴等乐器的节拍翩翩起舞。有的跳蹬脚舞、三步舞;有的打芦笙架(吹芦笙对调);有的跳狮子舞。狮子舞跳得好的,有资格爬上花杆顶端,取下两瓶好酒和一个猪头作奖品。花山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马、武术表演、斗牛比赛,优胜者披红挂彩。十分荣耀,还会得到一定数额的奖品或奖金。花山节也是苗族青年寻偶恋爱的佳节,男女通过在一起对歌、跳舞、得以相见到认识、了解。每当相中了合意人,便双双相约到僻静处互诉衷情。有的还互赠礼物,订下终身。那一对对身着艳丽服饰、打着五彩缤纷花伞对唱山歌的青年男女,往往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 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杆矗立。身穿对襟短衣,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踩花山》教学设计

《踩花山》 教学内容: 1.听:《踩花山》。 2.动:集体舞《踩花山》。 3.认:电子合成音乐。 3.拓展:欣赏苗族舞蹈《踩花山》。 教学目标: 1.听赏《踩花山》,对当代电子音乐及其表现的本土田园风情感兴趣,并在集体舞活动中将听赏的感受表现出来。 2.积极参与对田园音乐作品的听赏活动,了解苗族踩花山节日,感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继续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 2.听赏《踩花山》,对当代电子音乐及其表现的本土田园风情感兴趣,并在集体舞活动中将听赏的感受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 创编动作表现《踩花山》。 教具准备: 电子琴、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1.简介踩花山来源。 很久以前,在白云深处有一座桃花山,山上有个桃花寨,寨里有个美丽的桃花姑娘。她聪明、勤劳,十分善良。……从此以后,桃花山的人再没见过他们。但每年正月初三,苗族人民就不约而同地汇集到憨哥和桃花跳舞唱歌的地方,吹笙、唱歌、跳舞、饮酒、耍刀、赛马、射箭。天长日久就形成花山节。踩花山的主要活动是男女对歌、跳芦笙。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加了爬山、赛马、爬竿等体育比赛内容。 2.欣赏音乐《踩花山》。 初听音乐,我们也一起踩花山。 二、初步欣赏《踩花山》。

1.聆听音乐,伴着乐曲律动进入赏析,先熟悉苗族飞歌主题。 (1)初听乐曲,感知乐曲中的飞歌旋律。 (2)刚才的音乐你对什么声音印象深刻? (3)学生相互交流。 (4)教师小结。 《踩花山》是庒曜所作全系列音乐CD《少数民族音乐之旅》之一《春漫拉萨》中的一首。它是由苗族民歌《飞歌》的原始旋律改编而成。乐曲中飘逸的木叶声、急促热烈的三弦、月琴以及其他乐器均是由电子合成音乐。 2.认:电子合成音乐。 (1)出示电子合成音乐。 电子合成音乐是数字音频音乐中的一种类型。电子合成音乐即MIDI音乐,占用容量小是MIDI音乐的优点,因为MIDI音乐是通过录制钢琴、军鼓、电子乐器等的声音,然后以数字形式存储起来的(其中不包含人声),所以MIDI音乐发出的声音是已经有的固定的声音,不能自由把其他类型的音乐转换成MIDI音乐,其后缀名为.mid。 (2)读一读。 二、分析欣赏《踩花山》。 分段欣赏,音乐让你联想到怎样的场景? 1.聆听第一乐段。 从演奏乐器的音色效果上初步了解电子合成音乐,并结合乐曲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体验音乐表达的情绪、想象其描绘的画面。 (1)乐曲中有你熟悉的旋律吗?试着边听边哼唱。 (2)巧用对比,体会前倚音、滑音等装饰音在苗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哼唱乐曲主题,加深对苗族飞歌旋律的印象。 2.聆听第二乐段。 感受不同于第一乐段的变化,设计简单节奏型伴奏与集体舞动作来表现苗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场景。 (3)聆听全曲。 随音乐自由表现音乐。当听到第二乐段旋律出现时,分工合作,加入打击乐伴奏和集体舞表演,更好地表现乐曲情绪。由散板与舞蹈节奏频繁的交替对

识字2传统节日

1、我国的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是团圆、喜庆、吉祥和希望。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按一年中时间顺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2、每个节日的民俗活动各不相同:春节里人们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七月七乞巧;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踏秋,赏菊,登高,敬老。 春节习俗还有:包饺子、拜年、給压岁钱,还有贴春联。 元宵节,看花灯,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清明节,扫墓。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 乞巧节(又称七夕),牛郎织女会鹊桥。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 (1)元宵节:这一天,我和家人一起吃元宵,晚上,我和小伙伴在公园里看花灯,放烟花。(2)中秋节:在我们这儿是除了春节外,第二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我会和家人团圆赏月,吃月饼。(3)春节到了,家家户户贴春联。初一大早,大人小孩去串门,敬贺新年;到处张灯结彩,一派喜悦的景象。 3、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傣族——泼水节藏族——雪顿节回族——开斋节彝族——火把节腊八节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4、同“牛郎织女”类似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1、我国的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是团圆、喜庆、吉祥和希望。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按一年中时间顺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2、每个节日的民俗活动各不相同:春节里人们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七月七乞巧;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踏秋,赏菊,登高,敬老。 春节习俗还有:包饺子、拜年、給压岁钱,还有贴春联。 元宵节,看花灯,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清明节,扫墓。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 乞巧节(又称七夕),牛郎织女会鹊桥。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 (1)元宵节:这一天,我和家人一起吃元宵,晚上,我和小伙伴在公园里看花灯,放烟花。(2)中秋节:在我们这儿是除了春节外,第二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我会和家人团圆赏月,吃月饼。(3)春节到了,家家户户贴春联。初一大早,大人小孩去串门,敬贺新年;到处张灯结彩,一派喜悦的景象。 3、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傣族——泼水节藏族——雪顿节回族——开斋节彝族——火把节腊八节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4、同“牛郎织女”类似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