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苗族文化情况简介

苗族文化情况简介

苗族文化情况简介
苗族文化情况简介

苗族文化发展情况简介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结合部,幅员面积137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总人口47.06万人,是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扩权强县试点县、革命老区县,乌蒙山区扶贫连片开发省级规划县。我县现有24个民族,其中有苗、藏、彝、回等少数民族23个,人口5.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有5个苗族乡和6个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的乡镇;全县苗族人口5.05万人,占宜宾市苗族人口的64%,全省苗族人口的32%,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苗语、苗歌、花山节、芦笙舞、银饰、刺绣、蜡染等苗族文化特色鲜明,极具魅力;苗族花山节、大坝高装分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兴文县大力开展苗族文化活动,进行苗族文化保护传承,为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兴文苗族花山节是苗族聚居地最为隆重的节日,已成为兴文对外展示交流的一大文化品牌;在花山节举办期间,苗家长桌宴、苗家篝火晚会、苗族歌舞、苗族古歌、斗鸡斗鸟、吹芦笙、挤芦笙、吹木叶、独竹漂、上刀山、下火海、苗族服饰展示等苗家绝活儿一一亮相,尽显苗乡魅力。兴文苗族花山节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第三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上,兴文苗族花山节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2015年,在光明新城市政广场,成功举办了中国兴文苗族花山节,参与群众达1万余人。

1

贵州传统村落-黔东南

第一批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乡则里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谷坪乡银潭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高仟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扬武乡排莫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哨乡翁座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所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上郎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下郎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坝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蝉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高场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高兴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青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大稼乡邓蒙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顺乡平甫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岑扣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高青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滚大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归欧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九江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平架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洪州镇三团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高寅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贡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九潮镇吝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雷洞瑶族水族乡金城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蚕洞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冲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登岑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高近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流芳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寨头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孟彦镇芒岭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高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纪登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绍洞村

贵州苗族文化

贵州苗族文化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以台江县为例 摘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刺绣文化,以其绚丽多彩、工艺精美而获得世人赞誉。台江是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同时也是苗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文章从挖掘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致力于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技艺的研究,对台江县苗族刺绣工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概括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苗族刺绣;文化内涵;技艺传承;台江县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民族,苗族文化的传承除口头文学外,另外的一种形式就是苗族刺绣,而苗族刺绣的造型与技法的多样性、独特性、文化性、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世界上堪称一绝。苗族刺绣图案含有许多古老而神秘的符号,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社会变迁,为人类同源文化提供有力的佐证,成为苗族寻根族源的与口头文学相辅相存的“教科书”,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是后人研究苗族文化历史的有形载体。 一、台江县苗族刺绣的类型 台江县是苗族文化大县,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7%,号称“天下第一苗县”,苗族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族素有“无花不成衣”之美誉,姑娘自幼学习针法,嫁妆多为亲手刺绣。台江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堪称“无字史书”,其蕴含的文化内含可折射出苗族的历史和变迁过程,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 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各异,因而制作的刺绣造型风格也各异。就服饰而言(服饰不同,其刺绣纹案也各异)台江苗族服饰可划分为方尼型、方纠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和后哨型等九个不同类别。刺绣手法主要有平绣、盘练、辩绣、叠绣、纵绣、缠绣、破线绣、锁绣、绞绣、扭绣、马尾绣等多种。有的凭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不用起草,便信手绣出;有的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有的用剪纸粘贴进行刺绣。刺绣纹样造型多为夸张得体、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其中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图案最为广泛。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根据我们自己所设计的《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的问卷,将调查获得 的数据、谈话内容进行归类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 的问题。 1、 关于苗族民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我们在“关于苗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苗族语言 非常熟练,并且经常使用”的人达84%;“能够听懂,也会使用简单的对话” 者为2%;“基本上能够听得懂,但不会使用”者为2%;“完全不会,知道较少,基本不使用”者为12%。 苗语是苗族人民主要的交际工具;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无自己的民族 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2]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苗族同胞在村民与村民之间、家庭内部的日常交往都使用苗语。边远村寨的苗族学 龄前儿童、中老年妇女只会使用苗语,少使用双语。大部分中青年人既能够使 用苗语,也会讲汉语,还有的会讲侗语或水语。知识分子家庭、与汉族通婚的 家庭,少讲苗语,多讲汉语。因此,我们认为苗语的传统地位比较牢固,短期 内不会消失,传承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条件还是具备的。 2、 对苗族传统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 在“对苗族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民族服饰 “会自己做,并经常穿戴”的人为14%;“自己会做,只有在重大民族节日活 动才穿戴”的人为33%;“自己不会做,只有在民族重要活动时才穿戴”的人 为41%;“自己不会做,也不穿戴”的人为12%。 改革开放后,苗族同胞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与交流扩大,作为苗族族徽的民族 服饰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日常生活中完全穿戴苗族服饰的苗族越来越少。年 轻人取而代之的是汉族服饰和西装,市场上各种时髦款式的服饰在苗族社区都 能见到,老年人也很少在平时穿戴民族服饰了。苗族同胞在节日期间,往往有 一部分人穿戴民族服饰,但是节日一过,传统民族服饰也就收藏起来了。因此,我们认为:苗族服饰在短期内不会消失,但存在着消失的危险。过去的服饰是 族徽,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歧视越厉害,族徽的作用就越大。如今民族敌对 情绪已经消失。服饰上的族徽作用渐渐淡化。对服装的穿着不是那么严格,服 饰的流变速度就会加快 (3) 3、对苗族民俗文化的认知情况

美丽黔东南

我美丽的家乡——黔东南 剑河县城关二小王钺 长期以来,黔东南就像一位藏在深闺的仰阿莎,足不出户,无人知晓,自卑腼腆。而如今,开放、美丽、神秘、自信的黔东南正以崭新的姿态拥抱世界。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有云台山等全球唯一的喀斯特特征名山。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拥有四季之美的美称。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森林覆盖率达62.2%,被称之为“天然氧吧”。走进黔东南,就好象进入了绿色世界,苗岭深处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及剑河百里阔叶林,很少有人迹化自然的痕迹。原始森林茫茫苍苍,珍禽异兽自由出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 黔东南的自然景观,可谓奇、秀、险、雄,它们与本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传统文化是融为一体。 黔东南,苗侗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68.4%。这里有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当你来到这里,你会感觉到这不是空间的转移,而是时光在倒流。在这里还保存着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们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绿树成荫。村寨来客,热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拦路、

拦门的礼仪。穿着盛装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动人的歌声表示欢迎,相与同乐。洒脱粗旷的小伙子吹起芦笙芒筒,迎客进寨。 黔东南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民族传统节日数以百计,异彩纷呈,犹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风情博物馆。黔东南是“芦笙的故乡”“歌舞的海洋”,芦笙与歌舞交相辉映,已成为闻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丝万缕的芦笙金曲,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斗牛场面,风情别致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苗族银饰、挑花、刺绣、蜡染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文化的光芒。 黔东南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尤其以民族风情和自然生态显得更为突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县城、全国绘画艺术之乡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等等,数不胜数。民族民间节日丰富多彩,被称为民族民间的歌池舞地,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确定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首选地之一,被人们誉为“是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是我们疲惫心灵最后的家园”。 黔东南是贵州一颗“真山、真水、真情”旅游圣地的璀璨明珠,一个山川秀美、民风古朴的地方,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当你走进黔东南,你便走进了人间仙境,当你离开黔东南,你带走的便是一张张的名片。我美丽的家乡,黔东南欢迎你。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以台江苗族文化为例 施洞镇中心小学潘年贵 摘要:黔东南州是一个民族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其热情好客的人民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悠久岁月传承至今,在与其他民族频繁交流中,不断吸收,不断兼容,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传统文化尤如一幅渔网,每一方格都具有苗族自身的民族特点。我们相信台江这些保存完好的,淳朴自然的地区文化毫无疑问地成为培育旅游过程中最为基础、最富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 一、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 1、 语言 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苗族的分布,在村寨或乡的范围内,大多为小聚居区,在各县、市范围内,大多为苗汉或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又因不断迁徙,现在的苗语方言土语的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 台江的苗语属于东部方言中的北部土语,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黔东方言北部土语主要通行在贵州省内的凯里、黄平、台江、雷山和施秉等县市。 2、 文字 党和ZF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的湘西、黔东、川黔滇和滇东北四种苗文,都是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经过原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的。这四种苗文的文字方案曾于1959年进行过修订,并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备案。黔东苗文以凯里市养蒿的语音为标准音。 由于在汉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入侵”等原因,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已有些被汉化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但面对这样的事实,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现在台江县中、小学都已把“苗族文化进课堂”当作是必修课程,还专门配有苗语教师,使得其语言文字又得以继承。 二、台江苗族的文学艺术 苗族古歌是反映苗族远古社会先民披荆斩棘、创功立业的传奇神话,并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押调口头传承文学,艺人、歌手多在苗年节、祭祖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在酒席场合中演唱和咏诵。 《苗族古歌》流传于台江、剑河、凯利、丹寨、麻江和雷山一带,这古歌记载着苗族的历程。这些大多为口头文学,没有实际的书面文学,很容易丢失,此外还有祭祀词、叙事诗等,如《张秀眉之歌》反映咸同年间,张秀眉、杨大六等率苗众起义斗争的悲壮事迹:……有个张秀眉/天下好儿郎/手持百斤刀/吼声如雷响/杀我张秀眉杀不完/苗家繁殖如鱼崽/以后我还要回转/苗家又要站起来…… 台江,这里有丰富而独特的口头文化遗产,尤以苗族古歌著称。古歌是一种古老的叙事诗,它叙述了苗族祖先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和苗族祖先繁衍生存、生产生活的发展史,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是苗族的一部“历史教科书”,是人类罕见的珍贵遗产。 三、台江苗族的风俗习惯 1、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形式,主要的 图腾崇拜有牛图腾、鸟图腾、龙图腾等等。在现代服装设计 中应用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作为装饰,能够体现出现代与古 典的统一,表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设计美感。本文简要分析 了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并对现代服装设计中贵州苗族图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腾是一种带有民族特征的文化,而图腾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服饰。我国的各少数民族的日常服饰中充分的体现了本民族的图腾文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式样、花纹和图案。如果能将这些承载着图腾文化的服饰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能够给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新的灵感。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以及其在服饰中的表现 1. 龙图腾 龙图腾是贵州苗族图腾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夔龙、琳纽龙、婆番龙、贩绷龙、蛇龙、象龙、马龙等等。龙作为苗族文化中最大的神,与汉族的龙图腾最不同的是,文化中的龙图腾还保留着其他动植物的特征。这也在苗绣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苗族服饰中经常出现各种形态的龙的

形象 2. 鸟图腾 苗族文化中认为自身是鸟的亲族,因此对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崇拜。当今的黔东南苗族的女子经常以鸟羽作为头饰,或者将头饰制成鸟形。贵州的六枝苗族的男子喜欢插戴一束三尺长的锦鸡尾羽。贵州省中部云雾山区的苗族妇女的服饰中经常出现鸟翅膀或鸟雀眼刀的图案,也就是从鸟雀的眼睛或者翅膀形状抽象而成的装饰几何图案。在苗族文化中认为人死后能够变成鸟,飞回祖宗的发祥之地。因此在服饰上广泛的应用鸟的元素,更能够体现其与祖先之间的联系。 3. 牛图腾 苗族为农业民族,牛与苗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牛图腾崇拜。苗族人认为牛是人类得力的帮手和忠实的朋友,对牛非常崇敬和疼爱。例如在苗族文化中要选择祭祖牛,将祭祖牛作为神牛单独供养。在年节时,苗族人也会先让牛享用酒饭,以表示对牛辛勤劳作的感激。在苗族文化中不允许在祭祖牛面前说出亵渎之言,可见牛图腾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苗族的服饰中也经常有牛的形象,将牛的形象广泛的用在男性和女性的服饰之中,将牛视为吉祥、勤劳、神圣的象征。 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图腾文化贵州苗族图腾文化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美感,能够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长久以来,苗族人民在自己的服饰文化中

苗族、土家族文化介绍

苗族,(越南文:Mèo;泰语:???? / ???;Maew / Mong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 族,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在逃避战争和躲避朝廷的追杀中,为了隐秘行踪,担心苗族文字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掉烧掉,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曾经自称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 (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英文写作:MIAO 和HONGB. 其中青苗人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苗族自治州:恩施州、湘西州、文山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 苗族自治县: 苗族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 外国: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 蚩尤的读法:蚩尤chī yóu,。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 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在涿鹿展开激战。。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 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 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 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传说中蚩尤性情豪爽、刚直不阿、打仗勇往直前,充满武将帝 王阳刚之美,不愧为一代盖世豪杰。后来人们为了歌颂黄帝,便丑化蚩尤,把他论为妖魔、邪 神形象。 蚩尤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 苗族文明始祖、中国工业鼻祖-----------蚩尤 苗族歌后----阿幼朵苗族、籍贯:贵州省黄平县谷陇镇爱好:唱歌、跳舞、服装设计文化:现在就读北师大单位:中央民族歌舞团 宋祖英—苗族1966.08.13降临湘西古丈县岩头寨乡老寨村 刘媛媛苗族红旗歌手————<五星红旗> 土家族文化

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通过对凯里市舟溪小学和舟溪中学市师资、教材和课程设置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苗族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传承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和特色发展,政府重视,学校实施,师资齐全,教材合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 标签:苗族文化教育传承对策 一、中、小学在传承苗族文化中实施情况 凯里市舟溪完小和舟溪中都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学校。凯里市舟溪镇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境内民族文化资源丰厚。凯里市舟溪中学充分挖掘苗族文化资源,通过学校教育传承苗族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1.凯里市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 全市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人口6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是全国少数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民族传统节日多达135个,素有“百节之乡”、“歌舞海洋”的美称[1]。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千姿百态,造型样式之多,装饰手法之丰富,工艺技术之精湛,当称民族服饰之冠。苗族服饰可以称得上是“穿在身上的史书”,独领一代风骚[2]。风格独特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挑花、刺绣、蜡染、银饰,豪放的苗族飞歌,动听的芦笙金曲,精彩的斗牛、斗鸟、斗鸡以及有千年历史的苗家酸汤鱼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民族民间文化的光彩。 2.黔东南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特色鲜明 凯里市舟溪镇舟溪民族中学位于凯里市舟溪镇,学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教职工76人,学生1000余人。多年来,舟溪民族中学在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舟溪民族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苗族语言进校园。凯里市舟溪中学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讲本民族语言,开展与民族语言的相关活动,比如演讲、讲故事、小品等活动; 第二,苗族民歌进课堂。舟溪中学收录了十余首苗族民歌作为全校音乐课教学教唱歌曲,即《走进黔东南》、《行歌坐月》、《黔东南的七月》、《苗岭谣》、《太阳鼓》、《苗岭飞歌》、《干一杯》、《苗乡侗寨》、《芦笙场上》《醉苗乡》《梦的摇篮》等,并在校园内经常播放

黔东南各县历史文化资料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省东南部。下辖16个县市,首府市。全州辖1市和麻江、丹寨、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剑河15县,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炉碧、金钟、洛贯、黔东、台江、三穗、岑巩、锦屏、黎平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7个街道办事处,94个镇,110个乡(其中17个民族乡)。截止2012年,黔东南州户籍人口459.2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47.27万人,有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土家族等33个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8.27%,其中苗族人口占41.57%,侗族人口占28.99%。 黔东南总面积3.0337万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公里,南北跨度24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境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9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别称,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节日活动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歌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有苗族的"划龙船"和武术,侗族的被誉为"橄榄球"的抢花炮等。 黔东南素有"歌舞海洋"的别称。苗族的"飞歌"和"游方歌",还有"古歌"、"酒歌"、"大歌",其调式不一。侗族的歌有合唱歌曲,也有独唱歌曲,特别是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侗族"大歌"。 民族舞蹈主要有被称为"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和踩鼓舞,有芦笙舞,侗族的"多耶舞"。

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节日

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民族节日 境内苗族节日集会既是历史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娱乐文化和民族心理素质展示的平台,也是苗族历史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娱乐文化和民族心理素质传承的载体,透过节日集会这个平台,可以看到苗族模塑共同心理素质和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术家的轨迹,触摸到苗族历史文化跳动着的脉搏。 境内苗族节日种类繁多,一年四季都有,按性质分类,有祭祀性、生产性和娱乐性节日三大类。按时间编排,农历正月有春节、“大年”;二月有“敬桥节”、“姊妹节”、“翻鼓节”;三月有“姊妹节”、“三月坡节”、“种棉节”;四月有“四月八敬牛节”;五月有“端午节”、“龙船节”;六月有“吃卯节(吃新节)”;七月有“吃新节”、“七月半(中元节)”;八月有“中秋节”、“吃新节”;九月有“重阳节”,十月有“苗年”,冬月有“苗年”,腊月有“除夕”等等。 “姊妹节”苗族称为“努嘎良” ( 意为吃“了却心愿之饭”,原为已婚姑娘们的活动,后来发展成为未婚青年的社交游乐活动 ) ,是清水江流域中游沿岸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施秉的双井、白洗、马号、台江施洞、榕山、老屯、五河、剑河革东、温泉、柳利等地,除施秉白洗、剑河革东在农历二月十五过外,其余的均在农历三月十五过,其中以台江施洞地区的民族特色最为浓厚。“姊妹节”一般持续三天。节日里,每户苗家都要做一种经过染色分甑蒸熟后再和在一起的“五彩糯米饭”,有红、黄、白、兰、绿、黑等色,晶莹透亮,清香悦目。三月十五日清晨,老屯、榕山、施洞这一带,家家备好酸汤鱼、血豆腐等传统佳肴和芳香四溢的自酿米酒、五彩糯米饭,等待客人们来临。夜幕降临的时候.姑娘们各自从家里带来美酒佳肴和姊妹饭,集中到比较宽敞的某一家里,摆上条桌,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青年朋友们,揭开了姊妹节集会活动的序幕。过节这几天,未婚姑娘的父母要及早置办酒肉,备上一两筐糯米饭,给姑娘们款待情人。过节前两天,已出嫁的姑娘们也陆陆续续在赶回娘家来与未婚姐妹共度佳节,同时在游方场上探望过去的歌伴,以“了却心愿”。第三天,未婚姑娘们提着盛满自己深情厚意和姊妹饭的竹篮,伫立在村边路旁,等待着送别情人。机敏多情的姑娘们在送情人的饭篮里悄悄地埋藏着自己的心事,有的挂着竹钩,有的藏着松叶,有的藏着椿芽或树桠、蒜苔。挂上竹钩的,意味着要买把伞来酬谢;藏着椿芽的意味着可以成亲;包着树桠或蒜苔的,暗示着断交。 种棉节是 20 世纪初叶到 70 年代中期盛行于都柳江中上游和丹寨排调一带苗族的—个生产性的节日。三月底四月初,这带苗族聚居的每个自然村寨,几户一起带上腊肉、鸡蛋、美酒和彩色糯米饭,挖好一片土质肥沃、向阳通风的轮耕地来种植棉花。新过门还未“坐家”的新媳妇们也要邀约三五个至亲姐妹,一起到婆婆家过“种棉节”。四月初的卯日或辰日,各家邀请家族亲友,挑着肥鸡、鲜鱼、腊肉、禽蛋、五彩糯米饭、美酒和炊具,扶老携幼,前往种棉。来到棉地后,老人杀鸡宰鸭,准备吃食,青年人挖土点种棉花。播种之前,长者手抱大红公鸡,领着一对披红挂彩、头戴锦鸡毛和各种花草的童男童女“花神”,登上用蛋壳、花布、彩纸和各种花草装饰的“花台”中央,摆上美酒和五色糯米饭祭献“花神”。棉花种完后,人们就地用餐,席间,老人们高唱《种棉歌》、《四季歌》等古歌,祈求“花神”保佑丰收。年轻人过节,其意不在吃喝而另有所求。他们或三三俩俩出没于林荫之内斗唱飞歌,或嬉戏于花丛之中对唱情歌,倾诉衷肠。对唱之中姑娘们边唱边将亲手编织的精致花带塞在情人手里,小伙子亦边答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唐贵松 (贵州铜仁)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阐述松桃苗族花鼓的历史起源,分析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对各少数民族花鼓的结构、动作、表演形式与松桃苗族花鼓的比较,从中剖析苗族花鼓的体育健身、健心等体育价值,并探讨其发展成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推广,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和提出相应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松桃苗族花鼓体育价值传承发展 苗族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苗族聚居的武陵大山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整个地貌属于山地、河谷,山高坡陡,峡谷幽深,岩石遍地。松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东临湖南省花垣县、凤凰县,南接本省铜仁市、江口县,西连印江县、沿河县,北靠重庆市之秀山县、酉阳县,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是连接湘、黔、渝二省一市的枢纽,也是铜仁地区对外开放的东北面窗口。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中的一个大民族。古老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则创造了他们神秘而古朴的文化,苗族花鼓便是从古至今保存完善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本文拟追溯苗族花鼓的起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和斗争中, 黔东北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活动, 苗族花鼓便是其中一项传统民间活动。苗族花鼓以其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众多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苗族花鼓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拟对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体育价值及传承与发展作一探讨。 一、苗族花鼓的起源 究其苗族花鼓舞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其说,总的来讲,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苗族鼓舞起源刊蟊与韵“轩辕”时代 “轩辕”是黄帝的姓氏。传说.世界上原本没有”鼓”这东西,它是黄帝发明的,最早它用于军事。远古时候.北方的黄帝和南方的蚩尤大战于逐鹿。起初,黄帝九战九败,被蚩尤杀得损兵折将、虎窜狼逃、一筹莫展。 后来,黄帝用了一种特殊材料,创造出了一面军鼓,上阵时.一阵鼓响.山鸣谷应,二阵鼓响,天旋地转。蚩尤被吓得魂飞胆丧、落荒而逃,黄帝因此反败为胜.最后终于消灭了蚩尤。而苗族先民本是黄帝的后裔,因为被黄帝歧视.怨愤于怀.所以大多数苗族先民参加了蚩尤的军团。蚩尤战败,跟着作乱的苗族先民当然难免灭顶灾祸。但是通过这场酣战,苗族先民认识了“鼓”的神威,从而将它带入了苗族。然后,利用“鼓”创造了苗族鼓舞。 (二)苗族鼓舞起源于自己的祖先 据说古时候,苗族先民栖身在森林和岩洞中,他们常与猿猴为伍,以采摘、狩猎为生,以种植黎、稷为业。突然有一天,有一只口如血盆,牙如耙齿的魔王出来毁坏庄稼,残害人命。它的出现让苗族先民苦不堪言。有

苗族民居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

苗族民居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 苗族,中华少数民族之一,它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此次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和湘西苗族(凤凰)之行,意在对这个古老民族的民居及其文化内涵作深一步的了解。 博物馆是全面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步入博物馆便能感受到整个苗族文化的氛围。在这里也大致了解了整个苗族及其文化。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据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耕作。苗族长期受到其他强势民族的驱赶,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苗族人民便奋起反抗且讲究战略适时避战。为了保存实力,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和不计其数的小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这是苗族人民智慧的选择和勇敢的体现,如果没有当时这样的选择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苗族。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上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这是聪明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智慧性的创造。因此这种古老的民居建筑形式也就有了它特有的文化内涵。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民居建筑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苗家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保持着淳朴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们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因此,当地居民都是就地取材建造民居,这也是苗族民居的一大特点——以木为材。 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能满足山地建筑的要求,也能解决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 苗寨的主体建筑为黑瓦房和吊脚楼,在地形相对平缓的地段主要是木制结构的的黑瓦房,而在山坡上则是苗家的建筑一绝——吊脚楼。整体看上去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这些极具苗家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给苗族人民的生活平添了无限活力,也充分展示了勤劳勇敢、充满激情的苗族人民形象。 我们说一个事物的出现必定有其原因。同样,苗家吊脚楼的出现也是有因可寻的。据有关资料记载,苗族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后来苗族人民在多次迁徙中带着祖先们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山地条件下,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干栏式建筑形式,也就出现了现在的吊脚楼。 在苗族博物馆里看到了这样的吊脚楼建筑工序:建造吊脚楼一般要经过筑屋基、备料、发墨、折木方凿眼、立房、上梁、盖瓦、装房等工序。筑基是选好地基择日动土挖地基,动土前还要烧香敬酒鱼肉于地下,以求土地神保佑施工过程的安全。备料也很有讲究,中柱和中梁的选择要用枝叶茂盛树项尖不折断的大杉木树,还要请一个三代同堂家庭且儿女男女都 有的中年男子去砍或先砍,砍前同样要烧香敬酒鱼肉于树下。发墨意味着施工的正式开始。

苗族特色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苗族特色 先来看一下苗族服装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这是苗族银饰 服饰分类一般分有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记载,凡八十三种。另有考察资料称百余种。 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30厘米,短者不足20厘米,上衣花饰用彩线挑以各种几何图案。妇女盛装银饰繁多。 川黔滇型,流行于川、黔、滇、桂等省区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地区。女装上为麻布衣,下为蜡染麻布花裙。色调较浅,花饰不多,银饰亦少。黔西北和滇东北一带,不论男女皆缀以织花披肩,大者形同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女装上衣多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以挑花为主,兼用蜡染。贵阳、安顺、安龙等地的花溪式女装,其披领酷似一面旗帜,俗称「旗帜服」,花饰也多。 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花饰少。 这是湘西型,这是黔东型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谢谢大家

苗族装饰艺术中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

苗族装饰艺术中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 摘要 湘西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是湘区是苗族聚集地之一,研究苗族装饰艺术是对整个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苗族装饰艺术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苗族特有的传统装饰纹样以其饱满的构图,古朴的色调以及纯朴的整体风格深深吸引着无数的现代设计师。苗族装饰艺术纹样中精髓部分的吸取及创新并最终结合现代元素,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特征的室设计设艺术作品,使人们生活和居住的空间能够与其所需的心理空间相互协调的心理诉求得以满足,延续传统装饰艺术是现代设艺术设计发展又一新的途径。 关键词:湘西苗族装饰艺术纹样室设计室装饰艺术设计 Summary Western Hunan is located in western China, is one of Xiangxi Miao area is a gathering place, a study Hmong Art Deco Analysis of the entire Hmong traditional culture. Hmong Art Deco rich, diverse forms. Among them, the Hmong traditional decorative patterns unique to its full composition, simple colors and simple overall style attracted countless modern designers. Hmong lessons and innovations in essence part of the Art Deco patterns and eventually combined with modern elements to create a work of art of interior design furnishings meet moder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people can live and space to live their mental space needed psychological demands to be coordinated satisfie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ecorative arts is a new way to the

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调查问卷

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以贵州省雷山县方祥乡为例 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2011年7月日调查地点:贵州省雷山县方祥乡 尊敬的受访人: 您好!我们是大学学院《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方祥乡为例》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的此次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当前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状况,您是我们从众多人中按照科学的抽样方法挑选出来的被访问者,您的回答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您对问卷中的问题的回答无对错、好坏之分,也不必署名,调查获得的资料只作研究之用,请您如实说明自己的情况和看法,不必有任何顾虑。谢谢合作! 被调查人:性别:文化程度:年龄:职业: 家庭地址(或工作单位): 1、你会说苗语吗? A、会; B、会一点 C、不会(请注明原因) 2、你是否会唱苗歌?你认为目前已经出现断代了吗?

A、会,没有出现断代的迹象 B、会,但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C、不会,但没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D、不会,但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E、会一点,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F、会一点,没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3、你是否会吹芦笙、跳芦笙舞?你认为目前已经出现断代了吗? A、会,没有出现断代的迹象 B、会,但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C、不会,但没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D、不会,但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E、会一点,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F、会一点,没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4、节日期间,你会用苗语喊老祖宗或叫魂吗? A、会 B、不会 C、不会,但今后要学 D、没有必要学 5、你认为苗族芦笙师、歌师等苗族艺人有文化吗? A、有,那才是苗族文化的真正传承者或代表人 B、没有,那些人也算有文化的话,我读那么多书干什么? C、看你怎么理解文化的概念 6、你尊重芦笙师、歌师等民间艺人吗?苗学会是否有必要为苗族民间艺人建立档案并帮助有计划地向政府申报民间艺人名录? A、尊重;非常有必要 B、谢谢但没有必要 C、不值得尊重就不必要了 D、无所谓,与我无关 7、在公众场合看到芦笙师或歌师们对歌、跳芦笙舞等,你怎么感觉呢? A、感到由衷的高兴 B、没感觉 C、亲切且尊重 D、丢脸 8、在苗族生活中能没有芦笙师吗?

黔东南苗族特色

黔东南苗族特色

————————————————————————————————作者:————————————————————————————————日期:

黔东南苗族特色-旅游管理 黔东南苗族特色 陈全瑶潘齐欣刘宇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0669005);凯里学院201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CX201414)。 作者简介:陈全瑶,女,汉族,贵州紫云人,凯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3级信息工程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学生。 潘齐欣(1983-),女,苗族,贵州雷山人,凯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 刘宇,男,汉族,贵州遵义人,凯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3级信息工程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学生。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和变迁,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苗族人民创造了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非凡的贡献。黔东南苗族主要分布在黄平、施秉、三穗、镇远、天柱等地,不同地区的苗族人民相互独立,苗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各具千秋。本文从黔东南苗族历史、语言、节日、建筑、服饰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引言 黔东南州是少数民族集聚地,大多数民族文化起源于当地,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化资源可利用于黔东南旅游业的发展,其中苗族文化是黔东南发展不可缺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苗族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独具风格的建筑等,其特色文化的形成、发展都有着其他世人不知的艰辛历程。苗族先人为人类创造的语言文字,民族建筑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必不可少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810685781.html, 浅谈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唐珊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成为苗族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从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苗族民歌的表演内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并阐述了这一保护工作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133-02 一、前言 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东部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歌唱形式。2008年荣登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籍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带着苗歌的韵味,走出大山,唱遍了中国,唱响了世界。 湘西苗族民歌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秀山县、贵州省的松桃县和铜仁市等四省市边区。这里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武陵山区,重峦叠嶂,森林密布,交通及信息较闭塞。这里苗族人民创造的原生态艺术品种极为鲜活。 2003年,湘西苗族原生态歌手龙仙娥在美国演唱的《失传的古歌》,在华人的苗族同胞 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观众流下了激动了泪水。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湘西苗族民歌传唱的濒危状况十分严重。加之传承人都年岁已高,尤其原生态苗歌传唱者相继去世,一些原始曲调已经流失,传承保护湘西苗族民歌的工作已刻不容缓。笔者试从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及传承保护的重要价值等问题略表浅见,期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及专家们关注。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传承主体的口传心授,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永不断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民间艺人。湘西苗族民歌从音乐的发生开始,通过代系流传至今,民间艺人以演唱的技艺技巧,形成了一条永不断流的历史长河。 传承完整的湘西苗族民歌,其主要传承内容包括传统曲调、演唱方法、演唱形式等。 (一)传统曲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