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 格式:ppt
- 大小:313.50 KB
- 文档页数:17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内容(1)新中国的成立标记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起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6)《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二、现代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成果“一法三制”,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1)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人民当家作主。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代表性。
②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③实行一院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④实行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政党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
中共和民主党派彼此在法律上是同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②政党关系:政治上是亲密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③合作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合作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的。
课题: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重难点1、新中国的成立2、三大制度、一部宪法3、我国民主政治特点三、过程(一)民主政治概念及高考地位民主政治,是指大多数人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的政治制度。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保证和维护最广大人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的政治形式。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日益迫切。
政治民主化是当代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近年的高考中常常涉及。
(二)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知识结构第一阶段(1949年至1956年):起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56至1976年):曲折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制度化、程序化发展阶段(三)具体知识讲授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949—1956)—起步发展阶段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基石(1)新中国的成立的历史条件A、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反动政府已被推翻;B、政治、思想、理论上: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1949.3;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内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C、组织上: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1949.9;地点:北平;特点:中心议题:内容:决定国名国旗等、通过《共同纲领》等文件;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意义: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思考: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会议性质: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2)新中国成立标志:1949.10.1;(3)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新纪元A、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双半压迫剥削历史,成为真正独立主权国家;B、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人民翻身做了国家主人-C、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浅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实践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行民主政治,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民主政治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民主政治的方式,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和决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民主政治还能促进政府的廉洁和公正,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通过探索和实践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逐步走向民主法治社会,为今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现实。
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政治挑战和转型压力,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国情的政治体制来管治国家和推动社会发展。
在解放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政府面临着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民主政治建设势在必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背景复杂多样。
一方面,国内长期战乱和外来殖民统治导致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混乱和虚弱,需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来重建政治秩序和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国际上冷战格局的形成,中国政府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保障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民主政治建设也成为实现国家独立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也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源泉。
经历了长期战乱和外来统治的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有着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民主制度来参与国家建设和治理,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满足人民基本政治权利和提升政治参与度的迫切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背景极具紧迫性和现实意义,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
2. 正文2.1 探索建立政治体制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必须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的开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同时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希望。
本文将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主题,探讨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历程。
一、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迅速展开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建设工作,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活动等工作。
在政治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宪法。
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正式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为国家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活动、整党整风运动等。
这些政治改革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1949年,新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贫困,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和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措施,包括实行计划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等。
在经济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土地改革。
1949年,新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实行了土地国有化和土地分配等措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工作,包括修建铁路、发展工业生产、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
这些经济建设工作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它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困难时期到如今的繁荣发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政治建设1.1 建国初期的政治体制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体制建设成为重要任务。
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制,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实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
1.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新中国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国有企业的建立,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例如,实行国家主席制度,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等,不断提高政治体制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水平。
二、经济建设2.1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通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国家逐步实现对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2.2 经济改革与开放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金融改革等,逐步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2.3 经济发展的成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三、社会建设3.1 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建立了一系列教育体制和制度,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3.2 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新中国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了医疗卫生条件和水平,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3.3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新中国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和人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