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10古井名师教案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20.00 KB
- 文档页数:18
《古井》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古井作了贡献而不求报酬的精神,体会故乡人民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自己力量的高尚品格。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哺育”“报酬”“陶冶”“晨光嘉微"“络绎不绝”等词语,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3、给课文分段,概括小标题。
4、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课文中描写古井和乡亲们高尚品格的部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你们见过井吗?喝过井水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古井》。
二、范读课文,谈感受.
下面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听后回答:你们过去对井怎么看?听了课文你们觉得并怎样?
三、读通课文,指导分段。
1、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两遍。
2、出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练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能否读正确。
4、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①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人都到这儿取水。
②每天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③村里的人长年给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送水。
④老两口对乡亲们送水不肯要报酬深表歉意。
⑤乡亲们以井作比劝说老人。 ⑥说说古井的作用。
5、看看这6个自然段讲了几方面的内容,把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归到一起,组成大段,再归纳小标题.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古井位置和作用。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众人取水。
第三段(三一五自然段):乡亲助人。
第四段(第六自然段):古井教人做人.
6、按段落分读课文。
四、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讨论归纳。
共4句话。第1句交待古井的位置;第2句讲井水清凉可口;第3句说乡亲都来取水;第4句赞美古井哺育之恩;句子之间一环扣一环,联系紧密.
2、这一段中哪句话含义最深刻?(第4句)在这一句中作者把古井和井水比作什么?
古井的说课稿
古井的说课稿
篇一:古井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0课《古井》,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第二课时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古井》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0课,该单元以“珍贵的亲情、友情”为主题展开。《古井》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全文课文以古井为线索,运用借物喻人写作方法,细致地描写了故乡的一口古老的水井无私的为乡亲们提供泉水,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文章语言精美 ,感情真挚,文辞朴实,内容深刻,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不仅说明古井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自然地把古井和人们的品格联系起来。文字里透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赞扬了家乡人们的淳朴的民风。
2、教育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古井得到启迪,懂得应怎样做人。
能力目标: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体会古井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阐述课文中写人是为了表现井,但作者最终的目的,还是用写井来启迪人。因此,我设计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 (1)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古井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4、教学准备:
(1)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
(2)准备体会重点词句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刻,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交流,而是为了更好的思考。四年级的语文学习要更加注重阅读和思维的训练,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字词句段文等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得到的启迪,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从读入手细细品悟,引发思考。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使学生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情分析
生活在都市的孩子可能对文中所讲的古井非常的陌生,即便是农村的孩子对水井的印象也是越来越淡薄,所以在学习本文的时候很难联系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易出示一些照片或在多媒体材料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3重点难点
理解古井高尚品格和对人们的启迪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要抓住一些含义深刻与文章中心密切联系的句子,在组织学生通过读、思、议的过程,透彻的理解它的含义。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10课古井
一、揭示课题
幻灯片出示古井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那口布满苔藓,历经风霜的古井,这就是让离开故乡多年的作家魂牵梦绕的古井。作者离开家乡多年,对故乡的一口井一直难以忘怀,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第10课 古井。
二、抓重点,找联系,把握课文整体 1.通读全文,画出课文直接赞美古井的句子。
2.小组交流。
3.教师出示下面两句话。
(1)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2)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4.思考并讨论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句话中“哺育”是喂养、教育的意思。第二句话中“提供着生命的泉水”指的就是“哺”,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就是“育”。)
5.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些内容与这两句话有联系?
(“哺”即“提供泉水”,是对第二自然段的概括,“育”即“陶冶品格”,是对三至五自然段的概括。)
《古井》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课文先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接着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文章的后半部分写乡亲们对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的帮助以及“古井”带给我的启发。文章感情真挚,文辞朴实,内容深刻,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课文以古井为线索,选择有关材料,表面上讲古井,实际上是赞扬具有古井那种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综上所述,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①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②理解课文开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和结尾“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意思。因为这两句较难理解,所以我又把它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创设情景教学法,以读带讲法,品读感悟法,自读自悟法 ,体验文章真挚的感情,优美的文字。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如何把古井和人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谈谈古井在他们心中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句子“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谈体会,了解古井是怎样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如何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最后理解“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的含义,并与课文最后一句话联系起来合成一句话,加深对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了主题,使同学们懂得做人就要像古井那样无私奉献.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以下学法:
古井的说课稿范文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0课《古井》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第二课时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古井》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0课该单元以“珍贵的亲情、友情”为主题展开《古井》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全文课文以古井为线索运用借物喻人写作方法细致地描写了故乡的一口古老的水井无私的为乡亲们提供泉水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文章语言精美,感情真挚文辞朴实内容深刻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不仅说明古井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自然地把古井和人们的品格联系起来文字里透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赞扬了家乡人们的淳朴的民风
2、教育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古井得到启迪懂得应怎样做人
能力目标: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体会古井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阐述课文中写人是为了表现井但作者最终的目的还是用写井来启迪人因此我设计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
(1)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古井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4、教学准备:
(1)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
(2)准备体会重点词句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刻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交流而是为了更好的思考四年级的语文学习要更加注重阅读和思维的训练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字词句段文等语言文字训练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冀教版)
第二单元:珍贵的亲情和友情
单元主题分析:
人间处处都有真情在,“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千古咏唱的主题。无论是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热情关爱《炊烟》《赏花》,还是深沉博大、无与伦比的伟大的父爱《地震中的父与子》,亦或是父子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信任《地震中的父与子》《新年礼物》,还是邻里之间的友爱,关照,“人间真情”是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本单元一是要学生感受人间真情的无处不在,真情的伟大力量,以及享受真情的温暖、幸福。融入真情之中,用心去体验、感受真情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带来的快乐……人间有了真情的存在,有了爱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温暖,什么是幸福,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二要促使学生用心研读课文,透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地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来学习这种叙事性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细致。感受真情的无处不在。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对生活真挚的热爱、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与赞美,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去感受“人间真情”的主旋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炊、履、洛、攒、汁、”等45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炊、索、废、殊、汁”等56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学会写书信这种有固定格式的习作。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件:《古井》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受到启迪,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独立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品读文本,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懂得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并从中受到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古井和乡亲们高尚品格的部分
教学难点
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记下来。
课前准备:钢琴曲《秋日私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太阳奉献给我们温暖,大树奉献给我们清凉。
小草奉献给我们绿色……自然界的万物呀无时无刻在奉献着自己。我们村东头的那口古井又奉献给我们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古井》。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交流初读感受
课文按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每天都到古井取水——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古井给人的启示来叙述的。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哺”“酬”“络绎”的读音。
2.在小组内合作记忆字形。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采用比较形近字的方式加强记忆,注意“暮”与“幕”“治”与“冶”的区别。
3.多种形式理解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哺育、熹徽、络绎不绝、六旬、报酬、陶冶。
(2)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叮叮当当、湿漉漉、单薄。
4.指导书写。
把字写漂亮、写规范。
古井的讲课稿范文
1 / 23
古井的讲课稿范文
我今日讲课的题目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
10 课《古井》下边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课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第二课时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古井》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 10 课该单
元以“宝贵的亲情、友谊”为主题睁开《古井》是一篇状物抒怀的散
文全文课文以古井为线索运用借物喻人写作方法仔细地描绘了故土
的一口古老的水井无私的为同乡们供给泉水陶冶了人们的品行文章
语言精巧 , 感情诚挚文辞朴素内容深刻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不单说
明古井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自然地把古井和人们的品行联系
起来文字里透着对家乡的无穷依恋之情赞誉了家村夫们的朴实的民
风
2 、教育教课目的:
联合单元教课要乞降本课特色依照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
课的教课目的确立为: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认识作者从古井获取启示懂得应
如何做人
能力目标:认识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习环绕要点学习一
边读一边想的念书方法 古井的讲课稿范文
2 / 23
感情目标:指引学生抓住要点语句理解内容领会古井及同乡们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行
3 、要点难点以及确立依照:
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论述课文中写人是为了表现井但作者最后的目的仍是用写井来启示人所以我设计本课教课的要点和难点是:
( 1)学习环绕要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念书方法
( 2)抓住要点词句领会古井及同乡们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行
4 、教课准备:
( 1)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
( 2)准备领会要点词句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 、学情剖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心理健康成长的要点时辰已经拥有必定的
着手动脑的能力和低年级学生对比拥有比较强的自行研究的能力学
生在察看能力、 思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升有着
古 井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借物喻人的方法。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古井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导语:有这样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潺潺而流的小溪,勤劳而又朴实的村民在田里辛勤地劳作:耕田、插秧、收割。在村东头的大树下,有一口古老的水井,井水清凉可口,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随作者记忆的脚步走进他的家乡,听那口古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山村美景.
3板书课题:古井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了解古井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38页,自由读课文,注意把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想一想古井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3师: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古井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 指名说句子。
三、 品读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指名读,齐读。
3思考: 从课文当中哪些部分可以看出古井为人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板书:提供泉水)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一找。
4生自读课文,指名说.
5品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说句子谈体会.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 读3-5段,感悟乡亲们的无私奉献
1过渡:古井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古井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乡亲们也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
2生自读课文。
3从课文哪写地方看出古井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
4学生读3、4、5段,主要将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古井》教学设计
教学简介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课文先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接着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文章的后半部分写村里的人对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的帮助以及古井带给“我”的启发。文章感情真挚,文辞朴实,内容深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受到启迪,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独立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品读文本,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习懂得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并从中受到启迪。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记下来.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太阳奉献给我们温暖,大树奉献给我们清凉。
小草奉献给我们绿色……自然界的万物呀无时无刻在奉献着自己。我们村东头的那口古井又奉献给我们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古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交流初读感受
《《古井》精美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受到启迪,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独立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品读文本,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学习懂得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并从中受到启迪。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记下来。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太阳奉献给我们温暖,大树奉献给我们清凉,小草奉献给我们绿色……自然界的万物呀无时无刻在奉献着自己。我们村东头的那口古井又奉献给我们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古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交流初读感受
课文按: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每天都到古井取水——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古井给人的启示来叙述的。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哺”“酬”“络绎”的读音。
2、在小组内合作记忆字形。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采用比较形近字的方式加强记忆,注意“暮"与“幕"“治”与“冶”的区别。
3、多种形式理解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哺育、熹徽、络绎不绝、六旬、报酬、陶冶。
(2)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叮叮当当、湿漉漉、单薄.
4、指导书写。
把字写漂亮、写规范。
四、熟读课文
检查读文。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听者可习惯性的评价,纠正错误。把文章读准确,读通顺,并读出感情.
古 井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借物喻人的方法。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古井及乡亲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导语:有这样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潺潺而流的小溪,勤劳而又朴实的村民在田里辛勤地劳作:耕田、插秧、收割。在村东头的大树下,有一口古老的水井,井水清凉可口,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随作者记忆的脚步走进他的家乡,听那口古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山村美景.
3板书课题:古井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了解古井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38页,自由读课文,注意把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想一想古井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3师: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古井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 指名说句子。
三、 品读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指名读,齐读。
3思考: 从课文当中哪些部分可以看出古井为人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板书:提供泉水)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一找。
4生自读课文,指名说.
5品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说句子谈体会.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 读3-5段,感悟乡亲们的无私奉献
1过渡:古井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古井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乡亲们也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
2生自读课文。
3从课文哪写地方看出古井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
4学生读3、4、5段,主要将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古井
一、选择题(20题)
1. 请问“我”的正确读音是( )。
A.wǒ B.wǒn C.vǒ
2. 请问“村”的正确读音是( )。
A.chūn B.chū C.cūn
3. 请问“清”的正确读音是( )。
A.qīn B.qīng C.jīn
4. 请问“取”字的汉字笔画是( )画。
A.7 B.8 C.9
5. 请问“像”字的汉字笔画是( )画。
A.11 B.12 C.13
6. 请问“稳”的汉字结构是( )。
A.上下 B.左右 C.半包围
7. 请问“甜”的汉字结构是( )。
A.上下 B.左右 C.半包围
8. 请问“哺”的汉字结构是( )。
A.上下 B.左右 C.半包围
9. 根据课文,“养育”的近义词是( )。
A.教育 B.赡养 C.哺育
10. 根据课文,“接纳”的近义词是( )。
A.接受 B.接触 C.收纳
11. 根据课文,“苦涩”的反义词是( )。
A.干涩 B.苦闷 C.甜美
12. 根据课文填入关联词:两位老人多次表示,要给帮他们挑水的人一些报酬,
谁也不肯接受。( )
A.然而 B.可是 C.但是
《古井》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课文先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接着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文章的后半部分写乡亲们对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的帮助以及“古井”带给我的启发。文章感情真挚,文辞朴实,内容深刻,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课文以古井为线索,选择有关材料,表面上讲古井,实际上是赞扬具有古井那种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综上所述,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①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②理解课文开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和结尾“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意思。因为这两句较难理解,所以我又把它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创设情景教学法,以读带讲法,品读感悟法,自读自悟法 ,体验文章真挚的感情,优美的文字。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如何把古井和人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谈谈古井在他们心中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句子“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谈体会,了解古井是怎样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如何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最后理解“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的含义,并与课文最后一句话联系起来合成一句话,加深对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了主题,使同学们懂得做人就要像古井那样无私奉献.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以下学法:
《古井》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古井作了贡献而不求报酬的精神,体会故乡人民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自己力量的高尚品格。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哺育”“报酬”“陶冶”“晨光嘉微”’络绎不绝”等词语,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3.给课文分段,概括小标题。
4.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6. 课文中描写古井和乡亲们高尚品格的部分。
二、学习过程
1.写出下列词的近、反义词。
近:降临——( ) 温情——( )
反:甜美——( ) 单薄——(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每天从( )熹微到( )降临,取水的人( )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 ),扁担( ),像一支支( )。门前的路面( ),老是( )。
3.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 读通课文,指导分段
(1)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两遍。
(2)容易读错的生字词练读。 (3)分自然段朗读,能否读正确。
(4)默读课丈,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 看看这6个自然段讲了几方面的内容,把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归到一起,组成大段,再归纳小标题。
6. 回答问题:
(1)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活,每句话讲了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2) 这一段中哪句话含义最深刻?在这一句中作者把古井和井水比作什么?
(3) “温情”是什么意思?作者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把井水比作甜美的乳什,好在哪里?
三、学习活动
朗读第一段利用“手机”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知识点
生字组词:
孙:子孙外孙侄孙孙女王孙贵族
泊:停泊漂泊泊车淡泊名利
愁:忧愁愁闷发愁愁绪愁眉苦脸
寺:寺庙寺院佛寺山寺寺观
榆:榆关榆树榆钱榆荚榆叶榆木
畔:河畔田畔江畔湖畔篱畔池畔
多音字:
泊:bó漂泊pō湖泊
更:gēng三更gèng更加
形近字:
孙(子孙)孔(孔雀)
泊(停泊)伯(伯父)
愁(忧愁)怒(发怒)
寺(寺庙)侍(侍奉)
榆(榆树)愉(愉快)
畔(湖畔)伴(伙伴)
课后习题答案:
1、读一读,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意:竹林里传来阵阵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莲花响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落月、江枫、满天霜是静景,乌啼、渔火是动景。特别是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