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IgA肾病
- 格式:ppt
- 大小:3.40 MB
- 文档页数:25
iga肾病的诊断标准
IgA肾病是一种以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引起的肾小球肾病。
它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特别是在亚洲人群中更为常见。
确立IgA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和实验室结果。
以下是IgA肾病的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患者常常呈现为血尿,可以是间断性的或持续性的,有时可以伴有腹痛、蛋白尿、高血压等症状。
2. 病理检查:肾脏活检是确诊IgA肾病的关键步骤。
病理组织学上可见到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同时伴有肾小球增大、肾小球内基底膜增厚等特征。
3. 免疫组化检查: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可以确认IgA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免疫荧光染色可显示IgA的沉积情况,通常表现为颗粒状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
4. 实验室检查:患者的血清IgA水平升高是IgA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此外,还需要检查肾功能、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指标来评估病情。
需要注意的是,IgA肾病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慢性肾小球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肾病等。
因此,在诊断IgA肾病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总之,确诊IgA肾病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和实验室结果。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疾病进展和保护肾功能至关重要。
因此,患者若出现血尿等相关症状,应及早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确保早期诊断和干预。
IgA 肾病一、概述IgA肾病是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特征的肾小球肾炎。
IgA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IgA肾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在我国约占肾活检患者的30%-40%,占肾活检诊断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5%左右。
IgA肾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年龄、性别、种族和地区差异,青壮年多见。
IgA肾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只有5%-30%的IgA肾病患者尿检异常能完全缓解,大多数患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
起病后每十年约有20%发展到终末期肾病(ESRD)。
IgA肾病是我国ESRD的首要原因。
IgA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高血压、大量蛋白尿和肾功能减退。
二、临床表现IgA肾病在临床上可以表现为孤立性血尿、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也可合并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
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多在粘膜或皮肤感染后数小时或数日出现,感染控制后肉眼血尿减轻或消失。
多数患者预后较好,肾功能多能长时间保持稳定。
无症状性尿检异常,包括单纯无症状性镜下血尿和持续性镜下血尿伴轻中度蛋白尿(尿蛋白<3.5g/24h)。
IgA肾病也可表现为持续性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24h),甚至肾病综合征。
如果大量蛋白尿的IgA肾病合并明显血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提示病情易进展。
如果肾功能快速进行性恶化,同时合并明显血尿和大量蛋白尿,则要考虑细胞性新月体形成和毛细血管袢坏死,争取尽快行肾活检明确诊断。
高血压是IgA肾病的常见表现之一。
在IgA肾病肾活检明确诊断时,约有40%的患者有高血压。
随着病程延长和病情加重,高血压发生率增加。
合并高血压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尿、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以及高尿酸血症。
少数病人表现为恶性高血压,肾功能快速进行性恶化。
IgA肾病的尿红细胞多为畸形的红细胞,尤其是出现芽孢状或棘形红细胞,对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三、诊断要点1. IgA肾病的临床诊断线索尽管IgA肾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征性的改变,但如果出现以下表现,应怀疑IgA肾病:①上呼吸道感染或扁桃体炎发作同时或短期内出现肉眼血尿,感染控制后肉眼血尿消失或减轻;②典型的畸形红细胞尿,伴或不伴蛋白尿;③血清IgA值增高。
IgA肾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积为主,伴或不伴有其他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的原发性肾小球病。
病变类型包括局灶节段性病变、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病变、系膜增生性病变、新月体病变及硬化性病变等。
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部分患者可以出现严重高血压或者肾功能不全。
IgA肾病病因病因不明,原发性IgA肾病,由肾脏本身疾病引起。
继发性IgA肾病由肾脏以外的疾病引起,如紫癜性肾炎、HIV感染、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炎、肿瘤、麻风病、肝脏疾病、家族性IgA肾病等。
济南肾病医院专家为您介绍IgA肾病的临床表现多在上呼吸道感染1~3天后出现易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后可转为镜下血尿,可伴有腹痛,腰痛,肌肉痛或低热,部分患者在体检时发现尿异常,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镜下血尿,少数患者有持续性肉眼血尿和不同程度蛋白尿,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
检查1.免疫学检查50%的病人血清IgA水平升高。
37%~75%病人测到含有IgA的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
2.尿液检查蛋白尿定量和分型对IgA肾病病情判断、估计预后很重要。
蛋白尿<1g/24h者常为轻微及病灶性系膜增生为主。
中~重度蛋白尿多为弥漫性系膜增生,常伴新月体及肾小球硬化。
血尿:尿RBC形态呈多形性,提示血尿来源是肾小球源性。
3.肾功能检查血肌酐上升到1.5mg/dl(132.6umol/L)多为病情进展。
GFR<20ml/min时,病理改变属Ⅲ级以上。
诊断IgA肾病的诊断必须要有肾活检病理,必须要有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的结果支持。
其诊断特点是:光镜下常见弥漫性系膜增生或局灶节段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可见系膜区IgA或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这是IgA肾病的诊断标志。
济南肾病医院专家为您介绍IgA肾病的预防1.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但病情稳定时,适当的锻炼是必要的。
iga肾病治疗方案IGA肾病,又称为IgA肾病、Berger病或免疫球蛋白A肾病,是一种以免疫球蛋白A(IgA)在肾小球沉积导致的肾脏疾病。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可以通过以下综合治疗方案来控制病情和保护肾脏功能。
1.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休息、补充营养、控制水盐摄入、防止尿路感染等。
病情较轻时可以适当监测病情变化,避免过度治疗。
2.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IGA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应积极控制血压。
常用的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可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和延缓肾脏功能损害。
3. 控制蛋白尿:蛋白尿是IGA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长期大量蛋白尿可导致肾脏损害加重。
控制蛋白尿的方法包括限制蛋白摄入、合理用药(ACEI、ARB等)、控制高血压等。
对于顽固性蛋白尿,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环磷酰胺等)。
4. 抗凝治疗:IGA肾病患者常伴有血小板增多和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肾脏血栓的形成,常用的抗凝药物有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5. 免疫调节治疗:由于IGA肾病本质上是一种免疫相关性疾病,因此免疫调节治疗在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是最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可以减少肾小球内炎症反应,控制病情进展。
在某些情况下,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也可考虑使用。
总之,IGA肾病治疗的关键是综合治疗,包括对症支持治疗、控制高血压和蛋白尿、抗凝治疗以及免疫调节治疗等。
此外,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等指标,并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尽可能保护肾脏功能的目的。
不同的患者病情不同,治疗方案需个体化,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病情简介】患者男性,46岁,10余天前因“IgA肾病”在外院住院治疗,予以“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0.5g入液静滴3天。
激素冲击治疗第2天患者出现口渴、多饮、多尿,饮水量约5000-6000ml/天,尿量约5500ml/天。
当时未测血糖,未予特殊处理。
激素冲击治疗后予以改用“甲泼尼龙片”48mgqd联合“沙利度胺”50mgqd口服,嘱其激素口服1周后复查。
出院后按时服药,仍有口渴、多饮、多尿,症状同前。
并时有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时有腹胀不适。
无头痛、恶心及呕吐,无心慌、气短、胸闷及憋喘,无腹痛、腹泻,无四肢麻木及肌力减退,无体重减轻。
2天前在南京东部战区总医院就诊复查,查空腹血糖8.89mmol/L,1天前于该院测随机血糖28.5mmol/L,,考虑是“类固醇性糖尿病”,予“甲泼尼龙片”减量至8mgtid,并建议内分泌科住院治疗,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今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糖尿病”收入院。
自病以来,患者食欲、睡眠可,大便正常,小便次数明显增多,夜尿约5-6次/晚,无尿急、尿痛,近期体重无减轻。
【既往史】发现患有“强直性脊柱炎”3月,发现肌酐升高3月,曾与当地医院做肾穿刺活检诊断为“IgA肾病”。
发现血压升高2月,最高达158/97mmHg,自服“缬沙坦胶囊”降压治疗。
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有手术、外伤及输血史,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
吸烟20年,每天约20支,不饮酒。
【查体】中年男性,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贫血貌,神志清,精神可,自主体位,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颅无畸形,双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睑结膜略苍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双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
鼻外形正常,副鼻窦区无压痛,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颈部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胸膜摩擦感。
IgA肾病一、定义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又称Berger病,是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 沉积为主,伴或不伴有其他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的原发性肾小球病。
IgA肾病是肾小球源性血尿最常见的病因,是我国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并成为终末期肾脏病重要的病因之一。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IgA是人体中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之一,主要负责粘膜免疫,在抗原的刺激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多聚体IgA(pIgA),不少IgA肾病患者常在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发病或出现肉眼血尿,故以往强调粘膜免疫与IgA肾病发病有关。
目前研究证实IgA 肾病属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小球疾病。
1.与免疫系统的关系:IgA肾病患者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的IgA主要为pIgA1,表明了IgA 免疫系统导致了pIgA1 分子的在循环系统中出现和肾小球系膜区的沉积。
2.与骨髓的关系:IgA肾病患者粘膜浆细胞数目正常,甚至减少,而骨髓中分泌pIgA1的浆细胞数增加,而此时粘膜组织抗体水平仍正常,且存在于血液中IgA1相似的铰链区糖基化异常,提示IgA 肾病患者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的IgA为骨髓源性IgA。
3.与细胞因子的关系:IgA 肾病患者系膜区沉积的IgA1 引起系膜细胞分泌炎症因子。
三、临床表现IgA肾病可以发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但以青壮年为主,亚洲人群中男女比例约为1:1,起病前多有感染,常为上呼吸道感染,其次为消化道、肺部和泌尿道感染,但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征性,可分为以下几种:1.肉眼血尿(30-50%)1)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后(24~72小时,偶可更短)出现突发性肉眼血尿,持续数小时至数日。
2)多无伴随症状,少数有排尿不适,血尿发作期间可伴有腰痛。
3)肉眼血尿儿童和青少年较成人多见。
4)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反复肉眼血尿的患者其预后较好,一次孤立性肉眼血尿发作的患者可合并肾病综合征及高血压。
IgA肾病IgA肾病肾功能正常者单独给予激素NS常能缓解,肾功能维持稳定(尤其是病理改变轻微、足突弥漫融合,即所谓IgA肾病+MCD)肾功能轻、中度受损(血清肌酐每年升高8--10%,估计10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者)则需激素及细胞毒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进展依据晚近提出的“不能折返点”(point of no return)的观点,血清肌酐>265μmol/(3mg/dl)、病理呈慢性病变时,应按慢性肾衰竭处理,不主张再积极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加细胞毒药物、ACEI或ARB治疗IgA肾病的治疗最初评价:包括进行性肾脏疾病的风险评估1.评价肾活检所有的IgA肾病患者,其可能引起IgA肾病的继发原因;2.在诊断和随访时通过评估尿蛋白、血压和eGFR,评价疾病恶化的危险性;3.病理特征可用于评估疾病预后。
抗蛋白尿和抗高血压治疗1.推荐:当尿蛋白>1g/d,长期使用ACEI或ARB治疗(1B);2.建议:尿蛋白0.5-1.0g/d,应用ACEI或ARB治疗(2D);3.建议:ACEI或ARB可增量至病人可耐受、尿蛋白<1g/d(2C);4.血压目标为:当尿蛋白<1g/d、BP<130/80mmHg;尿蛋白>1g/d、BP<125/75mmHg。
糖皮质激素:经过3-6月合理的支持疗法(如ACEI或ARB和血压控制),尿蛋白持续≧ 1g/d和GFR>50ml/min,建议糖皮质激素6个月(2C);免疫抑制剂(CTX、硫唑嘌呤、CyA、MMF)1.不建议激素联合CTX、硫唑嘌呤治疗IgA肾病(除非新月体性IgA肾病伴肾功能快速恶化外)(2D);2.当GFR<30ml/min,除非新月体肾炎伴快速肾功能恶化外,建议不应用免疫抑制剂(2C);3.建议不应用MMF治疗IgA肾病(2C);IgA肾病的其它治疗1.建议鱼油治疗 IgA肾病(2D);2.建议不应用抗血小板制剂治疗IgA肾病(2C);3.不主张扁桃体摘除 (2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