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成都府(益州)路政区沿革考述
- 格式:pdf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24
/goxindu/新都建治于春秋末期,为古蜀国三都之一。
开明氏政权在新都军屯营建都邑,为区别于杜宇氏在郫县的旧都,遂名“新都”,距今约2800年历史。
公元前376年,新都建县。
2002年1月1日,新都县撤县设区,属成都市管辖。
新都为古蜀国名城。
古蜀国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之后,在蜀王杜宇时期开始“教民务农”,率蜀族人民由山区向平原转移。
当时因岷江之水尚未治理,土质肥沃的广大平原遭洪灾之害。
杜宇遂委派由荆楚迁来的部族首领鳖灵为相,命其治水。
鳖灵决玉垒,开金堂峡,以除水害,民得安处,后鳖灵取代杜宇政权,建立开明王朝,号丛帝。
开明王朝建立之后,江水得到进一步治理,蜀族人民生产活动的中心,遂由平原边区的丘陵转向平原纵深地带。
由于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地域扩大,长期处于山区边沿的杜宇氏城邑,已不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须另建活动中心。
约在公元前七世纪,蜀王开明氏在今新都军屯镇附近营建了开明王朝的都邑。
为了有别于杜宇氏的旧都郫邑,新建都邑遂名为“新都”,为蜀王开明王朝的第一个城名。
据《华阳国志》云:“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
”“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
”由此可见,开明的都城在徙治成都之前,已在新都建都。
新都作为古蜀三大名都之一,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376年,开明王朝传位到十二世,秦国惠文王灭了开明蜀国。
秦灭蜀后30年,实行郡区制,置蜀郡于成都,新都作为一个区归蜀郡管辖。
从新都建区至今已有2280年的历史。
新都建区以来,几经变化。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巴蜀。
一年后新置广汉郡(郡治在今三台区境),新都由蜀郡划入广汉郡。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刺史,蜀郡改为益州刺史部,新都属益州广汉郡。
公元9-23年,王莽时期,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新都属就都。
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时期,公孙述据蜀,改广汉郡为子同郡,新都属子同郡。
公孙述败亡,东汉恢复西汉旧制,新都属益州广汉郡,后经刘焉父子据蜀和三国时期的蜀汉,直到曹魏灭蜀,隶属关系不变。
州、府、道、路有啥区别?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古代行政区划演变过程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省市县乡村”行政区划是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发展过程才最终成型的,常常有朋友问起历史上存在过的郡、州、道、府、路、省这些名称到底有什么区别?是怎么发展出来的?接下来就带大家简单梳理一下中国历代王朝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看过之后一定茅塞顿开。
最稳定的管理单元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外出巡视抵达左邑县桐乡,恰在此时听说南越已经被平定,顿时大喜过望,于是当地的县名改为闻喜,今日山西省闻喜县就是由此得名,接着抵达汲县新中乡时,又听说叛军首领吕嘉被俘,于是当即决定设立一个新县命名为获嘉,即今日河南省获嘉县的由来。
西汉时期的并州、朔方刺史部两县的历史已经超过二千一百年,但这还不是最早的县。
“县”是在战国末年才出现的,据统计,秦朝时期县的数量已达数百,甚至有可能上千。
这些县中有一部分的名称已经两千多年没有变化过,可以说是相当稳定了,有些县的管辖范围也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秦朝时期的山东北部诸郡从另一方面来看,县的数量也很稳定。
西汉末年,全国共有一千五百多个县。
时至今日,中国也不过二千八百多个县级行政区,可是如今的国土面积已远远超过汉朝,人口更是超过汉朝二十多倍。
那么县级单位为何相对稳定呢?这是因为县在行政区划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直接管理基层的,也就是最小的管理单元,因此县的大小,或者说县的管辖范围,必须要与其管理能力相配套。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县的基本职能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
在古代,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都相对比较落后,能有效管理的区域十分有限,管辖范围如果太大就无法进行有效控制。
西汉时期的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随着人口增长、税收增多,行政事务也会随之增多,因此必须设立新的县,或将原有的县分开。
相反,当人口减少、税收减少时,考虑到行政管理费用的增加,有些县就会被合并或撤销。
所以县的数量,县的管辖范围,都保持了相对稳定。
同时,“县”这个行政单位的名称也从未改变,只在某些特定区域或少数民族聚居地才使用不同的名称。
宋朝一级行政区划为
摘要:
一、宋朝行政区划概述
二、宋朝行政区划的演变
三、宋朝行政区划的具体划分
四、宋朝行政区划的特点
正文:
一、宋朝行政区划概述
宋朝的一级行政区划分为路、府、州、军、监、县等。
路是最高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份。
府、州、军、监则是路下的地方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一定区域内的政务。
县是基层行政区划,主要负责地方事务。
二、宋朝行政区划的演变
宋朝的行政区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在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州县直属朝廷的制度。
后来,由于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幅度过大,因此在州县之上设置了路这一级地方政府。
随着政权的发展,路的职能逐渐分散在各个监司,如转运司、提刑司和提举常平司等。
这些监司行使职权的地域范围被称为路,成为州县之上的准高层政区。
三、宋朝行政区划的具体划分
宋朝的路、府、州、军、监、县等行政区划有着明确的划分。
路是最高行政区划,下设府、州、军、监等地方行政单位,这些单位再下属县。
此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宋朝继承了唐朝的羁縻制度,实行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
治。
四、宋朝行政区划的特点
宋朝的行政区划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路作为最高行政区划,其职能分散在各个监司,形成了复式形态。
其次,府、州、军、监等地方行政单位,不仅负责地方政务,还承担一定的军事职能。
最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制度,实现了民族自治。
宋元四川山城的类型——兼谈川渝山城堡寨调研应注意的问题孙华【摘要】宋元之际四川地区的山城,是存世数量较多、保存状态尚好、文化价值很高的特殊时期的城市遗址.这些山城城址的等级类型,有制司、路、府州军监、县四级,而以府州为主;城址的地理类型,有山顶、半岛、岛洲、复合四类,其中山顶类又分为平项、斜顶、凸顶、凹顶诸型.鉴于目前宋元四川山城城址的调研尚存在记录粗疏等问题,今后的山城城址调查应在城址基本信息记录、城址遗迹时代判别、城址构成要素考察和城址防御体系分析方面加大力度.【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10页(P1-10)【关键词】宋元;四川;抗蒙山城;城市;考古【作者】孙华【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8.32南宋末期,随着蒙古大军侵入四川,占据了包括四川首府成都在内的半壁河山,原先宋王朝沿四川盆地边缘山区构建防御体系土崩瓦解,四川南宋统治区面临着无险可守的局面。
为了守住四川这个南宋王朝疆土的上游屏障,南宋王朝加紧了四川地区的防御部署,开始利用山河之险筑城设防,在四川境内三条纵向大江(嘉陵江、沱江和岷江)以及三江汇合后的横向大江即长江沿岸险要的地点修筑山城和水寨,将当时无险可守的州城和县城迁到这些山城和水寨中去,以遏制蒙元骑兵优势的发挥,从而建成了以山水城池为点,以江河为线,点线结合,相互策应的防御体系。
作为蒙元方面,他们开始主要实行以骑兵为主的机动作战,后来驻扎下来与四川宋军开展拉锯战之时,也开始利用攻占的宋军山城水寨和新建设的山城水寨,以之作为固守的据点和前进的阵地。
为了补充骑兵机动性的缺陷,蒙元军队还新建了水军用于沿江的机动。
自南宋嘉熙四年(1240)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蒲择之重建重庆府城“为西蜀根本”以来,至南宋灭亡后九年(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的长宁凌霄城降元,在这数十年间,南宋及蒙元双方在四川地区兴筑山城水寨总数达83处(绝大多数为南宋兴建)。
二○二○年·第二期文化透视27——李调元与川菜江玉祥罗江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奇迹:父子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
一门四进士指:李化楠,乾隆壬戌科进士;李调元,乾隆癸未科进士;李鼎元,乾隆戊戌科进士;李骥元,乾隆甲辰科进士。
“两院”指李调元、李鼎元曾简放乡试主考官(明清两代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
每三年的秋天举行一次,录取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可参加次年春天在京城举行的会试。
乡试之主考亦称院使)。
在四川历史上只有宋代眉山苏轼“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父 苏洵,子 兄:苏轼 弟:苏辙),和明代新都杨慎“祖孙一门三进士,孙儿殿试中状元”(祖父杨春,成化十七年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父亲杨廷和,成化十四年进士。
杨慎是杨家入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24岁时参加会试,殿试第一成为本科状元)可以相比。
李调元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二月初五日,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字羹堂,号雨村、童山等,四川罗江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吏部文选司主事,三十九年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回朝迁考功司员外郎,四十二年任广东学政,四十六年擢直隶通永兵备道,担任一个正四品的道员。
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李调元在直隶通永道任上被权奸陷害,蒙冤下狱;乾隆四十八年发往新疆伊犁充军,后蒙人说情赦免于充军途中,纳金赎罪;乾隆五十年落职回四川;嘉庆七年(1802年)病逝。
纵观李调元的一生,说他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藏书家,这在学术界几乎没有异议。
本文主要论述他对四川饮食文化方面的贡献,特别要分析一下他在川菜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清嘉庆五年(1800年),李调元在逝世前两年,写了五首题为《题王朴园开业祝姬人柴浣芬五十寿诗册,即用自题元韵》的诗:堕马当年学巧梳,弱龄便解弄兄书。
浣芬何似延芬女,窃恐莘昭总不如。
佳人难得复难求,何况齐眉半白头。
如此锦江春色好,采春偏为镜湖愁。
历史之宋朝行政区划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
至道三年(997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五路。
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二路。
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
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
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
崇宁五年(1106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
结果后来并未设置。
建炎南渡后,宋朝设立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重庆府、夔州、潼川府、京西南、成都府、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十六路。
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与地方政治制度可谓重内轻外,中央高度集权。
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地方防务贫弱,也让终宋一代外患不止。
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与鼎盛——宋元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1.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①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②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①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力很大;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宣政院统领全国的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监察体制(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元代: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按。
任职回避制度中国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
其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可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3.中央集权的发展(1)行政区划:①宋代:设置路—州—县三级制;②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
(2)地方制度(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中央政令直达郡县,直线行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
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
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
考点二 王安石变法(选修1)1.背景(1)“三冗”⎩⎪⎨⎪⎧①分化事权形成“冗官”。
②“养兵”政策造成“冗兵”。
③“冗官”“冗兵”和岁币造成“冗费”。
(2)“两积”⎩⎪⎨⎪⎧①三冗造成财政危机,导致积贫。
②军队战斗力下降,对外战争连年失败,导致积弱。
(3)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北宋初年,取消了节度使的实权,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
但是为了便于管理,到了宋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置了路。
宋朝时的路不归一个机构管辖,而是分属好几个机构,分管各自的职权。
路的性质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
宋朝时有一个特别的现象。
每一个州还有一个郡名。
州名是正名,郡名则是别名。
郡名大都沿袭唐朝时的旧名,改用新郡名的很少。
新的州朝廷往往会赏赐一个郡名,没有郡名的州很少。
宋朝时一些重要的州也升为了府,北宋末年已有三十几个府。
到了南宋时,加上金朝的府共有50多个,是当时州的总数的1/7强。
此外,还有军、监两种地位低于州的州级行政区划。
北宋行政区域划分1,京畿路开封府;滑州;2,京西南路金州,房州,均州,邓州,唐州,襄州,郢州,随州;光化军;3,京西北路河南府,颍昌府;孟州,郑州,汝州,陈州,蔡州,颍州;信阳军;4,京东东路齐州,淄州,青州,潍州,莱州,登州,密州,沂州;淮阳军;5,京东西路应天府,兴仁府;兖州,徐州,单州,郓州,濮州,济州;广济军;6,河北东路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沧州,清州,雄州,棣州,滨州,德州,博州,冀州,莫州,霸州,恩州;7,河北西路真定府;怀州,卫州,相州,磁州,洺州,邢州,赵州,深州,祁州,定州,保州;广信军,安肃军,顺安军,永宁军,安利军;8,河东路太原府,隆德府;晋州,绛州,泽州,汾州,隰州,石州,丰州,府州,麟州,代州,岚州,宪州,忻州,辽州,慈州;晋宁军,火山军,保德军,岢岚军,宁化军,平定军,威胜军;9,永兴军路京兆府,延安府,河中府;环州,庆州,宁州,耀州,坊州,丹州,商州,虢州,陕州,解州,同州,华州,鄜州,*(左“分”右耳刀)州;10,秦凤路凤翔府;秦州,会州,巩州,岷州,阶州,成州,凤州,陇州,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廓州,河州,兆州,兰州,熙州;积石军,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11,成都府路威州,茂州,绵州,汉州,彭州,蜀州,眉州,简州,嘉州,黎州,雅州,邛州;永康军;陵井监;西山野川诸部;12,梓州路资州,普州,梓州,荣州,戎州,祥州,泸州,纯州,滋州,昌州,合州,果州,渠州,遂州;怀安军,广安军;富顺监;罗氏;石门番部;13,利州路兴元府;三泉(直属京师);文州,龙州,剑州,利州,兴州,洋州,巴州,蓬州,阆州;14,夔州路夔州,达州,开州,万州,施州,忠州,*(“倍”字单人旁换三点水)州大宁监;云安军,梁山军,南平军,遵义军;田氏,罗殿;黔州所领矩*(左“片”右“羊”)等州15,荆湖南路荆州,邵州,永州,衡州,全州,道州,郴州;武冈军;桂阳监;16,荆湖北路江陵府;靖州,沅州,辰州,鼎州,灃州,岳州,鄂州,安州,复州,归州,峡州;汉阳军,荆门军;17,广南东路连州,广州,封州,康州,新州,端州,英州,韶州,循州,梅州,潮州,惠州,南恩州,南雄州;18,广南西路桂州,贺州,昭州,梧州,浔州,邕州,廉州,雷州,郁林州,琼州,高州,化州,容州,藤州,象州,贵州,柳州,宾州,宜州,观州,宣州,钦州;昌化军,朱崖军,万安军;特磨道;自杞;19,福建路福州,建州,漳州,泉州,汀州,南剑州;兴化军,邵武军;20,江南西路洪州,筠州,袁州,抚州,吉州,虔州;临江军,建昌军,南安军,南康军,兴国军;21,江南东路江宁府;太平州,宣州,池州,江州,饶州,信州,歙州;广德军;22,两浙路杭州,苏州,润州,常州,秀州,湖州,睦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衢州,婺州;23,淮南东路亳州,宿州,海州,泗州,楚州,滁州,真州,扬州,泰州,通州;涟水军,高邮军;24,淮南西路寿州,濠州,和州,庐州,光州,黄州,舒州,蕲州;无为军;云中府路[2][1]即梓州路[2]原辽地,宋、金共同攻辽时,金答应归宋,宋预设此路,后金失约,地遂归金。
历史·地理———川峡四路政区变迁天祐四年(907),唐朝西川节度副大使王建在成都称帝,史称前蜀。
置10大节度使,分治川峡地区:天雄节度使(治秦州,今甘肃秦安)武兴节度使(治凤州,今陕西凤县)武定节度使(治洋州,今陕西洋县)山南西道节度使(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昭武节度使(治利州,今四川广元)武德节度使(治梓州,今四川三台)武信节度使(治遂州,今四川遂宁)永平节度使(治雅州,今四川雅安)武泰节度使(治黔州,今重庆彭水)镇江节度使(治夔州,今重庆奉节)应顺元年(934),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史称后蜀。
新置10大节度使,分治川峡地区:雄武节度使(治秦州,今甘肃秦安)武定节度使(治源州,今陕西洋县)山南西道节度使(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昭武节度使(治利州,今四川广元)保宁节度使(治阆州,今四川阆中)武德节度使(治梓州,今四川三台)武信节度使(治遂州,今四川遂宁)永平节度使(治雅州,今四川雅安)武泰节度使(治黔州,今重庆彭水)宁江节度使(治夔州,今重庆奉节)建隆元年(960),后周殿前都点检兼归德节度使(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陈桥兵变,定都汴梁(今开封),史称北宋。
乾德元年(963),宋太祖“以沈义伦为京西、韩彦卿为淮南转运使,诸道置转运使始见此”(《玉海》卷182),开始探索改制“节度使司政区”为“转运使司政区”。
应该看到,北宋初期太祖、太宗置设文职转运使,以取代之前各地雄关方镇的武职节度使,目的是削弱藩镇势力,“稍夺其权,收其精兵,制其钱谷”,深化“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的治国思想。
转运使代表中央“督集财赋”,控制地方财权,从而打破了藩镇“擅赋自赡”的割据。
客观上,也改变了中国行政城市传统单一的军政职能,开始向经济性城市转型。
太宗后期,转运使司正式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监督州县,表帅一方,“一路之事,无所不总”。
乾德三年(965),北宋平后蜀,“凡得益州等四十六州府”,始置“西川路”。
内容摘要宋代,在成都府路的茂州、威州、雅州、黎州、嘉州和梓州路(后升为潼川府路)的泸州、戎州(后改为叙州)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这种状况至今仍然未有根本改变。
尽管有不少学者已经在宋朝如何治理这些少数民族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系统、深入的研究不多。
因此,“宋朝对成都府路和梓州路少数民族的治理”还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由导言和正文五章及结语组成。
导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意义及其研究现状和当前需要着力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是宋朝成都府路、梓州路少数民族的分布。
在成都府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茂州、威州、雅州、黎州和嘉州。
这些少数民族分别被称之为茂州蛮、威州蛮、雅州西山野川路蛮、黎州诸蛮和嘉州虚恨蛮。
在梓州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戎州(后改为叙州)和泸州,它们分别被称为叙州三路蛮和泸州蛮(或者泸夷)。
叙州三路蛮由南广蛮、马湖蛮和石门蕃部三部分组成;泸夷内部主要分为乌蛮和僚两部分。
第二章是宋朝对成都府路、梓州路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之治。
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设置羁縻府州。
在成都府路的黎州,设置了54个羁縻州,雅州设置了44个羁縻州,茂州曾设置过17个羁縻州,威州设置了2个羁縻州,在嘉州未设置羁縻州,但把嘉州的虚恨蛮纳入少数民族来治理。
在梓州路戎州,设置了30个羁縻州,在沪州设置了17个羁縻州。
二是“树其酋长,使自镇抚”。
主要内容是对少数民族上层的官封,宋朝直接任用、加封其作为土知州、土知县或土刺史,让其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宋朝对少数民族上层的官封,主要有因朝贡而受封,因助宋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有功而加封,因承袭需要而加封,因其它需要而加封。
不过,也存在少数民族上层宋朝未任命过,只是默认的情况。
不管是否经过官封,成都府路和梓州路少数民族上层都要承担一定的义务,才能享有一定的权力。
权力主要是领有民族武装和世袭官职。
承担的义务主要有:臣属宋朝和向宋朝朝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