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练习新人教版54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五单元探索求知之路19*.谈创造性思维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创.意()压榨.()汲.取()根深蒂.固()孜.孜不倦()锲.而不舍()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tàn求()渊bó()不言而yù()持之以héng()3.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汲取:(2)根深蒂固:(3)孜孜不倦:(4)锲而不舍:(5):(学识)深而且广。
(6):实行起来很有效果。
多指已经实施过的方法或措施。
(7):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国人,当代、学者、。
代表作品有《在屁股上踢一脚》《当头棒喝》等。
5.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请举例简析。
(2)课文说:“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说?参考答案1.chuàng zhà jí dì zī qiè2.探博喻恒3.(1)吸取。
(2)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3)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4)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5)渊博(6)行之有效(7)不言而喻4.罗迦·费·因格美实业家创造学家5.(1)因为世间万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认识到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这一道理。
先从反面来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再从正面来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9 谈创造性思维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渊.博(yuān)压.榨(yà)根深蒂.固(dì)B.汲.取(jí)思维.(wéi)锲.而不舍(qì)C.恭.喜(gōng)对称.(chèn)孜.孜不倦(zǐ)D.模.式(mó)创.意(chuàng)不言而喻.(yù)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
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想变成什么颜色,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
B.实现梦想需要一以贯之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付出,那些急功近利、只付出一点努力就妄图一步登天的人,结局注定失败。
C.他觉得领导的那句话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
D.我们应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大多数情况下, 是他们, 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这种非凡的灵感, 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 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 充实。
4.下列诗句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谁也没有错“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谈创造性思维》同步练习拓展训练一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模(mú)式恭(ɡōnɡ)喜不言而喻(yù)B.汲(xí)取推敲(qiāo) 根深蒂(dì)固C.曲(qǔ)线创(chuànɡ)意孜(zhī)孜不倦D.压榨(zhà) 渊博(bó) 锲(qiè)而不舍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思维选择头脑麻烦B.探求放弃路径插花C.创意组合精通缺乏D.游戏乒乓灵感关健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根深蒂(dì)固(瓜、果跟茎、枝相连的部分) 持之以恒(恒心)B.孜孜不倦(勤勉、不懈怠) 汲取(从下往上打水)C.不言而喻(明白) 锲而不舍(打铁)D.轻而易举(容易) 一事无成(成就)拓展训练二1.下列各项中,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只用了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开篇提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
C.为了论述运用知识才是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作者列举了谷登堡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
D.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非凡的灵感”,并非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2.下列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秘库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秘库的门。
B.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C.夺取一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D.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
3.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然而,如果你站在新的角度去分析,往往会得出新的见解并赋予其新的含义,请写出你对下列成语的新见解。
(示例)一意孤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1)见风使舵:(2)班门弄斧:拓展训练三1.(2018辽宁鞍山铁西月考,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6题;共12分)1. (2分) (2018九上·哈尔滨月考)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嫌恶(wù)驽(nú)钝遍稽(jī)群藉窸窣(sū)作响B . 诀(jué)别狩(shòu)猎更胜一筹(chóu)充(chōng)耳不闻C . 什(shí)物偌(ruò)大水波鳞鳞(lín)深居(jū)简出D . 攲(qī)斜孪(luán)生芊(xiān)芊细草有例可援(yuán)2. (2分)找出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A . 峰峦弥漫凌纱葱宠B . 征兆骸骨潜行裹藏C . 轻盈鱼鳞连绵绸带D . 崩塌谚语畅谈海域3.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在中国旅游和观赏名胜古迹,常常会遇到亭台楼阁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坐落在奇山秀水间,点缀出一处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
B . 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
C . 首先,他们得开辟草莱,支起篷帐,和遍地蜿蜒爬行的毒蛇和蜈蚣周旋着。
D . 运动会上,同学们手持五彩斑斓的红旗,在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
4. (2分)(2016·天河模拟)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B . 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C .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D . 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5. (2分)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一位父亲对孩子说:“我能告诉你人生的真谛,;我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我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
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基础精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根深dì()固zī zī()不倦jí()取qiè()而不舍压zhà() mó()式yuān()博不言而yù()(2)汉字无论是字形的演变,还是其中的文化意蕴,都níng________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
认识和biàn________析汉字,熟悉它们的内hán________,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继承优秀的文化基因和hóng________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凡成功人士必定有超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B.他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所以自我介绍时不用多说,大家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C.几千年来“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在文化不发达的山区,至今仍是根.深蒂固...。
D.武大靖2018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的冠军奖杯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3.下列诗句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选词填空。
(1)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__(汲取吸收学习)知识,使自己________(学识学问才学)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________(创造创意创造性)。
(2)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________(材料素材原始材料)。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________(创造性创造力创新)。
5.学习完《谈创造性思维》后,九(3)班拟举办一次“跳出习惯思维怪圈”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
19 谈创造性思维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汲.取(xí) 推敲.(qiāo) 根深蒂.固(dì)
B.素.材(sù) 创.意(chuàng) 孜.孜不倦(zhī)
C.恭.喜(gōng) 模.式(mú) 不言而喻.(yù)
D.渊.博(yuān) 关键.(jiàn) 锲.而不舍(qiè)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
..
蒂固
..。
根深蒂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
....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孜孜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②麻烦的是③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④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⑤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A.①②⑤③④B.③②④①⑤
C.⑤③②①④ D.③②⑤①④
4.下列材料不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
A.谷登堡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B.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C.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D.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5.“提升民族创造力”是近期的一个热点词汇。
班里同学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提炼出一条信息。
材料一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中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材料二据统计,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 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
然而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是中国人发明的。
(2)下面是某个同学拟写的演讲稿的一部分,其中有两处错误,请进行改正。
聚合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
①所谓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的原理、定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方向、有范围、有程序。
②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而且需要聚合思维。
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
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就如何培养创造力向老师提一条建议。
据报载,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
那场官司,家长打赢了,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
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
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
孩子说:“很简单啊!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
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
”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
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
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
可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算出结果。
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废纸时,明白了一切。
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这时,助手恍然大悟,自己想得太复杂了。
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
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