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器(二)建阳窑、吉州窑、饶州窑
- 格式:doc
- 大小:14.09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名窑排行榜一、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
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
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
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
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二、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开始于绍兴十三年。
是由皇家自己投资,并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建立的制瓷窑场。
宋朝以后的官窑,则是国家机构的官府投资建立的制瓷窑场。
民窑,是百姓投资建立的窑场。
官窑与民窑的根本区别是窑场的所有权属性,而不是产品的形状和产品的归属对象。
官窑瓷器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在官窑中烧造出来的瓷器,这是完全意义的官窑瓷器;另一种是在官窑建立以前,由官方出具设计样式,规定质量标准和数量要求,并由宫廷太监专门监制、督造,在民窑中烧制好后,经过挑选,上品供应御用,中品供应宫廷用瓷和外交用瓷以及赏赐有功大臣,下品配发给地方官府作为公用。
后者并非官窑中生产,所带“官窑”二字,与窑场的所有权不符。
村夫认为,此类瓷器冠以“官用型瓷器”的名称比较准确一些。
另外,由民间自己设计烧制的精美瓷器被皇家所采用,只能叫做贡瓷,不能称为官窑瓷。
其中,专门为皇帝烧制的瓷器叫贡御瓷器,而为宫廷陈设和皇室成员烧制的瓷器,就只能称为贡瓷,不应称为贡御瓷。
简述宋代五大名窑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地位。
它与中国书法、篆刻、绘画并称“东方艺术”,享有极高的声誉。
从总体上看,它也同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宋代则是中国陶瓷业最繁荣的朝代,北宋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及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越窑、建窑、吉州窑等共同构成了宋代陶瓷艺术的主流。
它们兴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前后达一千余年,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
北宋时期是我国陶瓷业最繁荣的时期,官窑是皇室专用瓷器。
“汝窑为魁”,“汝窑为魁”的说法有很多,但真正对汝窑有科学的理解,还是从现在的标准来讲比较恰当,“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
这是专家的鉴定结论。
所以,它虽不如青瓷那样晶莹剔透,但另有一种古朴高雅之美;所以,它又被称为“雨过天晴云破处”。
汝窑传世品仅见三件,除日本有一件外,英国博物馆、印度博物馆各藏有一件,国内目前尚未发现。
北宋时期是我国陶瓷业最繁荣的时期,不仅官窑、民窑竞相烧制,而且还出现了专为宫廷烧造的“官窑”。
宫窑就设立在汴京,其规模和工艺都堪与汝、官、哥窑媲美。
所谓“官窑”,就是朝廷直接经营的官办瓷窑。
北宋晚期是官窑的鼎盛时期,有许多遗迹证明。
曾在开封郊区的一次战争中,出土了一批官窑瓷器,这些官窑瓷器由于未经后人动手,其烧制技术保留得非常完整,十分珍贵。
在《格古要论》中记载,官窑中有油滴碗,当时还没有发现过这种油滴碗,即使到了南宋,也没有再生产过。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这种油滴碗确实存在。
但是油滴的颜色却不是纯白的,其中有很深的紫色,所以有人认为,官窑不可能生产出纯白色的瓷器。
南宋时期是我国陶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景德镇设立御窑,各地名窑荟萃,形成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绝后的繁荣局面。
这时的窑场增加到十七处,其中有五处产品为贡品。
宋室南迁之后,景德镇的瓷业又进入一个新阶段,有许多新的窑场相继出现,包括五大名窑、耀州窑等。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建阳建盏赏析篇一:建阳建盏建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建盏烧制技艺建盏又名天目瓷,是黑瓷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因产地为宋建州府建安县,因此称为建盏。
为宋时皇室御用茶具。
建盏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建窑,宋代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分布在南平建阳水吉窑、南平茶洋窑、武夷山遇林亭窑,三处窑址统称建窑系。
建窑遗址: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建盏在宋代已负盛名,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
建州宋时已出产许多贡茶如建瓯北苑贡茶、武夷山御茶,1“建盏”又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
油滴龙虎茶具建盏对土壤有着严格要求。
建窑之所以会诞生在闽北,是因为闽北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建窑所产的黑釉“建盏”,就是采用闽北地产含铁质较多的红、黄壤土等粉碎加工后制成。
建盏以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
也有烧成“鹧鸪斑”,“银星斑”的,别致美观。
依据釉面纹理的不同,建窑黑瓷大致可分为乌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和杂色六大类。
其胎质厚实坚硬,截面呈黑色或灰黑、黑褐色,叩击可闻金属之声。
鹧鸪斑茶碗2银油滴建盏大多口大底小、形如漏斗,多为浅圈足,足根多见修刀。
其造型古朴浑厚,手感压沉,从形态上可以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类。
建盏都用正烧,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
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
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琖等字样,为贡瓷。
兔毫茶碗建窑所产的黑釉“建盏”影响十分广泛,深受日、韩、台等地区茶道的重视。
其中,“曜变天目”、“油滴建盏”等南宋旷世珍品被日本视为国宝级文物,饮誉四方。
建盏生产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元代中后期趋于衰落,明代停烧。
简述吉州窑简述吉州窑吉州窑是北宋时期著名八大窑系之一,始于晚唐,兴盛于北宋,南宋达到顶峰,没落于元代,约有1300年的烧造历史,窑址位于江西中部的吉安市永和镇,唐、宋时吉安称吉州,故名吉州窑。
吉州窑以黑釉瓷为主流,白瓷的装饰工艺主要有白底黑釉剔刻花或白底绘黑彩两种工艺为主。
这一时期釉色种类繁多,推陈出新,出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黑釉剪纸贴花装饰工艺和黑釉叶脉贴花工艺(日本人称木叶天目瓷),把人工制好的剪纸图案或自然的杨树叶置于碗内壁,上释一层黑釉后入窑烧制,成品的内壁把剪纸或叶脉轮廓线完完整整的展现出来,此技艺之高超,令后人望尘莫及,这在当时也是一枝独秀,出类拔萃,木叶天目瓷和剪纸贴画瓷非吉州窑不能制。
除此外其他釉色也是争奇斗艳,标新立异,像兔毛色的称为兔毫釉,像鹧鸪鸟羽毛色的称为鹧鸪斑釉,像爬行动物玳瑁背壳色的称为玳瑁釉,还有一些类似建阳窑器物的油滴釉,据史书记载,宋人斗茶品茶专尚兔毫盏。
宋徽宗说过:"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
此类完整的器物世所罕见,已经作为国之珍品,价值连城,八国联军侵华时造成吉州窑器物大量流失海外,如今被收藏在国内外各大知名博物馆。
同一时期绿釉,青白釉,褐釉也较多发现,但完整器也是寥寥无几。
吉州窑作为宋代著名的大窑,在中国陶瓷史上也占有较高的地位,这些炫丽多变的釉色深受藏家青睐,器物无论残缺在收藏界中如宠儿一般,造假者也因此获得暴利。
在造型上,早期的吉州窑沿袭了唐代的器形,雍容肥硕,体量感十足,入宋以后器形向典雅隽逸过度,变得苗条俊俏,大件器物如罐,瓶,壶等高挑挺拔,肩部加宽。
小件器物如碗,盏等口沿内敛,腹部加深,圈足缩小。
南宋以后圈足继续加宽增高,重心往下移动,颈部拉长,腹部下降。
由于古代窑内温度很难控制,大件器物的肩部大都会出现略微下塌的现象,整个器物走形,越是这样越显得老气十足,古朴典雅,不失神韵,而新仿的过于中规中矩毫无审美价值可言。
由于胎土来自于赣江边的沙丘地带,因此胎质粗疏,颗粒杂质多,胎中含沙量大,胎质呈黄白色,圈足都会留有刮削痕迹,难以修整平滑。
[管理]中国八大窑系中国八大窑系八大名窑”的瓷器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作,它们风格各异,是中国瓷器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汝窑汝瓷雄居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首,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传世品仅有60余件。
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
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
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官窑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
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
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
它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
哥窑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
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黄色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定窑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
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
定窑以白色为多,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
钧窑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
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并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均瓷开片也是均瓷的一大特点,随然看起来均瓷表面呈现不规则的裂缝,但是当触摸其表面时,确是光滑的,长的均瓷开片的时间可以达到70年以上,有些声音大的,可以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听到~景德镇窑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并创造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玲珑、高温色釉等精巧绝伦的名瓷。
宋瓷有民窑、官窑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
宋瓷窑场首推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后人称之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
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
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
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官窑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北宋官窑主要烧制青瓷,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
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哥窑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均窑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
宋代黑釉茶盏作者:***来源:《收藏家》2020年第04期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原产于中国。
据史料记载,中国饮茶始于西汉。
汉代到南北朝,饮茶之风在江南和西蜀一代逐渐流行。
唐代时期,陆羽《茶经>中详细记载了“煎茶法”。
至晚唐又兴起了“点茶法”,即在茶瓶中煮水,置茶末于碗,再持瓶向碗中注水冲茶。
北宋时期点茶之风盛行,而煎茶已不多见。
无论煎茶还是点茶,均需将茶饼碾末,而直接持而饮用的茶具是碗,宋人则将之称为“盏”。
宋代烧制黑釉瓷茶盏的窑口较多,本篇介绍宋代福建省建阳窑窑口生产的黑釉建盏和江西省吉州窑生产的黑釉木叶天目茶盏。
一、建盏品种建盏制作,釉料配方独特,窑变后会显现出不同斑纹和色彩。
建窑在平常窑温下烧造均是普通品,只有在非常高温条件下才会出现神奇的曜变,有兔毫条纹、鹧鸪斑点、珍珠油滴斑、曜变天目等名品。
兔毫条纹中有金毫、银毫、柿红、乌金等呈色。
油滴、曜变天目中晕斑五彩纷呈,变化万千,犹如璀璨的星空,绚烂精妙。
日本学界称宋代黑釉类瓷为“天目”。
镰仓时代(1192~1333),日本僧侣来到浙江省天目山学习佛教,非常喜欢建盏,把一些建盏当做宝贝带回日本。
因取自天目山,日本人称之为“天目茶碗”。
宋代曜变天目茶碗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有圆形斑点,二是斑点周围闪耀着蓝色光彩,无比奇特。
因黑釉面上受窑变的作用,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圈形结晶斑点,由于斑点周围有一些蓝绿色的光环,曜变天目是根据光线变化的反射方向而改变其颜色,若垂直观看,斑点成蓝色;若斜着观看,其斑点成金黄光折,日本人称此类盏为“曜变天目”并列为国宝。
这种曜变天目在陶瓷史上也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珍品,因为是从数十万个或百万个黑釉中偶然产生的稀有品种,是自然的窑变所形成,绝非人力所为。
传世建盏日本收藏最多,被誉为“天下第一”的神品。
目前已发表的三件宋代建窑曜变天目茶盏分别收藏在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京都大德寺龙光院、大阪藤田美术馆,被当做神品,定为日本国宝,永不出境。
盏上千年读懂建盏,就读懂了永恒的宋风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5期编辑关月宋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丰碑,尤以单色釉瓷器为美。
其中宋代建窑黑釉盏,引领了宋代举国上下的黑釉茶盏潮流,也成为黑釉瓷的代表。
黑釉盏因产于宋建州府建安县(今福建省建阳市),而称为建盏,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曾大量出口到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尤其在日本被视为国宝珍藏。
元末以后停烧或废烧,一度失传。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建阳当地的陶瓷专家们才经过不断的重新实验,恢复这一技艺。
建窑茶盏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茶碗,备受历来中外茶人的喜爱而享有大名,只要一出现在市场,莫不成为众人头号珍藏目标。
始于“斗茶”建盏,茶界称它是“唯一为茶而诞生的茶器”,陶瓷界称它为“土与火高难度结合得艺术”。
建盏的盛名得益于宋朝风靡的斗茶之风。
当时,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需要好的茶品,还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
《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盏的“重、大、黑”特点恰符斗茶的要求。
建盏的“重” 指的厚重沉稳,易于茶筅搅拌;“大”在于其口大底深,方便搅拌后观赏;而“黑”主要是釉色深,衬托白色的汤花,显得黑白分明。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昌盛的时代,也是唯一一个知识分子主政的时代,宋太祖曾给子孙立下“祖宗家法”:不杀读书人。
整个社会因此形成了崇文的风气,士大夫阶层的风尚往往被其他阶层争相仿效。
宋代士大夫的品味最突出的特点,即倡导能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咀嚼出不一样的况味。
建盏施釉很厚,底部露胎,且在腹部与底部相接处有釉滴凝聚成珠,仿佛烧制时不经意滴落,与那些精致得过于谨慎的器具相比,带着一种粗率的亲切感,而且这种不经意往往很令人兴奋,因它能触发无穷遐想。
无法估量的财富宋瓷烧制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官窑、汝窑釉面汁水莹润如堆脂;定窑的印花刻花立体精湛;钧窑釉面变化如行云流水,灿如晚霞;龙泉青瓷翠绿晶莹,如青梅般诱人;哥窑满布断纹,有意制造缺陷美。
宋代茶器(二)——建阳窑、吉州窑、饶州窑
宋代的饮茶法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不但茶的制作产生了重大变化,还在茶器使用、饮茶步骤和茶事文化诸多方面都发生巨大的转变。
宋代的茶事活动和茶文化不但对本国茶文化影响深远,还深刻地影响着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茶文化。
日本当代的茶道文化主要是受中国唐宋茶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宋代茶文化的影响。
尽管日本茶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自己的茶道礼仪和精神,但是在茶事器具上,仍对中国唐宋时代的茶具顶礼膜拜,视为国宝、统称其为“唐物”。
南宋的斗茶活动中使用白茶茶粉击拂出白色的汤花,黑釉茶盏无疑最更够衬托出白色汤花的纯净,故而黑釉器在南宋时期得到宫廷的青睐,以福建建阳地区生产的黑釉茶盏,窑变丰富,釉色斑斓,风靡茶界,并传到日本,奉为国宝级文化财产。
建盏的品种非常丰富,最为著名的依次为——曜变天目茶盏、油滴茶盏、兔毫茶盏、茶叶末釉茶盏,其他种类被日本茶道界通常为灰背茶盏。
(曜变天目茶盏宛若宇宙星空般浩渺,个人的观点,这类神品实为窑烧千变万化的偶然促成,非人力所能为之;油滴茶盏中釉面所形成的油滴型的斑点,也是要烧过程中,釉水流动又收回所形成的团装窑变类型;兔毫茶盏釉面形成的一条一条的窑变条纹也是窑烧时有水流动所形成,宋代很推崇这个类
型的茶盏,宋徽宗在他的《大观茶论》中这样评价建窑茶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推重黑色釉茶盏,是因为宋代点茶击拂的泡沫是白色的,以黑色釉茶盏衬托,视觉上最为突出。
最好的兔毫窑变是要从盏底一直到盏口清晰可见,此为玉毫条达;茶叶末釉茶盏是一种窑变的绿色釉水为特征,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再因之烧成难度颇大,故而较为珍稀。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馆藏南宋建阳窑黑釉曜变天目茶盏1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馆藏南宋建阳窑黑釉曜变天目茶盏2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馆藏南宋建阳窑油滴茶盏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馆藏南宋建阳窑油滴茶盏
日本私人收藏南宋建阳窑黑釉兔毫茶盏
美国freere博物馆馆藏南宋建阳窑黑釉兔毫茶盏茶器山房藏品——南宋建阳窑茶叶末釉茶盏茶器山房藏品——南宋建
阳窑茶叶黑釉莲子茶盏茶器山房藏品——南宋建阳窑黑釉
敛口茶盏茶器山房藏品——南宋东张窑乌金釉束口茶盏此
时另一个南方著名的窑口就是江西吉安的吉州窑,吉州窑的中心窑口为永和大窑,其范围包括附近一些偏窑口,例如比较著名的赣州窑,也划归为吉州窑系,吉州窑的很多产品都和北方的磁州窑产品类似,所以在陶瓷史中又被划归北方的磁州窑系。
在茶具系列中以木叶盏最负盛名,茶盏内部一片树叶装饰,其意一叶知秋,因颇具禅意而备受推崇。
其他品种还包括剪纸贴花、玳瑁虎皮茶盏、黑釉白口茶盏等,其装
饰花俏繁复,品味和意境都远不如木叶茶盏,更偏向民俗风情的审美追求。
南宋吉州窑木叶茶盏
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茶盏
南宋吉州窑双凤牡丹茶盏和上述两大黑釉窑口遥相呼应的
是南方的饶州窑口,也称为湖田窑,为明清时期一窑独大的景德镇窑官窑的前身。
饶州窑生产的青白瓷是在因为在安徽的繁昌窑和江西的白舍窑青白瓷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影清
产品,无论在工艺还是釉水上都超越了繁昌窑和白舍窑,其釉色白润中含有淡淡的兰绿色调,犹如一潭波光粼粼的湖水,业界被称为影清瓷。
它的影响可以扩大到闽浙地区,比如建宁窑等窑口也在大量仿制饶州窑的影清瓷。
北京故宫博物馆院馆藏北宋饶州窑影青釉花口划花茶盏1北京故宫博物馆院馆藏北宋饶州窑影青釉花口划花茶盏2
北京故宫博物馆院馆藏北宋饶州窑影青釉芒口墩式茶盏
北京故宫博物馆院馆藏北宋饶州窑影青釉高足茶盏茶器山
房藏品——北宋江西饶州窑青白釉芒口茶盏茶器山房藏品——北宋江西饶州窑影清盏连托茶器山房藏品——北宋安
徽繁昌窑青白釉盏连托茶器山房藏品——北宋江西白舍窑
影清盏连托
茶器山房秉承传统、坚持原创。
让我们一起走进茶生活、体验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