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部分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9
2010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题(课程代码 9000)1.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3.请把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请打答题卡的客观性试题答题区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为涂均不得分。
1.2010 年 2 月 12 日至于 5 日,胡锦涛总书记莅闽考察,同老区干部群众和在闽台湾同胞共度新春佳节。
这对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以极大地推动,为福建省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提供强大的动力。
BA 两岸关系文化建设B 两岸关系海西建设C 福建旅游海西建设D 港澳台发展文化建设2.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两次灾难磨砺中国,赋予这个国家前进的精神和力量,也彰显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的核心是 AA 爱国主义B 爱好和平C 改革创新D 人道主义3.2010 年 2 月 28 日,国务院发布《纲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提出了“到 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这里的《纲要》是指 DA《中小学德育纲要》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4.右图漫画《政府每送一桶水,能救一家人》蕴含了我国政府面对西南地区百年一遇旱情 C①坚持以人为本②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坚持对人民负责④为公众利益提供有效服务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2010 年上海世博会闪耀“科技之光”,参展各国共同关注和倡导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活方式是 CA 城市生活B 乡村生活C 低碳生活D 文化生活6.2009 年 9 月 27 日,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三个关于中国民族政策白皮书是 BA《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B《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C《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7.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12 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符合招聘条件的考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
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
招聘考试应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新时期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力求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聘者掌握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以及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
(一)时事政治模块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2.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1.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 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0 号)(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年)(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2.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三)教育学模块1.教育学及其发展2.教育及其发展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4.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3)教育与科技文化5.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6.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7.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8.教师与学生(1)教师劳动的特点(2)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4)学生的特点(5)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6)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9.课程(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0.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6)教学组织形式(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11.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2.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1)德育及其意义(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3)德育过程的规律(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6)德育的途径(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13.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2)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3)课外活动的组织(四)心理学模块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3.个性发展与教育(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4.学习心理与教育(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3)学习动机理论(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5)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6)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7)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8)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9)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5.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1)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6.教师心理(1)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四、考试形式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010 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部分)《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已公布【日期:2010 年 3 月 30 日 阅读:2731】2010 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笔试部分)《教育综合》考试说明 为了组织好《教育综合》科目统一命题考试的工作,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务员局、 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 《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工作的通知》 (闽 教人[2010]7 号文件)的要求以及《2010 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 部分)<教育综合>考试大纲》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1、按照福建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切实做好命题工作。
2、坚持科学、公正、规范的命题原则,有利于客观公正地选拔中小学新任教师,有利于 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严把教师“入口关”。
3、试题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和时代性,适当关注教育热点和社会热点问题。
注重考核 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 论、基本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适度体现开放性。
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 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参考答案合理、准确,评分标准客观、公正。
二、命题依据和范围 1、 以公布的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 (笔试部分) 《教育综合》 考试大纲为依据。
2、命题内容覆盖到《教育综合》考试大纲的各个模块。
3、本科目考试不指定教材和学习参考书、辅导书。
三、命题要求 1、试卷题型:供选用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论 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2、试题难度:本科目试题不同难度要求的分数比例为:易 30%、中 50%、难 20%。
3、试题能力层次:本科目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 30%、理 解 30%、应用 40%。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小学科学学科考试大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闽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选拔乐教善教适教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结合福建省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1.考查理解科学本质,掌握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运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查掌握探究实践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组织开展科学探究、科学观测、工程实践、考察、调查和科学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能力。
3.考查理解与《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内容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某些科学问题的能力;了解目前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4.考查从事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一)课程与教学论内容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方面考试内容以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及《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为主要依据。
1.知道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地位和价值。
2.知道小学科学课程基本理念。
3.知道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目标,包括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目标。
4.掌握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策略和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结合教学资源进行教材分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设计学习活动。
5.了解小学科学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式。
6.掌握评价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方式方法。
7.能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活动特点,对教学案例进行合理分析。
8.了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及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2010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题1.本试卷共62题,满分为100分。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2010年2月12日至15日,胡锦涛同志莅闽考察,同老区干部群众和在闽台湾同胞共度新春佳节。
这对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以极大的推动,为福建省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提供强大的动力。
A.两岸关系;文化建设B.两岸关系;海西建设C.福建旅游;海西建设D.港澳台发展;文化建设2.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两次灾难磨砺中国,赋予这个国家前进的精神和力量,也彰显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的核心是()A.爱国主义回校.B.爱好和平C.改革创新D.人道主义3.2010年2月28日,国务院发布《纲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这里的《纲要》是指()。
A.《中小学德育纲要》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漫画《政府每送一桶水,能救一家人》蕴含了我国政府面对西南地区百年一遇旱情)。
时()。
①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②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坚持对人民负责④为公众利益提供有效服务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2010年上海世博会闪耀"科技之光",参展各国共同关注和倡导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活方式是()。
A.城市生活B.乡村生活C.低碳生活D.文化生活6.2009年9月27日,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三个关于中国民族政策的白皮书是()。
A.《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B.《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C.《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7.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有关“教师招聘”的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考试大纲是针对教师招聘考试所制定的考试标准和要求的详细说明。
有关“教师招聘”的考试大纲如下:
1.考试科目:包括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专业知识笔试。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主要测试应聘者
掌握时事政治、师德和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知识笔试主要测试应聘者掌握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等。
2.考试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和学科特点,考试内容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教育公共基础
笔试主要包括时事政治、师德和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知识笔试则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测试应聘者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水平。
3.考试形式:教师招聘考试一般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试形
式包括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等题型。
4.考试大纲的制定:教师招聘考试大纲由各地区教育部门制定,根据当地教育教学实际和
招聘岗位特点制定具体的考试大纲。
2013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符合招聘条件的考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
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
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力求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聘者掌握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
(一)时事政治模块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2.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1.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0号)(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9)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三)教育学模块1.教育学及其发展2.教育及其发展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3)教育与科技文化4.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5.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6.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7.教师与学生(1)教师劳动的特点(2)教师的专业素养(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5)学生的特点(6)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7)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8.课程(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9.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6)教学组织形式(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10.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1.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1)德育及其意义(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3)德育过程的规律(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6)德育的途径(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12.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2)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3)课外活动的组织(四)心理学模块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3.个性发展与教育(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4.学习心理与教育(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3)学习动机理论(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5)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6)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7)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8)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5.品德心理与教育(1)品德的心理结构(2)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4)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7.教师心理(1)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四、考试形式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012 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部分)考试大纲《教育综合》考试大纲的编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新时期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为依据,结合我省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该考试大纲由时事政治模块、教育法律法规及教师职业道德模块、教育学模块和心理学模块等模块组成。
一、时事政治模块(一)模块分值:10 分(二)评价目标:考核应聘者基本的政治素养(三)考核内容:1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2 、2010 年5 月30 日至2011 年4 月30 日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一)模块分值:20 分(二)评价目标:1 、考核应聘者对我国重要教育法律法规的掌握水平及应用教育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能力2 、考核应聘者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及其师德素养水平(三)考核内容1 、教育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 年修订)(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 )《教师资格条例》(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 、教师职业道德(1 )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2 )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3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4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三、教育学模块(一)模块分值:35 分(二)评价目标:1 、考核应聘者教育理论素养及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2 、考核应聘者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及其应用能力(三)考核内容1 、教育及其发展2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3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 )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2 )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4 、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1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2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5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 )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 )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4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6 、教师与学生(1 )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2 )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3 )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4 )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7 、课程(1 )课程内涵(2 )课程的类型(3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4 )课程标准(5 )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8 、教学(1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2 )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3 )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4 )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5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6 )教学组织形式(7 )说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8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9 、教育评价(1 )教育评价的内涵与作用(2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3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0 、德育与班级管理(1 )德育的概念、构成及意义。
2013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符合招聘条件的考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
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
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力求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聘者掌握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
(一)时事政治模块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2.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1.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0号)(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9)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三)教育学模块1.教育学及其发展2.教育及其发展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3)教育与科技文化4.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5.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6.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7.教师与学生(1)教师劳动的特点(2)教师的专业素养(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5)学生的特点(6)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7)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8.课程(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9.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6)教学组织形式(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10.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1.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1)德育及其意义(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3)德育过程的规律(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6)德育的途径(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12.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2)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3)课外活动的组织(四)心理学模块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3.个性发展与教育(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4.学习心理与教育(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3)学习动机理论(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5)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6)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7)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8)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5.品德心理与教育(1)品德的心理结构(2)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4)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7.教师心理(1)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四、考试形式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符合招聘条件的考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
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
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力求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聘者掌握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
(一)时事政治模块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2.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1.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0号)(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9)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10)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1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2.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三)教育学模块1.教育学及其发展2.教育及其发展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3)教育与科技文化4.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5.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6.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7.教师与学生(1)教师的职业角色(2)教师劳动的特点(3)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心理学重复)(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5)学生的特点(6)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7)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8.课程(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9.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6)教学组织形式(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10.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1.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1)德育及其意义(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3)德育过程的规律(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6)德育的途径(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12.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2)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3)课外活动的组织(四)心理学模块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3.个性发展与教育(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4.学习心理与教育(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2)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4)学习动机理论(5)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6)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7)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8)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9)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5.品德心理与教育(1)品德的心理结构(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4)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7.教师心理(1)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四、考试形式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010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笔试部分)《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教育综合》是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工作的通知》(闽教人[2010]7号文件)的规定精神,为参加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聘者掌握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录用前面试的依据。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的编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新时期合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为依据,结合我省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该考试大纲由时事政治模块、教育法律法规及教师职业道德模块、教育学模块和心理学模块等模块组成。
一、时事政治模块
(一)模块分值:10分
(二)评价目标:考核应聘者基本的政治素养
(三)考核内容: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
政策
2、2009年5月30日至2010年4月30日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
(一)模块分值:20分
(二)评价目标:
1、考核应聘者对我国重要教育法律法规的掌握水平及应用教育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能力
2、考核应聘者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及其师德素养水平
(三)考核内容
1、教育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教师资格条例》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三、教育学模块
(一)模块分值:35分
(二)评价目标:
1、考核应聘者教育理论素养及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核应聘者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理论的掌握程度及其应用能力
(三)考核内容
1、教育及其发展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
(2)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
4、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
(4)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6、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2)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3)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4)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7、课程
(1)课程内涵
(2)课程的类型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4)课程标准
(5)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8、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3)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4)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6)教学组织形式
(7)说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8)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9、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的内涵与作用
(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0、德育与班级管理
(1)德育的概念、构成及意义。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3)德育过程的规律
(4)常用的德育原则及其运用(5)常用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6)德育的途径
(7)班级管理的功能、内容及方法(8)班级集体的组织与建设
11、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含义及特点
(2)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任务
(3)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4)课外活动的组织
四、心理学模块
(一)模块分值:35分
(二)评价目标:
考核应聘者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内容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的种类、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3)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
(4)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5)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创造性及其培养
(6)注意及其规律的运用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
(2)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3、人格发展与教育
(1)需要、动机、兴趣与教育
(2)能力的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能力的培养(3)气质与教育
(4)性格的形成与教育
4、学习心理
(1)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分类、学习的基本理论
(2)学习动机及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3)学习迁移与教学
(4)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5)技能及其特点、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培养
(6)学习策略及其种类
(7)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5、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1)心理健康的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6、教师心理
(1)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2)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附:
2010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笔试部分)《教育综合》考试说明
为了组织好《教育综合》科目统一命题考试的工作,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关
于开展全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工作的通知》(闽教人[2010]7号文件)的要求以及《2010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笔试部分)<教育综合>考试大纲》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1、按照福建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切实做好命题工作。
2、坚持科学、公正、规范的命题原则,有利于客观公正地选拔中小学新任教师,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严把教师“入口关”。
3、试题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和时代性,适当关注教育热点和社会热点问题。
注重考核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试卷结构合理、规范,试题内容科学、严谨,适度体现开放性。
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参考答案合理、准确,评分标准客观、公正。
二、命题依据和范围
1、以公布的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笔试部分)《教育综合》考试大纲为依据。
2、命题内容覆盖到《教育综合》考试大纲的各个模块。
3、本科目考试不指定教材和学习参考书、辅导书。
三、命题要求
1、试卷题型:供选用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2、试题难度:本科目试题不同难度要求的分数比例为:易30%、中50%、难20%。
3、试题能力层次:本科目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30%、理解30%、应用40%。
4、考试形式:本科目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满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