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版新课标(2019)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我也不例外,我爱美,更爱美丽的花朵。
所以我种了很多的花,有各色的玫瑰花、有鲜红的杜鹃花、还有粉红色的水仙花。
看着这些自己种的鲜花竞相开放,心里特高兴。
你们也种花吗?给谁看的?有一个民族,他们种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那就是德国人民。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写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师:(板书课题),看老师写题目。
谁来读读?生:(读)生:(读)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读得比较重),一起读题目。
生:(齐读)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德国人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生:我想知道自己种的花干嘛不自己看?生:我想知道自己种的花是怎样让别人看的?师: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课件出示要求:自由读,学习生字新词。
思考:季老先生几次踏上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什么印象?)生:(学生自由读课文)师:(课件出示)请同学们齐读这些词语(脊梁房东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请看这些词语会读吗?生:会师:谁来读一读?生1:(读)师:(范读)“脊梁”,读轻声,“脊梁”。
生1:“脊梁”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脊梁”)师:还有谁来读读?生2(读)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再读读生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好,大家一起读读生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大家一起读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词语)师:哪些词语描写花的?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花很多,眼睛都忙不过来了,那就是——生:应接不暇师:对。
莞尔一笑,什么意思?生:微笑。
师:(走到一生前转其生面向全体)你笑一个。
(一生学生微笑)师:莞尔一笑,不错。
请看(课件出示词语解释)(生齐读)。
师:请看下一题。
(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哪组读音是正确的?生:B组。
师:好厉害,一看就知道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整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第1课时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到过国外去旅游?生:没有。
师:想不想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生:想。
师:今日,老师带着同学一起到德国去领会一下德国的美景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师:从题目的“让”字你体会到什么?生:从“让”字我体会到养花的人为别人着想。
生:我体会到养花的人舍己为人。
生:我体会到养花的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接下来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看看德国有哪些风俗习惯?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诞生字新词以及美丽的词语,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同学朗读课文)师:读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生1:德国人很爱花。
生2:在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所以说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
生3:德国人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他们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4:德国有秀丽的风景,德国是个奇怪的民族。
师:是啊,我们中国人喜爱把花养在屋子里,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他们自己养花是为了给别人观赏,所以,季先生在重游德国时发出了内心的感叹。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多么秀丽的景色!多么奇怪的民族!)生(齐读):多么秀丽的景色!多么奇怪的民族!(板书:秀丽?奇怪?)师:究竟德国有怎样秀丽景色,为什么德国是个奇怪的民族呢?三、品词品句,深化探究。
(学习其次、三自然段)师:我请第一、二组的同学读其次自然段,第三、四组的同学读第三自然段,边读或边听边画出描写景色秀丽或民族奇怪的相关语句。
(同学朗读课文其次、三自然段)师:读完了课文其次、三自然段,你有话说吗?生1:德国人爱花之真实让我感到惊讶。
生2:德国人养花是为了给别人看,多么无私呀!生3:德国的街道很美,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4:德国人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读书读得很认真、很仔细。
让我们一起进入文本,观赏德国秀丽的风景吧!(课件出示词语:惊讶家家户户花朵脊梁)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这些词语。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3.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德国是一个特殊的民族,是一个爱花的民族。
在德国有这么一个说法: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
学生读课题:师:谁的花?给谁看?再来读一读。
过渡语:北京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在各国生活了10年,当他35年后重返这片土地的时候,他发出这样的的赞叹:出幻灯片: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二、学习2、3、4段过渡语: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色?什么样的民族?让季羡林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去文中寻找答案吧!(一)体会景色奇丽出示课件:找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和词语。
师:在德国作者看到了哪些奇丽的景色?奇丽体现在哪?从那些具体的词语中体现出来的?生:走在大街上、、、、、、、、、师: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你都画出了哪些体现奇丽的词语?请你说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多么富有意境的两个词语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像花团锦簇、、、、是怎样的景象呢?说说你想到的景象。
生:回答说感受师:谁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生:读词语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一只只、一团团、一簇簇的花儿聚在一起我想这就是:生说这就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这么多的花,会有兰花会有?会有?会有?会有?生:回答师:这么多的花聚在一起这就是:生说这就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这么多的花,这么多的颜色,有红色、有?有?有?生:回答师:这么多的花,这么多的颜色聚在一起一定是生回答:簇姹紫嫣红师:走在哥廷根的大街上你们看,窗户上有花、阳台上有花、楼上有花、楼下有花,横着看有花,抬头看还是花,那简直就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这就是生读:第三段:走过每一条街、、、、、、、师:这么多的花就像天上的彩虹那么绚烂,就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亮眼。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实录第二课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齐读)师:平时,我们在家养花目的是为什么呀?生1:装饰自己的家。
生2:给自己看,给家人欣赏。
师:可是,有这样一个国家,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爱花,家家户户都养花,但都是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养花不是为了自己看,而是让给别人看。
这个国家是哪个国家?生:德国。
师:上一节课,我已经让同学们找出作者是怎样评价德国的句子。
现在,谁来把它读出来?生:多么奇丽的世界!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生: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生:它是一个怎样奇丽的世界?生:奇特之处在哪?师:德国是怎样一个奇特的民族?(板书:奇特)它又有着怎样的奇丽景色呢?(板书:奇丽)现在就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句段。
分别用铅笔注上不同的标记。
(学生默读)师巡视。
师:好,谁来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体现出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生:我从“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里读明白了,他们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而自己看花的脊梁,感觉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师:“脊梁”是什么?“花的脊梁”是指什么?生:指人身后的脊椎。
“花的脊梁”是指花的梗茎。
师:为什么他不直接运用“看到的都是花的梗茎”而是说“看到的都是花的脊梁”,这里运用是什么样修辞方法?生:拟人。
师:谁也能用上拟人的手法造一句?生:春天到了,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
生:微风用手轻轻地扶摸着你的脸,花儿摇摆着她的脑袋向我们露出灿烂的笑脸。
师:同学们可真棒,积累了这么多优美的句子。
那我们再把文中的拟人句读一读吧。
(齐读)师:坐在这屋里,只能看到的是花的脊梁,那是因为他们不爱花吗?生:不是,他们爱花之深切。
师:那花呢?花在哪啊?生:外面。
师:想象一下,花在外面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面?生:花团锦簇师:花团锦簇,一簇拥着一簇都朝着哪里?(外面)如果路人从外面往里看,就可以看到花儿的美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一、读课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谁来读读课题?假如有人问你“谁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该怎么读?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师:假如有人问:“你的花给谁看?”,又该怎样读?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师:假如人家同时问这两个问题,又该怎么读?””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没有读出华美、缤纷、娇艳的感觉。
再来……生:(有感情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再来……生:(特有感情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这些花真美呀,你们看这朵、这朵、这朵、还有这朵,美丽的花太多太多,眼睛都看不过来,令人……生:(有感情地)应接不暇师: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你就在德国,走在街道上,街道两旁,家家的窗前,都有这样的花。
而许许多多这样的花,这样的窗子连接在一起,就像一个花的海洋,人在街上穿行就如同在花海中漫游。
感觉怎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呢?让我们接着交流。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师:德国人把花养在窗子外面,让别人看,难道德国人自己不爱花?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生: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师:哦,原来德国人很爱花,只是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德国人的这种做法让你们感到很——生:奇怪、不解、好奇生: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请大家自由的读这句话。
生:读师: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才深深的打动了季先生,所以他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那我们再看看,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本人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板书课题(生读课题)师:本人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到这个课题,让人不可思议,这是怎样一回事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师:朗读永世是学习语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请你拿出老师发给你的练习,把它填写残缺。
(巡查指点写字,出示答案,先生订正)师: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浓缩在这段文字里,而我们所填的生字新词也是必须掌握的。
……师:发现没有,我们所惊讶的也正是季羡林先生所惊讶的,那就是德国人爱花养花确实——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描写德国人爱花、养花的句子画出来。
……师:(指名)三句话,你来读第一句。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师:你的朗读没有让我感遭到德国人爱花有多逼真,也没有感遭到作者的那种吃惊,谁再来?生: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师:真好,这是“我”第一次吃惊,看来,德国不愧是爱花的民族。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让人吃惊的是甚么?生: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这是第二次让“我”感到吃惊。
那谁来读第三句。
生: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这是第三次让“我”感到吃惊。
你觉得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抽象?生:脊梁师:摸摸本人的脊梁在哪里。
花的脊梁,就是花的甚么?生:花的枝干师:对,就是花的枝干。
作者为甚么不说花的枝干,而说“花的脊梁”呢?当你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分,你的脑子里出现的那朵花是甚么模样的?你来做做这类不同凡响的姿势。
这时分候没对着“花”的脊梁的是谁?生:我们,养花人。
师:是啊,养花人都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那花朵是朝着谁开的?生:大街上的路人。
师:那把你的花朵亮出来吧!(引导先生做笑脸)师:好,这一笑花朵灿烂,我知道你肯定很想对路人说……生:快来看我们啊,我们多好看啊!师:这就是德国人养的花。
你看这三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着作者的——,(生:吃惊)一而再,再而三地写着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生:逼真)师:吃惊吃惊还是吃惊,逼真逼真又是逼真,这样,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一读,留意要表达出这类吃惊和逼真!”四五十年之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分,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逼真感到吃惊。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能记住3个生字,会读7个生字,能听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角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
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一、复习:(听写生词)脊梁、莞尔一笑、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耐人寻味、颇有风味二、谈话引入:师:上节课,我们交流了一些关于德国的信息,那德国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认真严谨、环保意识强……生:做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一板一眼等。
二、学习课文内容:师过渡:是啊,正是因为德国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民族,因此才创造了“德国奇迹”一一在短暂的时间里,德国从战后的废墟上,一跃变成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
(一)交流季羡林心中的德国:师:那在作者季羡林爷爷心目中,德国又是怎样的?生:美丽的民族。
生:独特的民族……师:好,请大家翻开书,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最能概括作者对德国的感受的一个句子。
(二)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PPT出示)批注并板书师:你觉得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生:赞美。
师:从哪看出来的?孩子们,读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和标点。
(关注: “多么”和“感叹号”)(三)感受景色奇丽1. 师:奇丽是什么意思?一一奇特、美丽。
文中哪儿在描写德国奇丽的景色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把相关的句子用横线勾画出来2. 师:读着这一段文字,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生:到处都是花,花的颜色很多。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实录课前谈话:师:今天这节课将由万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你们高兴吗?你们想了解万老师的爱好吗?老师的爱好很多,打球、上网、听音乐,其中老师还哦于一个爱好就是——种花。
我种了兰花、水仙花、月季、牵牛花。
你们家养花了吗?谁来给大家说说新课一、导入新课。
师: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吗?原来他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出示课题)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同学们前面已经预习了课文,你们在阅读中遇到过什么问题吗?现在可以提出来。
要注意,提的问题要经过认真思考,提得有价值。
请大家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浏览课文。
)1、谁有问题了?请提出来。
2、(我从“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句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是啊!这个问题提得好。
我记住了你的问题。
(板书:奇丽、奇特。
)3、(第三自然段中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问题提得很有价值,你在读课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三自然段,看你自己能不能读懂。
(教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这个问题,相信只要你自己认真读书,就能找到答案。
(教师板书:美丽)5(“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教师板书:梦))6、还有问题吗?好,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
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阅读了这一组的单元导读,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的,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学习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
7、好,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与“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个主题更为密切?(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问题。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实录——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执教者:湖南贾峰版本: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执教者:湖南贾峰整理者:人教论坛网友笑着说上课时间:2010年10月20日10:10—10:50(第一会场上午第三节)【课前谈话】师:同学们好,非常高兴来到了这么美丽、这么优雅、这么富有人文气息的中国宁夏银川市,见到大家我感到特别兴奋。
课之前老师要大家猜一个人,这个人不姓张不姓王,也不姓李,姓什么不好啊,他姓贾,在他的门前有一座高大的山峰,父母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像大山一样,雄伟、挺拔。
于是取名叫贾峰,猜猜,他是谁。
生:老师,他是您。
师:你怎么知道的啊?生:老师!因为大屏幕上看到贾峰。
师:她善于观察,多好啊!我要向你学习。
同学们,我就是来自于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贾峰老师,大家欢迎我吗?生:(齐) 欢迎。
师:是怎样的方式欢迎我。
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20多年过去了,虽然没有大山那伟岸的身板,却有着山一样的性格,大家猜猜贾老师还可能有哪些特点呢?看来啊,贾老师太平凡,还不够有特点。
好,你冲着我微笑了,你想说?生:我觉得老师您可能很喜欢……您很爱美的。
师:恭喜你!猜对了!你爱美吗?你也爱美吗?来,举手。
继续,好,请你。
生:我还觉得老师您在小时候你也很活泼开朗,你也很喜欢玩。
师:谢谢!的确如此,好,后面那位男同学。
生:我觉得老师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精神,童年,并且现在很年轻。
师:有意思!好,每位同学继续加油。
你说。
生:……(声音太小听不清)师:这么具有智慧的回答,来,面向所有的同学说。
生:我认为老师您具有一份像大山一样坚定的性格。
师:谢谢你的祝福。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好,大家休息一会儿,我们稍后上课。
【上课时间】师:上课!生: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前段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访谈目,小羊与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生:(齐)季羡林。
师:是的!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
一起读!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真好!请同学们拿好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始!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打断一下,按自己的节奏读,继续。
生重新朗读课文。
师:你有什么问题?起立,还没想好,他还在思考呢。
后面同学读完了吗?生:读完了!师:课文中的注音词大家会读了吗?生:会。
师:很自信!我们请这个小组的同学大声的开火车读。
生:颇、脊梁。
师:注意!这是个轻声词,跟老师读,脊梁,(学生跟读)对了!大家一起读。
生(齐声读):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
师:读得好!全班同学每个词读两遍,颇,预备,开始.全班齐读。
师:读得好!字正腔圆,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哪个女孩来表演,来,你试试,面向大家,好,精彩即将发生,莞尔一笑是?生:莞尔一笑我觉得就是微微的一笑。
师:表演错了。
甜甜的淡淡的,莞尔一笑多指女/性这样微微一笑。
谢谢你!前面的女孩,你来试一试。
漂亮!同学们,这一课当中啊,有七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贾老师提醒大家,特别注意脊梁的脊字。
看!规范的写法是先上后下,上面又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要写的窄一点,看清楚了吗?生:看清楚了!师:在作业本上写两个。
没带作业本吗?写在书上也可以的,争取和书上写得一模一样。
(指导书写)师:同学们写得又快又好。
好!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能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关键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开始。
找到了吗?我们交流交流,请你。
生:我发现了一个句子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邻边的窗户外面。
这句话写了德国人养花不像我们中国那样,把花养在屋子里,而把花养在窗户外面。
师:概括得好!谁有不同的意见?请你。
生:我找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点精神是放在人群里的。
这一句我感觉是中心句,因为作者在第六段看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养花,然后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是看别人的花,而别人走在街上的时候是看自己的花,他觉得这种境界非常的美好。
师:好!还没有没什么不同的意见?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好,请你。
生:我找的是: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的,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我觉得这是写德国在养花的地方是有很多的,但是他们并不像中国那样。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仅仅写养花吗?还写了什么?不仅写了景,还写了人,是不是啊?谁找到了,能全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句子,谁找到了?生:我找到的一句是: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大家同意吗?生:同意。
师:为什么?你自己说一说。
生:因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感叹既写了花又写了人,表现作者感叹德国人爱花之深切。
师:她懂得用上下文来学习,全班同学一起读。
生:(齐读)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那么从字面上理解绮丽和奇特这是什么意思呢?请你说。
生:我认为绮丽的意思是说特别奇特而美丽,而奇特的意思是特别与众不同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
师:与众不同这个词用得多好啊,同学们,在这篇作文中,绮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请大家看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色绮丽的句子,画出能体现景色绮丽的词语,开始——师:找到了吗?同学们,贾老师要特别的表扬,张雨萌同学,不禁勾画了句子,而且有了感受及时进行了批注,真正的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
我们都向你学习,好,哪位同学,请你。
生:我发现这个句子最可以体现奇丽这个词:家家户户的窗户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房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应接不暇。
师:说得好!大家同意吗?(同意)全班同学,我们一起读,走过任何一条街,预备起——全班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划了哪些去体现景色绮丽的词语呢?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
请你说。
生:我觉得表现最绮丽的词语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多么富有意境的两个词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呢?花团锦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姹紫嫣红……说一说,你想到的画面。
生:我想到的画面就是,他们的窗前都是一片片绿色,花朵娇艳而绚丽,花朵开得十分茂盛,华丽,十分美丽。
师:华丽这个词用得多好啊!也就是说许多的花儿团团成簇地挤拥在一起,非常华丽。
同学们!这就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你说。
生:我觉得姹紫嫣红应该是一些花上面有红色有紫色,许多颜色交替在一起,十分的美丽。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大声说。
生:姹紫嫣红。
师: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景色绮丽的呢?请你。
生:我认为还有另外两个词语,山阴/道和应接不暇,从山阴/道可以看出这些花之多,都是从山阴/道,因为山阴/道属于山之间,由树阴构成的凉爽的道路,从中可以看出德国人爱花之深切和德国的花之多,应接不暇可以表现出花多得让作者眼睛都看不过来。
师:说得多么完整啊!大家都听出来了,山阴/道是个怎样的地方?请你继续发言。
生:山阴/道是在山间,由树阴构成凉爽的道路。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是通过课前预习知道的。
师:他懂得自己预习,好方法!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描写景色绮丽的词语还有很多,还有哪些,再找找。
生:我发现描写景色绮丽的词语还有花的海洋,因为在德国花很多,多得让作者看不过来,好似进入了花的海洋。
师:他懂得联系上下文来学习,大家是怎么理解花的海洋呢。
你是怎么理解的?生:我是这样理解花的海洋的,说出了花十分多,像海洋一样宽广,美丽。
师:大片大片的花,汇聚成了浩瀚无边的——生:海洋。
师:作者的用词多么生动啊!越往后越需要敏锐的目光,那同学们,花的海洋仅仅只写出了花美吗?还有什么特点?大家一起说。
描写花多的词语还有呢?生:还有一个词语:应接不暇,这词语体现出花儿会在一起很美丽,很多,让人一下子都看不过来。
师:同学们,应接不暇这个词在哪篇课文中见到过,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中指什么?请你说。
生:就是指他们看鸟,鸟都飞出来了,有各式各样的鸟,他看得应接不暇,只知道看这个,那个又飞出来了。
师:他把自己放到了特定的情景中。
那么对于这儿,又指什么呢?生:在这儿又指形容花又特别多,又有紫的黄的,把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师:谢谢你!***同学,那么应接不暇在这篇课文中还包含着观花的人一种怎样的情感呀?谁体会到了。
观花的人舍得错过哪怕一处景物吗?大家在摇头,由此可见,观花人蕴藏的一种怎样的情感,谁体会到了?生:我觉得观花的人有一种期待,有一种喜爱,就是希望一下就把所有的美丽的花都看完,但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有限,而看不上。
师:体会的多好啊!同学们,我们就应该像这样,不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懂文字所蕴藏的情感。
还有呢?描写花多的词语,走过任何一条街……谁体会到了?请你说。
生:我觉得走过任何一条街,就是说走过这个城市所有的街,所有的街道里,花都多得让人眼睛应接不暇。
师:任何一条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任何一条街,我体会到了走在每一条街上都能看到让人应接不暇的花。
师:他再次提到了应接不暇的花,特别懂得联系上下文来学习,非常好。
同学们,走过任何一条街,也就是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也是——生: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走过每一天街,大家看!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户前同样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是我们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呀?生:应接不暇。
师:任何,等等……这些词语所体会到的,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追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勃勃的大街小巷,一起来观察这奇异的花镜,好不好?生朗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啊!谁能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他读得怎么样?读得行不行?生:我觉得他读得还可以,我觉得他读这个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时候,应该语调再轻一点儿,这样就更好了。
师:再轻一点儿,再慢一点儿,用心一起读,关键词语的意思,是这样吗?好,你来读一读。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同学们的朗读激发了贾老师的表达热情,我来读一读。
可以吗?好的,请大家把课文拿好。
生:(朗读)(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谢谢大家!同学们让我们再次用独特的情感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
走过任何一条街,预备起。
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不看书,试着来描述这绮丽的画面,一起读。
生朗读。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品读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到了花美、花多的绮丽景色,那么绮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着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小组自由地讨论讨论,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