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颈椎间孔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颈椎斜位椎间孔变窄的标准
颈椎斜位椎间孔变窄的标准主要取决于椎间孔的大小以及与邻近椎体的相对关系。
一般来说,如果椎间孔的直径小于正常值,或者与邻近椎体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就可以认为椎间孔变窄。
通常,正常的颈椎椎间孔直径在X线侧位片上应该在10~12毫米左右。
如果侧位片上椎间孔的直径小于8毫米,或者在斜位片上椎间孔的直径小于6毫米,就可以认为椎间孔变窄。
此外,如果椎间孔与邻近椎体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比如出现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原因导致椎间孔狭窄,也可以认为是椎间孔变窄。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标准可能因不同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而有所差异。
如果您有颈椎相关的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以确定颈椎的健康状况并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双侧颈椎椎间孔变小标准
双侧颈椎椎间孔变小的标准主要通过测量法和对比法进行判定。
测量法中,椎间孔的前后径通常为(±)cm。
当椎体与椎板轴线成角或上下关节突之间距离加大,大于2mm时,可能存在颈椎失稳的现象,此时椎间孔可能变形、变小。
对比法中,椎间孔与同层椎板厚度的比值一般约为。
需要注意的是,椎间孔变小可能是由于颈椎失稳,如旋转性失稳和滑动性失稳,这些失稳可能导致椎间孔变形、变小和椎动脉扭曲。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专业信息,建议咨询骨科医生或查阅相关医学资料。
骨学1.名词解释:①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由相邻椎骨的椎上和椎下切迹围成。
内有脊N和血管通过。
②骶管裂孔Sacral hiatus:位于骶骨下端骶角之间的裂孔,是骶管麻醉的进针部位。
③肋弓Costal arch:由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相连接而成。
④胸骨角Sternal angle:位于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体表可触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⑤钩椎关节Luschka joint:由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两侧唇缘相接而成。
如过度增生肥大,可压迫脊神经导致颈椎病。
⑥翼点Pterion:位于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汇合处,此处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分支通过,易损伤。
⑦颅囟Cranial fontanelles:新生儿颅顶骨因未完全发育,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骨缝间膜较大称颅囟。
如前囟、后囟等。
⑧鼻旁窦Paranasal sinuses: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含气空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⑨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位于上颌骨、蝶骨和腭骨之间,有神经和血管在此通过。
⑩颧弓Zygomatic arch: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构成。
为体表标志。
⑪桡神经沟Sulcus for radial nerve:位于肱骨体后面中部,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内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肱骨中部骨折易伤及桡神经。
⑫髋臼Acetabulum: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的体合成。
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节学1.名词解释:①关节腔Articular cavity: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围成的密闭腔隙。
腔内呈负压,有少量滑液。
②关节盘Articular disc:位于关节腔内的纤维软骨,可调整关节面,分隔、增大关节腔。
③关节囊Articular capsule:为纤维结缔组织囊。
颈椎X线阅片,正骨必知!中医之声公众号颈椎的X线平片一般征象,可通过以下口诀全面观测:”一骨,二弓,三钩突,四韧带钙化,五间,六旋,七滑脱,八孔,九突,十张口。
“(一)快速诊断口诀一骨指的是椎体边缘的骨唇和骨赘增生。
骨刺,是骨质增生的俗称,又称骨赘或骨唇。
好发部位:椎体两侧下缘>椎体后下缘及前下缘>后上缘。
二弓指的是颈椎的生理弯曲度,正常人的侧位片可见均匀前凸的生理弧度。
常见颈椎生理弯曲改变有:变直,反屈(现代白领体检表上常出现的字眼),S型弯曲或过度前屈。
病变重要提示:从齿状突尖至C7椎体后下缘划线,正常生理弓的弓顶应在C5椎体后上缘。
C5椎体后上缘偏上或偏下均提示颈椎某节段有病变存在的可能。
弓顶距离的测定:从齿状突向C7椎体后缘作一连线,弓顶的椎体后缘至连线之间的距离,为弓顶距离,正常为12mm±5mm,小于7mm为生理弓平直,大于17mm为生理弓过度前屈。
三钩突钩突:正位片钩突呈三角形,钩椎关节宽约2mm;侧位片呈扇形,占椎体上缘后段的1/3~1/2;斜位片在椎间孔的前下方。
钩椎关节退变在X片上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小于2mm)和钩突的肥大、增生或尖刺状增生。
钩椎关节的重要毗邻:后方为脊髓、脊膜支和椎体的血管;后外侧部构成椎间孔的前壁,连接颈神经根;外侧有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丛。
正常退变变窄四韧带钙化主要从侧位片上进行观察。
以项韧带钙化最多见,多发生在C 5、C6后方,呈长圆形;其次为前纵韧带钙化;再次为棘上和棘间韧带钙化;最后为后纵韧带钙化。
有时也可见到黄韧带钙化的影像。
黄韧带在颈段仅厚1.5mm。
颈项韧带钙化部位常提示相应节段的病变存在,并常在相应节段还会发现其他异常X线征象的存在。
五间指观察椎间隙变化。
椎间隙变化也反映了椎间盘的变化。
颈椎的退变最早发生在C5/6椎间盘上,因此,C 5/6椎间隙也最早发现变窄的征象。
颈椎骨性椎体为前低后高,而椎间盘则为前高后低,因此,颈椎的生理性前凸,是由椎间盘的前高后低所形成的。
椎间孔名词解释椎间孔是指人体脊柱的椎骨之间由椎板和椎弓相互连接形成的空洞。
每两个相邻的椎骨之间都有一个椎间孔,用来容纳脊髓和神经根通过。
椎间孔是脊柱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它起到保护和支撑脊髓及神经根的作用。
下面将从椎间孔的结构、功能和相关疾病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椎间孔的结构:椎间孔的上下界限由相邻两个椎骨的椎板和椎弓构成。
椎间孔的侧壁由相邻两个椎体、椎板和椎弓的关节突共同组成。
椎间孔的形态大小因个体的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而异。
椎间孔的功能:椎间孔是脊柱中非常关键的结构,它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1.容纳脊髓:脊髓是人体重要的神经组织之一,椎间孔通过其空洞结构,提供了脊髓进行传递和传输神经信号的通道。
椎间孔保护了脊髓免受外力的损伤。
2.通道神经根:椎间孔不仅提供了脊髓的通道,还容纳了脊髓神经根。
这些神经根从脊髓中分布出来,通过椎间孔连接到身体各个部位的组织和器官,传递感觉和运动信号。
3.支撑和稳定:椎间孔由椎板和椎弓构成,它们作为脊柱的重要部分,起到保持脊柱的正常形态和稳定的作用。
椎骨之间的椎间孔通过堆积方式互相连接,形成整体的稳定结构。
椎间孔相关疾病:椎间孔狭窄是椎间孔相关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椎间孔狭窄是指椎间孔的空间缩小,导致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或牵拉。
这种情况常常导致疼痛、神经症状和运动功能障碍。
椎间孔狭窄的原因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年龄、退变或外伤等因素造成的。
治疗椎间孔狭窄常常需要考虑到椎间孔的解剖结构、脊柱的稳定性和患者的病情等因素。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其中,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扩大椎间孔的空间,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恢复神经功能。
总之,椎间孔是人体脊柱中至关重要的结构,它起到容纳脊髓和神经根、保护和支撑脊髓及神经根的作用。
椎间孔狭窄是一种椎间孔相关疾病,常常导致疼痛和神经症状,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对于椎间孔狭窄患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名词解释1:椎间孔――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的孔称为椎间孔,孔内有相应的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2: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连结处微向前突的角,该角平对第4胸椎下缘,向两侧接第2肋软骨,体表易于触及,为肋计数的标志。
3:肋弓――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的第8-10对肋前端与上位肋软骨构成软骨间关节,形成弓形的肋软骨缘称肋弓,它是触摸腹部脏器的标志。
4:翼点――位于颞窝的内侧壁上,颧弓中点上方约3.8cm处,由蝶、额、顶、颞四骨连接而成,多数呈“H”形,少数呈“N”形,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硬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此处受暴力时易骨折,并常伴动脉断裂出血,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5:椎间盘――是指连结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部呈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构成的纤维环和中央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髓核构成,具有缓冲震荡和增加脊柱运动幅度的作用。
6:界线――即小骨盆上口,由骶骨的岬和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和耻骨联合上缘构成,把骨盆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假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真骨盆)。
7:斜角肌间隙--由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上面三者之间形成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通过。
8:腹股沟三角――(又称Hesselbach三角,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
腹股沟三角是下腹壁的薄弱区,若腹腔内容物从此处膨出,则形成腹股沟直疝9:弓状线――(或称半环线)由腹壁三层扁肌的腱膜包裹腹直肌构成腹直肌鞘,在脐下约4-5cm,三层扁肌的腱膜全部形成腹直肌鞘前层,其后层缺如。
腹直肌鞘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边界称弓状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与腹横筋膜相贴。
10:股三角――位于大腿前面的上部, 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和上界为腹股沟韧带三者共同组成的三角,称为股三角,股三角的前壁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其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及其分支、股静脉及其属支、股管(容纳股深淋巴结、脂肪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