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型心率失常的中医分型辨治探微
- 格式:pdf
- 大小:164.65 KB
- 文档页数:2
张文高教授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辨证思路与遣方用药孙忠霞;张文高;刘朝阳;杨传华【摘要】张文高教授认为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为本虚标实,心气虚是发病之源,以心阳虚衰为主,兼肾阳虚衰,病位在心及肾、肝、脾,标实以血瘀、寒凝、气滞为主,张文高教授在中医辨证思想指导下,融汇现代研究成果,以扶正去邪、补通兼施为原则,以经验方益气温阳活血方复脉为基础方,以益气、温阳、活血、调律复脉为法,合理运用,临证加减,效果显著.【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9(017)004【总页数】3页(P625-627)【关键词】缓慢型心律失常;中医辨证思路;益气温阳活血复脉方;张文高教授【作者】孙忠霞;张文高;刘朝阳;杨传华【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R256.2张文高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终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笔者有幸跟随张文高教授临诊学习,张文高教授临床辨证施治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颇有独到匠心之处,每获佳效,受益颇多。
现结合张文高教授临诊病例,介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辨证思路与遣方用药特点。
1 病机分析1.1 病机溯源缓慢型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并可伴有期前收缩等,见于多种心血管疾病。
缓慢型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迟脉证”“心悸”“怔忡”范畴。
《中医诊断学》将“脉来迟缓,一吸不足四至(相当于脉搏<60次/min)”定义为迟脉。
《脉经》云“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中医学认为脉管的搏动缘于血流,而血的运行依赖于阳气推动。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的运行及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心气充则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心脏规律搏动,脉舒缩有律。
浅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付文浅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目的:探讨中西医相结合措施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的效果。
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2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中药组方进行中医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药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试验组为9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采用中西医相结合措施,疗效显著,且标本兼治,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
标签: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指心率低于60次/min,同时伴或不伴有心律不齐。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因为心脏的自律性或传导性的降低或遭到破坏所引发的,有些是因为心脏本身有病,有些可能是药物引起[1]。
部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大多数患者出现心悸、乏力、气短、头晕等不适症状,严重患者会出现晕厥,室颤,可能会引发患者猝死。
一些患者晕厥时间短可自行恢复,但是一些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会导致各种外伤,虽然心脏可能恢复,但是会导致致命性的危害如颅内出血等;不能恢复则会出现心脏骤停,所以说这样的危害还是很凶险的[2]。
因此,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一旦患病要及时就医检查接受专业治疗,防止病情反复、多变,造成不良后果。
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的治疗,临床上有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其临床疗效各有利弊,下面笔者特针对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8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均随机选自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12年10月所收治病例,心率在40~54次/min,均符合《内科学》制定和心律失常分类诊断标准确诊[3]。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分析发表时间:2016-05-22T15:03:53.6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3期作者:林永海[导读]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中医院缓慢性心律失常病症常见治疗方式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不过心脏起搏器费用及其昂贵。
林永海(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中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41)【摘要】目的: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辨证治疗方案的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所收治的6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组均30例患者;观察组通过中医辨证诊治之后,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则给予阿托品口服;患者均连续用药35天之后,详细判定其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心率及平均心率与最慢心率评分比较,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静息状态心率及平均心率和最慢心率评分比对照组高,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6.7%,比对照组低,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使用中医辨证论治效果良好,内外兼治,治标治本,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不适症,提升心率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辨证论治;疗效【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339-02 缓慢性心律失常病症常见治疗方式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不过心脏起搏器费用及其昂贵,同时极易引发并发症,因此诸多患者则选用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及慢性疾病等方面疗效显著,可对患者临床表现给予辨证分型,从而对症施治,有效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
本文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所收治的6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辨证治疗方案的效果,同时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所收治的6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组均30例患者;其间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均在12~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48±18.61)岁;病程均为1个月~14年,平均病程为(6.4±1.7)年;窦性心动过缓19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13例,窦房传导阻滞为7例,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为18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
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9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前国内外临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较为广泛的方法为安装心脏起搏器。
但是这种费用高昂,且存在不良反应。
本文主要通过中医辨证的方法对98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了观察和总结。
【关键词】中医辨证;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起搏器目前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安装心脏起搏器。
这也是治疗本病的一个最突出的进展。
但是这种疗法费用高昂,且存在安装后有并发症等,而很难大面积地应用。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显示出优势,其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小,价格优廉,是一种非常容易普及的治疗手段。
本文就2003年——2012年9年间利用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98例,并进行了长期随访,对疗效进行总结和回顾,现报道如下。
1患者临床资料及诊疗标准1.1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所有患者(98例)均为我院中医科病房和门诊诊治。
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38例。
年龄区间为13-88岁,病程时间为1个月-14年。
其中窦性心动过缓患者34例,窦房传导阻滞7例,病态窦房综合症20例,ⅱ度、ⅲ度房传导阻滞患者分别为30例和7例,冠心病患者4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0例,心脏病术后14例,心肌炎10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
经中医辨证后,脾肾阳虚患者52例,心阳瘀阻、痰浊闭阻患者30例,气阴两虚患者16例。
1.2诊疗标准所有患者均依据《现代内脏科学》及《临床电图学》进行诊断。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得出中医辨证标准及疗效标准。
即将本病分为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和心阳瘀阻、痰浊闭阻型。
经中医辨证治疗后,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24消失动态心电图心率(窦性心律)经常在每分钟60次以上,缓慢性心律失常消失。
治疗显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消失,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较治疗前每分钟至少提高10次,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明显改善。
治疗有效患者,部分症状消失,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较治疗前每分钟至少提高5次,缓慢性心律失调有不同程度改善。
中医是如何看缓慢性心律失常周智恩发布时间:2023-07-02T09:30:36.661Z 来源:《大健康》2023年5期作者:周智恩[导读]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成都 610017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听到有人出现慢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可损害心脏泵功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死亡。
西药抗心律失常虽然快捷,但副作用大,且容易复发;介入治疗诸如心脏临时或永久起搏器置入对身体具有侵袭性,且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接受,均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为了有效缓解慢性心律失常,要及时接受治疗,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律失常进行诊治,保证患者恢复健康,更好的去生活和工作。
缓慢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比较多,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那怎样分辨缓慢性心律失常呢?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室率小于60次/min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疾病,因心室率过慢患者往往有以下的特征: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或躁扰不宁,甚则精神错乱;形体肥胖;面色油光多脂或面色晦暗青紫;口唇紫黯;皮肤油垢,色素沉着;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色暗红,青紫,有瘀点、瘀斑;舌苔腻;脉见滑、涩、沉、弦、结、代。
在这种情况下,要到医院去接受检查并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早日恢复健康。
引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比较多,可能是单一原因,也可能是多种原因。
很多人觉得缓慢性心律失常并不是什么大事,即使长期缓慢性心律失常也会置之不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如果长期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能会引发其他疾病,从而增加了治疗难度,所以要早发现早治疗。
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一)弄清病因采用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时,先要了解病因,和西医不同的是,通常要考虑虚实夹杂的症候。
由于心律失常的多病因性和多层次性,不同原因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在病情的轻重,治疗的难易及预后的好坏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如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者表现为心脉瘀阻证及心血不足证,治宜活血通脉,补心养血;因肺源性心脏病引起者多为痰扰心脉证,治宜行气化痰畅脉;因心功能不全引起者常以心血不足证辨治,甚至考虑心阳虚脱证,治宜回阳固脱;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者则更多以心神不宁证论治,治宜养心安神。
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辨治【关键词】缓慢性心律失常;心悸;胸痹;中医药疗法缓慢性心律失常为心脏病常见症状之一,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为多见,尤其是在发生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时。
发生在基本健康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胸痹”之范畴,主要病机为心气不足、脾肾阳虚。
笔者临床治以补益心气、温补脾肾等常获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伤正,耗损心气;或饮食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或七情、外邪、药食等,致气血阴阳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损伤心之气阴,心气不足,心(肾)阳虚弱,心失温煦。
心主阳气,心脏赖此阳气维持其生理功能,鼓动血液的运行,以助脾胃的运化及肾脏的温煦等。
若心气不足则无以保持血脉的正常活动,致心失所养,心神失摄,即心本身功能低下;再者,心阳不足,气化失利,致水液代谢紊乱,痰湿内生,痰湿阻于心中,心阳不展。
另外,心气不足,血行不畅,瘀血内阻于心脉,或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亦可致病。
故缓慢性心律失常多虚实夹杂为患。
2 辨治2.1 辨证要点缓慢性心律失常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临证首先要辨别虚实,分清标本。
本虚应区分气虚、阳虚、元阳欲脱的不同;标实应区别痰湿、寒凝、血瘀的不同。
其次要辨清相关脏腑,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位在心,但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其他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心。
故临床亦应分清与他脏的病变关系,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2.2 治法2.2.1 温阳益气本法适用于心阳虚弱之证。
证见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加剧,汗出倦怠,面色白,或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弱或沉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