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椎间孔侧偏角度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7.03 KB
- 文档页数: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第⼀部分概述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进⽽发⽣椎体⾻质增⽣硬化、边缘⾻赘形成、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化等病理改变,刺激神经、⾎管或颈脊髓造成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
可出现颈臂痛、头晕、恶⼼、呕吐、⼼悸,甚⾄⼤⼩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
中医多归为“痹证”、“痿证”、“项强”、“⾎痹”、“⾻痹”。
系积劳伤颈,外感风寒湿邪,内损肝肾,致督脉空虚,髓海枯竭,颈部⽓⾎不和所致。
⼀、诊断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性病变。
2.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长期低头⼯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内上⾓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减弱和肌⾁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 线正位摄⽚显⽰:钩椎关节增⽣,张⼝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显⽰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质增⽣,韧带钙化,斜位摄⽚可见椎间孔变⼩。
CT 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西医分型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民卫⽣出版社)(⼀)颈型颈椎病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 线⽚⽰:颈椎⽣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数⽆明显外伤史。
⼤多患者逐渐感到颈部单侧局限性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指放射,且有⿇⽊感,或以疼痛为主,或以⿇⽊为主。
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
上肢沉重,酸软⽆⼒,持物易坠落。
部分患者可有头晕、⽿鸣、⽿痛、握⼒减弱及肌⾁萎缩,此类患者的颈部常⽆疼痛感觉。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患侧肩胛⾻内上部也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受压神经根⽪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肌⼒减弱。
颈 5-6 椎间病变时,刺激颈 6 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指感觉减退;颈 6-7 椎间病变时,则刺激颈 7 神经根⽽引起⽰、中指感觉减退。
中医优势病种颈椎病综合治疗优化方案临床研究郭剑华;马善治;刘渝松;郭亮;涂燕兵;彭文忠【摘要】目的:观察优化方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以期肯定优化方案治疗颈椎病的高效性.方法:151例颈椎病均采用优化方案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并随访4~6个月.采用"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指导原则"所载"症状分级量化表"、田中靖久颈部神经根症治疗成绩判定基准、11点疼痛程度数字等级量表(NRS-11)制定颈椎病症状体征积分以评定治疗后及随访期疗效.并与优化前方案进行疗效对比.结果:痊愈109例(72.19%),显效36例(23.84%),有效6例(3.97%),无效0例.治疗前和治疗后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随访期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和随访期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前后方案均能有效控制颈椎病症状、体征,但优化后方案较优化前更有效(P<0.05).结论: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治疗颈椎病具有高效性.【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1(008)008【总页数】5页(P517-521)【关键词】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临床观察【作者】郭剑华;马善治;刘渝松;郭亮;涂燕兵;彭文忠【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400010;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400010;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400010;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400010;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400010;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40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681.55“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颈椎病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是在郭剑华主任中医师“六步法治疗颈椎病方案”[1]的基础上,通过近2年的临床观察、总结、筛选、优化而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简便易行、中医特色突出的治疗颈椎病方案。
颈椎病的诊疗规范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病变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本病4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属中医“项痹病”。
一、诊断本病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科室临床研究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 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中医证候分类1 寒湿阻络: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痛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2 血瘀症: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绣,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弦滑。
3 肝肾不足:头晕、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
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
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4 痰湿阻窍:眩晕,昏厥头重如裹,肢体麻木不仁,纳呆泛呕,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三)病理分型1 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山东医药2020年第60卷第8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应用王氏改良颈椎旋转扳法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变王强打曾庆云2,郑利君3,丛中笑3,唐昊3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济南25002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山东中医药大学摘要:目的观察王氏改良颈椎旋转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变,从影像学角度探讨其治疗机制。
方法选取CSR患者120例,松解颈部软组织后采用王氏改良颈椎旋转扳法治疗;治疗前后均行颈部CT扫描,并行三维立体成像,测量颈椎曲度、颈椎棘突偏歪、椎间孔大小、椎间盘突出程度;评价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颈椎生理曲度为(2.75±0.81)m m,低于治疗后的(5.46±0.70)mm(P<0.05);治疗前棘突偏歪(2.6±0.24)个,高于治疗后的(1.12±0.21、个(P<0.05)。
治疗后较治疗前椎间孔径线有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突出和膨出的椎间盘最大前后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0例患者中,临床痊愈81例、显效23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83%。
结论在影像学上,王氏改良颈椎旋转扳法可通过调整颈椎生理曲度、矫正颈椎棘突偏歪、增强颈椎稳定性从而改善CSR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改良王氏颈椎旋转扳法;多层螺旋CT;影像学;生理曲度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0.08.022中图分类号:R277;R681文献标志码:A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占颈椎病的60%~70%[]。
其主要症状与神经根走行过程中受到压迫或与突出物发生粘连明显相关。
因此,通过手法解除压迫或粘连是治疗CSR的关键。
颈椎旋转扳法是CSR推拿治疗的常用运动关节类手法之一,但因易发生医疗事故导致临床应用受限。
全国名老中医王国才教授擅长应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分析和改良传统推拿手法,创造性地提出运动关节类手法的施术原则,并对颈椎旋转扳法进行改良,提高了手法操作的安全性和省力性。
牵引配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观察唐峰【摘要】目的:观察牵引配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用牵引配合侧偏拉伸旋转手法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加牵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0%、对照组7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症状、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牵引配合侧偏拉伸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1(027)002【总页数】2页(P106-107)【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侧偏拉伸旋转手法;对照治疗观察【作者】唐峰【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4.181.55笔者用牵引配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共 80例,均为2008年8月~2009年7月重庆三峡医药高专附二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采用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法分为两组。
治疗组 40例,男 24例、女16例,年龄(42.1±7.4)岁,病程(3.1±2.4)年。
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1.7±7.9)岁,病程(3.4±2.2)年。
两组性别经χ2检验,年龄、病程经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制订的颈椎病诊断标准[1]。
纳入标准:①年龄 20~60岁;②具有典型颈椎病的症状,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病变部位定位在颈椎下段(C4~C7节段);③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颈椎的正侧位片;④经X线或CT、MRI检查确诊;⑤病程7天~6年。
排除标准:①年龄 20岁以下,60岁以上;②非神经根型颈椎病;③肩关节周围炎、强直性脊柱炎、腕管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或颈部畸形、肿瘤、结核、外伤骨折脱位等疾患;④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⑤精神病患者;⑥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⑦高血压、低血压、体虚及明显骨质疏松者。
椎间孔挤压试验
椎间孔挤压试验正常值
检查者无疼痛或微微酸痛等无异常情况出现,则为阴性,正常。
椎间孔挤压试验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病人取坐位,头部微向一侧偏斜;检查者位于病人背后,将手按于其头顶部向下加压,若该侧上肢发生放射性疼痛,则为本试验阳性。
阳性提示颈椎病存在。
需要检查的人群:一般要求颈椎病患者检查。
椎间孔挤压试验检查方法
病人端坐,头颈部正直,大夫向下压病人的头部,或以左手掌覆盖在病人的头顶部,右手握拳,向自己的左手背按压或击打,击打的力量要适中,不宜太大。
椎间孔挤压试验注意事项
检查前禁忌:有必须时可以做相关检查,特别是骨折患者。
检查时要求:检查时放松心情,检查过程可能有异常疼痛的情况,要如实反映情况。
第二节颈椎后路手术一、颈椎后方入路后正中人路是行颈椎手术最常用的手术人路之一,此入路可以快速而安全地显露颈椎所有后部结构,此入路有以下适应证:1。
颈椎不稳。
2。
颈椎退行性病变。
3。
颈椎肿瘤.4.颈椎外伤造成的关节突关节脱位等.(一)患者体位患者取俯卧位,胸下垫软枕,头部稍前屈,以打开棘突间隙。
术中应用支具和头架固定,可以控制头颈部的位置,并可减少眼部受压机会,同时便于麻醉师管理气道,也可以使患者采取侧卧位。
体表标志:棘突是脊椎最突出的体表标志。
C2棘突是颈椎较大的棘突之一,C7和T1的棘突也很大,这3个棘突均可在颈部后正中线触及。
有时术中很难区分C7和T1,因此,切口前可在病变节段棘突上插人一注射器针头,然后X线透视准确定位。
因为颈椎关节突关节之间的距离和椎间隙都很小,如果不借助X线片准确定位,可能会过度剥离而破坏颈椎后柱的结构、肌肉止点,以致出现术后轴性症状。
(二)切口剃光头部毛发,以病变节段为中心,做颈后正中直切口,最长上可至枕外隆突上两横指,下可达第七颈椎(隆椎)棘突尖(见图7。
7)。
需要注意的是,颈后部皮肤比颈前部皮肤厚,而且不易移动,因此相应手术瘫痕会较宽,所幸的是头发可以遮盖大部分的瘫痕。
图7。
7 切口(三)神经界面神经界面位于正中线、两侧颈椎椎旁肌之间(颈椎椎旁肌受左、右颈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
(四)浅层手术分离沿棘突向深层切开(见图7。
8)。
跨越后正中线的静脉丛可能会导致少量出血,电刀电凝即可止血.后正中线浅层手术分离很安全.如果术中偏离了后正中线而切人了肌组织,则会引起明显的出血,应立刻电凝止血。
如果患者有明显脊椎裂,则有可能进人椎管而损伤脊髓。
图7.8 颈椎后方显露(五)深层手术分离辨认椎板间的黄韧带,用尖刀从其在下位椎板上缘的附着处切断。
用神经剥离器从正中线、两侧黄韧带之间的间隙进人,将黄韧带与其下方的硬脊膜分开,然后切除黄韧带。
根据需要选择全椎板切除或部分椎板切除,显露其下方蓝白色的硬脊膜,有时硬脊膜被硬膜外脂肪覆盖.辨认椎体后部、椎间隙和可能突出的椎间盘。
颈椎的X线诊断体会1.1 钩突关节、颈椎体两侧缘偏后各有一个向上的唇样突起称钩突。
它与上个椎体下侧缘相接,称之为钩突关节(Luschka关节)也称钩椎关节。
1.2 椎间孔、在X线颈椎斜位片上可清晰地看到,呈卵圆形,纵径大于横径,孔宽等于孔长的2/3,孔长约为椎体长度的3/5。
1.3 韧带、维护椎体内外平衡的因素中韧带起重要的作用。
1.4 椎动脉、由左右锁骨下动脉各发出1支椎动脉,经过所所有椎体横突孔进入脑基底动脉,在颈椎病时椎动脉易遭受损伤,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
1.5 发病机制、一般因为年龄与损伤为主要诱发因素,即积累性劳损引起颈椎退行变,颈椎间盘发生慢性萎缩而致椎间隙变窄,减弱椎体间的稳定性而产生代尝性生理弯曲改变,长久后骨质增长,颈椎机构位置变化就引起刺激或压迫周围组织产生颈椎病。
2 临床分型与分期可归纳下列6种类型。
2.1 颈型:表现为颈、肩、臂、手背、肩周围或胸前区疼痛麻木。
2.2 神经根型:2.3 脊髓可因椎管变窄刺激压迫引起血运障碍而出现脊髓症状。
2.4 混合型:即神经根型和脊髓型和脊髓型二者同时存在的类型。
2.5 椎动脉型:颈椎的骨赘可压迫或刺激动脉,引起脑底动脉循环不良。
2.6 其他类型:如食道梗阻型,交感型等。
3 X线检查3.1 常用X线拍片有颈椎正侧位片、左右斜位片,前屈与后伸位片,还有特殊拍片如体层、CT、碘油造影等。
3.1.1 正侧位片:必须保持自然姿势。
3.1.2 双斜位片:左右45°,或48°等。
3.1.3 前屈与后伸位片:此法较常用。
3.1.4 特殊拍片:进来多以CT代替。
3.1.5 碘油拍片:进来使用较少。
3.2 以往对颈椎病X线表现可归纳为8个方面。
3.2.1 好发部位:活动度大的下段颈椎C5-6受累为最多,C6-7及C4-5为次之。
3.2.2 颈椎弧度的改变:有变直,后突、反弯曲及过弯曲等。
3.2.3 颈椎不稳:多伴椎体小关节韧带松弛、椎间隙变窄及椎间盘变形所致。
2016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40卷第1期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1]。
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采用反压法推拿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40例,与颈椎牵引为主治疗140例作对照,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玉林市中医院住院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80例。
按患者就诊单双号(单日为治疗组,双日为对照组)分为两组各140例。
治疗组男48例,女92例;年龄19~61岁,平均(41.61±8.01)岁;病程3d ~17个月。
对照组140例中,男63例,女77例;年龄20~61岁,平均(41.58±8.21)岁;病程3d ~18个月。
两组病例均排除外伤性颈椎骨折及脱位。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及推拿治疗学教材制定[2]。
症状:每当头部取过伸位或转向某一方位时,出现位置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突然摔倒,摔倒时神志多半清醒。
体征:病变节段横突部位压痛。
X 线片示钩椎关节或后关节部骨质增生,斜位片见椎间孔变小。
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扭曲,脑血流图可出现异常。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患者坐位,全身放松。
医者站在患者后面,一手固定其头部,并嘱患者将头颈轻度前屈,另一手用拇指触摸颈椎横突的隆突点或痛点,两侧反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廖信祥(广西玉林市中医院推拿科,广西玉林537000)[摘要]目的:观察反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40例。
治疗组以反压法推拿为主治疗,对照组牵引为主治疗,两组5d 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痊愈87例,好转4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痊愈42例,好转59例,无效39例,总有效率72.1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