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国近现代音乐资源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近现代通俗音乐》教学设计、实录与反思《中国近现代通俗音乐》教学设计、实录与反思《中国通俗音乐》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第七章节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音乐的体裁》教学单元中含有:音乐与诗歌的交融、音乐的戏剧歌剧、舞剧的灵魂、梨园百花等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音乐的共性与个性。
共性:音乐作用与欣赏者心理感受的一般规律;个性:不同体裁音乐作品中的不同音乐表现方式及其服务对象。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通俗音乐,至少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是一个年代久远、内容丰富的音乐文化范畴。
所以,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本课课题界定在《中国近现代通俗音乐》更为合适。
【学情分析】大部分中学生都喜欢通俗/流行音乐,这是一个没有悬念的问题。
但是为什么喜爱?是歌词?旋律?风格还是潮流?面对快餐音乐文化和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他们缺少作为高素质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审美体验与感受,缺少应有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这也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并领悟普通高中音乐学习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充分挖掘及利用学生自身资源,从而达到学有所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知能并进、终生受益这一课程目标,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给予重点关注和引导。
由于中国近现代通俗音乐的内容丰富、题材和体裁繁多,如何利用学生对通俗音乐原认知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适时、适度的教学活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与目标达成的方法与手段运用】一、知道什么是通俗音乐(通过聆听、感受、对话、小结等完成);二、了解中国近现代通俗音乐发展的大致阶段(主要由教师完成。
通过视听、感受、听辨、分析、对话、小结等完成);三、了解并初步懂得中国近现代通俗音乐的主要特征(主要由学生完成。
通过视听、感受、交流、教师的引导性发言等完成)。
【教学过程安排与实录】一、导入(约5分钟)二、问题的提出(约1分钟)三、什么是通俗音乐?(约5分钟)四、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约24分钟)五、中国通俗音乐的主要特征有哪些?通俗音乐大家谈(约10分钟)教学后反思:这是一次提前72小时通知和准备、借班上课的公开教学展示活动。
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作者:张林辛来源:《大观》2021年第11期摘要:以时间为主线,梳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并分别从晚清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四个阶段来论述音乐教育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中国历史悠久,其音乐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从夏商周到隋唐时期,音乐在不断地发展,但是音乐教育的普及度并不高,只有统治阶级的贵族们才能接受。
音乐在当时并不是为了教育而存在的[1],而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日常娱乐需求,并且随着统治者喜好的变化而变化。
到了明清时期,受科举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音乐发展停滞不前,音乐教育也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一、晚清时期(1840—1912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各阶层对当前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呼声极高。
尤其在维新变法运动之后,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出现在新式学堂中。
同时,各种新思想的发展造就了一批立志改革中国音乐教育的知识分子。
例如梁启超在日本时,曾大力支持在日本的部分留学生成立音乐社团,并且编写了学堂乐歌的相关教材和文章;李叔同曾东渡日本留学,在他学成归国时带回了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学的学校音乐教育的思想与经验,从而推动了学堂乐歌的发展。
学堂乐歌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一个新兴产物,它的内容顺应了当时的发展需求,同时造就了一批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音乐教育家。
这些教育家们所作的歌词大多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主张和革命需求,例如由沈心工填词的《革命军》。
同时,学堂乐歌的旋律大多来源于欧洲和日本。
学堂乐歌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摇篮曲、进行曲等歌曲体裁,同时带来了齐唱、多声部合唱等丰富的演唱形式。
其中,学堂乐歌把齐唱的演唱方式引进中国,使得更多新的音调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为五四运动以后群众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二、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民国时期对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是五四运动,重点体现在音乐教育界的各种变化方面。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第一章: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分期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发展脉络。
2. 掌握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及其特点。
3. 认识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人物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2. 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早期、中期、晚期。
3. 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人物: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
4. 近现代音乐史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粱祝》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分期、重要人物和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近现代音乐史的代表作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近现代音乐史背景、分期、重要人物和作品的了解。
第二章: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探索与实践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探索与实践。
2. 掌握近现代音乐创作的主要风格与特点。
3. 认识近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人物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探索:作曲技法、音乐形式、音乐语言。
2. 近现代音乐实践:音乐会、音乐教育、音乐出版。
3. 近现代音乐重要人物:聂耳、洗星海、陈田鹤等。
4. 近现代音乐代表作品:《义勇军进行曲》、《黄河钢琴协奏曲》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探索与实践、重要人物和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近现代音乐代表作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近现代音乐创作探索与实践、重要人物和作品的了解。
第三章: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2. 掌握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3. 认识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二、教学内容:1. 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音乐节、音乐比赛、音乐研讨会等。
2. 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音乐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等。
3. 近现代音乐生活的社会影响: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经济、音乐与文化交流。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近现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巨变的时期,文化和艺术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音乐教育也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领域,在社会和政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音乐教育制度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概述、教学内容、教育机构等方面,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历史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变,战乱不断,文化水平较低,音乐教育也处于一个非常落后的状态。
这一时期,中国吸收了西方的文化,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
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让社会开始对音乐教育产生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音乐教育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二、制度概述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音乐教育制度主要分为两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主要由大学和师范学校提供,以培养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
社会教育则更加广泛,在城市和乡村都有音乐教育的传播和推广。
此外,当时还存在一些音乐学会和团体,它们为音乐教育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以钢琴为代表的西洋乐器已经成为主流。
此外,西方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也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西方音乐被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和作曲家。
四、教育机构在这一时期,有着多个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机构。
例如,“全国音乐助学会”是一个致力于推广音乐教育和支持贫困学生的组织。
另外,“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和“南京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也是当时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机构。
综合来看,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音乐教育制度开始走向现代化,西方音乐也开始被广泛地融入到中国音乐教学中,这些都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这一时期也为今天的音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学科教育论文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由于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在中学已有接触,一些学生对开设此课程有一定的厌倦感。
因此,要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采取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充实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生动素材,从而增强《纲要》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湘西地区具有十分悠久的革命历史文化传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曾经留下辉煌灿烂的一页。
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六军团曾在该地区建立了著名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湘西地区的怀化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湘西会战作为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标志着中华民族获取了彻底的胜利;还有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党的早期领导人,如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周逸群等都曾在该地区战斗和生活过。
因此,该地区与《纲要》课相关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本文主要结合湘西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就湘西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问题作个探讨。
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应用于《纲要》课程教学的价值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形式多种多样,如历史遗迹、遗址、文献、档案及影像史料等,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等院校《纲要》课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歌声中的党史》(教育类选修课)一、基本情况《歌声中的党史》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及其教学团队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类选修课程。
本课程以百年党史发展脉络为线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歌曲进行教学。
每次课程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导引。
由任课教师对某一阶段党史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加强对时代背景的认识与理解;二是赏析。
任课教师对创作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作品进行艺术性讲解,带领学生进行音乐作品赏析,帮助同学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让同学们在歌声中体悟党史发展;三是互动。
任课教师选取经典作品进行歌曲演唱教学、情景剧排演等,增加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强化学生对于歌曲的掌握,巩固教学效果。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课程设计的目标是通过百年党史的“穿针引线”,对学生进行红色经典歌曲的赏析及教学,提升学生音乐的鉴赏与演绎能力的同时,把百年党史讲到学生心坎里。
1.百年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课程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进行回溯,通过精挑细选的近70首红色歌曲和绘声绘色的讲演,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艺术享受与新颖互动中,感受百年党史的魅力。
2.红色歌曲是活的党史回望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可歌可泣的篇章,而红色歌曲背后则记录着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以党史为经,以歌曲为纬,织造一张既有党史知识和伟大精神、又有音乐作品的课程网络,让学生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
三、课程思政“N种打开方式”01人大特色,独树一帜学校“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中共党史学科是全国普通高校党史学科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学科优势显著;课程团队梳理出的七十首红色歌曲,其中有三十五首歌曲由人大前身时期的校友创作。
课程团队立足这一实际,结合学校党史专业特色优势和红色资源禀赋,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了这样一门“人大特色、独树一帜”的美育课程,将党史学习教育、校史校情教育、艺术教育有机结合,实现精神德育、历史智育和艺术美育三重育人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国近现代音乐资源的运用
作者:王宇龙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6期
【摘要】音乐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强一致性,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从现代音乐来看,把音乐资源合理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方法。
中国近现代音乐体现了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能够激发民族热情与爱国情怀,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继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抵制低俗文化。
音乐对思想、政治、道德具有引导性,通过欣赏音乐、演唱音乐,可以发挥出音乐的教育功能,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也是实现该功能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音乐;音乐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表现
音乐和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2000多年以前,《乐记》就指明了人性和音乐的道德相统一,没有德行就是没有人性,没有德行也不会拥有快乐。
音乐与教化同样拥有一致性,音乐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改善人们的心情,音乐能够带给人更多的动力。
音乐与政治具有一致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音乐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状态,音乐是人们的真实感受,治世之音能够传递出喜悦,亡国之音能够传递出哀伤与悲痛,古时候的音乐往往能体现百姓的生活。
有学者认为,音乐具有组织力量,可以统一广大群众,通过音乐可以让听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思想的传播上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营造强烈的情感范围。
从现代政治生活来看,我国90多年的奋斗历程都离不开音乐,音乐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有效手段之一。
工农歌咏与革命歌曲就投入了很大的创作热情,瞿秋白等早期领导人也有参与,1923年,瞿秋白创作的《赤潮曲》发表于《新青年季刊》,同年“八一剧团”与“工农剧社”成立了,1933年,江西瑞金成立了“高尔基戏剧学校”,这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無产阶级文艺干部培养学校,同年,“少年中央局”还成立了共青团员文艺团体。
我国对音乐的重视为后来的抵抗外来侵略与解放战争都奠定了基础,使音乐在其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只是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对这项经验和传统的继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总结的过程中还缺乏实践经验,使思想政治教育太过生硬,缺乏生动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感染力是存在的问题之一,注重说教性缺少说服力,此外,传统的手段不够丰富,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少艺术性。
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没有有效地利用现代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缺乏的特点,增强感染力,吸引青年人兴趣是十分关键的,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手段之一。
二、中国近现代音乐资源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国近现代音乐能够传递思想价值观,帮助人们塑造自身的政治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养,让人们建立起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包括激发爱国热情、弘扬传统文化、继承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等多个方面。
(一)激发爱国热情
文化是对政治和经济的有效反映,当前的文化形态也是目前政治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呈现,音乐属于文化的一种,是历史长期发展带来的产物,是一种对历史的记录,可以反映出真实的历史状况。
在中国近现代时期,鸦片战争后,河北民歌《种大烟》、内蒙古民歌《义和团》、蒙古族民歌《引狼入室的李鸿章》等,这些都反映了真实的生活情况,表现了人民资本主义斗争的艰辛,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艰难。
在五四运动以后,音乐文化开始反映“民主”和“科学”,在新思想的引领下音乐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初,新学堂建立起来,与传统的音乐有了明显区别,进步知识分子宣扬抵御外敌的精神,把民主革命作为主要目标。
(二)继承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从《诗经》开始,我国最早出现了民歌选集,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年间的北方民歌,拥有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的传颂十分广泛,几千年来一直被流传下来,具有多种形式,范围广,深受大众喜爱。
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很多,《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解放区的天》、《乌拉山》等都是十分著名的乐曲,表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优秀文化都是时代不断发展留下的结晶,是历史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在五千年发展中体现出强盛的灵魂,是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大型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从歌词到节奏,都展现出了我们的民族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斗争精神,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一首音乐给中华儿女带来振奋之情,让全体人民团结在一起。
(三)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需要通过情感来打动人心,情感的合理运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有效手段,树立一个伟大的理想是情感的传递过程,知、情、意等不断升华是情感认同的表现,没有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很难具有坚定的思想意志。
在战争时期,很多音乐表现出来的是坚定不移的信念,如《江姐》、《绣红旗》等,这些乐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的辛酸,呈现了全中国在解放斗争中的经历,展现了革命先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
在乐曲的带动下,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当时民族先烈对中国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意志。
三、实现中国近现代音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策略
(一)学习音乐背景故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有效利用中国近现代音乐资源,就需要学习音乐背景故事。
音乐背景是中国近现代音乐资源的重要内容,通过故事的叙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体会音乐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展现出伟人的经历与情感。
《二泉映月》是非常著名的二胡作品,其作者阿炳的经历十分感人,华彦钧4岁丧母,一直和父亲学习演奏,直到34岁双目失明,生活一度非常困苦,后又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
通过对音乐故事背景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更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学生体会音乐作品表达的思想内涵,增强理解。
(二)欣赏音乐并学习音乐作品的演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有效利用中国近现代音乐资源,就需要欣赏音乐并学习音乐作品的演唱。
选取中国近现代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编出目录,让学生欣赏一系列优秀作品,分析歌曲的背景资料,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在欣赏音乐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把近现代一虐资料有效地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欣赏音乐作品并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参与小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在欣赏完音乐作品之后,学生还要学习音乐的演唱,开展独唱、合唱等课外教育活动,增加学生的课余活动,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学校还可以举办歌唱比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报名参加,总结活动举办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开设选修课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有效利用中国近现代音乐资源,就需要开设选修课加强实践教学。
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音乐背景和音乐资料,通过对音乐的赏析发挥出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习音乐史可以明确音乐教学存在的意义,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还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此外,近现代音乐中的人物故事和音乐作品都可以加入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历史文化,继承民族精神,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四、总结
音乐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本文通过对音乐作品教育功能表现分析,研究了中国近现代资源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具体發挥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策略。
从学习音乐背景故事、欣赏音乐作品并学习音乐作品的演唱、开设选修课加强实践教学等方法发挥其教育功能,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是时代的反映,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学习也是加强对历史的认识,让音乐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军,陈平,刘美红.论中国近现代音乐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04):17-21.
[2]蒋棻,梁韵.浅谈中国近现代音乐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6(17):235.
[3]康雪.利用“互联网+”音乐教育资源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大舞台,2016(Z2):91-92.
[4]何丽,项福库.挖掘近现代中国历史资源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初探[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4(05):109-115.
[5]常若凡.河北省高等院校开展京剧教学活动的调查与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6]孟令蓉.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中的俄国话语及其功能——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中心的考察[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