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史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音乐近代史“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特征:1、戏曲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
2、中国新音乐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建设和发展。
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题材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4、群众进步音乐运动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
京韵大鼓的形成和发展:流行与河北河间地区的木板大鼓与平津一带的清音子弟书合流而形成了所谓的“怯大鼓”,开始流传到平津一带,后来又结合北京方言的特点,并吸收了京剧等戏曲艺术在唱腔和表演方面的经验,增加了三弦、四胡等乐器作为伴奏,逐渐形成了京韵大鼓,白云鹏和刘宝全做出的贡献最为突出。
谭鑫培:他号称“文武俱精,昆乱不挡”,善得采众长,改革创新,其所创的老生新腔悠扬婉转,韵味清醇,世称“谭派”,曾风云全国,当时有“无腔不学谭”之势,对后世的京剧各老生唱腔流派具有深远的影响。
西洋音乐文化传入的途径:1、基督教音乐的加入基督传教士编印赞美诗集,如富善的《颂主歌》2新式军乐的建立与发展。
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特点:1、学堂乐歌继承了中国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其内涵为反封建和反殖民的。
2、学堂乐歌在音乐上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手法,直接引用了西洋和东洋的音乐曲调,并以单声部的齐唱形式出现。
3、学堂乐歌延续了中国传统艺术“依曲填词”的方式来进行创作。
4、同样其作品也体现了当时学堂乐歌的作者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韵味。
内容:1、通过不同的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包括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3、还有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的。
形式: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产生的历史意义:1、学堂乐歌是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有力冲击。
2、学堂乐歌全方位的为中国引入了西方近代音乐文化。
3、学堂乐歌奠定了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包括体制、人才、教材)的基础。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近现代音乐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音乐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迅猛的变革和不断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主要流派的演变以及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这也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础。
在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谭盾、冼星海、聂耳等。
他们通过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流派的演变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音乐流派。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流派及其演变:1. 中国交响乐: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中国交响乐作品多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但随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
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中国交响乐中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
2. 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近现代音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呈现出多样丰富的民族风情。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郭兰英就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3. 中国摇滚乐:中国摇滚乐的发展起步较晚,大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中国摇滚乐歌曲多讲述了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代表性乐队如罗大佑的“飞云乐团”和唐朝乐队,他们的音乐作品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三、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不仅仅是音乐的变革,更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影响:1.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家与西方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
通过与西方音乐家的合作,中国音乐家学习了西方音乐的先进技术与理论,拓宽了音乐的发展视野。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第一章: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分期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发展脉络。
2. 掌握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及其特点。
3. 认识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人物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2. 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早期、中期、晚期。
3. 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人物: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
4. 近现代音乐史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粱祝》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分期、重要人物和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近现代音乐史的代表作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近现代音乐史背景、分期、重要人物和作品的了解。
第二章: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探索与实践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探索与实践。
2. 掌握近现代音乐创作的主要风格与特点。
3. 认识近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人物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探索:作曲技法、音乐形式、音乐语言。
2. 近现代音乐实践:音乐会、音乐教育、音乐出版。
3. 近现代音乐重要人物:聂耳、洗星海、陈田鹤等。
4. 近现代音乐代表作品:《义勇军进行曲》、《黄河钢琴协奏曲》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近现代音乐创作的探索与实践、重要人物和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近现代音乐代表作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近现代音乐创作探索与实践、重要人物和作品的了解。
第三章: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2. 掌握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3. 认识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二、教学内容:1. 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音乐节、音乐比赛、音乐研讨会等。
2. 近现代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音乐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等。
3. 近现代音乐生活的社会影响: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经济、音乐与文化交流。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第一章: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特点1.1 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1.2 近现代音乐史的特点1.3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人物和作品第二章:近现代音乐形式的起源与发展2.1 近现代音乐形式的起源2.2 音乐形式的发展与演变2.3 代表性音乐形式举例第三章: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与运动3.1 学堂乐歌运动的兴起与发展3.2 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3.3 音乐团体与音乐节的兴起第四章: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贡献与影响4.1 近现代音乐家的生平与创作4.2 音乐家的贡献与影响4.3 代表性音乐家的作品分析第五章: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5.1 近现代音乐作品的风格与特点5.2 代表性作品的欣赏与分析5.3 音乐作品的传承与创新第六章:近现代音乐与社会文化的互动6.1 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6.2 近现代音乐作品的与社会文化的关联6.3 社会文化变迁对音乐发展的影响第七章: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7.1 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形成7.2 各地域音乐风格的特色7.3 地域性音乐风格的交融与影响第八章: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8.1 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的发展历程8.2 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的作用与意义8.3 知名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介绍第九章: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9.1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事件与人物9.2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与内容9.3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影响与意义第十章:中国近现代音乐未来的展望10.1 近现代音乐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0.2 近现代音乐发展的趋势与方向10.3 近现代音乐未来的发展策略与展望这是剩下的五个章节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的地方,请随时告知。
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特点2. 近现代音乐形式的起源与发展3.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与运动4. 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贡献与影响5. 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6. 近现代音乐与社会文化的互动7. 地域性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8.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与研究机构9.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0. 中国近现代音乐未来的展望详细补充和说明:1. 在讲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背景与特点时,需要重点关注近现代音乐史的社会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经过历史不断累积,不断丰富并沿袭至今。
山东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度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
何老凤、郭大妮、黄大妮、王小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武生,杨小楼。
学堂乐歌:是什么: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意义: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
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堂乐歌基本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墙欺凌的爱国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代表性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后。
3配合向中小学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所谓的军歌。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代表作秋瑾作词的《免女权》等。
5鼓吹新文化,倡导出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6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7鼓吹忠君,尊孔等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如陈颂平的《尊孔》。
学堂乐歌基本形式: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
但是,对于这些歌曲的编写,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歌调配以我国自编的歌词给以填配而成的,而以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来进行填配的歌曲相当少、以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来编写的更少。
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
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沈心工:沈心工1870年2月14日生于上海,名庆鸿,字叔逵。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
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
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
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
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
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戏曲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
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
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
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
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
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名词解释沈心工: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作品有《学校唱歌集》等。
1947年病逝于上海。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国音乐社团。
前身为北京大学音乐团。
不久改名北京大学音乐会,1919年1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由校长蔡元培任会长。
创刊《音乐杂志》。
1922年12月,在音乐研究会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该会遂告结束。
它既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演唱、演奏人才和音乐教师,又活跃了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起到了开创社会新风和推行社会音乐教育的良好作用。
王光祈:20世纪20年代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
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
他研究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
他是最早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
著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
由于“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院派:是“国立音专”的代称。
其本义概念应指以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为核心的音乐流派。
其基本特征是:一、理论作曲或音乐表演均经由正规、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二、名教授云集;三、优异成果(音乐创作或理论研究)叠出;四、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美学理念(如重视音乐的艺术性和强调作品的艺术质量);五、影响乃至领导音乐时代潮流。
因此,学院派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
救亡派:其产生标志着“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高潮时期的来临。
中国近现代音乐艺术发展轴线引言中国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风格。
本文将着重探讨近现代时期(1840年以后)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轴线,分析其变迁、影响及主要成就。
近现代音乐艺术的起源与变迁近现代交替之际的音乐艺术(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音乐艺术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融逐渐增多,出现了许多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作品。
例如,早期的基督教传教士就将西方的乐器和音乐理论带入中国,与传统的中国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
民国时期音乐艺术的繁荣(1912-1949)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音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西方音乐的教育体系被引入中国,许多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相继成立,为中国音乐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同时,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家也开始探索将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道路,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社会主义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1949-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
政府大力支持音乐创作和演出,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也得到了扩建和充实。
在这一时期,中国音乐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量的社会主义音乐作品,如《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这些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影响与成就中西方音乐的交融近现代时期,中西方音乐的交融对中国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的传入为中国音乐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使得中国音乐艺术更加多元化。
同时,中国音乐也影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如作曲家约翰·凯奇就曾在作品中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近现代时期,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为中国音乐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音乐艺术的繁荣。
如今,中国的音乐教育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全面体系,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近代音乐史回眸中国近代音乐史一中国近代音乐的传播与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自清代末叶的鸦片战争,在历经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百多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交织着传统音乐和欧洲传入的西洋音乐,但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以民主,科学为主要潮流的。
传统音乐首先以革命民歌的发展为以热潮,如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洪秀全起义》,抗议沙俄入侵的《迫迁歌》,“五四”时期痛斥军阀出卖祖国镇压百姓的城市小调《坚持到底》,《苦百姓》等,在红色根据地,边区,解放区,革命歌曲更具有优秀的传统,如《天心顺》,《绣金匾》等。
戏曲音乐中京剧的形成影响及于全国,出现了程长庚、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代名优。
各种地方小戏、评剧、越剧、楚剧等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民族器乐则以民间出现各种器乐演奏的社团为特点,如“天韵社”,“大同乐会”等等。
这反映出民族器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活动基础。
这种民族音乐民间活动的特点造就出许多卓越的民间艺人,此外,各种琴谱、琵琶谱的编定、出版也多了起来。
再次,西洋音乐传入中国时,当时一些要求效法欧美,富国强兵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倡导了这一运动,如梁启超、沈心工、李书同等。
学堂乐歌作为学生音乐教材,以宣传爱国反帝,拥护共和,以及学习欧美科学文明为内容,如《中国男儿》,《体操-兵操》等,这些乐歌又不仅流传于学校,而且广泛影响到社会各界。
这些乐歌多借用外来曲调填词,也有少数根据本国曲调填词,还有少数创作曲调。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开始兴起了传播西洋音乐,改进国乐的音乐活动,并建立了一些音乐社团,如“北大音乐研究社”、“中华美育社”、“国乐改进社”。
而专业音乐教育最初就是在这些音乐社团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肖友梅又在上海创建国立音乐院,这是正规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始。
新式音乐社团组成: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音乐发展,出现了大量以广泛传播音乐知识,进行音乐创作研究的音乐社团。
例如北大音乐研究会、国乐改进社、大同乐会等。
它们传授现代音乐知识技能,对于活跃城市知识分子的音乐生活起到了启蒙和奠定基础作用。
对反封建文化和旧思想束缚,推动新音乐的传播和促成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北大音乐研究会:1919年成立的我国现代早期的音乐社团。
由蔡元培兼任会长。
创刊《音乐杂志》,培养了演唱演奏人才和音乐教师。
为后来北大音乐传习所打下了基础。
大同乐会(上海):音乐社团中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一个民族音乐社团。
任务是吸收会员,培训人才,挖掘整理古典乐曲,搜集散失的民间乐器,组织演出活动。
只研究民族乐器。
代表作: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我国第一所规模较大、制度比较健全的独立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第一所专业音乐学校。
由蔡元培创办,萧友梅任校长。
建立了我国最早的音乐专业教育学机构和体制。
培养了大批音乐家和音乐教师。
为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冼星海:我国现代作曲家。
赴国外学习,归国后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七运动,参加“业余合唱团”并创作救七歌曲。
创造了富有战斗性新的音乐形式,创造了具有真正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对我国后来的合唱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作《在太行山上》《九一八大合唱》现代中国音乐史中里程碑式的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
民族的音调和某些表演形式与传统西洋大型声乐体裁相结合作品:《生产运动大合唱》。
赵元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作曲家。
赴国外留学游历,在多校任教。
作品有的反应了他在“五四”运动时期的反帝爱国思想,有的具有抒情性,表现出他在语言和作曲等方面卓越才华。
改变了我国歌曲创作以填词为主的状况。
开创了我国歌曲创作的新时代。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
海韵:赵元任创作的大型合唱音乐作品。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
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
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
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
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
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戏曲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
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
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
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
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
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还出现了富连成班(1904年,叶春善筹组,在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年成立于北京)、昆曲传习所(1920年,穆藕初创办,在苏州)锡剧、沪剧、扬剧、淮剧、楚剧、黄梅戏以及评剧、越剧等地方小戏迅速发展提高。
评剧由河北“对口莲花落”于东北“蹦蹦”合流而成。
农民剧作家成兆才创作了近百个剧目,《杨三姐告状》轰动一时。
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做了很多改革创造,白将评剧带到上海,扩大了影响,一跃成为全国性大剧种。
越剧,二十世纪初由浙江嵊sheng县多种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初为男演员组成的“的—班”,进入上海后,吸收其它艺术表演经验,改革原有形式,改称“绍兴文戏”,后女班盛行,又称“女子文戏”。
女班“四季春班”影响最大,有袁雪芬、傅全香等。
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改编演出《祥林嫂》,反响强烈。
说唱以老曲种不断成熟、新曲种不断产生为发展特征。
京韵大鼓清末民初已有刘、张、白三个流派,三十年代白凤鸣创立苍凉悲壮的“少白派”,骆玉笙创立抒情宽厚的“骆派”。
山东大鼓进入城市后,吸收吸取、小曲唱腔,有了新的面貌。
三十年代为“四大玉”昌盛时期,谢大玉在京津沪演唱多年,录制不少唱片,扩大了山东大鼓的影响。
河南坠子民国初年传入北京,继而传到津沪等地,遍及全国。
形成乔清秀的“乔派”、董桂枝的“董派”。
苏州评弹清末进入上海,随着广播、唱片的传播普及,进入了鼎盛时期。
形成多种流派风格纷呈的繁荣局面。
夏荷生的“夏调”、祁连芳的“祁调”、蒋月泉的“蒋调”、杨振雄的“杨调”、朱雪琴的“琴调”、徐丽仙的“丽调”等。
四川清音原来流行于农村乡镇,三十年代进入成都、重庆等大城市,李月秋在创腔、演唱方面有很大影响。
器乐主要体现在民间社团、地方乐种、艺人的创作和演奏等方面,另外,合奏比独奏发展更快。
当时出名的民间社团有天韵社(1911年)、大同乐会(1920年上海郑觐文发起)、今虞琴社(1934年)等。
他们经常研习、演奏,也整理改编传统乐曲,做出突出贡献。
大同乐会柳尧章以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其中出现了吴畹卿、沈肇洲、汪煜庭(以上均为琵琶)、周少梅(二胡)、杨宗稷(古琴)等著名演奏家发展较大的地方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弦管、汉乐、北方吹歌等,通过各自乐社活动进行发展,进入城市后通过各种媒介扩大影响,积极传授技术培养人才,编印曲谱,改革乐器,保存发展了传统乐种。
江南丝竹民国初年,在江苏、浙江的中小城市盛行,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发展格局。
用琵琶、二胡、扬琴、三弦、笛、笙、箫以及鼓、板、木鱼、铃等,曲目有八大名曲《欢乐歌》、《行街》、《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云庆》、《四合如意》。
广东音乐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清末民初广东的戏曲乐队、街头艺人、农村“八音会”等常常演奏戏曲过场音乐和民间小曲。
早期琵琶主奏,辅以筝、箫、三弦、椰胡;之后出现“五架头”硬弓组合,二弦、提琴(似板胡的中音乐器)、三弦、月琴、横箫;吕文成将二胡改为钢弦,定弦提高四度,琴筒夹在两腿之间,扩大把位,获独特音响效果,1926年首次使用高胡,获极大成功,广东音乐风格、特点有了很大变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此后出现“三件头”软弓组合,高胡主奏,秦琴、扬琴。
吕文成创作改编近二百首乐曲《平湖秋月》、《步步高》等。
名家还有严老烈《旱天雷》、《连环扣》,丘鹤俦《娱乐升平》、《狮子滚球》,何柳堂《饿马摇铃》、《赛龙夺锦》,以及何大傻、尹自重、易剑泉等。
为民族器乐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一些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江苏无锡人,精通二胡、琵琶,留给后人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堪称精品。
杨元亨,河北人,擅管子、唢呐,有《小二番》、《放驴》等。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由清末康梁“变法维新”上书开办新式学堂开始,他们鼓吹乐歌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强调乐歌课的重要性,庚子事变后,清廷1904年颁布学堂章程中认可开设乐歌课,当时称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为学堂乐歌。
直至1923年改称“音乐课”,逐渐不用“乐歌”一词。
内容大多反映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也有对少儿进行一般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在当时具先进意义。
基本是填词歌曲,曲调大多来自日本欧美流行歌曲,用民间曲调不多,创作曲调的更少。
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当时青少年深刻影响,还给中国音乐带来一种新的集体歌唱形式,为后来群众歌咏运动打下基础;使西方音乐形式包括乐理、记谱、唱歌、乐器等得到初步传播,促使中国音乐界思考如何建立新的中国音乐文化;还造就一批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传播现代音乐文化的音乐家。
沈心工上海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音乐教育,编写大量学堂乐歌。
《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革命军》、《竹马》,自己作曲的《黄河》。
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词意浅而不俗,词曲结合好,容易上口。
李叔同天津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绘画、音乐,编辑出版我国最早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回国后从事教育,1918年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一生在美术、音乐、书法、篆刻、戏剧、诗词等方面颇有建树,影响很大。
编写乐歌大多是咏物写景的抒情作品,《送别》《西湖》《忆儿时》等,自己作曲的《春游》,文辞优美,富有意境韵味,词曲结合流畅自然。
曾志愍min上海人,致力开展普及音乐的活动,创办上海贫儿院音乐部;编写学堂乐歌,《练兵》、《扬子江》等;编写出版音乐著述《乐理大意》、《歌唱及教授法》、《乐典教科书》、《音乐全书》、《和声略意》等。
专业音乐教育新型音乐社团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成立,会长蔡元培,导师肖友梅等,出版期刊《音乐杂志》。
1922年改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中华美育会,1919年,吴梦非、丰子恺等发起,在上海成立。
成员大多为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曾出版会刊《美育》。
国乐改进社,1927年,刘天华等发起,在北京成立。
出版不定期刊物《音乐杂志》,对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创作有一定贡献。
早期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6年)。
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1927年成立于上海,蔡元培倡导支持,肖友梅牵头组建,蔡任院长,肖任教务主任,标志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29年奉命改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肖友梅。
这些学校都接受蔡元培“美育”主张,通过艺术培养高尚情操自由个性,达到改善人生改善社会之功效。
以传授西洋音乐为主,参照欧美教育体制,也设国乐课程。
专业音乐创作萧友梅,广东中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德国,回国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组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国立音乐院,罗致高水平教师黄自、青主、应尚能、周淑安等,采纳西洋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又结合国内实际,设立本科、师范等以及作曲、键盘、器乐、声乐、国乐等专业,编写教材,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宗师”。
他创作许多各种体裁的作品,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合唱《春江花月夜》,大提琴《秋思》等。
管弦乐《新霓裳羽衣舞》是根据白居易诗意揣度唐代大曲模式风格创作的大型器乐曲,在曲调、和声上力图突出民族风格。
1920年《卿云歌》,是辛亥后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赵元任,江苏武进人,早年留学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
1915年创作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是目前所见发表最早的中国钢琴曲。
还创作了很多歌曲《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西洋镜歌》、《老天爷》及合唱《海韵》。
多选用“五四”时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新诗,有强烈反封建的民主爱国精神,作为语言学家他很注意声调、音韵的特点,吸收民间音乐语言,优美流畅,口语化,具鲜明独特民族风格。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1927年成立我国第一个以民乐改革为宗旨的“国乐改进社”。
他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三首琵琶独奏曲以及练习曲、合奏曲等。
他的二胡音乐,不仅保持二胡特色,而且在演奏技术、创作思维上借鉴西洋乐器和西方音乐手法,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带来新的风格和时代气息。
他的创作都是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编写练习曲参考了钢琴、小提琴的教学经验,改变过去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培养许多名家,形成我国第一个独具风格的二胡学派。
还对二胡进行了改进,记谱法、定弦法提出自己观点。
推广二胡音乐,多次在音乐会上演奏,录制唱片。
在他多方努力下,二胡以高超演奏技巧、丰富艺术表现力成为现代民族乐器重要的独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