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3
课文《夏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夏感》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夏天的氛围,培养语感。
学生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想象和感受夏天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能够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夏感》的基本内容。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描写,如“热烈”、“繁盛”等。
体会作者对夏天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对夏天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对夏天的感受和经历。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夏感》,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字词。
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字词。
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仿写一篇小作文,表达对那个季节的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练习和小作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夏日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启发思考: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与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独特感受。
(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夏天的独特感受。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
(2)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夏天季节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夏天的生活。
2.学生分享自己眼中的夏天,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自主学习课文:(1)课文描绘了哪些夏天的景物?(2)作者对夏天的感受是什么?(3)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三)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
(四)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夏天感受?(五)写作训练1.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夏天的作文。
2.教师选取优秀作文进行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课文原文夏感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了课文《夏感》,体会了作者对夏天的独特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意象,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产生的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教案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案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环境问题。
下面同学们给大家会带来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夏感》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理解、积累“黛色磅礴主宰匍匐芊芊澹澹春华秋实闲情逸致”等词语;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理解文中运用数十种修辞手法的推论作用。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课文描写的表达方式,进入作者为我们营造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世界。
3.情爱态度和价值观:钟爱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夏的钟情以及流露出的对夏、对劳动者、生机对活力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引导高中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并能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从对夏的赞美,延伸到对活力、和生命的赞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二、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全面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焕发公开课的生命活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成共识,在教学生成中共同健康发展。
透过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中学生的研读兴趣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并促使教学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
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只有获得师生双方爱情观认同的赢取课堂,才是有效的;也只有师生双方在情境中获得了情感体验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三、教材分析《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的课文,本文描写冬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览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从秋天的自然景象、夏天的色彩、夏季农民劳作的景象,三个方面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盛况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最后一段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
课文《夏感》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夏感》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1.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夏感》,培养学生对夏季的感知和热爱,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夏感》是一篇描述夏季景色和人们生活状态的短文,通过对夏季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感慨。
2.2 课文重点词汇和短语词汇:炎热、蝉鸣、绿树、花朵、凉爽、欢乐、活跃、炽热、悠然自得、欣喜若狂短语:夏日炎炎、蝉鸣不息、绿树成荫、花朵盛开、清凉一夏、欢声笑语、活跃起来、炽热的阳光、悠然自得地生活、欣喜若狂的心情2.3 课文重点句子句子1:夏日炎炎,蝉鸣不息,绿树成荫,花朵盛开,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句子2:清凉一夏,让人感受到无尽的舒适和愉悦。
句子3:活跃起来,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夏日的热情和活力。
句子4:炽热的阳光照射在大地上,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炽热和活力。
句子5:悠然自得地生活,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3.2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3.3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夏季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课文阅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3 词汇和句型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五章: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6.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设夏季的场景,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
王素英《夏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夏感》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描述《夏感》中的景色、情感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自然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并理解《夏感》中的景色描绘和情感表达。
2. 运用《夏感》中的词汇和句子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描述《夏感》中的抽象情感和主题。
2. 运用《夏感》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夏感》文本。
2. 教具:多媒体设备。
3.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夏感》,了解作者王素英及其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夏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夏天的氛围。
(2)简要介绍作者王素英及其作品《夏感》。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夏感》,理解文本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夏感》中的景色描绘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夏感》中的词汇和句子,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夏感》中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其他有关夏天的文学作品。
6. 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夏感》中的主题和情感。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夏感》中的景色描绘和情感表达。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夏感》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夏感》简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夏感》简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一」《夏感》简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夏感》简案一.导入:我们刚刚送走骄阳似火的夏,又迎来落叶纷飞的秋,如果让你形容夏和秋,你会想到什么(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说秋,一组说夏,竞赛的形式)夏天是(热情奔放的,大雨倾盆,火热的,汗流浃背的,狂风骤雨------,)(秋是凉爽的,秋高气爽,稻谷飘香,硕果累累,满载收获的------。
)同学们说的很好,秋是诗意的浪漫的,那么夏天呢会是火热的,紧张的今天让我跟随作者一起回顾昨日之夏。
二. 1.正音正字2.齐读课文3.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夏天,你会怎样形容学生:绿色的,绿树成荫;红色的,激情似火;秋是金黄的;冬是银白的,春是嫩绿的,万物萌发4.文中是用什么颜色来形容夏的(金黄),为什么不是绿或红的,请大家思考(当地是夏季收割,所以是金黄的)5.在文中找出夏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的)6.找出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简要说明理由。
7.结尾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夏天嘛,为什么?赞美农民的勤劳,赞美一种力量,一种什么力量(奋斗,拼搏,努力,进取之力,向上之力)如果没有蓬勃旺盛的夏,就不会有秋的丰硕。
如果春天是播种,那么夏天则是耕作,秋是收获,冬是贮藏孕育。
如果用一生比喻四季,那么春是少年,夏是中年,秋是老年,冬是晚年。
三.先找学生总结然后教师总结:人生之秋的收获来源于夏的不断耕耘,人生之秋的丰硕源于夏的不断积累,耕耘。
愿你经过夏的积淀能够获得一个沉甸甸的秋。
李晶《夏感》简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篇二」夏(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兴化市城区学校初一年级校际联动语文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夏课型新授课时 1 整合时间 10.21主备人胡佳佳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夏感》教学设计优秀5篇篇一:初一人教版语文《夏感》教学反思篇一这篇文章时我深化挖掘教材主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文的教材是开放的有弹性的,依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应当有自己的处理。
自己钻研教材深化思索,形成了自己的感悟。
这篇文章以赞美夏天为主题,赞美夏天的什么?有两点是明确的,即: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夏天启发人的主动奋进的精神。
但夏天的那种“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意义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我以“感受、感悟、感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分析感悟时,深化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第一步,齐读课文,要学生思索一个问题:章题目是“夏感”,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作者为什么赞美夏天?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是金黄色的?文章首尾各起什么作用?其次步,学习并体会本文精妙的语言。
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所用的一些修辞方法让学生们了解比方、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常用修辞方法的常识,理解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
我们要求学生现在只驾驭比方拟人两种修辞手法,要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比方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有关学问说出来,然后归纳为:比方:比方的含义:运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生物的修辞手法;比方的结构:本体、喻体和比方词;比方的种类:明喻、暗喻和借喻;比方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详细,化深邃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构成比方的两个条件:两者必需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两者要有相像点。
拟人:拟人的含义:把物当成人来写,即事物人格化。
拟人的作用:表意丰富,色调显明,描绘形象。
我要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用了两种修辞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出了好几句。
例如;①“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渐渐泛泡、冒气而最终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慢慢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②“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③“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记着事物的终极。
《夏感》教案优秀5篇《夏感》教案篇一夏感优秀教案设计—— 梁衡1.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夏天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
2. 能力目标:能够赏析文中精彩的句子。
3.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学习重点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比较阅读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一、情境导入:在诗人、作家的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
他们笔下的夏是“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像快干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是“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卷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夏感。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
今天我们就学习当代散文中难得一见的精品——《夏感》二、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梁衡:2、字词解读⑴生字注音贮满( ) 澹澹( ) 芊芊( )磅礴( ) 黛色( ) 匍匐( )⑴词语解释① 芊芊:② 主宰:③ 春华秋实:④ 闲情逸致:⑤ 迸发:⑥ 承前启后:三、合作探究1、初读课文,梳理结构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1)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①第二段中哪一个词语紧扣住了第一段中的“热烈”一词?②通过写春天与夏天的景物(比较),突出夏天的特点的句子是什么?③在作者看来,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的?④怎样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这句话的?⑴哪些语句是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⑴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4)在描写夏景的文段中,我们发现了大量优美的句子,选出你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
(提示:找出比喻句、拟人句)四、拓展延伸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夏感》教案优秀《夏感》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__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__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__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品味__的优美句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一年四季,周而复始。
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现在大家仿照小黑板的句式进行表述。
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句式:仿句:我爱春天,爱她的万物复苏,爱她的草长莺飞。
我爱,爱她的,爱她的。
(要求: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季进行表述。
)(生思并且作答同时统计爱这季节的人数)好,大家对季节的喜爱各有缘由。
然而爱夏的却寥寥无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他爱的夏天,看看他到底爱她的什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夏感》,去领略夏天的独特之美。
(板书课题)2、了解作者: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检查字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贮满(zhù):储存、积存澹澹(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磅礴(páng )(bó):气势盛大黛色(dài ):青黑色匍匐(pú)(fú):爬行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真朗读,注意字词,句读,情感。
(全班齐读)朗读__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三.研读课文1、你认为__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
从修辞和感观两个方面赏析第二自然段配乐朗读优美段落(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句式的特点:短小体现节奏快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三至五个比喻句和拟人句[1] ,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内江师范学院
教案
课题:《夏感》
指导教师:陈丹
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
专业:语文教育
班级:09 级 6 班
姓名:王越
学号:20090103118
2011年5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强调有感情的朗读,融入文本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
抓住优美词句赏析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展示图片)请同学们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事物——夏季。
(2)请问同学们喜不喜欢夏季呢?为什么?
(3)那么,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感》,看看梁衡先生笔下的夏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二)走进作者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
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生字词: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黛色(dài ):青黑色贮满(zhù):存满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匍匐(púfú):爬行澹澹(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紧张、急促、热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
作者是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
通过对这三个方面景致的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夏天的特点
(四)引导研读课文
1.默读第2段,思考这一段写了夏天的哪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细草—厚发绿烟—长墙蜂蝶—鸣蝉麦浪—汽车热风—麦香
体现“磅礴”之气。
2.一生读第3段,思考这一段写了哪些色彩?有什么特点?
对比。
春—冷的绿(希望)秋—赤的红(终极)夏—中性黄(承前启后)
3.一生读第4段,思考这一段农村怎样的生产场景,有何特点?
割麦—打麦—观天—育秋苗。
农事的艰辛。
(延伸背诵《锄禾》,体会农民的艰辛劳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
4.最后一段讲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和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那么请问: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个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最后一段与历代文人多写春花秋月作比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无比喜爱及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五)引导欣赏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体会其表达效果: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沸腾”二字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
此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并且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这里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地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生长的繁茂。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
烘烤:太阳温度高。
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
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
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
这里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比喻其急速,气势雄壮,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势。
3、“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挑”“举”“匍匐”三个动词分别写出了农作物怎样的情形?)
三个动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农作物旺盛的生命力,使旺盛生长的农作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挑”让读者感觉到棉苗的顽强;“举”字让读者感到了高粱玉米的欢悦;“匍匐”让作者感受到瓜秧爬行延伸的样子。
(六)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七)作业
你家乡的夏天美吗?试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绘。
写作要求:1.紧扣住夏的一个特点进行描写。
2.字数在1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夏之景:磅礴
紧张
夏感热烈夏之色:金黄
急促
夏之人: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