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就要象什么。
•
代表作:《送别》、《祖国歌》、《 清凉歌集》等。
创作歌曲赏析《送别》
电影《城南旧事》插曲
• • • • • • •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
1935年毕业回国,积极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 量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及话剧 《复活》、《大雷雨》等作曲。 • 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并赴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 动。1935年到1938年,创作有《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 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黄河之恋》 、《热血》、《夜半歌声》、《拉犁歌》、《祖国的孩子们》、《到 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声乐作 品。
• 器乐:鼓吹乐、吹打、丝竹、锣鼓
代表: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 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 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 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二、学堂乐歌 •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 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 • 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 “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 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 • 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等 • 主要内容: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 、“富国强民”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符合了当 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