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皮肤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价值马雪华;任庆芹;黄静【摘要】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血管瘤一般在真皮内发展,后期也可能累及表皮.以往诊断主要依靠二维超声及CT和造影检查,但二维超声分辨率低,灵敏度差,且无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功能,诊断及鉴别诊断功能相对低下.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发展及应用,对血管瘤的诊断更加准确,为此本研究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皮肤软组织血管瘤36例,总结其超声表现,以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7【总页数】2页(P537-538)【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瘤;诊断【作者】马雪华;任庆芹;黄静【作者单位】单县中心医院超声科,山东单县274300;单县中心医院超声科,山东单县274300;单县中心医院超声科,山东单县27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血管瘤一般在真皮内发展,后期也可能累及表皮。
以往诊断主要依靠二维超声及CT和造影检查,但二维超声分辨率低,灵敏度差,且无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功能,诊断及鉴别诊断功能相对低下。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发展及应用,对血管瘤的诊断更加准确,为此本研究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皮肤软组织血管瘤36例,总结其超声表现,以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自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科接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皮肤软组织血管瘤3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4例;年龄2个月~60岁,平均年龄34.2岁。
病变发生在颈部16例,胸壁7例,背部5例,臀部3例,上肢3例,下肢2例。
1.2 仪器与方法使用ACUSON-ASPEN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 MHZ。
嘱受检者取舒适体位,并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对不合作小儿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海绵状血管瘤超声诊断标准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疾病,它通常发生在肝脏和脑部。
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
者是否患有海绵状血管瘤。
以下是海绵状血管瘤超声诊断的一些标准:
1. 血流动力学特征,海绵状血管瘤通常具有多个血管腔和错综
复杂的血管结构。
超声检查可以显示瘤内的血流动态,包括动脉和
静脉的血流方向和速度。
2. 形态特征,海绵状血管瘤在超声图像上呈现为多个囊状或海
绵状的结构,具有高度回声和不规则的形态。
这些特征有助于与其
他肿瘤进行区分。
3. 血流灌注特征,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瘤内的血流灌注情况,
包括动脉和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形态。
4. 血管壁特征,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壁通常不规则,超声检查
可以显示血管壁的结构和厚度,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5. 血栓形成,海绵状血管瘤易发生血栓形成,超声检查可以帮
助发现瘤内的血栓,并评估其对血流的影响。
总的来说,超声检查是一种快速、无创的诊断方法,对于海绵
状血管瘤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超声检查的诊断结果
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介绍:肌肉内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儿童,但也可发生在成年人身上。
其特点是肿瘤主要位于骨骼肌肉内,通常呈结节状,由扩大的血管组成。
影像学诊断在确定病变的类型、位置和大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在肌肉内血管瘤的诊断中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
超声图像可以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和血流情况。
肌肉内血管瘤在超声图像上常呈低回声或等回声,边界清晰,部分病例可见到血流信号。
二、磁共振成像(MRI)MRI是肌肉内血管瘤影像学诊断中的金标准方法之一。
通过MRI 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关系。
肌肉内血管瘤的MRI表现为T1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后,病变强化显著,可显示出病变内的血管结构。
三、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扫描在肌肉内血管瘤的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CT图像可以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组织密度特征。
肌肉内血管瘤的CT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后病变强化。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以下内容:1:超声图像示例2: MRI图像示例3: CT图像示例4:相关研究文献法律名词及注释:1:肌肉内血管瘤: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主要位于骨骼肌肉内,由扩大的血管组成。
2:影像学诊断:通过各种影像学方法对病变进行诊断与评估。
3: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对病变进行成像和诊断的一种检查方法。
4:磁共振成像(MRI):利用磁共振原理对人体内部组织进行成像的一种影像学技术。
5: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利用多个X射线平面图像构建人体或物体的三维模型的一种影像学方法。
软组织血肿跟损伤的超声标准
浅表软组织创伤和烧伤等临床诊断相对容易,但对于深部软组织损伤,尤其是肢体肌肉挤压伤,诊断较为困难。
这类损伤常见于群体伤,且在伤后容易出现局部横纹肌溶解和急性筋膜室综合征,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
局部肌肉损伤还可能引发全身重要脏器的病变,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威胁生命。
以下是超声对深部软组织损伤的具体表现:
1、常规超声:富含肌肉组织的肢体挤压伤在解压后,常规超声显示肌膜线状回声变得毛糙,肌肉纹理变得模糊或不清晰,肌肉内回声增强且不均,可能出现片状无回声区。
严重者肌膜线状结构消失,肌肉结构模糊,纹理消失。
彩色多普勒显示解压后早期局部血流信号增加,病情晚期血流信号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2、超声造影:肢体挤压伤在解压后,超声造影表现为挤压区域出现快速高增强,可见一支或多支主要供血血管的持续灌注,造影剂消退相对缓慢,时间-强度曲线呈速升缓降型,这提示着缺血再灌注的存在。
静脉血管瘤超声诊断标准
一、概述
静脉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超声诊断是常用的检查方法。
本标准旨在对静脉血管瘤的超声诊断进行规范,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二、血管形态异常
1. 血管形态异常是静脉血管瘤的重要特征。
超声显示血管呈囊状、梭形或不规则扩张。
2. 血管瘤内可出现血栓形成,表现为血管内低回声或无回声区。
三、血流信号改变
1.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血管瘤内血流信号丰富,呈五彩镶嵌样。
2. 频谱多普勒超声可检测到血管瘤内血流速度加快,呈动脉血流频谱。
四、血管壁变化
1. 超声显示血管瘤壁较厚,可伴有管壁不均质回声增强。
2. 血管瘤壁可有钙化灶,超声表现为强回声。
五、周围组织关系
1. 静脉血管瘤可压迫周围组织,引起局部组织变形。
2. 超声可观察到血管瘤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周围组织回声不均。
六、多普勒频谱分析
1. 频谱多普勒超声显示血管瘤内血流呈高速低阻状态。
2. 可出现反向血流信号,表明静脉回流受阻。
总结:静脉血管瘤的超声诊断应综合分析血管形态异常、血流信号改
变、血管壁变化、周围组织关系以及多普勒频谱分析等方面。
准确诊断有助于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超声对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45例经病理证实为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5例共54处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超声声像图均表现为混合性回声团块,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多条迂曲扩张的管状结构,4处病变内可见血栓所致的低回声,10处可见钙化所致的强回声伴声影。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36处病变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探头加压放松后管状结构内可见血流信号,18处病变内可见低速静脉或动脉血流信号,探头加压放松后血流信号均较前增多。
结论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关键词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超声
海绵状血管瘤是由多数血管组织伸延、迂曲扩张而形成的海绵样腔隙,其并没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故又将其归为血管畸形[1,2]。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优势,本次研究中作者对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54处病变,进行声像图特征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将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5例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1~61岁,平均年龄2
2.6岁,且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及病理得到确诊。
1. 2 方法采用西门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4~9 MHz。
充分暴露受检部位,对病变部位的多个切面进行仔细扫查。
应用二维超声声像图观察并记录病变位置、大小、内部回声、边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然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病变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并测量相应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指数等。
最后利用探头加压试验[3],即适当地加压和放松探头以观察病变形态及内部血流信号的变化。
2 结果
2. 1 45例患者共54处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均经手术病理得到证实。
54处病变,其中位于四肢34处,躯干9处,颜面部8处,颈部3处,本组病变最大者约10 cm×3 cm×5.8 cm,最小者约1.4 cm ×0.5 cm×0.9 cm。
2. 2 54处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二维声像图表现均呈混合性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48处混合回声内以低回声为主,6处以高回声为主,边界均不清晰,
内均可见多条迂曲扩张的管状结构,管径宽窄不一,其中4处病变内可见低回声团块,10处病变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强回声伴声影。
2. 3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结果36处病变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加压放松探头后病变内血流信号均可显示;12处病变内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呈低速静脉血流频谱,6处病变内可见细条状血流信号,呈动脉血流频谱,最大峰值流速范围约
3.3~7.9 cm/s,阻力指数范围约0.58~0.69,上述病变挤压放松探头后血流信号均较前增加。
3 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不同于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特征的血管瘤,而是属于一种血管畸形,由大小不等的衬有内皮细胞的血窦组成,彼此延伸、交通呈海绵状,窦腔充满静脉血,因血管畸形血流速度缓慢,常伴有血栓形成,后者常出现机化伴有钙质沉积。
病变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婴幼儿、儿童期或青春期逐渐增大,成人期增大较不明显。
病变部位好发于颈面部及四肢躯干的皮下软组织、肌肉组织及肌间隙内,部分也可发生在腹腔脏器内[4]。
海绵状血管瘤多表现为质地柔软的肿块,部位表浅时,局部皮肤常略呈蓝色或浅紫色,有时甚至隐约可见迂曲扩张的血管,压迫肿块可见其略有缩小,放松后恢复。
二维声像图通常表现为混合回声团块,内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晰,团块内可见多条迂曲扩张的管状结构,部分管状结构内可见血栓所形成的低回声或者血栓机化形成的强回声伴声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管状结构内显示颜色暗淡的红蓝相间的血流信号或因流速缓慢而无明显血流显示,且探头加压时彩色血流主要为蓝色,放松后彩色血流主要为红色,即探头加压实验阳性[3-5]。
本组研究中多数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可能因血流速度缓慢所致,而加压放松探头后管状结构内血流信号可以显示,在部分可显示血流信号的病变内,测得的频谱多以较低速的静脉血流频谱为主,小部分则可测得由病变灌注血管所致的少量动脉血流频谱,挤压放松探头后血流信号均较前增多。
另外海绵状血管瘤还应与蔓状血管瘤相鉴别[6,7],蔓状血管瘤也称为先天性动静脉畸形、高流量血管畸形,内呈较丰富的红蓝相间的彩色血流,颜色明亮,动静脉瘘部位的血流呈多色镶嵌样,无需加压即可显示,由此二者可以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具有优良的软组织分辨力[8],有助于识别病变病理组织学的改变,但其对钙化灶不敏感,且价格昂贵,儿童的配合性差。
临床上也可以通过造影、穿刺等方法进行判断,但创伤性较大,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简便快捷、无创伤、可重复性强,检出率高,并且能够准确定位病变的部位,清楚显示其大小、边界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可以准确区分动、静脉血流性质以及测得动静脉血流速度和阻力系数,并可对病变内血栓机化形成的强回声静脉石做出准确的评价。
综上所述,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Mulliken JB,Gloowacki J. Hemangiomas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endothelial characteristiccs. Plast Reconstr Surg,1982,69(3):412-420.
[2] 郑家伟.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40(3):185-186.
[3] 牛卫东,李洪福,门光明.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诊断研究.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9):1358-1360.
[4]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6.
[5] 陈依敏,张武.周围海绵状血管瘤的彩色超声表现.超声医学杂志,1997,13(8):33-34.
[6] 陆继强,吕静云.彩色高频超声对常见浅表软组织肿块的诊断分析.黑龙江医药,2010,23(6):1016-1018.
[7] 李杰,郭启勇,潘诗农,等. MR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软组织海绵状、蔓状血管瘤.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8):1538-1541.
[8] SteinWexler R. MR imaging of soft tissue masses in children. Magn Reson Imaging Clin N Am ,2009,17(3):489-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