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粉碎粒度对生长育肥猪的影响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832023年40卷第6期 SWINE INDUSTRY SCIENCE 猪业科学营养与饲料NUTRITION AND FEED不同粒度的颗粒饲料对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张清楠 1,蔡锋隆 2,张 伟 1,洪 亮 1,杨 华 1,蒲 蕾 1,张建斌 1 * (1.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天津市农业动物繁育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0;2.天津市广源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天津 301824)饲料粉碎在饲料工业中处于重要的一环,饲喂颗粒饲料可以在促进动物消化的同时提升其生产性能。
本文从饲料粉碎粒度对不同动物的生长性能方面进行阐述,最大程度发挥饲料的营养价值,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在实际生产中不断改进颗粒饲料制备工艺,寻找最适宜的粉碎粒度大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饲料质量对于畜产品的成功生产起着关键作用。
饲料营养直接影响动物生理机能和生理状态,最大程度地发挥饲料营养价值对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饲料加工和动物营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人们在配制日粮配方时常选择增加一种新的饲料原料或者更换日粮配方,以改善畜禽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
但是研究发现,在相同饲粮配方下,不同饲料粉碎粒度也能对畜禽增重和肠道健康产生不同影响,在不改变日粮配比和添加剂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21ZYCGSN00510);天津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ITTPRS2021006);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20JCQNJC00650);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2018KJ188);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科技援青合作专项(2021-QY -204)作者简介:张清楠,女,硕士,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E-mail :178*****************通信作者:张建斌,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 :**************;蒲蕾,讲师,硕士生导师。
造成颗粒饲料含粉率高的原因颗粒饲料含粉率是指颗粒饲料样品所含粉料(14目,即2.0mm筛下物)质量占其总质量的百分比,反映了饲料制粒后粉料的重量。
含粉率不仅对饲料的感官质量和加工能耗控制有着较大的影响,还对动物的摄食有着很大的影响。
1.含粉率高对畜禽生长性能的影响——含粉过高将导致饲料的浪费, 料重比增加,并会增加动物发生呼吸道疾病的概率。
图1 颗粒料同粉料以及颗粒料+不同比例粉料对猪群料肉比的影响2.造成颗粒饲料粉化率高的原因2.1 原料的物理特性原料的容重小于0.33t/m3为轻质原料,而大于0.4t/m3为重质原料。
轻质原料制粒时产能降低,电耗较高,含粉率偏高;重质原料制粒效果比较好,粒度较硬,含粉少。
饲料原料的粒度可分为粗粒、中粒、细粒。
中、细粒有较好的制粒能力,提高制粒产量和质量,降低能耗,延长压模寿命,因为表面积充分接触蒸汽,有利于互相黏结,从而降低含粉率。
粗粒夹杂在颗粒饲料中,容易使颗粒开裂,颗粒饲料不易成型,从而使含粉率升高。
图2饲料原料有关制粒性能的物理特性2.2饲料配方养分组成✓水分:13~14%,过高过低都会使含粉率增加。
✓粗脂肪:<5%,过高不利于颗粒成型,含粉率增加。
✓粗蛋白:容重大,受热后易变性,其可塑性与黏结性增大,破碎时产生的细粉较少,有利于制粒产量的提高, 但原料的蛋白质大于25%时制粒比较困难,难出粒。
当调质温度大于75℃时,颗粒会因蛋白质变性而产生褐点。
✓粗纤维:粗纤维不易制粒,但可以增加颗粒硬度,减少粉化率。
✓淀粉:较高的温度和蒸汽调质时,可促进淀粉的糊化,制粒时可起润滑作用,提高制粒产量,同时颗粒冷却后黏结性好,含粉率低,但需注意的是烘干玉米等原料中天然淀粉在制粒前就已被糊化,对控制含粉率无益。
粉质玉米淀粉含量高容易糊化,可以降低饲料硬度,但在育肥后期大量使用粉质玉米会使含粉率增加。
2.3 工艺设备因素✓调质工艺:影响调制效果的因素有调质温度,调质时间,调质水分等。
生产指导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11,2023降低畜禽养殖场氮排放的营养调控措施袁正才,舒 燕仪陇县农业农村局,四川仪陇637000摘 要 近年来,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我国畜禽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如何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现代畜牧业急需解决的难题。
畜牧养殖业中氮和磷的过量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降低动物对氮的摄入量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等方式能显著降低氮排放量,减少氮污染。
综述了目前关于降低畜禽养殖场中氮排放营养学措施的研究成果,为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氮排放;低蛋白日粮;饲料利用率;环境污染doi:10.19567/j.cnki.1008 0414.2023.11.011 引言在畜禽养殖业中,粪便中氮、磷过量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减少畜禽粪便中氮、磷过量排放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的重要措施。
动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蛋白质,但动物需要的并不是蛋白质本身,而是需要有一定量平衡的必需氨基酸(essentialami noacid,EAA)和足够供给合成非必需氨基酸(nones sentialaminoacid,NEAA)的氨基氮。
植物源性饲料中的蛋白质质量差,氨基酸不平衡,造成氮大量流失,严重污染环境。
如何控制氮排放已成为畜禽养殖场解决排泄物氮磷超标污染环境的重点问题。
动物对氮(蛋白质)的摄取量、动物对进食氮的利用效率和内源氮的排出量是影响养殖场中氮排出量的关键因素,其中,内源氮的排出量几乎不能人为干预。
因此,为了减少氮的排出量,必须降低动物对氮的摄入量,同时提高动物对摄入氮的利用效率。
降低动物对氮的摄入量1.1 降低蛋白质浓度研究表明,动物生长发育需要的是氨基酸而不是蛋白质本身,美国科学研究委员会(nationalnesearchcouncil,NRC)也更加强调动物对氨基酸的需要,而弱化了动物对蛋白质水平的要求。
当根据动物生长、发育和维持的需要,为饲养动物提供一定量平衡的氨基酸时,可有效降低日粮中蛋白质总量,提高氨基酸利用率,减少氮排放。
不同饲料配方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消费量也不断增加,而猪肉作为重要的肉类来源之一,其养殖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猪的生长性能直接关系到肉类的产量和品质,而饲料作为猪的主要营养来源,其配方对猪的生长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不同饲料配方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进行探讨,为猪的科学饲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同饲料配方对生长猪生长性能的影响1. 不同种类饲料对生长性能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饲料对猪的生长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猪的主要饲料包括精料、玉米、大豆粕等,而这些饲料的不同比例和质量对猪的生长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
过多的精料会使猪的生长速度变慢,增加脂肪堆积;而过多的玉米可能导致猪的发育不良,影响肉质的品质。
2. 营养成分对生长性能的影响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直接影响着猪的生长性能。
蛋白质是猪的重要营养来源之一,而过低的蛋白质含量会限制猪的生长速度;反之,过高的蛋白质含量又可能导致肉质的变硬,影响品质。
饲料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也对猪的生长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添加剂对生长性能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添加剂对猪的生长性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酵素的添加可以帮助猪消化吸收,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抗生素的添加可以预防疾病,促进猪的健康生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添加剂的使用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避免滥用导致副作用。
结论饲料是猪的主要营养来源,不同的饲料配方对猪的生长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饲料配方可以促进猪的生长,提高肉质品质;而不合理的饲料配方则可能导致猪的生长受限,影响养殖效益。
养殖户在制定饲料配方时应该根据猪的生长特点和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搭配,以提高猪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
也应该加强对饲料配方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提高饲料配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我国猪的养殖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育肥猪均匀度差的影响及其提高措施育肥猪的均匀度是指猪群中个体生长发育的均匀程度,是衡量养猪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猪群的均匀度越高,生产效益也就越高。
现实情况下,很多猪场都存在着育肥猪均匀度低的问题。
那么,育肥猪均匀度差的影响有哪些?又有哪些提高措施呢?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影响育肥猪均匀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1. 饲养管理不当:饲养管理是影响猪群均匀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饲养管理不当可能导致猪群生长发育不均匀,比如饲料投喂不均匀、饮水不便、卫生环境差等,都会对猪群的均匀度造成不良影响。
2. 饲料质量不佳:饲料是猪群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源,饲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猪群的健康状况和生长发育情况。
如果饲料质量不佳,猪群中部分猪的生长速度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均匀度下降。
3. 疾病影响:猪群中的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防治,会导致部分猪的生长发育受阻,从而影响整个猪群的均匀度。
4. 遗传因素:部分猪的生长能力可能本身就不如其他猪,这与猪的遗传因素有关。
如果这些猪得不到针对性的管理和照顾,就会影响整个猪群的均匀度。
而针对育肥猪均匀度差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猪群的均匀度:1. 合理饲养管理:严格按照科学的饲养管理规程进行管理,包括定时投喂饲料、清洁饮水、合理的光照和通风、保持卫生等,确保每头猪都能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
2. 优质饲料供给:选择优质的饲料供应商,确保猪群获得充分的营养,促进猪群生长发育。
3. 预防疾病:加强疫病防控工作,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疾病早期防治,确保猪群的健康状态。
4. 种猪选育和培育:选择高产种猪进行配种,培育出生长能力强、健康状况良好的育肥猪。
5. 定期检查:定期对猪群进行体重测定和生长情况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采取措施加快落后猪的生长速度,提高整个猪群的均匀度。
育肥猪均匀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养猪生产的效益。
要想提高育肥猪均匀度,就需要全面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料质量,加强疫病防控,选择优质种猪,定期检查等多方面的措施。
青绿饲料,目前主要日粮为玉米—豆粕型,玉米豆粕价格的上涨导致饲料成本的增加,制约养猪效益的提高。
鉴于此,本试验拟研究高比例添加全株青贮玉米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养殖效益的影响,探索利用全株青贮玉米代替大部分精料饲喂生猪,提高生猪的健康水平和养猪效益,以期为解决青绿饲料缺乏的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
全株青贮玉米:收割腊乳熟期的玉米,留茬25厘米,铡短至0.5~1厘米,装窖压实,窖上密封,厌氧保存1个月后开窖取用。
营养成分见表1。
全株青贮玉米饲喂育肥猪效果试验研究文│张静(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任锦帅 孙国虎 张明良 王芳彬(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2.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试验于2020年5月12日至9月11日在甘肃省农牧业良种场进行,选择日龄、体重(23.51±4.43千克)相近的生长猪(杜长大)60头,随机选择20头作为对照组、40头作为试验组,分三个群(对照组一个群,试验组两个群)饲养,每群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
预试期7天,正试期113天,试验组饲喂添加全株青贮玉米的日粮,不同的生长阶段按不同比例添加全株青贮玉米,根据采食和生长情况逐步提高添加比例,配方和添加比例见表2,对照组饲喂不含全株青贮玉米的全价商品饲料日粮(营养成分见表3),试验期间自由采食、饮水,每天记录添全株青贮玉米是一种高生物学产量的青绿发酵饲料,具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纤维优质和维生素含量高、贮存时间长等优点,近年在草食畜牧业中被大量使用,对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牲畜的生产性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生猪养殖中很少使用。
我国是全球养猪和猪肉消费大国,以青绿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是我国传统养猪业中的一种重要饲养方式。
青绿饲料和适量的优质纤维能够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增强健康水平、维持猪肠道的微生态平衡,调节肠道的营养吸收、增强免疫功能。
但青绿饲料的缺乏和供应的季节性影响使得我国养猪业难以大面积使用科技与推广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37☆2021年第9期加的饲料数量,清扫试验组未吃完的剩余饲料称重记录,试验开始时空腹称量试验猪重,其后每月相同时间空腹称重。
不宜多喂母猪的饲料
1.粉渣。
粉渣是豌豆、红小豆或土豆等原料粉或粉条的副产品,
不含粗蛋白质和淀粉很少,质量差。
用粉渣大量饲喂,常引起母猪消瘦、下奶少、还容易引起母猪拉稀。
长期饲喂会使母猪产死胎和畸形
仔猪,所产的仔猪发育不良,易患皮肤病。
因此,粉渣不宜用来喂肥猪,如少量饲喂,也必须搭配蛋白质饲料、青饲料及钙质等。
2.
酒糟。
黑芝麻虽含蛋白质和粗脂肪等,但缺乏胡萝卜素、维生素D和
钙质,又含有一定浓度的酒精成分,因此,不适宜大量喂产子母猪和
哺乳母猪,否则易引致孕猪发生流产,或产死胎、弱仔。
3.玉米、高粱。
长期大量以玉米、高粱为主饲喂母猪,会引起绵羊受胎率降低,产死胎、弱仔,甚至产出无毛仔猪。
因此,以玉米、高粱为基础日粮时,应搭配各种青饲料、野生优质干草粉、鱼粉等含核黄素较多的饲料。
冬春季青饲料缺乏,可把玉米、豆饼等饲料发酵后喂母猪。
另外
亦须改熟喂为生干料喂,同时应在日晨粮中适量搭配苜蓿草粉、花生饼、糠麸等符合要求泛酸较多的饲料。
4.碳水化合物。
市场需求
碳水化合物过多,母猪沉积大量体脂,使其过肥、性欲低、不易发情、屡配不孕,易发生难产、产制死胎及产仔少等。
试验证明,母猪代谢
能每日从25.1兆焦升高到29.3兆焦,产仔数会减少1.9头。
5.
糖渣。
糖渣是制糖业的副产品,具有甜味,含糖、淀粉和蛋白质。
可
用来喂生长猪。
但怀孕家犬不能喂糖渣,因糖渣中含有55%的钾盐,对猪的胃肠黏膜有更弱较弱剌激性,泻性很强,易引起拉稀。
畜禽饲料的最佳粉碎粒度营养代谢疾病是营养紊乱和代谢紊乱疾病的总称。
前者是因动物所需的某些营养物质的量供给不足或缺乏,或因某些营养物质过量而干扰了另一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引起的疾病。
后者是因体内一个或多个代谢过程异常改变,导致了内环境紊乱引起的疾病。
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病原因有三种:①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日粮不足或日粮中缺乏某种营养物质。
②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不良,不能充分利用。
③营养物质转化需求过多。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第一种原因,而且针对日粮中主要饲料玉米、豆粕的粉碎粒度展开讨论。
饲料加工与动物营养有着密切关系,优质的产品需要科学的配方设计与加工制造共同实现。
合适的粉碎粒度对饲料营养价值、养殖户效益、饲料产品市场占有率与代谢疾病预防等均有较大影响。
笔者在江苏省启东市、海门市调查12个种鸡场、11个蛋鸡场、8个肉鸡场以及5个猪场,种鸡与蛋鸡的主要饲料玉米的几何平均粒度为3.5毫米,最粗的达到5.2毫米,肉鸡场的玉米几何平均粒度为3.1毫米,中大猪的玉米几何平均粒度为1.3毫米,均大大超过理想的粉碎粒度。
此类情况在该地区十分普遍,严重地影响畜禽生产性能,有的导致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生。
启东、海门部分养鸡户曾用预混料配制全价饲料饲喂肉鸡,因玉米颗粒过大而导致部分肉鸡背部羽毛生长不齐、两腿无力、喙趾软而弯曲等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生,增加了不合格商品鸡的比例。
其原因是:①人为提供了鸡只“先吃粗料习性”的条件。
②由于粒度过大,导致消化不充分,营养有效吸收率降低。
③理论上达到的营养,不知不觉地流失,一般不会被畜主所重视。
启东市永和镇一肉种鸡场,使用了过粗的玉米,人为提供了鸡只“先吃粗料习性”的条件,导致某些鸡只氨基酸、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发生大批啄毛、啄肛致伤事故,特别是食量大、生长快的鸡。
后来改进了饲料原料的粉碎粒度,很快解决了问题。
饲料的最适宜粉碎粒度是指饲养的动物对饲料具有最大利用率、最佳生产性能且不影响动物健康、经济上合算的几何平均粒度。
关于粉碎工艺对饲料加工、营养价值以及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分析作者:高玲玲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32期[摘要]随着动物营养科学与饲料加工科学的发展,两者逐渐呈现互相渗透的趋势,所以,只有将营养科学与加工科学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利用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饲料加工工艺中的粉碎工艺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影响后续的饲料加工工序、饲料的营养价值以及动物的生产性能。
本文分析了粉碎工艺对饲料加工,营养价值的影响,并以家禽、猪和反刍动物为例,分析了粉碎工艺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粉碎工艺;饲料加工;营养价值;动物生产性能中图分类号:TH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2-0000-01前言饲料生产的工序包括原料接收、清理、粉碎、配料、混合、成形、计量打包这7个方面。
一般饲料生产中需要粉碎的原料占饲料配方的比例为50%-80%,粉碎工序的耗电量占饲料生产车间总耗电量的30%-70%。
饲料经过粉碎后不仅可以增加表面积,进而提高饲料的消化率,还可以使配方中的各种养分进行均匀混合,提高饲料的调质和制粒效果。
1 粉碎工艺对饲料加工的影响1.1 对饲料加工成本的影响1.1.1 粒度饲料的粉碎粒度是指饲料经过加工后成品物料的颗粒大小,一般用筛上残留物百分数法、算术平均粒径法、锤片粉碎机筛片筛孔直径法、几何平均粒度或者对数正态几何标准差法等方法来计算。
一些实验结果表明,控制饲料粉碎粒度应该控制饲料的几何平均粒径,这样才能保证粒度的差异性不是很大。
一般来说,饲料粉碎的越细,表面积就增加的越多,就越有利于消化酶的消化。
但是,在实际的生产中如果过度的追求饲料粉碎的粒度,会增加饲料的加工成本。
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畜禽的生理特点,将饲料的粉碎力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而在保证饲料利用率的基础上,增加生产的成本。
1.1.2 粉碎机的类型锤片粉碎机在实际的生产加工中容易出现排料不畅或者粉碎粒度均匀性较差的现象,而且还容易造成粉碎粒度过细,增加总耗电量。
育肥猪采食下降原因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6年第4期原因一:与饲料的适口性有关1. 干湿问题:现在喂猪用料共有三种,即:干粉料、湿拌料和稀料,实验显示,湿料喂法采食量最好,稀料最差。
2. 粉碎粒度:玉米粒度要求在0.8~1.5 毫米为佳, 如果过粗,饲料的利用率下降, 造成浪费; 过细, 时间长有可能造成消化道溃疡, 不利于健康, 同时过细的料适口性也下降, 从而影响采食量。
3. 粗纤维的含量水平:如果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大于6%, 猪的采食量下降。
4. 盐分:正常生长育肥猪对盐的需求量在0.45%, 如果盐分从0.45% 下降到0.2%, 猪的采食量可下降20%, 增重也减少38%。
5. 甜味剂:猪的味觉非常发达, 它舌部的味蕾数为人类的三倍, 猪最喜食的是甜味, 如饲料中含有甜味剂时, 采食量上升。
原因二:与饲料气味变化有关猪的嗅觉异常发达, 所以对饲料气味的变化非常敏感, 以至影响采食。
1. 香味剂的变化:如乳香型、鱼腥型、香甜型之间的转换,或露于空气中的时间过长,使气味挥发变淡,都会影响其采食。
2. 饲料发霉变质:如饲料被霉菌污染,使饲料发霉产生霉变味,无论从气味还是适口性上都将使猪的采食量下降。
3. 饲料酸败:环境温度高或饲料存放时间长,饲料中的粗脂肪就会氧化酸败,出现我们通常所说的哈喇味,使其采食量下降。
4. 油脂种类的不同:如饲料中添加豆油、玉米油等,气味都不一样,如果发生变化,会影响采食量。
5. 其它原料的特殊气味对饲料的影响:如鱼粉含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等。
原因三:与某些饲料成分有关1. 氨基酸方面:饲料中氨基酸不足或不平衡,对猪的采食量影响较大。
试验证明,猪的采食量随饲料中赖氨酸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到一定程度后采食量有下降的趋势。
2. 矿物质方面:饲料中锌、磷的缺乏及钙、锰、碘和铁的过量,都会造成猪的食欲不好。
3. 维生素方面: VB1、VB2、VB12 和烟酸、泛酸的缺乏都会使仔猪采食量下降,如VB1 不足,会对猪体内三羧酸循环造成影响,使丙酸在体内大量蓄积,而损害消化道系统,影响食欲。
各种饲料对粉碎粒度的要求对于不同的饲养对象、不同的饲养阶段,有不同的粒度要求,而这种要求差异较大。
在饲料加工过程中,首先要满足动物对粒度的基本要求,此外再考虑其它指标。
1、猪饲料的适宜粉碎粒度1)仔猪饲料粉碎粒度:各项研究结果表明,仔猪饲料中谷物原料的粉碎粒度以300~500为最佳。
其中,断奶仔猪在断奶后0~14天,以300为宜。
断奶后15天以后以500为宜。
2)育肥猪饲料的粉碎粒度:饲料试验表明,谷物粒度减小会改善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但小粒度时,出现猪胃肠损伤和角质化现象。
试验表明,生长育肥猪的适宜粉碎粒度在600~500。
采用粒度小的饲料进行制粒后的饲喂育肥猪,粪内的干物质减少27%。
3)母猪饲料的粉碎粒度,适宜的粉碎粒度同样可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和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减少母猪粪便的排出量,大量试验表明母猪饲料的粉碎粒度以400~500最适宜。
2、鸡饲料粉碎粒度要求通过大量综合研究结果,鸡采食小粒度饲料的增重显著高于采食大粒度。
肉鸡饲料中谷物的粉碎粒度在700~900为宜。
产蛋鸡对饲料的粉碎度反应不敏感,一般控制在1000为宜。
3、鱼虾饲料对粉碎粒度的要求NRC(1993)的鱼类营养需要标准中推荐鱼配合饲料的粒度应小于等于0.5mm。
一般鱼用配合饲料的原料的粉碎要求全部通过40目筛(0.425mm筛孔),60目筛(0.250mm筛孔)筛上物不大于20%。
鱼饲料的对数几何平均粒径应在200以下。
我国水产标准(SC2002-94)对中国对虾配合饲料粉碎粒度要求是全部通过40目筛(0.425mm筛孔),60目筛(0.250mm筛孔)筛上物不大于20%,其粒径在200以下。
鳗鱼、甲鱼饲料要求粉碎的要求很细,一般仔鳗和稚鳖要求98%的过100目筛,平均粒径小于100;成鳗和成鳖饲料,一般控制98%的过80目筛,粒径控制在150以下。
如何调控颗粒饲料的颗粒硬度随着人们对饲料工业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和生产厂家在提高原料质量和优化配方的同时,把饲料加工工艺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
颗粒饲料的颗粒硬度是颗粒饲料外观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一些猪场的饲养过程中还发现,颗粒饲料的颗粒硬度对畜禽生产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调控颗粒饲料的颗粒硬度,是一些生产厂家和科研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纵观颗粒饲料加工工艺的全过程,除饲料配方外,影响颗粒饲料的颗粒硬度的加工工艺有:原料的粉碎工艺;原料的膨化和膨胀工艺;原料的混合、加水、喷油工艺;蒸汽预调质工艺;制粒过程中的模具的选择;后熟化、后喷涂工艺;干燥冷却工艺。
1 粉碎工艺对颗粒硬度的影响粉碎工艺中对颗粒硬度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原料的粉碎粒度。
一般来说,原料粉碎粒度越细,在调质过程中淀粉越容易糊化,在颗粒料中的粘结作用越强,颗粒越不容易破碎,硬度越大,在实际生产中,根据不同的动物的生产性能和环模孔径的大小,粉碎粒度要求作适当的调整,鸡鸭料要求粒度粗一些,粉碎的平均粒径在800~900μm,乳猪料要求细一些,粉碎的平均粒径在400~500μm,育肥猪料粉碎的平均粒径在600~700μm,鱼料和特种水产料粉碎的粒径要求更细一些,一般在250μm以下。
在禽用饲料中一般要求颗粒饲料的颗粒硬度要大,粉化率要低,减少饲料的浪费。
要提高禽用颗粒饲料的颗粒硬度,可以通过调控原料粉碎粒度的粗、中、细比例来达到提高颗粒硬度的目的。
粗颗粒指粒径在900μm以上的要求不超过15%,中颗粒是指粒径在700μm左右的为35%左右,细颗粒指粒径在500μm以下的,要求超过50%。
其中要求粒径小于250μm细粉不少于25%。
这部分细粉中的淀粉在调质时能够充分糊化,在制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粘结作用,将粗、中、细粒径的颗粒粘结在一起成为大颗粒,提高颗粒的硬度和降低产品粉化率。
在猪料生产中一般要求颗粒的硬度要适中,太硬会降低产品的适口性和生产性能,太脆会提高产品粉化率,降低生产性能,增加浪费。
育肥猪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及饲养管理育肥猪是指经过特殊饲养和管理的猪,旨在尽快增加体重和肌肉,以迅速达到出售或屠宰的适宜体重。
育肥猪具有一系列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和饲养管理方法,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生理特点:1. 生长快速:育肥猪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通常在出生后的6-8个月内就可以达到适宜屠宰体重。
2. 食欲旺盛:育肥猪的食欲非常旺盛,每天能够摄食相当于体重2%-3%的饲料。
3. 膘肥体壮:育肥猪的体型较大,肌肉发达,脂肪较多,肉质紧实,适宜用于屠宰和肉品加工。
4. 耐受力强:育肥猪的耐受力较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饲养方式,适应性广泛。
二、营养需要:1. 蛋白质:育肥猪需要高含量的蛋白质,以满足其快速增长的需要。
常用的蛋白质饲料包括豆粕、鱼粉、玉米等。
2. 能量:育肥猪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支持其生长,常用的能量饲料有玉米、大豆粕、糯米等。
3. 维生素和矿物质:育肥猪需要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来保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和生长发育,包括维生素A、D、E、K以及钙、磷等。
三、饲养管理:1.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是育肥猪饲养的关键,需要根据猪的生长阶段调整饲料的配比和喂养量。
同时,定期清理饲槽和水槽,确保饲料的清洁和新鲜。
2. 环境管理:育肥猪需要安静、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避免受到寒冷、潮湿和高温等不良环境的影响。
合理设计猪舍的布局和通风设施,保持猪舍的卫生。
3. 疾病防控: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保持猪只的健康状况。
同时,对不适或疾病症状的猪只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4. 生长监测:定期对育肥猪的体重和体况进行监测,及时调整饲料配比和管理措施,以确保其良好的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育肥猪具有生长快速、食欲旺盛、膘肥体壮和耐受力强的生理特点。
其营养需要包括高蛋白质、高能量、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饲养管理方面,要注意饲料管理、环境管理、疾病防控和生长监测等。
只有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才能确保育肥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母猪料玉米粉碎粒度标准
母猪料玉米粉碎粒度的标准是根据不同猪的生长阶段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母猪料玉米粉碎粒度标准如下:
1. 仔猪阶段:母猪料的玉米粉碎粒度通常在400-600微米之间。
2. 生长猪阶段:母猪料的玉米粉碎粒度通常在600-800微米之间。
3. 产后恢复期:母猪料的玉米粉碎粒度通常在800-1000微米
之间。
以上仅为粗略的标准,具体的母猪料玉米粉碎粒度标准还需根据猪的品种、生产性能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进行确定。
不同的玉米粉碎粒度可以影响母猪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和生产性能,所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标准。
影响生猪采食量的因素和提高措施作者:郭建兵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4期郭建兵(山西省临汾市畜禽繁育改良工作站,山西临汾041000)摘要:采食量是保证生猪发挥生产性能的关键因素,影响了增重和饲料的利用率。
生产中,猪的采食量一般都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给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带来不好的影响。
影响生猪采食量的因素有环境饲料方面。
养殖场需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生猪的采食量。
关键词:生猪;采食量;环境;饲料;适口性;消化率中图分类号:S8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4-0074-01收稿日期:2016-02-01作者简介:郭建兵(1972-),男,山西汾西人,本科,高级畜牧师,主要研究方向:畜禽育种、繁殖。
1影响生猪采食量的因素温度对生猪的采食量影响最明显,猪生活的最适温度为12~23℃,高于此范围采食量会减少,低于此范围采食量则增加,肥猪在温度超过23℃时,每超过1℃,采食量则下降60~100g,当低于12℃时,每下降1℃,采食量则上升20g。
在低温环境下,虽然采食量增加,但是饲料的转化率却降低,猪的平均日增重也减少,因为在低温环境下,生猪为了抵御寒冷,会消耗大量的热量,所以采食量有所提高,而增加的这一部分采食量并不用于体重的增加;湿度对采食量的影响是伴随着温度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会加强猪群的应激,使猪群采食量下降,平均的日增重也会下降,而低温高湿的环境下,猪体的散热增加,会使猪生长发育缓慢,增重缓慢;另外,饲养密度过大,加大了猪群咬斗的机会,还会使舍内的空气质量变差,栏舍内的卫生条件差,这都会使采食量下降。
适口性是饲料滋味、质地特性的总和,饲料的适口性是通过影响其食欲来影响采食量的。
在猪料的类型方面,同样的饲料,经过干料、湿拌料与稀料这三种不同的拌喂法比较,采食量最差的是稀料,采食量最高的是湿拌料;饲料的粉碎度对采食量也有影响,如玉米粒度,如果过粗会使饲料的利用率降,造成浪费,过细则会影响适口性,不但会影响采食量,长期食用还会造成消化道溃疡,对健康不利;当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过高时也会使猪的采食量下降;生长育肥猪对盐的需求量为0.45%,如果盐分下降到0.2%,猪的采食量会相应的下降20%,增重也会减少38%;猪喜甜食,当饲料中含有甜味剂时,往往会增加猪的采食量,但是饲料的甜度并不是越甜越好,过甜可能影响饲料的适口性。
玉米粉碎粒度对生长育肥猪的影响情况:
试验猪:用160头平均起始体重55公斤的育肥猪,饲养至115公斤屠宰体重来测定日粮形式、粉料对颗粒料和粒子细度对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试验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见下表)玉米粉碎至1000、800、600、400
配制成每公斤含0.65%赖氨酸,0.65%钙,0.55%磷和3440卡消化能。
动物生产性能:
无论饲喂粉料或颗粒料,平均日增重均未受到粒子细度影响。
但饲喂细粉碎和颗粒料时,采食量分别下降了3%和9%。
这使谷物粒子细度从1000降至400微米时,粉料和颗粒日粮的饲料效率分别提高了5%和10%。
营养物质消化率:
当玉米粒子细度从1000降至400微米时,与粒子细度下降有联系的增重效率的改善完全与饲料消化率的提高相关。
减低粒子细度提高了粉料的干物质、氮和总能消化率分别达6.1、9.5、8.4%;提高了颗粒料的相应消化率分别达3.8、5.9和5.0% 。
因此,当采食量因细粉碎下降时,该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了,结果使玉米粒子细度每下降100微米,动物的增重效率提高1.3%。
将本实验所得数据与其它几个实验数据比较时,作者提出了一种“粗略的估值”,即玉米粒子细度在1200和400微米之间时,每下降100微米细度,对生长和育肥猪的饲料转化率将产生1.0至1.5%的改善。
胃形态学:
细粉碎和颗粒化确实能增加胃食管区的角质化和溃疡。
当粒子细度从1000降至400微米时,这两项参数均呈现提高(P<0.001)。
但作者提出这两项参数提高的重要性尚存疑问,因为在动物的生长性能或健康上并没有什么变化。
这些
现象同时又指出,不能排斥这样一种可能性,即细粉碎的玉米可能引发了胃溃疡的遗传先质。
但是,确实有这样一个问题,细粉碎日粮(例如600至400微米)会不会引起全群猪的严重胃溃疡。
制粒:
与粉料相比,制成颗粒的日粮可提高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消化率分别达5%和7%。
由于采食颗粒料的猪平均日采食量略有下降,因此生产性能的改善应归咎于干物质,氮和能量的消化率的提高(颗粒料对粉料分别提高了5.3、8.1和7.6%)而这些营养物质摄入的增加。
以往的说法是使用颗粒料后生产性能的改善归因于饲料浪费的下降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提高。
在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实验中,把值得考虑的注意力放在合适的食槽的调节器上,以使粉料和颗粒料的浪费均降至最低限度。
结果颗粒料的采食量相似与粉料而营养物质消化率较高,因此增重速率和效率的改善实是由于颗粒饲料营养价值的提高而不是饲料浪费的减少。
年幼猪饲喂颗粒料很普遍,对所有年龄猪来说,饲喂颗粒料可能都是有益的。
制粒的潜在的物理有点包括降低了混合饲料的分离性,提高了饲料密度,减少了灰尘和方便了搬运。
此外正如本文实验结果中提到的,颗粒化提高了饲料效率和平均日增重,但是,虽然某些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制粒能改善平均日增重,但结果并非总是一致的,而通过制粒提高增重的可能原因尚未很好定论。
另一方面,因制粒带来的饲料效率的改善时一致。
在育肥猪试验中,玉米是用锤磨粉碎的。
当粒子细度从1000降至600微米时,粉碎每吨谷物所需电能从2.7千瓦小时略增至3.8千瓦小时,(见图4)。
但是将粒子细度从600降至400微米所需之电能是将玉米粉碎至600微米所需之电能的二倍以上(8.1对3.8千瓦小时/吨)。
平均粒子细度从1000降至600微米时产量也有轻度下降,当粉碎至400微米时则明显下降。
资料明显显示,当玉米粉碎成较细粒子时电能消耗增加了而产量则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