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粒度对猪生产性能及胃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12.53 KB
- 文档页数:2
四大对策改善猪饲料适口性赛尔畜牧网2014-07-11 08:27:23动物通过采食以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满足自身维持、生长以及生产的需要,提高采食量可以更好地发挥动物的生产潜力,就猪来说,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肉量和肉品质。
但是,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猪的实际采食量要比品种决定的理想采食量低得多。
规模化养殖的前提无法改变,要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就要想办法增加猪的实际采食量,提高饲料利用率。
改善饲料适口性是直接而有效的办法,要让猪喜欢吃饲料,愿意并且主动吃料。
1饲料适口性与动物采食生理适口性是指饲料的香味、质地、滋味以及口感等的一种特性,是动物觅食、定位到最后采食等一整套动作和反应的依据,这类似于人类对美食的追求。
适口性反映了饲料被动物接受的程度,通过影响动物的食欲来改变采食量。
既然动物的采食量能够体现饲料的适口性,那么研究适口性对饲料利用的影响就必须先了解动物的采食生理。
动物采食是一套复杂的活动,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入和咀嚼吞咽等过程,并且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调节过程如下:动物消化道内食物排空—饥饿—神经传导刺激下丘脑外侧饿中枢—传出神经传导指令—采食—胃肠道充满食物—饱感—通过传入神经传导至下丘脑腹内侧饱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发出指令—停止采食。
当饲料适口性好时,猪的食欲性强,进而导致摄食量变大,提高饲料利用率。
而当饲料适口性差时,猪食欲也不好,就算饥饿时采食量也不大。
饲料因为适口性原因而导致猪不吃或吃得少,这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饲料利用率也就很低了。
2 影响适口性因素2.1风味差饲料的风味是评价饲料适口性的最基本和直观的因素。
饲料风味主要是指饲料的色泽、香气以及口味的特性。
配合饲料在加工过程中可能添加了诸如维生素、矿物质或药品类的添加剂,在发挥其营养和药用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的口感,即适口性差。
就猪饲料而言,很多小型饲料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使用口感不佳的农作物或食品工业的下脚料作为饲料原料,生产出来的饲料风味不好,不能从视觉、嗅觉、味觉上给猪以刺激,而猪主要依靠味觉及嗅觉进行觅食,风味不好、适口性不佳则直接导致猪体采食量不足,饲料利用率低,生产性能受影响。
如何调控颗粒饲料的颗粒硬度随着人们对饲料工业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和生产厂家在提高原料质量和优化配方的同时,把饲料加工工艺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
颗粒饲料的颗粒硬度是颗粒饲料外观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一些猪场的饲养过程中还发现,颗粒饲料的颗粒硬度对畜禽生产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调控颗粒饲料的颗粒硬度,是一些生产厂家和科研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纵观颗粒饲料加工工艺的全过程,除饲料配方外,影响颗粒饲料的颗粒硬度的加工工艺有:原料的粉碎工艺;原料的膨化和膨胀工艺;原料的混合、加水、喷油工艺;蒸汽预调质工艺;制粒过程中的模具的选择;后熟化、后喷涂工艺;干燥冷却工艺。
粉碎工艺对颗粒硬度的影响粉碎工艺对颗粒硬度的影响粉碎工艺对颗粒硬度的影响粉碎工艺对颗粒硬度的影响粉碎工艺中对颗粒硬度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原料的粉碎粒度。
一般来说,原料粉碎粒度越细,在调质过程中淀粉越容易糊化,在颗粒料中的粘结作用越强,颗粒越不容易破碎,硬度越大,在实际生产中,根据不同的动物的生产性能和环模孔径的大小,粉碎粒度要求作适当的调整,鸡鸭料要求粒度粗一些,粉碎的平均粒径在800~900μm,乳猪料要求细一些,粉碎的平均粒径在400~500μm,育肥猪料粉碎的平均粒径在600~700μm,鱼料和特种水产料粉碎的粒径要求更细一些,一般在250μm以下。
在禽用饲料中一般要求颗粒饲料的颗粒硬度要大,粉化率要低,减少饲料的浪费。
要提高禽用颗粒饲料的颗粒硬度,可以通过调控原料粉碎粒度的粗、中、细比例来达到提高颗粒硬度的目的。
粗颗粒指粒径在900μm以上的要求不超过15%,中颗粒是指粒径在700μm 左右的为35%左右,细颗粒指粒径在500μm以下的,要求超过50%。
其中要求粒径小于250μm细粉不少于25%。
这部分细粉中的淀粉在调质时能够充分糊化,在制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粘结作用,将粗、中、细粒径的颗粒粘结在一起成为大颗粒,提高颗粒的硬度和降低产品粉化率。
饲料粉碎粒度与均匀度1 饲料粉碎粒度与均匀度1.1 粉碎粒度据报道,断奶仔猪饲粮粒度由900μm减至500μm 时,饲粮加工成本的增加,小于饲料转化率提高所产生的补偿。
生长猪饲粮中玉米粉碎粒度在509~1026μm变化时,对猪的日增重无显着影响;但随粒径的减小,饲料转化率提高,使生产性能达最佳的粒径范围为509~645μm。
肥育猪饲粮中玉米粉碎粒度在400~1200μm 时,粒度每减小100μm,则饲料转化率提高1.3%。
玉米粉碎粒度从1200μm减至400μm时,泌乳母猪采食量与消化能进食量、饲粮干物质、能量与氮的消化率及仔猪的窝增重均随之提高,粪中干物质与氮的含量分别减少21%与31%。
组成简易饲粮中玉米粒度从1000μm降至500μm时,仔猪日增重显着提高,而组成复杂饲粮的猪日增重,受玉米粉碎粒度的影响较小。
仔猪断奶后0~14d与14~35d饲料粉碎的适宜粒度为300μm与500μm;生长肥育猪与母猪分别为500~600μm与400~600μm。
1.2 粉碎均匀度辊式粉碎机比锤片式粉碎机粉碎的均匀度高。
小麦用辊式粉碎机粉碎时的转化率与生长速度,均高于锤片式粉碎机。
玉米粉碎均匀度增加时,肥育猪生产性能未受影响,饲粮干物质、氮和总能的消化率趋于增加,粪中干物质排出量减少;玉米用辊式粉碎机粉碎,比锤片式粉碎机可提高饲粮中养分消化率,降低粪中干物质19%与氮的排出量12%。
2 饲粮混合均匀度据报道,当仔猪饲粮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从106.5%降至12.3%时,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32.5%与19.2%;而当肥育猪饲粮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从53.8%降至14.8%时,生产性能无明显改善。
因而饲粮混合均匀度对幼龄动物及采食非全价饲粮时的影响较大。
因此,仔猪饲粮混合均匀度的适宜变异系数为12%;肥育猪饲料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最低为15%。
3 制粒由于颗粒料较粉料有许多优势,因此在断奶仔猪生产中应用较广。
动物营养学报2016,28(9):2724-2732C hi ne s e J our nal of A ni m al N ut r i t i on d o i :10.3969/j .i ssn .1006-267x.2016.09.009玉米粉碎粒度对育肥猪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及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倪海球1 李军国1,2* 于纪宾1 于治芹1 王 昊1 商方方1(1.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100081;2.农业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摘 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同一配方下,玉米不同粉碎粒度对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和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选用1.5/2.0、2.0/2.0、2.0/2.5、2.5/2.5、2.5/3.0和3.0/3.0m m 孔径的筛片对玉米进行粉碎,分别得到几何平均粒径为303.91、346.08、356.81、358.51、373.29和387.70μm 的玉米原料,采用同一配方和相同的加工参数(其他原料粉碎筛片孔径2.0m m ,制粒调质温度80℃、模孔直径3.0m m 、长径比9∶1)加工成含不同粉碎粒度玉米的饲粮。
选取108头平均体重为(62.68±5.59)kg 的“杜×长×大”杂交猪,随机置于6个组(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公母各占1/2),分别饲喂含不同粉碎粒度玉米的饲粮,试验周期为8周。
结果表明:随着筛片孔径的增大,粉碎能耗从9.02kW ·h /t 降低到6.86kW ·h /t ,制粒能耗从19.06kW ·h /t 升高到22.30kW ·h /t ;粗蛋白质体外消化率随玉米粉碎粒度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2.5/2.5m m组最高,且显著高于1.5/2.0m m 组(P <0.05);颗粒硬度2.5/3.0、3.0/3.0m m 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随粉碎粒度的增加饲粮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降低,其中1.5/2.0和3.0/3.0m m 组分别为84.43%和80.62%,后者比前者降低了4.5%,且差异显著(P <0.05);随玉米粉碎粒度的增加饲粮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且1.5/2.0m m 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为86.14%,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 <0.05);各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2.5/2.5m m 组平均日采食量最高,但与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
粉碎的作用与方法知识点内容引入:粉碎是用机械的方法克服固体物料内聚力而使之破碎的一种操作。
饲料原料的粉碎是饲料加工过程中最主要的工序之一。
它是影响饲料质量、产量、电耗和加工成本的重要因素。
粉碎机动力配备占饲料厂总功率配备的1/3左右,微粉碎能耗所占比例更大。
因此合理选用先进的粉碎设备、设计最佳的工艺路线、正确使用粉碎设备,对饲料生产企业至关重要。
知识点内容重难点1.掌握粉碎的要求与方法2.掌握粉碎的工艺3.会根据畜禽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饲料粉碎方法知识点内容讲解:下4种(图5-8):1.击碎击碎是利用安装在粉碎室内高速旋转的工作部件(如锤片、齿爪等)对物料进行撞击,从而对物料进行破碎的一种方法。
利用这种方法粉碎物料的粉碎机有锤片式粉碎机和爪式粉碎机。
它的特点是生产效率高,适应性好,除含水量较高的饲料外,几乎所有的饲料均可粉碎,并且可以达到较细的产品粒度,产品粒度相对均匀,产生粉末少,在饲料粉碎中应用较多,但它的能耗较高。
2.磨碎磨碎是利用两个刻有齿槽的磨盘的尖硬表面对物料进行切削和摩擦,从而对物料进行破碎的一种方法。
利用两磨盘的正压力对物料进行压碎,并且由于两个磨盘有相对运动,所以对物料又有摩擦作用,在正压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对物料碎裂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合加工干燥而且不含油的物料,可根据需要将物料磨成各种粒度的产品,但产品含粉末较多,升温也较高。
这种方法在饲料加工中应用的越来越少。
3.压碎压碎是利用两个表面光滑的压轴,以相同的线速度相对转动,对物料进行挤压,从而将物料进行压碎的一种方法。
利用两压轴的压力压碎物料,对物料的粉碎不充分,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应用很少,主要用于对饲料进行压片,如压扁燕麦作为马的饲料。
4.锯切碎锯切碎是利用两个表面有齿而线速度不同的磨轴,对物料进行锯切从而碎裂的一种方法。
其中磨轴工作面上的齿有锐利的切削角,适合于制作面粉或粉碎谷物饲料,并且可获得各种不同粒度的产品,产生的粉末也较少,但这种方法不适宜用来粉碎含油或含水量大于18%的饲料,因为这时齿易堵塞,饲料发热。
畜禽饲料的最佳粉碎粒度营养代谢疾病是营养紊乱和代谢紊乱疾病的总称。
前者是因动物所需的某些营养物质的量供给不足或缺乏,或因某些营养物质过量而干扰了另一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引起的疾病。
后者是因体内一个或多个代谢过程异常改变,导致了内环境紊乱引起的疾病。
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病原因有三种:①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日粮不足或日粮中缺乏某种营养物质。
②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不良,不能充分利用。
③营养物质转化需求过多。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第一种原因,而且针对日粮中主要饲料玉米、豆粕的粉碎粒度展开讨论。
饲料加工与动物营养有着密切关系,优质的产品需要科学的配方设计与加工制造共同实现。
合适的粉碎粒度对饲料营养价值、养殖户效益、饲料产品市场占有率与代谢疾病预防等均有较大影响。
笔者在江苏省启东市、海门市调查12个种鸡场、11个蛋鸡场、8个肉鸡场以及5个猪场,种鸡与蛋鸡的主要饲料玉米的几何平均粒度为3.5毫米,最粗的达到5.2毫米,肉鸡场的玉米几何平均粒度为3.1毫米,中大猪的玉米几何平均粒度为1.3毫米,均大大超过理想的粉碎粒度。
此类情况在该地区十分普遍,严重地影响畜禽生产性能,有的导致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生。
启东、海门部分养鸡户曾用预混料配制全价饲料饲喂肉鸡,因玉米颗粒过大而导致部分肉鸡背部羽毛生长不齐、两腿无力、喙趾软而弯曲等营养代谢疾病的发生,增加了不合格商品鸡的比例。
其原因是:①人为提供了鸡只“先吃粗料习性”的条件。
②由于粒度过大,导致消化不充分,营养有效吸收率降低。
③理论上达到的营养,不知不觉地流失,一般不会被畜主所重视。
启东市永和镇一肉种鸡场,使用了过粗的玉米,人为提供了鸡只“先吃粗料习性”的条件,导致某些鸡只氨基酸、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发生大批啄毛、啄肛致伤事故,特别是食量大、生长快的鸡。
后来改进了饲料原料的粉碎粒度,很快解决了问题。
饲料的最适宜粉碎粒度是指饲养的动物对饲料具有最大利用率、最佳生产性能且不影响动物健康、经济上合算的几何平均粒度。
饲料粉碎技术粉碎是饲料加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同时也是饲料厂能耗较高的工序,占饲料厂能耗的30%以上。
粉碎作业涉及饲料加工成本(电耗、易损元件)、重量损耗(粉尘、水分)、饲料质量、操作环境的改善(粉尘、噪声)等诸多方面。
饲料粉碎技术对提高饲料生产效率、饲料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饲料粉碎粒度要根据畜禽消化生理特点、粉碎成本、后续加工工序和产品质量等要求来确定。
饲料粉碎粒度可由筛板开孔大小、对辊粉碎机的轧辊距或气流风速大小进行控制。
一、粉碎机的作用通过粉碎,对饲料营养价值和其他品质有较明显的贡献:①增加了动物肠道消化酶活性微生物,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动物粪便排泄、减少营养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②使得各种原料组分混合均匀;③可提高饲料调质效率和熟化程度,改善制粒和挤压膨化效果;④便于动物采食,减少饲料浪费,也便于储存、运输、氨化、青贮和发酵等加工;⑤粉碎可破坏颗粒结构,改善适口性,破坏杂草籽实。
二、粉碎机的类型粉碎机的类型不同,其内部结构和粉碎特点也不相同。
根据粉碎物料的粒度不同可分为普通粉碎机、微粉碎机、超微粉碎机;根据粉碎机的结构不同可分为锤片式、劲锤式、对辊式和虎爪式粉碎机。
1.普通锤片式粉碎机普通锤片式粉碎机在饲料工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图2-15)。
其粉碎原理是无支撑式的冲击粉碎,在粉碎过程中,锤片与物料的碰撞绝大部分为偏心冲击,使物料在粉碎室内发生旋转,会消耗一部分能量,这也是锤片粉碎机能耗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由于锤片式粉碎机的粉碎室结构和物料受高速锤片的冲击作用,物料在离心力作用下会贴着筛面形成圆周运动,产生环流层,大颗粒的物料在外层,小颗粒的物料在内层,粉碎达到粒度要求后小颗粒不能及时从筛孔正常排出,出现了物料与锤片的反复冲击,形成物料的过度粉碎,增加电损耗,同时水蒸气与细粉末会黏附于筛板上,筛孔堵塞更加严重,粉碎效率下降,尤其是在物料细粉碎时,环流对粉碎效率的影响更严重。
影响猪饲料适口性的因素及应对措施作者:邓敦吕荣创王慧来源:《湖南饲料》2017年第05期摘要:如何提高饲料利用率是养殖行业永远都在的问题。
猪通过嗅觉及味觉来觅食,饲料的适口性决定了猪采食量的高低,只有改善饲料适口性才能提高采食量,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
关键字:适口性:饲料变质;抗营养因子动物采食要经历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人和咀嚼吞咽等过程,并且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
动物的营养来源与生长需要都是通过采食获得的,只有提高采食量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动物的生产潜能,其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饲料的适口性。
适口性是指饲料的香味、质地、滋味以及口感等的一种特性,是动物觅食、定位到最后采食等一整套动作和反应的依据,这类似于人类对美食的追求。
适口性反映了饲料被动物接受的程度,饲料适口性好时,表现为食欲性强,进而导致摄食量变大,饲料利用率提高:而当饲料适口性差时,猪食欲下降。
即使处于饥饿状态采食量也不大。
饲料因为适口性原因而导致猪不吃或吃得少,这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饲料利用率也大大降低。
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是提高动物采食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影响饲料适口性的因素多种多样。
只有找准源头才能解决问题。
本文就影响适口性的因素及应对措施进行讨论。
1影响适口性的因素1.1饲料风味饲料风味是评价饲料适口性最基本、直观的因素。
饲料风味是指饲料的色泽、香味以及口味的特性,是食物进入口腔后使感觉器官。
包括味觉、嗅觉、痛觉及触觉等在大脑中留下的综合印象。
主要由味道和气味两部分组成。
而猪主要依靠味觉及嗅觉进行觅食。
由于猪有较多的味蕾。
其对味觉的感应能力要优于人类,当饲料风味不好、适口性不佳时会直接导致猪体采食量不足。
饲料利用率低,生产性能受影响。
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往往会添加不同的添加剂,如维生素、矿物质及药品类物质,这些添加剂虽然发挥了一定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同时也使饲料多了些不良气味和口感,导致适口性降低。
有些饲料厂为了节省成本。
使用品质不佳的农作物配置饲料,同样降低了饲料适口性。
饲料粉碎粒度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饲料粉碎粒度,了解饲料的加工质量并评估其适用性。
实验原理:饲料粉碎粒度是指饲料中颗粒的大小分布情况,通常使用筛网进行测定。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不同规格的筛网,将饲料样品通过筛网进行筛分,然后分别称量每个筛网中的饲料残留物的质量,最后计算出不同粒度的饲料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准备好所需的饲料样品、筛网和天平等实验设备。
2. 取一定量的饲料样品,将其放入最大孔径的筛网上,用手轻轻摇晃筛网,使饲料通过筛孔,筛下的饲料残留物称为上筛余量。
3. 将上筛余量称量,记录下质量。
4. 将上筛余量从筛网上倒入次大孔径的筛网上,重复步骤2和3,直到使用所有的筛网。
5. 将每个筛网上的饲料残留物质量加起来,得到总质量。
6. 根据每个筛网上的饲料残留物质量,计算出各个粒度的饲料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得到了不同粒度的饲料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例如,筛网孔径为1mm的饲料占总质量的20%,筛网孔径为0.5mm的饲料占总质量的30%等等。
实验讨论:通过对饲料粉碎粒度的测定,我们可以评估饲料的加工质量和适用性。
粉碎粒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和动物的生长发育。
因此,合理控制饲料粉碎粒度对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动物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测定饲料粉碎粒度,得到了不同粒度的饲料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评估饲料的加工质量和适用性,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动物生产性能。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 在实验过程中,饲料样品可能会发生飘散或堆积,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控制好饲料的投放量和筛网的摇晃力度。
2. 实验中所选用的筛网孔径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影响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使用多个筛网进行平均处理。
改进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饲料粉碎粒度的测定准确性,可以考虑以下改进方向:1. 使用更精密的筛网,以减小筛网孔径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