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探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探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促进其品德发展。
一、提问的基本原则1.渗透性原则。
提问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体验,使其易于理解和回答。
同时,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兼顾思考和知识运用。
2.系统性原则。
提问要有系统性,逐渐深入,从浅入深。
可以从认识问题、了解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层次提问,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
3.启发性原则。
提问要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
可以通过采用开放性、引导性、反问性等多种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决途径。
4.积极性原则。
提问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回答。
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和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愿。
二、提问的技巧1.开放性提问开放性提问是一种启发性的提问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思考,积极参与讨论。
例如。
“你觉得友谊是什么?”、“如何表达对家长的感激之情?”等。
这种提问方式适用于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考能力。
2.引导性提问引导性提问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提问方式,教师通过提问指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问题。
例如。
“你觉得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道德品质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别人对你好,你应该怎样回报呢?”等。
这种提问方式适用于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和深入思考问题。
3.反问性提问反问性提问是一种反复追问的提问方式,教师通过反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例如。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你觉得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吗?”等。
这种提问方式适用于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办法等。
4.命题性提问命题性提问是一种通过简单问题引出复杂问题的提问方式,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浅议思品课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思品课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不仅可以刺激学生思维和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学的深入和提高课堂效果。
以下是几条思品课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技巧:
1. 开放性问题:在提问时,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表达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
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深入思考,从多个角度出发去探讨问题,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 追问法:教师在提问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追问,从而找到学生的真实认知和思考角度。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创造性问题:创造性问题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在提问时巧妙地结合课程内容,提出一些有趣的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4. 定向提问:针对某个学生或某个小组的提问,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下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 情境化提问:将知识点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提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例如,在讲述爱国主义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于国家危难之际要采取怎样的行动等等。
6. 评价性问题: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时,可以提出一些评价性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所学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探析引言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课堂提问并非简单的问答形式,而是需要教师灵活运用不同的提问技巧。
本文将探析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常用的提问技巧,并分析其应用效果。
1. 直接提问法直接提问法是教育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提问方式。
教师通过向全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这种提问方式能够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
同时,直接提问法也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然而,直接提问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害羞或不自信而不敢回答问题,导致参与度不高。
其次,有些问题可能只有少数学生知道答案,其他学生则无法参与到回答中来。
2. 间接提问法间接提问法是一种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提问方式。
教师不直接向学生提问,而是通过提出情境或设立问题环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间接提问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由于问题是以情境或问题环境的形式出现,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接受度。
但是,间接提问法也有一些限制。
第一,教师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将问题以情境或问题环境的方式呈现,这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
第二,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不同,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回答,教师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掌控能力。
3. 进阶提问法进阶提问法是在直接提问法和间接提问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提问方式。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进阶提问法的特点是问题更具挑战性,需要学生运用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进行回答。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然而,进阶提问法的难度也更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问题的难度。
如果问题设置过难,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和回答;如果问题设置过易,可能无法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阐述“问”有源头活水来的课堂提问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要求课堂提问应该有一定的依据;另一方面是要求课堂提问应该更为灵活有效。
本文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了有效提问的探索。
1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内容拓展化思想品德课堂的提问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应该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更多方面的拓展,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生活化的内容新课程理念要求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生活体验。
教学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的情境才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1]。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享受健康网络交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在网络的交往实际情况,遇到的困惑等进行适当的提问。
提问内容应该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知道的网络交往危害事件,并根据这些实际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争论异常激烈,产生了许多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有的也许偏激,但很多却是对问题从纵深延展所产生的璀璨的思想光芒。
教师应该准确地抓住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将课堂的效果升华。
这样设计的原因就是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过多地说教,而是以生活现实来暗示学生网络不良交往的危害。
因为生活之中的事实案例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1.2 疑难点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的疑难点,而这些疑难点的内容就是进行有效提问的重点。
例如:八年级的教材之中《合作!竞争!》一课中,学生理解“在合作之中进行竞争”方面存在一定的疑问。
很多学生会认为如果两个同学之间存在竞争,那么如何还能进行合作呢?根据这个疑难点,教师要适当地提出问题“在竞争过程中出现了只有对手才能解决的问题,你会去询问他吗?”“反之,如果对方来询问,你会怎么应对?”“如果你没有竞争对手,你会快乐吗?”通过这些直接切入主题的问题,学生会更为真实化地感受到,其实对于人来讲,竞争对手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两者之间并不是长远对立的,而是应该长期合作,相对对立。
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提问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教学专家sterling.g.callahan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以下问题:(1)问题不明确,语意模棱两可,启而不发。
(2)课堂提问表面化,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简单的问题,看似课堂氛围热闹非凡,实则提问质量低下,流于形式。
(3)问题的难度控制不当,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
(4)问题单向,缺少互动。
推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
(5)问题过于收敛,缺乏发散性,教师只接受期待的答案。
针对以上问题,非常有必要提高课堂提问效率,让学生在被提问中有所思,有所得。
思想品德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
因其理论性较强,在学生心目中,思想品德课最没意思,课堂听讲状态不好,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提高课堂实效,上好思想品德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呢?其实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此作为知识的生长点来促进学生的形成,以促进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移和改造。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逻辑判断思维等高级思维活动,而不是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资源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提出核心问题。
同时学习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形成的过程。
因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主动形成信息的主体。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中提问,使得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学习。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提问的技巧“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检测与评价的一种必要手段。
科学合理地运用这种方式和手段,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该从内容的预设、知识的重难点、问题的适度、问题的针对性等几个方面体现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一、导入新课时预设提问内容新授课时学生的思维兴奋度不够,注意力不够集中,要注重问题的幽默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回忆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力。
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谈谈新学期的新鲜事以及新学期的感受时。
学生大都回答层面较浅,同时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进入新的环境时,由于不适应环境还会产生许多消极情绪,从而难以投入到课堂。
于是我把原来的预设搬出来,给学生一个适度的坡。
让生活走进课堂,“初一新生报到了,我们班的两名同学,在注册那天就给班主任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一个是小红,升学成绩名列前茅,但是不大理睬人;另一个是小刚,虽然成绩普通,但是特别的开朗,对同学老师和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此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你来到了这个学校学习,是像小红那样开心?还是像小刚那样郁闷?这个问题紧紧的抓住了这两类群体的学生的心理,激发了他们听课的兴趣,从而令下面的课堂提问更加顺利,也使得同学们对《新学校新同学》这一个课中的“新”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个新不光是校园环境的新、课程的新等一些外在的新,更多的是知识的新、人际关系的新、以及机遇和挑战的新。
由此为下一节课的珍惜新的起点打下了一个基础。
二、提问要抓住知识的重难点每一堂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抓住这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将问题层层分解,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点后,课堂教学的任务也就能够顺利的完成了。
从教材中挖掘疑点,于无疑处生疑。
教材是教学的资源,也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依据,教师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出问题情境,于学生“无疑”处设疑,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之探究何为有效提问?就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语中的,正好问到了学生思维的关键处,解答了问题,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
可以说,有效提问是组成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
那么,怎样使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有效呢?这是值得所有思想品德教师探索的问题。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之判断标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很多个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效的问题呢?判断标准有以下三方面:(一)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欲。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在学生的心理产生涟漪,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让学生产生求索的欲望,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失败的。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进行发问,注重解决学生思想上迷茫的问题,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给学生点拨,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是新鲜有趣的,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的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
现阶段现代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网上搜索到合适的课件之后就直接下载使用,很明显,这样的课件不可能完全符合学生的教学实际,对于学生的提问,就非常有可能问不到点上,轻重不分,漫无边际,这样的问题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其效果肯定不会如人意。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注重问题的针对性,什么样的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提什么问题都要科学,通过有的放矢的提问,不仅强调了重点、难点和疑点知识,建构了知识结构,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问简洁、明确,难度适中。
教师进行提问时,语言一定要简洁、明确,不可带有歧义、不能模棱两可。
如果教师的提问语言不清晰、不具体、不明确,学生可能不知从哪里回答,也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甚至会导致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
浅谈思想品德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摘要】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提问是思想品德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它也是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本文首先阐明了我对思想品德课堂上有效提问意义的认识,然后总结了部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
一、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
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提问是思想品德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
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诱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思想品德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假问题充斥课堂
有些老师为了营造所谓的“热闹的课堂”和“师生互动”体现学生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会提出一些无关痛痒、没有思考意义的假问题。
譬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明白了吗”这样的提问。
这些问题的“虚假的、无
实际意义的提问”暴露出教师对所教知识理解不深,对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没有很好的研究。
2.课堂提问过多、过紧
有些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一堂课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有点难度,就会自己把问题的答案给出来。
或者着急找出成绩好的同学来回答问题,根本不去询问其他同学,也不给同学留出足够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
这样,只有问题没有思考,没有启发,没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使得问题成为装饰,没有任何价值。
3.课堂问题过偏
问题过偏有两重含义:一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太难,使得学生无从下手。
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太过于简单,使得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出正确的答案。
这些问题都不能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和心理的满足感。
二是老师只偏重提问成绩好的同学,其他学生则成了观众。
时间久了,上课时只会有几位成绩好的同学思考,而其他同学失去了学习、思考的兴趣,对学习也会失去兴趣。
4.课堂提问没有反馈
课堂上,有些老师提出问题后,对学生的回答只注重答案的正确与否,对学生的不全面的回答不加以任何评价和指导,学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也无法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样无疑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回答问题的信
心。
也使得提问没有任何意义。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针对以上所述情况,我认为要实现课堂有效提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少一些假问题
所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所问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
问题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
教师要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2.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数量
课堂上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数量。
问题的深度上,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只有难易适度的问题,才能展开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能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
问题的数量上要适当,教师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
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
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3.提问不宜过偏,应具有层次和梯度
所提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并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和对答案的处理方法,切忌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
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
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较明确的认识。
4.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
所以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
因此,提问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停顿一段时间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这样无论是否发言,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进行思考,思维也就得到了训练。
5.课堂提问后要及时给予反馈
提问后要注意学生的回答。
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是必要手段。
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
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要给予认真的分析和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
避免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依据“三维”目标要求,确定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坎上。
【参考文献】
[1]顾彭飞.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理解与感悟.中学教学参考.2010(20)
[2]吴俊开.浅析多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学周刊.2011(07)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新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