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将土壤质地划分为砂土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96
复习题例一、名词解释土壤胶体:直径小于0.001mm的土壤固体颗粒。
土壤质地分类:临界深度:有机质聚集过程:是指在各种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结果在土体上部形成暗色腐殖质层的过程。
土壤碱化度: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按照一定系统原则、指标体系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门别类过程。
土壤孔性: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结构性:土壤容重:土壤活性酸:专性吸附:是指离子通过表面交换与晶体的阳离子共用1个或2个氧原子,形成共价键而被土壤吸附的现象。
永久电荷:母质: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便形成了新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风化产物覆盖在地壳表面的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称为母质。
土壤质地: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称质地。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
孔隙比:它是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的物理机械性是土壤多项动力学性质的统称,它包括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以及其它受外力作用(如农机具的切割、穿插、压板等作用)而发生形变的性质。
最大分子持水量:膜状水的最大量称最大分子持水量,包括膜状水和吸湿水。
土水势:土壤在各种力(吸附力、毛管力、重力和静水压力等)的作用下,势(或自由能)的变化(主要是降低),称为土水势。
土面蒸发:在干旱期间,土壤水不断以水气形态由表土向大气扩散称土面蒸发。
凋萎系数(临界水分):当作物呈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凋萎系数。
凋萎系数因土壤质地不同而异,粘土最高,壤土次之,砂土最低。
阳离子的交换作用:指土壤胶体表面能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扩散层中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阳离子的交换能力:指一种阳离子将胶体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力。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指pH值为7时每kg干土所吸收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
一般用CEC表示。
它直接反映了土壤的保肥性、供肥性能和缓冲能力。
土壤学考试题库(总10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一)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1、土壤生产力2、根外营养3、土壤经度地带性4、普钙中磷酸的退化作用5、化学风化作用6、腐质化系数7、氮肥利用率8、养分的主动吸收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6分)1、肥料的混合原则是;;。
2、土壤有机质转化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和两个过程。
3、高温堆肥的堆制腐熟过程可分为、、和四个阶段。
4、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有、、、、、等。
5、植物缺氮时,植株而叶片、严重时叶片变成黄色。
6、微量营养元素从缺乏到过量之间的临界范围,因此,在施用微肥时必须注意。
7、钾在作物体内的特点是;和。
8、土壤胶体是指那些大小在毫微米的固体颗粒。
自然界土壤通常带有正和负的电荷,除少数土壤,在强酸条件下可能带电荷外,一般土壤带电荷。
9、土水势由、、、四个分势组成,在非饱和土壤中分势为零。
在饱和土壤中分势为零。
三、选出正确的答案(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一般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表现于a 老叶b 幼叶c 老叶和幼叶d 根部。
2、常见的土壤结构体中,对土壤肥力来说最理想的结构是。
a 块状结构;b 柱状结构;c 单粒结构;d 团粒结构3、水旱轮作中,磷肥施用应:a 优先施于水稻 b优先施于旱作 c水旱等量施 d 重水轻旱4、土壤中的CaHPO4、 MgHPO4是()。
a水溶性磷; b弱酸溶性磷; c 难溶性磷 d热溶性磷5、适合作为种肥的肥料有()。
a普钙; b碳酸氢铵; c尿素; d氯化钾6、容易挥发的化肥品种有。
a碳酸氢铵 b 硫酸铵 c 普钙 d 人粪尿7、下列粘土矿物中,哪一种阳离子代换量最高()a 高岭石b 水云母c 蛭石d 蒙脱石8、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差异很大,下面分解速率从快到慢顺序正确的是()。
a 单糖>粗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素 b多糖>粗蛋白质>半纤维素>纤维素c 半纤维素>简单蛋白质>脂肪 d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粗蛋白质9、一肥料包装袋上印有12-12-12,表明该肥料含有:a 12%N,12%P2O5 ,12%K2Ob 12%N,12%P,12%Kc 12 N:12 P2O5:12 K2Od 12%N2O,12% P2O5 ,12% K2O10、土壤的CEC、盐基饱和度、Eh分别反映了土壤的:a 供肥性、保肥性、耕作性b 保肥性、供肥性、酸碱性c保肥性、供肥性、氧化还原性 d 保水性、保肥性、氧化还原性四、判断题(正确的打“+”,错的打“-”。
土壤质地概述一、土壤质地的概念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机械组成是根据土壤机械分析测得的土壤中各粒级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反映母质来源及成土过程某些特征,对肥力有很大影响,因而,在制定土壤利用规划、进行土壤改良和管理时必须重视其质地特点。
二、土壤质地分类质地分类制与土粒分级制一样,各国的标准也不统一。
在众多的质地制中,有三元制(砂、粉、黏三级含量比)和二元制(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黏粒)两种分类法。
前者如国际制及多数其他质地制,后者如卡钦斯基制。
不同质地制大都是与其粒组分级标准和机械分析前的土壤(复粒)分散方法相互配套的,而且都是粗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一)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是根据土壤中砂粒(2~0.02mm)、粉粒(0.02~0.002mm)和黏粒(<0.002mm)三种粒级的含量将土壤划分为砂土、壤土、黏壤土和黏土等四类12个质地名称,可从三角图上查质地名称。
查三角图的要点为:以黏粒含量为主要标准,<15%者为砂土质地组和壤土质地组;15%~25%者为黏壤组;>25%为黏土组。
当土壤粉粒含量>45%时,在各组质地的名称前均冠以“粉质”字样;当土壤砂粒含量在55%~85%时,则冠以“砂质”字样;当砂粒含量>85%时,则为砂壤土或砂土(图1-7)。
(二)卡钦斯基制土壤质地分类卡钦斯基制土壤质地分类有简制和详制两种,其中简制应用较广泛。
卡钦斯基简制是根据物理性黏粒的含量以及不同土壤类型(灰化土、草原土、红黄壤、碱化土、碱土)将土壤划分为砂土类、壤土类、黏土类等三类九级(表1-9)。
卡钦斯基质地分类详制是在简制的基础上,按照主要粒级而细分的,用于土壤基层分类及大比例尺制图。
表1-9 卡钦斯基制质地分类(简制)%来源:卡钦斯基,1964图1-7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1.砂土及砂壤土2.砂壤3.壤土4.粉壤5.砂黏壤6.黏壤7.粉黏壤8.砂黏土9. 壤黏土10.粉黏土11.黏土12.重黏土(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早在4000多年前的《禹贡》一书中,把我国的土壤质地分为砂、壤、埴、垆、涂和泥等6级。
usda土壤质地类别USDA土壤质地类别是由美国农业部(USDA)制定的土壤分类系统,该系统基于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比例进行分类。
以下是关于USDA土壤质地类别的详细描述:1.砂土:砂土是指土壤中砂粒(直径大于2毫米)含量超过50%的土壤。
这类土壤通常比较松散,缺乏有机质和水分保持能力,因此植物生长较为困难。
2.砂质壤土:砂质壤土是指土壤中砂粒含量在25-50%之间的土壤。
这类土壤比砂土稍有粘性,但仍然缺乏有机质和水分保持能力,因此植物生长仍然较为困难。
3.轻壤土:轻壤土是指土壤中砂粒含量在10-25%之间,而粘粒(直径小于0.05毫米)含量在10-20%之间的土壤。
这类土壤通常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适合大多数植物的生长。
4.中壤土:中壤土是指土壤中砂粒含量在5-10%之间,而粘粒含量在20-30%之间的土壤。
这类土壤比轻壤土更加粘重,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更强,适合需要排水良好的植物生长。
5.重壤土:重壤土是指土壤中砂粒含量在2-5%之间,而粘粒含量在30-40%之间的土壤。
这类土壤非常粘重,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很强,但是排水性较差,适合需要水分充足但不喜欢过度水分的植物生长。
6.粘土:粘土是指土壤中粘粒含量超过40%的土壤。
这类土壤非常粘重,缺乏砂粒和空气,通常较为紧实,难以通气和排水。
因此,粘土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这些分类只是USDA土壤质地类别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土壤质地类型。
此外,这些分类只是基于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比例进行分类,实际上土壤的性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地质、有机质含量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评估土壤的质量和适宜性。
1.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1.2土壤肥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
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2.1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2.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的。
2.3同晶置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1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3.4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4.1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
4.5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4.6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4.7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5.7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5.9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同一温度下,由土壤脱湿过程和土壤吸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7.4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7.5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的循环。
8.2有机质聚集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物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8.4钙化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8.5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集聚的过程。
8.8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啧水,受到有机质嫌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体的过程。
8.9潴育化过程: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绣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
土壤学思考题第一篇:土壤学思考题土壤学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缓冲性,土壤的吸收性能,土壤肥力,自然肥力,同晶置换,硝化作用,氨化作用,盐基离子,致酸离子,风化作用,水解作用,腐殖化作用,矿质化过程,土壤质地,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耕性,粘着性,粘结性,土壤容重,土壤比重,土壤孔隙度,盐基饱和度,阳离子交换量,吸湿水,膜状水,毛灌水,吸湿系数,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土壤热容量,导热率,缓冲量,碱化度,土壤剖面,新生体,侵入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岩石,矿物,饱和水分运动,非饱和水分运动,陪伴离子,菌根,土壤发生层,钙化过程,粘化过程,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二.回答或计算1.试论述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简明系统是以-------mm为界限,把土壤颗粒分为物理性砂粒及物理性粘粒的。
2.土壤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肥力的四大因子是什么?3.土壤组成如何?4.从水,肥,气,热,耕性几方面说明团粒结构的优点。
5.与大气交换的方式有几种?哪一种最重要?6.土壤气体交换的方式有几种?哪一种最重要?7.什么是土水势?由哪几个分势组成?8.土壤孔隙度的计算公式如何推导?9.土壤为什么具有缓冲酸碱的能力?10.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地理文化趋势及产生原因?11.土壤热量的来源有哪些?12.土壤吸收氧分作用方式有几种?13.粘土矿物基本构造单元是什么?14.土壤中氢离子的来源,以及氢氧根离子的来源15.土壤有机质有什么作用呢? 16.化学风化作用的方式分别有哪些17.某红壤的ph为5.0,耕层土壤为2250000kg/hm平方,土壤含水量为20%,阳离子交换量为10cmol/kg土,盐基饱和度为60%,式计算改良每公顷该土壤的石灰需要量18.可变电荷是怎样产生的?19.是比较高岭石与蒙脱石晶层构造上的差异。
20.一容重为1g/cm平方的土壤,初始含水量为12%,田间持水量为30%,要使30cm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的80%,需灌水多少(方/亩)? 21.已知某土壤的容重为1.30g/cm立方,问土壤的孔隙度是多大?22.试论述阳离子代换作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23.简述岩石矿物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质地国际制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矿物颗粒、有机物质和孔隙空间的相对含量和排列方式。
土壤质地的分类一般采用国际制,即根据颗粒大小不同将其分为粘性土、壤土和砂土三类。
1. 粘性土:也称黏土或粘土,粒径小于0.002mm,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矿物,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和持水能力,通常呈灰色、蓝灰色或红色等颜色。
粘性土的优点是肥力高、保水性好,但缺点是透气性差、耕作困难。
2. 壤土:也称壤土或淤泥土,粒径在0.002-0.02mm之间,主要成分为细粒矿物和有机物质,呈黑色或棕色。
壤土的优点是结构松散、透气性好、肥力较高,但缺点是保水性较差。
3. 砂土:也称沙质土或砾石土,粒径大于0.02mm,主要成分为石英砂等无机物质,呈灰色或黄色。
砂土的优点是透气性好、排水性好,但缺点是肥力低、保水性差。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通过对粘性土、壤土和砂土的比例混合来改善土壤质地,达到更好的作物生长效果。
此外,根据土壤质地不同还需要采取相应的耕作措施,如粘性土需要加强翻松、改进排水;砂土则需要增加有机质含量、加强灌溉等。
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1. 引言作为地球的表层覆盖物之一,土壤对于人类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一个重要属性,它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质、水分保持能力、透气性以及养分的供应情况。
本文将重点介绍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力求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这一主题,并通过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土壤质地。
2. 土壤质地的概念土壤质地指的是土壤中颗粒物质的组成和大小分布。
它通常通过颗粒物质的粒径来进行描述,包括砂、粉砂、黏土和有机质等不同颗粒级别。
砂质土壤颗粒较大,透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黏质土壤颗粒较小,保水能力较强,但透气性较差;粉砂质土壤介于两者之间。
有机质的存在则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质地。
3. 土壤质地的分类土壤质地的分类通常基于国际土壤科学协会(International Soil Science Society)定义的三角形质地分类法。
这一分类法通过砂、粉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土壤类型,并将其表示在一个三角形图形中。
3.1 砂质土壤砂质土壤的含砂量较高,一般大于70%,黏土和粉砂的含量相对较低。
这种土壤透水性好,空气流通性强,但保水能力较差。
由于砂颗粒较大,土壤结构松散,根系难以固定和生长。
砂质土壤常见于沙漠、滩涂和海滩等地区。
3.2 黏土性土壤黏土性土壤的含黏土量较高,一般大于40%,砂和粉砂的含量相对较低。
这种土壤保水性能强,养分含量也较高,适宜农作物生长。
但由于黏土颗粒较小,土壤流动性差,易出现渗透不良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黏土性土壤在一些潮湿和河流沉积地区较为常见。
3.3 粉砂质土壤粉砂质土壤介于砂质土壤和黏土性土壤之间,砂、黏土和粉砂的含量相对均衡。
这种土壤既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又有较好的保水能力,适宜植物根系生长。
粉砂质土壤常见于丘陵和山地等地区。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对于土壤管理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土壤的质地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选择合适的农作物、施肥方案和灌溉措施。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一按章节复习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肥力)、(潜在肥力)二、判断题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4)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是什么?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3. 简述“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
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形成的矿物质。
土壤质地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土壤质地英文名称:soil texture定义:按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
所属学科:土壤学(一级学科);土壤物理(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
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
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目录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其类别和特点,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
其中,砂土抗土壤质地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因此土壤养分少,加之缺少粘粒和有机质,故保肥性能弱,速效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溉水流失,而且施用速效肥料效猛而不稳长,因此,砂土上要强调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并掌握勤浇薄施的原则;粘土含土壤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大多土壤养分不易被雨水和灌溉水淋失,故保肥性能好,但由于遇雨或灌溉时,往往水分在土体中难以下渗而导致排水困难,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阻碍了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对此类土壤,在生产上要注意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避免或减轻涝害,并选择在适宜的土壤含水条件下精耕细作,以改善土壤结构性和耕性,以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壤土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是较理想的土壤,其耕性优良,适种的农作物种类多。
1、单粒:相对稳定的土壤矿物质的基本颗粒,不包括有机质单粒;2、复粒(团聚体):由若干单粒团聚而成的次生颗粒为复粒或团聚体。
3、粒级:按一定的直径范围,将土划分为若干组土壤中单粒的直径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只是为了测定和划分的方便,进行了人为分组。
土壤质地分类制
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质地分类制是根据土壤颗粒大小和颗粒组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根据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土壤质地可分为砂质土、粉砂质土、粘土、壤土和淤泥等五大类。
砂质土是由粒径在0.05~2.0毫米之间的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颗粒组成的。
砂质土的孔隙度大,通气性好,但保水性较差,肥力较低。
适合种植旱作作物和果树等。
粉砂质土是由粒径在0.002~0.05毫米之间的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颗粒组成的。
粉砂质土的孔隙度较小,保水能力较好,但通气性较差。
适合种植蔬菜、花卉等。
粘土是由粒径小于0.002毫米的黏土矿物颗粒组成的。
粘土的
孔隙度小,保水能力强,但通气性极差。
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等水田作物。
壤土是由不同粒径的矿物颗粒混合而成的。
壤土具有中等孔隙度和保水能力,通气性较好。
适合种植大部分农作物。
淤泥是由细粒沉积物和有机物混合而成的,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周围。
淤泥具有较高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但通气性极差。
适合种植稻谷、莲藕等水生作物。
除了以上五大类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土壤质地,如沙壤土、岩性土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质地,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
比如对于砂质土,我们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和覆盖保水膜等方式来提高保水能力;对于粘土,我们可以通过加入石灰等松散土壤、改善通气性。
在实际生产中,了解和掌握土壤质地分类制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制土壤质地标准
国际制土壤质地标准是指用来对土壤质地进行分类和描述的标准。
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土壤质地分类系统是美国农业部(USDA)所制定的土壤质地分类系统,该系统将土壤质地分为砂、粉砂、粉土、壤土和粘土五个大类,并根据颗粒粒径的不同进行细分。
具体的分类如下:
1. 砂:粒径大于0.05毫米,细砂、中砂和粗砂。
2. 粉砂:粒径在0.05-0.002毫米之间。
3. 粉土:粒径在0.002-0.02毫米之间。
4. 壤土:粒径在0.02-0.002毫米之间。
5. 粘土:粒径小于0.002毫米。
此外,还有其他国际土壤质地分类系统,如国际土壤科学协会(IUSS)的土壤分级系统,以及欧洲土壤局(ESB)的土壤物理学分级系统。
这些系统在具体分类方式上有所差异,但都是根据土壤颗粒粒径大小来进行分类。
这些标准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土壤评价、土壤改良等相关领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