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调查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北京农村初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陈晶琦;杜晓娜;韩卫民;周婷【期刊名称】《中国性科学》【年(卷),期】2009(018)001【摘要】目的:了解农村地区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为在农村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对北京农村2所学校623名初一、初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分别有61.3%、51.5%、66.0%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与他人共用针头或注射器静脉吸毒、无保护的性交行为和母婴途径传播.分别有21.5%、25.8%、20.4%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病毒并不通过拥抱、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和共餐传播.有53.8%的学生表示愿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继续做朋友.有3.6%的学生报告曾有过性交行为.学生艾滋病知识主要来自电视、报刊/杂志/书、广播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62.1%).有73.7%的学生愿意了解更多的预防艾滋病知识.结论:农村初中学生缺少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要重视农村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并通过受教育的学生,向家庭其他成员和同伴传播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总页数】5页(P3-6,13)【作者】陈晶琦;杜晓娜;韩卫民;周婷【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100191;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100191;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100191;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相关文献】1.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健康教育学:北京市部分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技能行为现状 [J], 王超2.北京市后海地区酒吧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与行为调查 [J], 肖树芹;李念;肖倩;许亚红;徐奕旻n;赵素梅3.北京市批发市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研究 [J], 肖树芹;吴瑛;肖倩;岳鹏;渠立功;许亚红;赵素梅4.北京市监狱警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 [J], 齐晓萍;宫俊利5.北京某两所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分析 [J], 董艳平;张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部分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现状调查摘要】目的:了解广西部分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现状,为进一步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230名15~25岁不上学的农村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水平较低,总知晓率为63.5%;近60%的调查对象愿意跟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共事或接受他们的帮助。
结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水平较低,40%调查对象有歧视现象存在,应加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防病知识及意识,保护其身体健康。
【关键词】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态度【中图分类号】R2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014-02 目前,中国艾滋病( AIDS) 疫情呈上升趋势, 艾滋病波及到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艾滋病感染者/病人中尤以青壮年为主体,而农村校外青少年是该群体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本研究旨在了解广西部分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相关的知识、态度, 为在该人群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采用非概率方便抽样的方法, 在广西部分农村抽取230名15~25岁的不在学校上学的青少年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青少年人口学基本特征( 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 、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
每一知识点的知晓率为: 各被调查者回答问题正确的人数之和除以其所回答问题的总人数。
1.3 统计分析方法对原始问卷进行整理核对,剔除不合格问卷,用EpiData 3.1 录入数据, 运用SPSS 13.0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共发放调查问卷230份, 收回228份,有效问卷226份,有效回收率为98.2%226名校外青少年中男性131人,占58%;平均年龄为18.2±2.9 岁;82%为少数民族( 其中以壮族占75% );68%为未婚;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0.2%;60% 靠自己打工挣钱生活。
探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摘要】目的:探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
方法: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间,采取抽样方式,选取我市400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人员发放调查表,了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和女性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状况无差异,P>0.05。
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较低。
外出务工人员中女性婚前性行为坚决反对率、性生活中从不使用安全套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
结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知晓状况仍需不断提高。
【关键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艾滋病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常见多发传染病,是一种因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引发的病症,该病毒会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导致患者易感多种疾病,病死率较高。
加强人类艾滋病相关知识认识,纠正不良行为,积极防治艾滋病是减少艾滋病发病率的主要方式[1]。
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也是当前艾滋病感染的重要群体。
此次研究中探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以期改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防治状况。
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间,采取抽样方式,选择我市400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0例,女性170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8.3±7.2)岁;已婚273例,未婚127例;文化程度:文盲20例,小学68例,初中242例,高中及以上70例。
1.2 方法对所有人员的一般资料及艾滋病相关知识进行调查,采取自制问卷调查表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入户调查,先对相关调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再由调查员进行一对一调查、填写问卷,问卷填写时间为10-15min,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信息、外出打工状况、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等。
1.3 观察指标统计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状况,统计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态度及行为状况。
2023年艾滋病调查报告范文3篇让每一个艾滋病感染学生活得尽量有尊严,那艾滋病调查报告范有哪些呢?以下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艾滋病调查报告范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23年艾滋病调查报告范文(一)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日,中国之声特别策划《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现状调查》第一篇,象牙塔里艾滋病疫情现状。
其实,感染艾滋病毒的学生最怕的就是自己的病情被公之于众,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将被赶出课堂、无法就业并遭到旁人的歧视与排挤。
然而,卫计委和教育部最近下发的一份通知,更加深了他们的担忧。
这是一份要求各地建立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的通知。
卫生部门至少每半年向教育部门通报辖区学校学生患病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向学校通报学生艾滋病疫情;学校与疾控机构共同采取防控措施,并及时向教育部门报告。
各主管部门联合防控、控制艾滋病疫情向象牙塔蔓延,初衷无疑是好的。
然而记者调查中却发现,艾滋病感染学生担心的,是学校知情后能否妥善保护自己的隐私。
事实上,由于缺乏了解,部分高校的做法明显忽视了患病学生的隐私权,甚至是好心办了坏事。
如何摆脱疫情通报制度执行中的尴尬?艾滋病感染学生的隐私该不该保护、又该如何保护?中国之声特别策划《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现状调查》,第二期《难以启齿的秘密》。
心歌:这个疾病,已经把我和别人划分成了两个世界的人。
说话的人叫心歌,他刚在大学度过自己18岁的生日。
两年前,他成为艾滋病毒感染者,那时他高二。
心歌:我和疾控中心交流过,我是我们这个城市目前发现的年龄最小的确诊感染者。
懵懂的年纪,谁都向往纯纯的爱情。
但心歌的爱情,变成了毒药。
在和一个同性网友相识后,心歌这辈子第一次性行为,改变了他的人生。
心歌:那时候因为什么都不知道,结果就这么中枪了。
心歌说,他一直不敢告诉家里人。
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的那段时间,像夜里孤身走过长长的隧道:心歌:那段时间,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过来的。
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调查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相关的知识、行为,为在校外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随机的方法,运用自编结构式问卷调查121名校外青少年,所得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分析。
结果:调查对象中有36.36%的人承认自己有过性行为经历,艾滋病知晓率为47.11%,接受过10条艾滋病核心信息宣传教育者人数为零。
结论: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严重不足,感染风险较高,在控制艾滋病工作中应特别关注校外青少年人群,并因此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防艾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校外青少年艾滋病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228
由于校外青少年过早离开学校,无法得到正常正规的教育,也缺少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支持,缺乏对不良行为和诱惑的鉴别抵抗[1],容易发生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
而农村校外青少年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具备一般流动人群的特点,周围环境复杂,缺乏有益的娱乐活动,加之他们收入低,年龄偏小,文化层次低,很容易使其成为防治艾滋病的边缘人群,很难获得医疗救助和社会支持[2,3]。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农村15~24岁不在校读书的青少年内符合条件的所有对象进行
调查,共计调查校外青少年121人。
调查方法与内容: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户籍等),艾滋病相关认知,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获得的艾滋病预防相关服务等。
资料分析: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经统一编码,所得数据采用excel 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分析。
结果
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0.14±2.34岁;男108人,女13人,男女之比为13.84:1;婚姻状况未婚占91.74%,已婚占8.26%;文化程度文盲占6.61%,小学占56.20%,初中占30.58%,高中或中专占6.61%。
未上学原因分析:对学习不感兴趣而辍学者占52.07%(63/121),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没有继续上学者占27.27%(33/121),因家庭经济困难、劳动负担重及其他原因离开学校者占20.66%(25/121)。
艾滋病防治知识:121名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7.11%,正确回答率最高为“与aids病人或感染者公用针具会不会感染hiv”达88.43%,最低为“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hiv”仅达27.27%,见表1。
性行为发生情况:调查对象中有36.36%的人承认自己有过性行为经历,首次发生性行为年龄13~24岁,性伴以恋爱男/女朋友为主(81.82%),其次是配偶(11.36%)、临时性伴(2.27%)、同性性
伴(2.27%)。
最近1年与配偶或同居异性朋友发生性行为者占
54.55%,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者占22.73%,发生商业性行为者占6.82%。
安全套使用情况:在有性行为的调查对象中,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者占43.18%(19/44)。
最近1年与配偶或同居异性朋友发生性行为时,从未使用安全套者占34.62%,有时使用者占42.31%,每次都用者占15.38%。
最近1年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均未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有时使用者为40.00%(4/10)。
最近1年有3名调查对象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均未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
有1名调查对象最近1年发生过同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
干预服务接受情况:最近1年调查对象接受的主要干预服务为免费艾滋病性病宣传材料,其次依次为同伴教育活动、咨询检测服务、安全套发放、艾滋病培训和性病检查治疗,见表2。
知识信息来源: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信息的来源依次为电视(80.17%)、免费宣传材料(40.50%)、书籍(38.02%)、报刊(33.89%)、朋友(25.62%)、医生(23.67%)、广播(19.83%)、宣传广告栏(19.01%)和咨询服务(5.79%)。
表2 预防艾滋病干预服务接受情况[数(%)]
讨论
农村校外青少年接受防治艾滋病知识较为欠缺:调查发现,仅有9.92%的农村校外青少年能全部正确回答ungass指标中的5个问题。
这与联合国大会要求的“到2005年,青少年能正确回答5道
题的人数达到90%”相差甚远[4]。
用“行动计划”知晓率评估指标(8项问题中回答对任意6项为知晓)统计,农村地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7.11%,距甘肃省要求2010年校外青少年和流动人口达到70%的目标相距甚远[4]。
艾滋病的预防意识比较淡薄:安全套正确使用是预防艾滋病经性传播的有效措施。
在调查对象中,首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人数占43.18%,说明对艾滋病的预防意识比较淡薄。
校外青少年作为青少年人群中特定的一部分,在性生理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较早地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处在性观念与生活方式改变的社会环境,应该加大对这一人群的宣传力度和教育程度。
艾滋病教育较为薄弱:此次调查对象均为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7.11%,接受过青春期、生殖健康等方面知识教育的人仅占35.54%,接受过艾滋病10条核心信息宣传的人数为零。
有67.77%的调查对象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外出务工,日常接触最多的人是工作同伴,因此,发展同伴教育志愿者,由他们来实施针对校外青少年同伴教育活动是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措施:针对目前农村校外青少年现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的知晓率,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防艾知识进农村”的宣传活动,全面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
采取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防艾宣传活动:根据农村社会现状,充分利用大部分农民工返乡机会,在节假日,特别是春节,
采取家庭环节、学校环节、社会环节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培训。
提高农村青少年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同时改变家长传统的闭锁观念,学会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督促家长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金钱至上”的错误观点,形成每个家庭人人爱学习、人人爱知识的良好风气,督促所有孩子能完成所有学业,提高文化素质,提升学历层次。
各部门协作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针对农村青少年文化层次低,接受能力差的特点,在车站码头、工地等人口流动性大、密度高的地点设立宣传点,摆放展板,开展有奖问答,散发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折页和安全套,播放视频资料,宣传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方法。
在农民工中开展行为干预和hiv监测,组织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农村的乡镇卫生院,形成专人专管专干,确保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青少年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开展hiv的检测,以达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切断传染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有逐步发展为高危人群的趋势,而且人员分散、流动性大、范围广、不易集中教育等不利因素,因此要大力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根据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因人因时而宜。
利用春节长假等时间在家乡进行防艾知识的讲座,建立农村青少年健康档案,随时掌握人员流动情况,同时对于外出务工单位也发展同伴教育;另外,对少部分高危人群定期组织
进行体格检查,做到早期教育,积极预防,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目前健康教育是青少年防治艾滋病最好的疫苗,在校外青少年中应该针对青少年对艾滋病认识的误区大力积极开展工作,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使得校外青少年这一高危人群转变成为抗击艾滋病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石晓燕,余小鸣,段春明,等.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危险行为调查.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1):52-54.
2 乔晓春,郭晓黎,张丽芬,等.山西省hiv感染者中流动人口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6(5):265-267.
3 刘传新,苏生利,傅继华,等.山东省hiv感染者流动人口感染现状调查[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1):28-30.
4 罗春燕,彭宁宁,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三)——吸烟、饮酒与易成瘾药物使用情况[j].中国校
医,2003,17(2):104-107.
5 甘肃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甘肃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
表1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