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土壤粒级`土壤质地的概念`分类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6.59 MB
- 文档页数:5
第5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答案)1什么是土壤粒级?通常将土壤分成哪几个基本粒级?各自特性如何?土壤粒级:根据土壤单粒的大小而划分的土粒级别称为粒级(粒组)。
通常将土壤分成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四个基本粒级。
各级土粒特性:石砾:多为岩石碎块,直径较小,山区和河漫滩土壤中常见,矿物组成与母岩基本一致,速效养分很少,吸持性很差,通透性极强。
砂粒:矿物组成主要是石英等原生矿物,颗粒较粗,比表面较小,吸持性能较弱,矿质养分较低,无粘结性和粘着性,表现松散,粒间孔隙较大,通透性良好。
粉粒:颗粒中次生矿物含量增加,石英含量减少。
比表面比砂粒大,吸持性能增强,养分含量比砂粒高,具有一定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和涨缩性,通气透水能力比砂粒差。
粘粒:是化学风化的产物,矿物组成以次生矿物为主,粒径小,比表面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涨缩性和吸附能力均很强,矿质养分丰富,粒间孔隙小,通透性能差,粘粒多的土壤常表现为湿时粘韧,干时坚硬。
2 不同质地的土壤肥力状况如何?(1)砂质土:砂质土粒间孔隙大,总孔隙度低,毛管作用弱,保水性差,通气透水性强。
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养分贫乏; 由于颗粒大,比表面小,吸附、保持养分能力低; 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土中有机养分分解迅速,供肥性强但持续时间短,易发生苗木生长后期脱肥现象。
砂质土热容量小,土温不稳定,昼夜温差大,这对林木生长不利。
但早春时节,砂质土易于转暖,有利于苗木早生快发。
砂质土松散易耕,耕作质量较好,耕后疏松不结块,林木种子容易出苗和扎根。
(2)粘质土:粘质土颗粒细小,总孔隙度高,由于粒间孔隙很小,通气透水性差,土壤内部排水困难,容易积水而涝。
土中胶体数量多,比表面大,吸附能力强,保水保肥性好; 矿质养分丰富,特别是钾、钙、镁等含量较高; 供肥表现前期弱而后期较强,但比较平稳。
粘质土蓄水多,热容量大,温度稳定。
因通气性能低,容易产生还原性气体,对林木生长不利。
粘质土比较紧实,容易板结,耕作费力,宜耕期也短; 受干湿影响,常形成龟裂,影响苗木根系伸展。
4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陆地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土壤质地和结构是土壤的重要特征,对土壤的肥力、透气性、保水性等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认识土壤质地和结构,可以帮助合理选择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本文将从土壤质地和结构的概念、特征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土壤质地和结构的概念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砂粒、粉粒和粘粒的相对含量和比例关系。
土壤质地的分类主要根据颗粒大小来划分,一般包括砂壤土、壤土、粉壤土、壤粉土、砂土等类型。
砂质土含有大量的砂粒,质地较粗;壤土含有较平衡的砂粒、粉粒和粘粒,质地适中;粉质土则含有较多的粉粒,质地较细。
不同类型的土壤质地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砂质土质地较松散,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容易发生干旱;粘质土质地较重,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容易发生涝灾。
土壤结构是土壤颗粒在土壤体系中的排列方式和组合形态。
土壤结构的形成主要受土壤颗粒大小、粘合剂和土壤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通气、保水和根系扎根,从而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
不同类型的土壤结构包括块状结构、板状结构、粒状结构等,它们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重要的影响。
二、土壤质地和结构的特征1.土壤质地的特征(1)砂粒:直径在0.05-2.0毫米之间,是土壤颗粒中的最大颗粒,通透性好,透气性强。
(2)粉粒:直径在0.002-0.05毫米之间,是土壤颗粒中的中等颗粒,保水性好。
(3)粘粒:直径小于0.002毫米,是土壤颗粒中的最小颗粒,可以黏附成团状,有利于形成土壤结构。
2.土壤结构的特征(1)块状结构:土壤颗粒排列成块状,有利于保水和通气,适合植物生长,并容易发生农业生产。
(2)板状结构:土壤颗粒排列成板状,受到土壤膨胀与收缩的影响,容易发生土壤风化和冷冻膨胀。
(3)粒状结构:土壤颗粒散乱排列,不易形成土壤结构,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揭示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土壤作为地球表层自然现象之一,是地理学习的重点之一。
下面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土壤必考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土壤的定义和形成土壤是指地球表层岩石经过风化和加入了有机物质后形成的一种生物活动介质。
土壤的形成是地壳活动、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土壤的成分和组成土壤主要由五个常见成分组成:固体颗粒、液态水、气体、有机质和无机质。
其中,固体颗粒是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
液态水和气体则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以及它们分解的产物,无机质则由各种矿物质组成。
三、土壤类型和特征根据土壤颗粒的比例和粒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砂壤、粉壤和黏壤。
砂壤的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粉壤的颗粒适中,保水能力较好;黏壤的颗粒较小,保水能力非常好,但通气性较差。
四、土壤的物理特性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质地、结构、容重和孔隙度等。
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合方式,结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容重是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孔隙度是土壤孔隙占总体积的比例。
五、土壤的化学特性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pH值、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
pH值是反映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
养分含量则决定了土壤的肥力,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六、土壤的生物特性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有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微生物对土壤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植物则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动物则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通风等过程。
七、土壤的生态功能土壤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土壤具有水分调节的功能,能够调节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供给;其次,土壤具有养分供给的功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还有,土壤还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和保存地质遗迹的重要作用。
土壤质地的分类标准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砂、粉砂、粉土、壤土、粘土等颗粒的组成比例和大小的综合特征。
土壤质地的分类对于土壤的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土壤质地的特点和组成,可以将土壤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科学地利用和管理土壤资源。
一、砂土。
砂土的主要成分是砂粒,其含砂量在70%以上,粘粒含量不超过15%。
砂土的通透性好,透水性强,但保水性差。
砂土适合于蔬菜、瓜果类的栽培,但缺乏肥力,通常需要施加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
二、粉砂土。
粉砂土的砂粒含量在50%左右,粘粒含量在15%以下。
粉砂土的通透性和透水性较好,保水性一般。
粉砂土适合于作为果树、蔬菜等作物的栽培土壤,但也需要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
三、粉土。
粉土的砂粒和粘粒的含量相近,砂粒含量在30%~50%之间,粘粒含量在15%~30%之间。
粉土的通透性和保水性均较好,适合于大部分作物的生长,是一种理想的耕作土壤。
四、壤土。
壤土的砂粒、粉砂和粉土的含量相近,砂粒含量在20%~30%之间,粘粒含量在30%~40%之间。
壤土通透性一般,保水性较好,适合于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是一种常见的耕作土壤。
五、粘土。
粘土的粘粒含量在40%以上,砂粒含量在20%以下。
粘土的通透性差,保水性强,容易出现板结现象。
粘土适合于稻谷、水稻等作物的栽培,但需要加强土壤改良和施肥措施。
综上所述,土壤质地的分类标准主要根据土壤中砂、粉砂、粉土、壤土、粘土等颗粒的组成比例和大小来确定。
不同类型的土壤质地适合于不同作物的生长,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时,需要根据土壤质地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的保护。
希望本文对土壤质地的分类标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岩石与土壤学资料第一章绪论1。
土壤概念土壤是一种自然体,他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性。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过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来自土壤的生活要素(即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需求的能力。
3.土壤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场所。
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场所:无机养分的有机化,有机质的矿质化,养分元素的释放和散失,元素的结合,固定和归还3)雨水的涵养作用占土壤水的1%—5%4)生物的支撑作用:植物根系的机械支撑,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环境变化的缓冲功能,污染物的“过滤器”和“净化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第二章矿物1。
矿物、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1)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2)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叫做岩石.3)受力影响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2.主要岩石和矿物的特征3.五大成土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生物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4。
三大岩石的常见类型岩浆岩: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石英斑岩中性岩类:闪长石、安山岩、粗面基性岩类:辉岩、辉长岩、橄榄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沉积岩: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泥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石灰岩、白云岩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第三章土壤有机质1。
土壤有机质含义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2。
土壤有机质来源、类型、组成来源:1)植物残体、2)动物、微生物残体 3)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 4)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类型:1)新鲜的有机物2)半分解的有机物3)腐殖质组成:1)碳水化合物2)木质素3)含氮化合物4)树脂、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3。
土壤质地的概念与分类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
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
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其类别和特点,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
其中,砂土抗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因此土壤养分少,加之缺少粘粒和有机质,故保肥性能弱,速效肥料易随雨水和灌溉水流失,而且施用速效肥料效猛而不稳长,因此,砂土上要强调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并掌握勤浇薄施的原则;粘土含土壤养分丰富,而且有机质含量较高,因此,大多土壤养分不易被雨水和灌溉水淋失,故保肥性能好,但由于遇雨或灌溉时,往往水分在土体中难以下渗而导致排水困难,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阻碍了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
对此类土壤,在生产上要注意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避免或减轻涝害,并选择在适宜的土壤含水条件下精耕细作,以改善土壤结构性和耕性,以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壤土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是较理想的土壤,其耕性优良,适种的农作物种类多。
1、单粒:相对稳定的土壤矿物质的基本颗粒,不包括有机质单粒;2、复粒(团聚体):由若干单粒团聚而成的次生颗粒为复粒或团聚体。
3、粒级:按一定的直径范围,将土划分为若干组土壤中单粒的直径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只是为了测定和划分的方便,进行了人为分组。
土壤中颗粒的大小不同,成分和性质各异;根据土粒的特性并按其粒径大小划分为若干组,使同一组土粒的成分和性质基本一致,组间则的差异较明显。
土粒的成分和性质的变化是渐变的。
土壤质地的概念及其分类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间隙的大小和形态状况,反映了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和结构特征。
土壤质地的分类是根据颗粒的大小和相对含量来划分的,通常分为砂质、粉质和粘质三大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土壤质地的概念、分类及其对土壤性质和农田管理的影响。
一、土壤质地的概念:土壤质地是揭示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颗粒的大小和结构特征。
土壤中的颗粒主要分为砂、粉和粘三类,其中砂粒是最大的,其大小在2-0.05mm之间;粉粒次之,大小在0.05-0.002mm之间;最小的是粘粒,其大小小于0.002mm。
土壤质地通常由这三类颗粒的比例和结构特征来决定,不同的比例和结构特征对土壤性质和农田管理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土壤质地的分类:1. 砂质土壤:砂质土壤的颗粒以砂粒为主,含有较多的砂粒和较少的粉粒和粘粒。
这种土壤的特点是质地松散、透水性好、通气性强,但保水能力较差。
由于砂质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好,根系生长发达,适合作物根系的扩展和呼吸作用,但其肥力较低,肥料养分容易流失。
因此,在砂质土壤上需要加强施肥管理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
2. 粉质土壤:粉质土壤的颗粒以粉粒为主,含有较多的粉粒和较少的砂粒和粘粒。
这种土壤的特点是质地细腻、透水性较好,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但通气性较差,容易产生水渍。
粉质土壤对养分的吸附能力强,有利于土壤肥力的积累,但也容易出现养分的固定和缺乏。
因此,在粉质土壤上需要加强通气和排水管理,防止水渍和根系缺氧,合理施肥,调节养分供给,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和高产。
3. 粘质土壤:粘质土壤的颗粒以粘粒为主,含有较多的粘粒和较少的砂粒和粉粒。
这种土壤的特点是质地粘滞、透水性差,通气性差,保水性好,但易于结块和发生墒情异常。
粘质土壤对养分的释放和供应能力较低,吸附性强,但容易固定和缺乏。
因此,在粘质土壤上需要加强疏松管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通气性和排水性,合理施肥,调节养分供给,防止养分滞留和缺乏,在农田管理中进行水肥一体化和节水措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质地标准一、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相对比例和分布状况,是土壤理化性质和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比例,一般将土壤质地分为砂土、砂壤土、壤土和黏土四类。
二、土壤质地与农业生产土壤质地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砂土和砂壤土通气性好,易于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适合种植一些对水分需求较少的作物;壤土则具有较好的通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是较为理想的农业土壤;黏土则黏性强,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性较差,适合种植一些对水分需求较多的作物。
三、土壤质地与水土保持土壤质地对水土保持也有着重要影响。
砂土和砂壤土易于侵蚀,而黏土则具有较强的抗侵蚀能力。
因此,在土地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土壤质地,防止水土流失。
四、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土壤质地还与土壤肥力有关。
一般来说,壤土和黏土的有机质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肥力,适合种植各种作物。
而砂土和砂壤土的有机质含量较低,肥力较差,需要通过施肥等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
五、土壤质地与土壤污染土壤质地也与土壤污染有关。
一般来说,黏土和壤土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较强,而砂土和砂壤土则容易受到污染。
因此,在土地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土壤质地,防止土壤污染。
六、土壤质地与生态平衡土壤质地对生态平衡也有着重要影响。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不同的土壤质地对不同类型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宜性,因此保护土壤质地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七、土壤质地改良方法针对不同的土壤质地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改良方法。
例如,对于砂土和砂壤土,可以采取客土法、有机质添加法等方法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对于黏土和壤土,可以采取排水法、掺砂法等方法来改善土壤通气性和防止土壤板结。
同时,还可以采取农业措施,如合理轮作、科学施肥等来维护和提高土壤质量。
八、土壤质地监测与评估为了保护和管理好土壤资源,需要对土壤进行监测和评估。
一般可以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等方法来了解土壤质地的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