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在台湾_黄瑞茂
- 格式:pdf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5
两岸农村社区营造过程中的人文要素对比研究——以台湾珍
珠社区与上海雪米村为例
胡洁人;费静燕
【期刊名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7(0)2
【摘要】社区营造是台湾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一种以文化元素为纽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社区共同体建设为目标的综合性社会工程.因其良好的政策效果,社区营造的模式对大陆地区的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台湾珍珠社区和上海雪米村社区营造的比较分析,本文从人文要素中的营造主体、营造动力、营造体系三个方面总结了两岸社区营造模式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有效推进后乡土时代的农村建设、以系统化的思维统筹城乡发展并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是大陆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总页数】10页(P40-49)
【作者】胡洁人;费静燕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法学院;同济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6
【相关文献】
1.台湾乡村社区营造过程中的地方感重塑研究r——以台中市中和社区为例
2.浅议生态社区营造策略——以台湾桃米村为例
3.台湾社区营造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以桃米青蛙村和埔里蝴蝶镇为例4.台湾社区营造对乡村振兴的启示——以桃米青蛙村和埔里蝴蝶镇为例5.社区营造过程中自组织发展的矛盾冲突分析——以长沙市J 社区社区营造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区营造案例-台湾桃米村社区营造案例:台湾桃米村大家一起来清溪桃米社区原叫“桃米里”,一个乡土气息浓浓的村落名称。
桃米社区海拔高度介于420至800米之间,面积18平方公里,具有多彩多姿的森林、河川、湿地及农园,野生动植物资源丰沛。
但10年前,这个拥有1200人的村落,却是埔里镇最贫穷的里之一,加之镇垃圾掩埋场就设在此,居民自嘲为“垃圾里”。
尽管桃米里有一个大邻居——暨南国际大学,距离只有1公里,但知识分子和农民各占一端,我做我的学问,你过你的日子。
桃米里还是往日月潭必经之地,车程20分钟,但观光经济亦从未辐射至桃米里。
台湾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批批把桃米里的青壮年吸走,使它变成一个人口结构老化,农业经济衰退的老旧社区。
1999年“9·21”地震,距震央20多公里的桃米里被震出一个“桃米坑”,成为明星灾区。
桃米里369户人家,有168户全倒,60户半倒。
“明星灾区”的身份一下子更将桃米里长久以来传统农村产业没落,人口外流等尴尬暴露出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地震是危机,也是转机。
”今天的桃米民宿经营者邱富添如是说。
从1990年代初期起,桃米里居民一向赖以为生的主要产业——麻竹笋一片低迷,主要销售市场从日本转向大陆再转向越南,“二十多年前,一公斤三块半(约合人民币8角),二十年后一公斤的价钱还是没变。
”邱富添说,在乡下只能糊口,都往城市跑。
从小学到高中,每到周末,邱富添都得凌晨三点起床,加入全家挑竹笋的行列。
春夏,麻竹笋盛产期,邱家的竹笋一天可挖4吨。
高中毕业那年,16岁的邱富添迫不及待地“告别挑竹笋的噩梦”,闯荡台北,做过喷漆工、车床工、电工,也开过计程车。
1996年,为了照护年迈的母亲,32岁的邱富添重返桃米里,接手经营父亲留下的麻竹笋园。
一年后,邱富添一算,“收入只有12万(约2.6万元人民币),怎么养家?”台湾一般大学毕业生年薪30万元新台币左右,与之相比,辛劳一年的农民收入水平实在低下。
2017年第2期中共鲫江省委党校学报4*1No. 2,2017总第174期Journal of Zhejiang Party School of C. P. C General No. 174两岸农村社区营造过程中的人文要素对比研究---以台湾珍珠社区与上海雪米村为例□ 胡洁人费静燕摘要:社区营造是台湾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一种以文化元素为纽結、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社区共同体建设为.目标的综合性社会工租因其良好的政策效果.,社区营造_的模式对大陆地 区的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台湾珍珠社区和上海雪米村社区营造的比较分析,本文从人文要素中的营造主体、营造动力、营造体系三个方面总結了两岸社区营逵模式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有效推进后乡土时代的农..村建设、以系统化的思维统筹城乡发展并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是大陆在推动_新型城镇化进租中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关键词:农村社区营造;人文要素;两岸比较;大陆新型城镇化;台湾;上海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 -9092(20.17)02 -0040 -01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是.全党尤作的養中之董对誓…个虑处子快 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大国而言,农村安则天下稳,农 村的和谐稳定是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据统 计,2015年年末,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觅 (常住人卩城镇化率}为56. 10% ,比上年末提高 1.33个百分点,这也表明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以地缘关系为鈕带(以村落为主】的农村仍占据半壁江山然而,随着国家以城市发展为金的城乡二 元体制政策的不断发展,传统农村社K逐渐与城 市距离越来越远,两者在公共服务设施、经济发展 和教育'资源分配等方两的差距逐渐拉大,并对a 家的建设、稳定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e因此,如何 建设农村社区、协调城乡发展成为我国.亟待解决 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中央提出一收稿日期:2016-11 -28作者简介:胡洁人,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纠纷化解和 社会治理;费静燕,同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人民调解,社区治理。
从居住“小区”到居住“社区”——浅议社区营造中指导性设计的应用和意义王树萱;杜辰蛟【摘要】从最新政策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街道”的角度切入,立足打开居住小区公共性,思考如何从“居住小区”过渡到“居住社区”,并浅谈如何通过指导性的设计手法进行居住区层面的社区营造.【期刊名称】《福建建筑》【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居住小区;居住社区;指导性设计;社区营造【作者】王树萱;杜辰蛟【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厦门361021;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2016年2月,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城市规划的一纸文件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讨论。
在普通民众之间,围绕“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的讨论最为热烈。
拆除封闭小区的围墙,共享封闭小区的道路和打造开放式住区的这些意见,引起了民众对安全、物权和社区环境问题的思考。
市民对“打开自家围墙、方便别人生活”这一举措做出片面和不正确解读,而其实在西方开放式街区的城市规划早已自成一体,街道不仅承载着交通功能,更是构成城市活力的必备条件。
住区中的街道,更是能激活社区活力的重要公共空间。
在政策中,表象为打开“围墙”,实则为打开居住小区的“公共性”。
针对国内目前内向型的“封闭式”居住小区模式,如何打破现有的窘境,只有让“居住小区”成为具有社区凝聚力的“居住社区”,才能真正提高目前小区的公共性不足的问题。
而如何改善居住小区成为社区,除了政府政策性的控制性设计以外,居民和建筑师指导性的设计十分重要。
因此,居住区中的社区营造,需我们怀着积极态度去思考。
1.1 “社区”及“社区营造”名词综述“社区”具体的含义和概念在不同的国度具有差异,因此在研究社区营造前,应对“社区”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台湾社区营造对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启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传统的历史街区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面临着更新与保护的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台湾社区营造所取得的经验可以给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带来一些启示。
本文将就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探讨对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所带来的启示。
一、台湾社区营造在台湾,社区营造被视为保护历史街区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城市发展,台湾民间对于社区营造的认知逐渐加深,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社区营造对于城市更新和保护的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台湾社区营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历史文化保护。
台湾社区营造着力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 社区建设与规划。
台湾社区营造注重社区内部的规划与建设,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3. 社区参与与治理。
台湾社区营造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治理,倡导共同管理共同治理的理念,实现社区自治和共同发展。
二、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的挑战闽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历史街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城市化的影响,闽南历史街区也面临着更新与保护的挑战:1. 历史遗迹的破坏。
一些闽南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面临被拆除和破坏的风险,导致历史遗迹的流失和文化传统的中断。
2. 城市功能的改变。
随着城市功能的改变,一些闽南历史街区的传统产业和商业模式逐渐式微,造成历史街区的功能退化和衰落。
3. 社区意识的缺失。
在一些闽南历史街区中,社区居民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薄弱,缺乏积极的参与和热情,导致历史街区的管理和保护困境重重。
台湾社区营造所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为闽南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1. 提倡文化教育。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和讲座等形式,提升社区居民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 加强规划与整治。
通过优化历史街区的规划和整治,恢复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和功能,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打造宜居的历史街区环境。
上海有个“台湾村”
王忠贤
【期刊名称】《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卷),期】1998(000)001
【摘要】上海有个“台湾村”王忠贤上海市闵行区虹桥镇虹五村,地处上海西郊,东面与市区接壤,南面紧靠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西临虹桥国际机场仅三公里,北邻虹桥开发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全村耕地不足200亩,人口仅有700多人。
但是,村内有13家台资企业,当地群众把...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王忠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81
【相关文献】
1.两岸农村社区营造过程中的人文要素对比研究——以台湾珍珠社区与上海雪米村为例 [J], 胡洁人;费静燕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未来名村模式探讨——以上海九星村、浙江花园村等现有名村为例 [J], 张奔
3.2009年上海商业高端论坛在中国市场第一村——上海闵行七宝九星村隆重举行[J],
4.从上海到台湾,从看见到发现,从外观到内省“中国设计精英之旅(上海站)——
2016台湾设计之都考察之旅”圆满落幕 [J],
5.上海漕泾水库村成功创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2卷第22期 山西建筑Vol .42No .222 0 1 6 年 8 月SHANXIARCHITECTUREAug . 2016•规划•延&•文章编号:1009-6825 (2016) 22-0001 -03台湾淡水老街在社区营造模式下的公共空间设计+彭予欢1蒋龙波m 黄瑞茂3(1.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2.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3.淡江大学工学院,台湾新北25137)摘要:在对台湾新北市淡水老街社区更新及旅游开发观察的基础上,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模式入手,探讨了社区营造对街区复兴及旅游开发的影响,通过对淡水老街几处公共空间改造的分析,论述了社区营造作为一种设计手法应对历史街区转型的可 行性。
关键词:社区营造,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社区民众中图分类号:TU 984.113文献标识码:A于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兴起的“社区营造”式的社区复兴, 关注社区中空间,人文,经济,景观等综合因素,重视社会结构与民众意识的培养。
经过约20年的发展,台湾有了一批成功的社 区复兴案例。
社区营造模式下台湾新北市淡水老街的公共空间 调整,重视与当地民众与组织交流合作,空间上采用局部“调整” 的策略,付出较低的经济代价,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1台湾历史街区改造中的社区营造模式1.1台湾社区营造发展的历程自1987年台湾解严后,长期受到抑制的民间社会力量得以释放,民众自我意识觉醒。
一些民众自发组成了社团组织,并展 开了一系列社会运动。
至20世纪90年代,台湾市民社会浮现,不 同类别的第三部门组织大量出现,他们强调对社会底层的一般民 众的生活环境的关怀。
经过社会各界的多种努力,政府部门终于 开始调整过去的工作模式,在社区规划方面,接纳了带有“自下而 上”性质的社区营造方式,并于1994年前后推出“社区总体营造” 政策,与之相应的制度与法律日渐完善。
1.2社区营造模式下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营造模式1)基地“对话”。
“社区建设”与“社区营造”:无差有差作者:哈曼来源:《社会与公益》2017年第01期“社区营造”是近两年从台湾舶来的时髦词。
如果把时间推到十几年前,或许我们可以找到另外一个词来替代,这就是“社区建设”。
其实,直到今天我依然坚持使用“社区建设”这个词,而把“社区营造”仅仅看成基层地方政府,迫于创新压力之下的“主动选择”。
提起“社区营造”,就不能不提被誉为台湾“社区营造之父”的陈其南先生。
他对“社区营造”的理解就是:社区总体营造代表一种思想模式,由台湾地区政府主导转为地方主导,由官方的规范转为居民的自律,由资源供给者出发的立场转为由生活者出发的立场,是‘社区共同体’的存在与意识作为前提和标的。
借着社区居民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凝聚社区意识:经由社区的自主能力,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
如此,因社区居民的自主参与,使生活空间获得美化,生活质量得以提升,文化经济产业再行苏醒,原有的地景地貌焕然一新,进而促使社区活力再现,如此全面性、整体性的规划与参与社区经营创造的过程,称之为‘社区总体营造’”。
从陈其南先生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社区营造”这个概念的内涵:以共同体为依托的,由居民自己,从自己的需求出发,通过居民的自主参与,凝聚社区意识,从而推动社区空间、文化、经济等苏醒,促使社区活力再现,提升生活质量。
其中的关键是激活社区居民的自主性,形成社区意识,使社区能够形成自主能力。
回到中国大陆,我们再来看“社区建设”的概念,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中,明确界定了“社区”、“社区建设”的概念与内涵。
具体来看: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从《通知》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社区建设”这个概念的内涵:建立在共同体之上的,依靠社区居民,强化社区自主性,实现的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台湾生态农业的社区营造2014-10-09有机农业者台湾,一直是我想去但愿望又没有那么强烈的地方。
直到有机会参加了台湾生态农业和社会创新考察团。
在台湾7天,除台北之外,我们基本在中部山区活动,考察了布农族望乡部落、信义酒庄、日月潭邵族部落、桃米社区、埔里镇、赛德克族眉溪部落、大雅小麦文化园区、泰雅族达观部落、南庄老街、石壁部落,基本都是社区营造的典型例子。
社区营造是个新词,维基百科里的定义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一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发展方向:“人”指的是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产”指的是在地经济与产业活动的集体经营等;“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等。
笔者目前所做的是基于古徽州村落的传统社区形态,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商业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古村的发展。
其实仅就商业“利益最大化”目标而言,没有持续性社会价值,也就没有持续性商业价值,利益并非只有短期,真正的企业家还是要“风物长宜放眼量”。
培立而非植入非常敬佩这样一群人,十几年如一日,投身到一个并非自己故乡的地方—他们称之为“新故乡”,不计报酬,只为了让这个地方更美好,更繁荣,尤其是能培立和强化自己鲜明的文化与自然特色。
“培立”这个词,是我第一次接触,觉得非常到位。
这群人不是给当地人植入什么,而是发现其原本具有的某种特点,加以培育和扶植,使之能自主自立。
这是一件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事情,无恒心、无恒力者断不可为!而现实也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一个个震后曾经千疮百孔、人心涣散的社区,如今变得草木葱茏,溪流清澈,蝶舞蛙鸣,尤其是整个社区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人人以社区为荣,人人为此献力,社区互助已形成风气。
区域治理LIVELIHOOD神经可塑性理论在社区营造中的应用北京建筑大学 郝玉赫摘要:神经可塑性多用于研究环境与个体的相互关系,社区营造作为整合社会多方资源与力量而促成的居民彼此之间、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的过程,也深入探究了环境与个体的相互关系。
本文对于神经可塑性理论在社区营造中的应用进行了整合与归纳,以期为后续神经可塑性应用以及社区营造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与铺垫。
关键词:神经可塑性;神经科学;社区营造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9-0278-0001一、理论应用(1)人。
人是指满足社区中的居民日常所需,促进居民的人际关系建立,提升居民的生活福祉创造。
人的身体系统本身就有功能机制十分强大的,支持我们彼此合作,协同发展的神经元基础,我们所要做的正是开发社区营造主体,也就是开发居民的交流合作意识,促使其形成自发自觉的沟通与合作,引导其更多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
(2)文。
文指的是居民所公认的社区历史文化的延续,社区文艺活动的经营以及在社区中的终身学习等。
社区中的相同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是链接居民的纽带,也是其思想基础的共通之处。
神经可塑性强调,在对社区文化进行定义后,可以利用一定的公共资源举办一系列的人文社区活动,并在人文活动的基础之上完善运转机制,促进提升居民对于建成环境的体验,使居民能够共同认可维护以及宣传社区文化。
(3)地。
地是指社区地理环境的保持发展以及特色发展,是社区在地性的延续。
丰富环境的构建主要包括提供丰富的社交、自发性运动、感觉和认知刺激四个方面,推及到社区营造来说,除了要对地理环境进行保育以及发展特色地域外,也应该同时注重空间整合手段,提升公共空间的可利用性,使得地理环境的改造涵盖能为居民带来新的社会刺激的新鲜多变的环境,真正实现公共空间的日常化、生活化、人性化。
(4)产。
产指的是在地经济与产业活动的集体经营等,在地经济可以对社区经济进行一定的额外补贴,也是社区自组自营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淡水社区工作室
黄瑞茂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淡水社区工作室"兼具建筑教学实验室与介入社会转变的动力之一,经过了10年的累积,在实践中确立了对于自我的判断与实践的方向,并且强化化这样的认识,1993年所参与提倡的"社区参与"与"都市设计"似乎已经成为台湾建筑专业所共享的价值观.这10年来,关于设计的工作项且更具有多元性.变动的"地隽经验"重构了淡水社区工作室的社会作用,在真实的基地内外作用,全球影响与地域活化交织于生活空间的设计中.设计工作同时也不断地介入到空闻生产机制的公私部门的协商之中.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黄瑞茂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城市社区个人调解工作室模式的社会学思考——以“大土工作室”为例 [J], 陈婴虹
2."互联网+"环境下社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服务发展模式探究r——以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新媒体工作室为例 [J], 宗德婵;齐雪妍;周琴
3.社区教育师资建设研究\r——基于社区教育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的视角 [J], 仲红
俐
4.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常州市《绿色智慧家居》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为例 [J], 许明
5.奥拓匹工作室(Octopi)为泰晤士河设计漂浮的淡水游泳池 [J], 段诗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湾社区营造政策20年发展刍议
王桂亭
【期刊名称】《台湾研究集刊》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经历了20年发展,包含“人、文、地、产、景”多个层面,吸引台湾各级政府、中介组织、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20年来台湾社区营造政策主要经历了如下转变:从文化建设层面看,从过去重视艺文活动到关注文化创意产业;从施政观念角度看,从开始由上而下的精英式决策到以地方或社区为中心的民意型决策;从指导精神角度看,从最初的泛政治化到当下的向生活美学的回归.文化创意产业为社区永续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协商式的施政观念增强了政策辅助效率、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生活美学强化了社区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精神”皈依.【总页数】8页(P95-102)
【作者】王桂亭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海峡传媒研究中心,福建泉州362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8
【相关文献】
1.我国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政策及其启示 [J], 张婷婷;麦贤敏;周智翔
2.近20年台湾职业教育主要发展政策 [J], 孙仲山
3.台湾乡村社区营造对大陆乡村自组织发展的启示 [J], 刘闯;年福华;刘梓函
4.台湾社区营造政策及其对大陆社区治理的启示 [J], 牛君
5.社区营造视角下厦门曾厝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思考——以台湾永安社区建设经验为借鉴 [J], 洪暖珍;许艺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口述历史在台湾社区营造的应用:以村史运动为主的探讨曾冠杰
【期刊名称】《高校图书馆工作》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在台湾,狭义的村史运动系指1998年至1999年间的“大家来写村史”计划,在当时有其进步性与实验性,而广义的村史运动延续至今.村史运动不只是一种地方文史工作,更有浓厚的社区营造意义.本文首先考察地方文史工作与社区营造的关系,再说明村史运动的社区营造意义,以及村史运动应用口述历史的方法,并进一步探讨其中不同于学院派历史学者的作法,为口述历史带来新的活力与启发.
【总页数】6页(P46-51)
【作者】曾冠杰
【作者单位】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115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10
【相关文献】
1.基于人文关怀视角下的文化传承模式研究——台湾地区社区营造对当今历史村镇保护的启示 [J], 单彦名;赵天宇;张高攀
2.台湾社区营造背景下的历史建筑再生——以台北新富町文化市场为例 [J], 文宜鑫;薛颖
3.台湾社区营造对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启示——以永春五里街历史街区为例[J], 艾嘉蓓; 费馨慧; 邱水怡; 黄启堂
4.口述历史在社区营造中的应用初探——以泉州市后坑社区为例 [J], 张煜东
5.口述历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口述历史的新趋向"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张德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湾淡水老街在社区营造模式下的公共空间设计
彭予欢;蒋龙波;黄瑞茂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6(042)022
【摘要】在对台湾新北市淡水老街社区更新及旅游开发观察的基础上,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模式入手,探讨了社区营造对街区复兴及旅游开发的影响,通过对淡水老街几处公共空间改造的分析,论述了社区营造作为一种设计手法应对历史街区转型的可行性.
【总页数】3页(P1-3)
【作者】彭予欢;蒋龙波;黄瑞茂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厦门361021;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0;淡江大学工学院,台湾新北251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
【相关文献】
1.基于社区养老模式下的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研究 [J], 刘敬东;丁宁宁
2.体验式消费模式下购物中心公共空间设计探析 [J], 孟子南;张信雅
3.基于人文关怀视角下的文化传承模式研究——台湾地区社区营造对当今历史村镇保护的启示 [J], 单彦名;赵天宇;张高攀
4.社区营造模式下的社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更新——以台湾地区新北市正德里友善巷弄营造为例 [J], 于家宁; 张玉坤; 黄瑞茂; 张睿
5.社区营造视野下的阅读空间研究
——以北京呼家楼社区公共阅读空间设计为例 [J], 朱静怡;韩宇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营”而非“打造”:来自近年来台湾乡村社区营造案例经
验的反思
吕晓荷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本文通过对台湾乡村社区营造历史的简单回顾,以及对成龙社区、思源社区、土沟社区和白米社区四个参访社区的营造工作简介,分析提炼出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的三大要素,并进一步阐释了其各自的内外逻辑,以期形成对大陆乡村建设工作的有益启发.
【总页数】7页(P48-54)
【作者】吕晓荷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台湾"乡村社区营造"几点策略总结与经验启示 [J], 封瑞牧
2.我国台湾地区旅游社区营造经验及对大陆乡村振兴的启示 [J], 邹芷嫣;储德平
3.我国台湾地区旅游社区营造经验及对大陆乡村振兴的启示 [J], 邹芷嫣; 储德平
4.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及其对大陆乡村振兴的启示 [J], 苏耿聪
5.乡村社区营造何以成功?——来自关中袁家村的案例研究 [J], 张红;杨思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区营造视野下的乡村文化自觉以一个苗族社区为例
罗康隆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社区营造在台湾是一场最基层、最普及、最温和的自我发展的社会运动。
这场社区营造包括“人、文、地、产、景”五个面向,在营造新的社会、新的文化、新的人方面意义深远。
苗族P村落的田野调查显示,苗族社区的营造,就其实质
而言乃是乡村权威的建构与文化自觉的过程。
苗族地区的社区营造活动在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的五个面向时,还需要增加两个维度———“史”(乡村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神”(乡村社会的民间信仰体系)。
这样的苗族社区营造才会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总页数】6页(P37-42)
【作者】罗康隆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湖南吉首4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83
【相关文献】
1.人类学视野下的社区教育与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以湘西苗族为例 [J], 秦中应
2."丰裕"与"贫困"视野下的苗族消费文化——对滇东一个苗族社区的调查 [J], 方
劲
3.社区营造视角下的乡村社会建设——以侗寨占里的乡村权威“寨老”为例 [J], 曹端波;李亚
4.社区营造视野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逻辑——以佛山市鹭洲村为例 [J], 吴滢
5.社区营造视野下的阅读空间研究
——以北京呼家楼社区公共阅读空间设计为例 [J], 朱静怡;韩宇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