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桃米村社区营造案例精编版
- 格式:ppt
- 大小:6.56 MB
- 文档页数:35
November 2020No. 11, Total 167th2020年11月 第11期总第167期海峡科学Straits Science 乡村振兴视阈下闽台社区营造路径研究——基于AGIL 理论分析吴柳叶(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社区营造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选择。
台湾桃米村是社区营造的典型案例,该文基于AGIL 理论,分 析台湾桃米村社区营造的过程,以期提升福建社区营造能力,推进乡村振兴。
研究发现,台湾借助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激发了社区居民的主体活力,有效推动了乡村发展。
福建和台湾同根同源,“五缘”相通,但社区营造能力存有较大差距。
鉴此,福建地区乡村振兴可借鉴台湾桃米村的经验,激活乡村各要素,推进乡村社区共同体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区营造AGIL 理论[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1问题的提出社区营造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这一战略旨在解决“三农”问题,以期实现农业农村现 代化,改善城乡的不均衡发展。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乡村地区统筹发展问题。
乡 村振兴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社区营造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 营造推动了乡村社区的发展,加快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步伐。
福建与台湾相隔着台湾海峡,海运便利,地理位置 优越。
但是,福建地区“山-海”格局限制其发展进程,尤其在乡村地区表现更为明显。
福建乡村受山地、丘 陵的地形阻滞,大多交通不便,跟外界的交流也甚少,加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乡村民众大多思想比较闭塞, 经济落后。
社区营造是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 与资源,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社区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过程⑴。
台湾地区地理条件与[文章编号]1673 - 8683 (2020 )11 -0016-04福建相近,但台湾通过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基层治理实践使得乡村重新焕发生机,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内生 力,促进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社区自治。
闽台农村社区建设比较:实证与启示施玮;罗海成【摘要】农村社区作为中国社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是普遍存在的困境.基于前期扎根方法构建的"农村社区再造三维立体模型",选择闽台社区营造的成功案例展开比较,探讨福建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研究指出,福建农村社区建设需建立以核心组织为主导的农村社区发展共同参与主体、创建特色产业作为社区永续发展的物质支撑、遵循"资源盘点→愿景型塑→愿景实践→永续发展"的社区生命周期.研究对福建及大陆农村社区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期刊名称】《福建江夏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6)001【总页数】9页(P62-70)【关键词】闽台农村社区;社区营造;社区建设【作者】施玮;罗海成【作者单位】阳光学院管理系,福建福州,350015;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2;D422.857;D422.858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农村社区作为乡村社区共同体,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其建设与发展不仅要满足农民个人需求,还要满足地方经济、文化传承等地域需求。
早在20世纪90年代,各地已陆续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实践。
经过20多年的积淀,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
从农村社区建设的内部要素来看,所依托的建设资源日益丰富,尤其是突出了历史文化资源;从农村社区外部边界来看,社区正朝着个性化、差异化的目标发展。
但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由于固有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造成农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
而台湾地区从1994年开始的社区再造运动,重视政府、社区、在地居民、公益组织的合力,从社区特色资源着手营造出了一个个“小而美”的社区,其中有诸多可供大陆参考与借鉴的经验。
本文在前期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出的“农村社区再造三维立体模型”的基础上,选择闽台农村社区建设的成功社区为典型案例,通过对再造主体、再造领域、再造流程等维度的对比分析,指出闽台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异同,并以此为基点,探求适合福建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
十点乡村丨生态、特色加体验,桃米生态村,废墟变为“桃花源”3月看青蛙,4月观萤火虫,5月赏油桐花,6-7月览独角仙(一种甲虫),8-9月上暑期生态课堂,10月份之后做教育团。
一年皆有景,四时均不同。
这便是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桃米生态村。
桃米村是中潭公路往日月潭的必经之地,面积18平方公里。
这里依山傍水,有六大溪流流经此地。
由于维护良好,桃米村水流清澈,植被葱郁,农田、村落、森林及多样性的湿地相交错,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蛙类23种、蜻蜓56种、蝴蝶151种、鸟类72种。
在桃米村,你可以漫步在桃米坑溪滨步道,沿途种满了淡紫色的马鞍藤,景致宜人。
村中有许多民宿可供入住,白天可以预约民宿主人进行生态解说,夜晚可以享受青蛙合鸣的热闹。
或者也可以到邻近的颜氏牧场清晨观雾听雨、夜晚赏茶望月。
如今的桃米村可谓是田园风光无限,充满一片祥和氛围。
但是在世纪之交它却经历了一场大灾难。
1999年9月21日的台湾大地震,给当地建筑和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桃米村便是此次大地震中遭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这场地震,让桃米村长久以来的传统农村产业没落、人口外流、垃圾填埋等问题一下子暴露于人前,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桃米村在政府、学界、社会组织及小区居民的努力下,以建设“生态桃米村”为方向,使桃米村从一个环境杂乱、发展无力的边缘社区,转型成为一个融有机农业、生态保育、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乡土生态建设典范。
生态为底——恢复生态环境的“清溪活动”桃米溪是桃米村里重要的水资源,但曾经这里却堆满了垃圾,污染严重。
为恢复生态环境,桃米人以“清溪活动”作为重建家园的起点,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封溪治理,并为此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封溪誓师大会,为发展桃米生态村的旅游业奠定了生态基础。
桃米溪是桃米村里第一个以生态工法改造的河流,在改造的同时还建造了亲水公园与观景台。
亲水公园中种植了九穹树和野牡丹等植物。
夏日里,游客在亲水设施中戏水,清澈透明的泉水赶走了满身的暑气,沁凉、清爽之感使人觉得夏天也别有风姿!另外,桃米村的设施建设也体现了生态原则。
关于“社区营造”的8个常识性问题,台湾用了10年才搞明白!台湾用10年搞明白,“社区营造”原来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作者:顾远(AHA社会创新中心主任)2015-09-21台湾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由政府自上而下地启动了“社区发展”政策,以应对快速城市化带给台湾社会的诸多问题。
80年代,在台湾政治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台湾的各类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其中不乏民众用激烈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诉求。
到了90年代初,有一批曾经的街头运动的参与者开始意识到,激进的社会运动往往只有“一时”之功,却难以从根本上塑造和改变社会文化,从而推动真正的社会进步。
他们于是转而将注意力投向基层的社区,协助在地居民用参与式的方式,动员在地的资源,解决本社区的问题。
如今,在台湾近八千个村里中有几乎一半的社区都参与了社区营造。
虽然不同类型的社区所做的社区营造有所差异,但它们也带来了一些共同的经验可以供借鉴。
1、将社区历史文化的发掘作为社区营造的第一步在传统的社区中,共同的信仰是凝聚社区感的重要元素,发掘社区历史文化的过程正是重新发掘共同信仰的过程,社区居民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增强社区感,培养共同的社区营造愿景,并从中发现社区所具备的优势和资源。
最典型例子的莫过于埔里镇鱼池乡大雁村的山楂脚社区。
这是一个在9.21地震中损毁严重又深陷老龄化的社区,社区居民自行创作了一幅百米马赛克拼图墙,记述了村民们对社区的共同记忆,也在集体参与中找回了濒临瓦解的社区感。
2、社区产业是社区营造的主轴社区产业弱化是社区凋敝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资源和工作机会都越来越多地集中于都会区,大量的传统社区沦为单纯的消费市场而在市场经济中被动地裹挟前行。
唯有复兴了在地经济,才有可能创作出工作机会和发展前景,才能留住年轻人,社区营造才可能有持续的力量,居民的参与也才会有持久的动力。
同样以山楂脚社区为例,当地再造了传统的红茶产业,带动了社区复兴;而两个原住民部落的社区产业发展则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返回部落。
横空出世的“田园综合体”,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导读:“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那么问题来了,田园综合体到底是什么?怎么搞呢?近年来,休闲农业的理念开始盛行,并逐渐向产业化迈进,毋庸置疑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助剂,成为新农业人的“新宠”。
1.田园综合体是什么?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田园综合体要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
可以说,田园综合体是在原有的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能更好地体现乡村独有的美丽和活力,为新时代的都市人打造别具一格的世外桃花源,实现城市居民的田园梦。
同时,提升田园综合体模式的商业价值,能更好地带动新农村的发展,促进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田园综合体的组成:景观吸引核: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的关键所在。
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水际风光区等等,使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和农业魅力。
☑休闲聚集区:为满足客源的各种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产品体系。
可以包括农家风情建筑(如庄园别墅、小木屋、传统民居等)、乡村风情活动场所(特色商街、主题演艺广场等)、垂钓区等。
休闲聚集区使游人能够深入农村特色的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活动,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乐趣。
☑农业生产区:生产性主要功能部分。
让游人认识农业生产全过程,在参与农事活动中充分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居住发展带:城镇化主要功能部分,是田园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
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形成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以此建设居住社区,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社区配套网:城镇化支撑功能。
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等,称为产业配套,由此形成产城一体的公共配套网络。
2.田园综合体要做什么?首先关于主体的定义,田园综合体强调要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农民能够充分参与和受益;其次在产业内容上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
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经典项目作者:柒石来源:《中国房地产·市场版》2017年第09期一、中国台湾地区1.总体特征分享型经济模式,经营形态多元,大致可分为休闲农场、休闲渔业、展示中心、观光农园、农村民宿及森林旅游等。
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技工和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
2.典型案例大地震曾让台湾南投县埔里乡桃米村的房屋倒塌,而当地拥有29种台湾原生青蛙,台湾岛共143蜻蜓,在桃米发现56种,于是村民不断宣传当地种类丰富的青蛙和蜻蜓,用纸、布、石头等制作手工艺品,还建成了全球唯一一座纸教堂,把地震造成的洼地改成人工湖,湖边设有弹簧,托起一只小船,人在船上可以体验模拟地震的情景,村民将小船命名为“摇晃的记忆”。
周末和节假日,桃米村日接待游客近1500人,每年门票收入有200多万人民币。
3.可借鉴之处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成功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情景消费”,创造出大量的奇观、风景和主题。
注重定位、强调特色,在“体验经济”理念之外,还出现了“分享经济”理念,即休闲农业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消费者为上帝”为“与客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意大利1.总体特征意大利农业旅游区的管理者们利用乡村特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
这种“绿色农业旅游”的经营类型多种多样,使乡村成为一个“寓教于农”的“生态教育农业园”,人们不仅可以从事现代的健身运动,还可以体验农业原始耕作时采用的牛拉车,甚至还可以手持猎枪当一回猎人,或是模仿手工艺人亲手制作陶瓷等。
2.典型案例意大利现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的管理企业,它们管辖的景区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托斯卡纳、翁布里亚、马尔凯大区,南部的坎帕尼亚大区以及北部的威尼托、特伦蒂诺和利古里亚大区。
据意大利环境联盟执委会官员鲁杰罗介绍,这些景区为不同的游客提供了类型不同的个性化服务。
多方共建下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以台湾桃米村生态产业振兴为例摘要:在中共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政策背景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逐渐衰落的现实背景下,乡村如何实现振兴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以台湾桃米村生态产业振兴为例,分析非盈利组织、企业、政府、居民、专家学者五方合力共建桃米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总结经验启示,希望为我国未来各地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实现村民的增收和乡村活力的重塑。
关键词:乡村振兴;多方共建;生态产业振兴0.引言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的兴衰治乱是关系国家安定与否的重要问题[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虽然世界各国乡村发展进程各有不同,但美国、加拿大、中国和日本等国家均存在乡村活力衰退的问题,并对乡村振兴的路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2]。
经过20世纪中后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台湾亦出现城乡人口分布不均、乡村产业凋零和边缘化的现象。
台湾逐渐开始注重乡村产业的振兴,深入挖掘文化、历史、生态等资源,赋予农产品更多的附加值,为乡村创造多渠道收益。
1.台湾桃米村生态产业振兴概况桃米位于台湾中部地区的南投县埔里镇西南,是埔里镇通往阿里山、日月潭景区的要道,面积18km²,人口1195人,地形起伏,土地贫瘠,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1999年又遭遇了7.6级的地震,造成超过1/3户的房屋全塌以及1/6户的房屋半塌。
然而,地震虽然给桃米村带来了重创,却也为之带来了重生的契机[3]。
地震后,通过多方共建的模式使其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垃圾村”转变为一个以生态旅游与教育为特色产业的新型乡村。
转型后的桃米村,不仅拥有富有教育性的游乐设施、餐饮、民宿等观光产业,同时竹木、漆树、陶瓷等工艺艺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也随着生态产业的发展活跃起来。
村内有草湳湿地、中路坑湿地、纸教堂等生态景观节点和人文景观节点,以纸教堂所在的见学农园区为核心,生态景观区、牧场区、民宿餐饮区散落在村域内,形成了自然休闲的乡村生态旅游系统。
以创意元素打造休闲农庄持久魅力导读:现在,盲目跟风、经营项目单一、同质化发展的路子越来越难以为继了。
创新没有模式,没有边界。
以创新的思维,融创意元素,用多元手法,打造满足人们追随乡野生态风情,深度体验休闲的需求的农庄,才是休闲农庄具有持久魅力的根本,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制胜的法宝。
NO.1创意金点子有迹可循要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
农庄的布局,既包括内部功能区划和景观设计,也包括在整个区域中的选址和互动性。
提前布局,整合周边有利资源,形成互动互助区域,构建包括管理、生产、加工、营销、景观设置、配套设施等多方面的产业链建设。
在内部布局上,以人为本,尤其是景观设计和游憩设施,要充分考虑游客的感受和舒适性,尽量做到移步换景,不走回头路,累了有地方可以暂停休息。
如游憩设施类,要尽量就地取材,在形式上进行创意运用。
或石凳、或竹椅、或木条横座等等,各种材料和形态都可以利用。
桃米村案例一:台湾的桃米村本是一个地震废墟,该村利用本土蕴藏的丰富生态资源,将23种不同形态的青蛙和56种色彩斑斓的蜻蜓作为特色,依据两种小动物设计出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并鼓励村民用纸、布、石头等乡村材料,制成手工艺品,很快成为畅销旅游商品,也使整个村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昆虫生态文化体验休闲区,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往体验和观光。
经营农庄要有自己主题。
什么都想做,而没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产品,难以在客户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台湾的很多农庄,一看名字就知道农庄的主题和特色。
休闲农庄的个性往往与农庄经营者的风格、追求和修为有关,在建设与经营过程中,他们会将农庄视为自己的艺术作品,不断融于自己的个性化创意,精雕细琢,务求精益求精,游客可以明显感受庄主的艺术风格和个性追求。
这是别人怎么学也学不来的东西。
要借助创意搞好文化注入,进行农产品的体验设计,从而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加效益。
有创意的产品,才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能带给游客以心灵的共鸣和别样的感受,强化游客的粘性。
海外社区治理社区建设案例海外社区治理社区建设案例集目录一、台湾: 1(一)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 1(二)桃米生态村: 可复制的台湾生态村经验 6 二、美国8(一)美国太阳城——集中式养老社区的代表8 (二)美国The Terraces老旧社区10(三)美国阿灵顿县——社区管理体现官民“协作”11三、英国13(一)英国贝丁顿社区——低碳社区的典范13 四、日本16(一)日本港北新城——镶嵌式养老16(二)日本古川町——休闲社区营造17五、瑞典20(一)瑞典哈马碧滨水新城——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典范20六、新加坡23(一)新加坡社区管理突出“严厉”23七、德国25(一)德国弗莱堡瓦邦社区案例:“旧军营”变身和谐社区25一、台湾:(一)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全村均为无障碍的环境设计,24小时安全保卫,进出村庄需刷卡。
村内附属有超市、书店、银行等服务性设施,村内居民除了自己做餐外还可到小吃店、餐厅等餐饮区就餐、或选择送餐服务。
村内养生休闲生活多种多样,建有体育馆、健康俱乐部、游泳池、网球场等休闲场所,还设有宗教活动场所,开展运动养生,娱乐交谊,艺文技艺、民俗活动、宗教活动等。
据村负责人介绍,村内的健康服务内容包括设立社区医院,提供居民特约门诊、康复及照顾护理等医疗服务;定期健康检查、防疫注射与体能检测,建立个人健康资料库;规划居民个人健康计划,提供养生处方和配膳建议,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养生咨询;设立全天候监控中心,每户有紧急呼叫设施,确保高效率的紧急救护。
长庚养生文化村设计理念有“怡亲”、“健康”、“养生”、“文化”、“社区”、“体验”、“教育训练”等主题,但最主要的理念是“活到老,做到老”,集养老、医疗、生活和娱乐等功能于一体。
这里是一个协助年长者“积极地经营生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养护”、“过独立自主的尊严生活”的地方。
目前长庚养生村约有4000户,可入住老人6000名,入住资格为年满60岁、配偶年满50岁且接受长庚医院身体检查证明健康状况合格者。
浅议生态社区营造策略作者:范霄鹏张晨来源:《小城镇建设》2018年第06期摘要:生态社区以其低能耗而高效率的模式成为当代乡村转型的重要动因之一,是单一产业结构的乡土聚落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南投县埔里镇桃米村作为台湾地区居民集体营造的成功案例,从单一的农业产业发展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复合业态发展模式。
通过第三方组织指导、村民协作参与的社区公约管理模式,形成待客热情、民风淳朴、人与生态环境互动良好的社区环境。
本文着手于桃米村历史源起,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从社区产业类型、社区营造措施、生态建筑单体营造三个角度对其营造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区营造模式提供思路。
关键词:生态社区;多元产业;社区营造;生态建筑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6.011?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章编号:1002-8439(2018)06-0069-07?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Taomi Village in TaiwanFAN Xiaopeng, ZHANG Chen[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with its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efficiency model,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motiva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ountryside and is a potent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the local settlement of a single industrial structure. Taomi Village, as a successful case for the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s in Taiwan, has evolved from a single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rough a community-based convention management model in which third party organizations guide and villagers participate in collaboration, a community with hospital,friendly, well interactive community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history of Taomi Village, to analyze its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munity industrial types, community constructed measures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buildings with the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It aims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model in which people and nature live in harmony.[Keywords] ecological community; diversified industry; community; eco-building引言“社区(Community)”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提出,他认为“社区”是指地域范围较小的、其居民具有较紧密的相互关系的、传统性较强的地方性社会[1]。
社区营造案例-台湾桃米村社区营造案例:台湾桃米村大家一起来清溪桃米社区原叫“桃米里”,一个乡土气息浓浓的村落名称。
桃米社区海拔高度介于420至800米之间,面积18平方公里,具有多彩多姿的森林、河川、湿地及农园,野生动植物资源丰沛。
但10年前,这个拥有1200人的村落,却是埔里镇最贫穷的里之一,加之镇垃圾掩埋场就设在此,居民自嘲为“垃圾里”。
尽管桃米里有一个大邻居——暨南国际大学,距离只有1公里,但知识分子和农民各占一端,我做我的学问,你过你的日子。
桃米里还是往日月潭必经之地,车程20分钟,但观光经济亦从未辐射至桃米里。
台湾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批批把桃米里的青壮年吸走,使它变成一个人口结构老化,农业经济衰退的老旧社区。
1999年“9·21”地震,距震央20多公里的桃米里被震出一个“桃米坑”,成为明星灾区。
桃米里369户人家,有168户全倒,60户半倒。
“明星灾区”的身份一下子更将桃米里长久以来传统农村产业没落,人口外流等尴尬暴露出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地震是危机,也是转机。
”今天的桃米民宿经营者邱富添如是说。
从1990年代初期起,桃米里居民一向赖以为生的主要产业——麻竹笋一片低迷,主要销售市场从日本转向大陆再转向越南,“二十多年前,一公斤三块半(约合人民币8角),二十年后一公斤的价钱还是没变。
”邱富添说,在乡下只能糊口,都往城市跑。
从小学到高中,每到周末,邱富添都得凌晨三点起床,加入全家挑竹笋的行列。
春夏,麻竹笋盛产期,邱家的竹笋一天可挖4吨。
高中毕业那年,16岁的邱富添迫不及待地“告别挑竹笋的噩梦”,闯荡台北,做过喷漆工、车床工、电工,也开过计程车。
1996年,为了照护年迈的母亲,32岁的邱富添重返桃米里,接手经营父亲留下的麻竹笋园。
一年后,邱富添一算,“收入只有12万(约2.6万元人民币),怎么养家?”台湾一般大学毕业生年薪30万元新台币左右,与之相比,辛劳一年的农民收入水平实在低下。
再造乡村1954年,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在英国《曼彻斯特学报》(The Manchester School,曼彻斯特大学版,第22卷第2期)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这篇论文富于创见性地提出“二元经济”(Dual Economy)发展模型。
刘易斯也因“所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理论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并引起了广泛的科学辩论”,以及“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领导者和先驱”,而荣获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可以划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极低的非资本主义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另一个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的根源在于庞大的农业部门中劳动人口相对于土地资源过剩,一部分劳动力处于隐蔽失业状态。
只有使相对于土地过程的劳动力达到充分就业,才能提高整个经济的人均产出水平。
因此,解决充分就业的条件,就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条件。
(参见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按照“二元经济”模型理论,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部门不断萎缩,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张的过程。
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需要农业部门提供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资本越多就可以将更多劳动力吸收到工业部门中去。
工业部门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收入水平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
当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后,劳动边际生产率会提高。
“二元经济”模型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说是这种模型的实践,在取得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重工轻农,重视城市发展,忽视农村建设。
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化、城市化的简单理解下,以及城乡巨大差别的现实诱导,城市与现代工业从农村肆意吸收大量的所谓“剩余劳动力”,以实现自己的扩张,以至造成农村“空心”和荒芜化。
灾后重建中的社区营造———地方治理中NGO参与的比较研究周如南景燕春朱健刚[摘要]在当代中国,随着治理理论和NGO的兴起,NGO组织如何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台湾的经验则给了大陆一些值得关注的启示。
本文采用案例比较研究的方法,选取中国台湾地区灾后重建社区营造过程中出现的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为案例参照,同时呈现大陆灾后社区重建中的NGO参与案例,通过叙事和比较研究,讨论两岸NGO参与社会治理的差异,并就公民参与对于社会弹韧性机制的营造等问题提出相关的讨论与建议。
[关键词]社区治理;NGO参与;公民社会中图分类号:C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7)01—0039—07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特别委托项目(17000-42210005)、中山大学“三大”建设专项资助(99123-188233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如南,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景燕春,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朱健刚,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
广东广州510075一、社会治理视野下的公民参与社区营造①治理(governance)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风行一时的概念,它是与政府的统治(government)相对应的概念。
治理概念试图指出很多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只靠政府自身的管制就能解决,社会的管理需要政府的力量,但是又不限于政府,应该包含更多的社会公共机构和公共服务组织。
治理更加明确强调出政府、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因此治理的概念比政府概念要更宽泛。
治理和统治最根本的区别是,治理的权威是多元的,而且权力的运行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可以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来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1]这一概念也被中国共产党所采纳,并在最近的三中全会公报中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首要目标。
台湾生态农业的社区营造2014-10-09有机农业者台湾,一直是我想去但愿望又没有那么强烈的地方。
直到有机会参加了台湾生态农业和社会创新考察团。
在台湾7天,除台北之外,我们基本在中部山区活动,考察了布农族望乡部落、信义酒庄、日月潭邵族部落、桃米社区、埔里镇、赛德克族眉溪部落、大雅小麦文化园区、泰雅族达观部落、南庄老街、石壁部落,基本都是社区营造的典型例子。
社区营造是个新词,维基百科里的定义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一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发展方向:“人”指的是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产”指的是在地经济与产业活动的集体经营等;“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等。
笔者目前所做的是基于古徽州村落的传统社区形态,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商业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古村的发展。
其实仅就商业“利益最大化”目标而言,没有持续性社会价值,也就没有持续性商业价值,利益并非只有短期,真正的企业家还是要“风物长宜放眼量”。
培立而非植入非常敬佩这样一群人,十几年如一日,投身到一个并非自己故乡的地方—他们称之为“新故乡”,不计报酬,只为了让这个地方更美好,更繁荣,尤其是能培立和强化自己鲜明的文化与自然特色。
“培立”这个词,是我第一次接触,觉得非常到位。
这群人不是给当地人植入什么,而是发现其原本具有的某种特点,加以培育和扶植,使之能自主自立。
这是一件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事情,无恒心、无恒力者断不可为!而现实也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一个个震后曾经千疮百孔、人心涣散的社区,如今变得草木葱茏,溪流清澈,蝶舞蛙鸣,尤其是整个社区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人人以社区为荣,人人为此献力,社区互助已形成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