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与地方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14.50 KB
- 文档页数:9
如何进行社区规划和城市更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规划和城市更新成为了促进城市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社区规划和城市更新的方法和步骤。
一、背景引言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功能的扩展,城市规划已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规划和城市更新作为整个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二、社区规划1.社区规划的定义社区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进行详细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福利。
2.社区规划的步骤(1)整理资料和调研:了解社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状况等,收集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2)制定规划目标:明确社区规划的目标和方向,根据调研结果确定适宜的发展方向。
(3)规划设计:根据目标制定社区用地规划、社区交通规划、社区基础设施规划等。
(4)方案评估和调整: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调整不合理之处,完善规划。
(5)规划实施:制定社区规划实施计划,明确责任分工,推动规划的实施。
三、城市更新1.城市更新的定义城市更新是指对旧城区的综合整治和改造,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增强城市功能,进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
2.城市更新的步骤(1)调查研究:对待更新的旧城区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其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制定更新方案: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具体的更新方案,包括土地利用、建筑改造、环境治理等。
(3)方案评估和调整:对更新方案进行评估,调整不合理之处,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更新实施:根据更新方案,逐步进行建筑改造、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工作。
(5)效果评估和监控:对更新后的城市环境进行评估,监控各项指标,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社区规划和城市更新的挑战与对策1.资源限制:社区规划和城市更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空间资源。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各方力量,依托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
城市社区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社区的建设逐渐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社区充当着连接城市和居民之间的桥梁,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首先,城市社区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社区建设能提供丰富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
这些设施和服务的完善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各类企业的落地提供了保障。
例如,一座合理规划的社区拥有完善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家庭居住,这就为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和市场。
同时,便利的交通和医疗设施也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便捷条件,加速了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
其次,城市社区建设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创新。
社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起到了创新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社区内的聚集效应和互动性使得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和便利。
各类企业通过社区内的企业孵化器、创业园等机构,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活动。
这种密集的创新活动不仅促进了产业升级,提高了城市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也为城市社区的形象和知名度提供了推动力。
此外,城市社区建设有利于城市的文化传承与交流。
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这些文化元素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元素,城市社区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
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经济动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此外,城市社区也是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场所。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在社区中相互交流、合作、分享,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最后,城市社区建设拥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社区不仅仅是居民生活的场所,还是居民之间相互交流、组织共同活动的平台。
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和互动,社区能够形成紧密的社会关系和邻里友好,形成共同的社区认同感。
这种社区精神和凝聚力不仅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社区内企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总之,城市社区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社区营造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和谐、安全、温馨的社区环境,能够给居民带来幸福感和归属感。
社区营造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规划和活动,积极创建并维护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增进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社区营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社区规划与建设为了打造一个宜居的社区环境,必须进行有效的社区规划和建设。
首先,需要从社区的功能定位入手,明确社区发展的愿景和目标;其次,结合当地的资源与环境特点,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与用地规划,打造多功能、便利的社区设施;最后,通过良好的社区设计和建筑风格,营造出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维系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举办文艺活动、社区节日、志愿服务等形式,激发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社区学习、讲座等活动,传承和弘扬社区的历史文化,培养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社区治理与管理一个良好的社区治理体系是社区营造的重要保障。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区自治组织,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管理,形成多元化、民主化的社区治理模式。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机制,维护社区的公共秩序和安全环境。
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
社区服务与互助社区服务体系是社区营造的重要支撑。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区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便利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内容。
同时,积极鼓励居民之间的互助互助和帮助,促进邻里关系的和睦与融洽。
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传递社区温暖,扩大社区影响力。
社区发展与可持续社区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为了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持传统文化和社区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发展。
积极引入新的科技和管理手段,提升社区的综合服务水平和治理效能。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建设绿色、可持续的社区,实现社区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中国大陆的“社区营造”任文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区”和“社区工作”被重新发现,围绕社区,以社区为阵地和主题的各种概念相继出现。
这其中比较显著的有“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社区治理”和“社区营造”。
这些概念背后有着何种语境和侧重点呢?一、从社区发展到社区治理的概念脉络第一,“社区-发展”,这一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F •法林顿于1915年率先提出,几经修正,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这一概念的基础是工业化以来的发展理论,在发展的概念框架下,将发展的理念带入社区,主要强调政府机构对社会乃至社区的福利担当。
第二,“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在我国,1986年民政部“社区”这一概念引入政策文件中,90年代“社区建设”的概念引入政府文件,当然,当时的社区建设主要是指“城市社区建设”,伴随着的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中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之后,单位制逐步式微,原先有单位办社区的模式无人托底,许多社会问题产生于管理真空和建设落后的“社区”之中,“社区建设”于是应运而生。
社区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就对应“community building”。
加之中国又处在加速城市化过程中,拆建问题一时间成为最为普遍的问题,我们所看到的社区建设往往与城市扩张和非农人口转移转化相伴随。
第三,“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
”英文对照词为“Community governance”,也翻译为“社区管理”,只不过不同的是,这其中有在近十年来对“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政治转向,在此不赘述。
社区营造50个切入的方法社区营造,就是要把社区资源做一个整合跟发展。
一般来讲,社区资源分为人、文、产、地、景。
“人”就是居民;“文”就是当地的文化、传统;“地”就是当地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有什么优势;“产”就是当地有什么产业;“景”就是有什么景点。
做社区工作,我们要掌握的资源,大概就是这几个方面,从这几个方面去营造一个新的社区,新的生活环境。
但是每一个社区,因为条件都不一样,所以做法也会不一样。
这五十种方法是综合来谈,不是一个社区要全部用到这五十种方法。
《社区营造的理论、流程与案例》五十个切入社区营造的方法(一)居民要参与设计所有的过程都必须是由下而上。
做社区营造的基本理念,就是由下而上,不是由上面指定下来,或者安排下来。
社区营造就是引导居民自动、自发参与,自己来设计自己的社区,由居民自己决定社区将来要走到一个什么样的方向。
所以如果有居民的参与,就多一份居民的构想,多一份居民的感情,觉得这个地方是居民自己营造出来的。
(二)发行社区刊物社区刊物是不对外发行、专门服务社区的刊物,刊登社区的地理文化、邻里间的故事和居民的需求。
譬如,在海淀区可以办一个《海淀之声》,海淀的人、事、地、物都可以在《海淀之声》上面发表,这叫作社区报,是社区的传声筒,是社区的人分享社区事情的途径。
台湾很多社区都有自己的社区刊物,例如屏东县万丹乡的《乡音》。
台湾在“解严”以前,是不能够随便出版刊物的,所以台湾社区营造的工作,差不多是从“9·21”地震之后才开始蓬勃发展的。
在那之前,发展得非常缓慢,社区刊物的发展会受到背景环境的影响。
(三)社区读书会社区读书会的主旨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居民对读书会的概念有时候会比较狭隘,其实社区读书会不一定是读一本书或读一篇文章。
台湾的读书会现在办得很活泼,它聚焦在居民团体,通过分享各自的生活进行交流。
举例来说,读书会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群体,不是随便找路边上的人凑在一起。
这个群体要有固定参加的人,固定带领的人或是大家轮流带领,在固定时间聚在一起。
■社会工作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服务、社区营造和社区发展的整合研究文/徐其龙1陈涛2(1.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2488)220 4frw3轄W35褓鉛WOO 欝魅将龜卜“曲曲斟详莎逆熾奇[摘要]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人们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传统社会工作取向下的社区服务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
本文试图以发展性社会工作为视角,将社区服务、社区营造和社区发展整合起来,指出以发展性为指引,将社区服务作为前置手段,重在以社区为本和多方关系的建立;社区营造在此基础上重在居民主体性的生成、组织化和在地化,达成社区的社会性;社区发展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以人为中心,回应人们的经济需求和社区的多元属性,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服务、社区营造和社区发展均可以看作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有效手段,超越传统的社会工作取向,从而实现对社区服务、社区营造和社区发展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社区服务社区营造社区发展发展性社会工作[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编号为98ASH001)子课题“社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赵庄子村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其龙(1989-),男,安徽阜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思想史、农村社会工作;陈涛(1966-),四川眉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农村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72(2020)03—0076—1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检视我们正在推行的以社区服务为主的社区工作,它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居民的生活需要,而且还存在着诸如缺乏精神生活、居民参与度不高、社区关系不和谐等问题。
城市规划中的社区治理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长期发展的指导和管理过程,旨在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而社区治理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促进了社会发展,又保障了居民的权益。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社区治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介绍社区治理的一些重要实践。
一、社区治理促进社会发展社区治理是城市规划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通过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和公共设施,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首先,社区治理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社区治理通过规划合理的绿地和公园,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增加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其次,社区治理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社区治理需要关注居民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帮助居民融入和参与到当地产业中。
此外,社区治理还可以提供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最后,社区治理还可以加强社会和谐稳定。
社区治理通过加强社区的安全管理和犯罪预防,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社区治理可以有效促进城市的社会发展。
二、社区治理的重要实践1.居民参与居民参与是社区治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社区治理应当注重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决策过程,通过居民议事会等机制,使居民的声音得到充分听取。
居民的参与不仅可以提高治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也能够激发居民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社区的作用。
2.社区协作社区治理需要与各个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的合作。
社区自治组织、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应当形成合力,共同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和政策。
通过有效的协作,可以综合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的优势和潜力。
3.公共参与公众参与是社区治理的关键。
社区治理应当鼓励公民参与社区事务,并提供充分的信息和透明度。
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增加社区的民主性和透明度,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确保决策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4.满足多样性需求社区治理应当关注不同居民的多样性需求,包括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需求。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uzziology 运筹与模糊学, 2023, 13(5), 5754-5762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orfhttps:///10.12677/orf.2023.135574我国社区营造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李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23年9月12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8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30日摘要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社区营造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逐渐兴起,并成为创新社区治理的重要途径。
本文运用CiteSpace分析软件,从中国知网(CNKI)检索2013~2023年有关社区营造领域的相关期刊文献作为数据来源,对社区营造相关论文的发表年份、关键词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进而探究我国社区营造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沿演进的变化,分析发现:当前社区营造的相关文献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重点着眼于社区营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我国社区营造研究的进程呈现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探索阶段(2013~2015年)、发展阶段(2015~2020年)、深化阶段(2020~2023年)。
关键词社区营造,CiteSpace,可视化分析Research Hotspot and Development Trendof Community Building in China—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Yang Li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Received: Sep. 12th, 2023; accepted: Oct. 18th, 2023; published: Oct. 30th, 2023AbstractCommunity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moting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Com-munity building, as a new governance model, has gradually emerged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innovate community social governance. In this paper, CiteSpace analysis software is used to李杨select relevant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rom 2013 to 2023 from CNKI as data sources, and visual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the publication year, key-words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research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frontier in China, and finds that: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and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patial research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building research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exploration stage (2013~2015), development stage (2015~2020) and deepening stage (2020~2023).KeywordsCommunity Building,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浅谈社区营造何谓社区?社区是指由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而目前我们常常听到的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是联合国从1951年开始在全球范围推广的一项地区发展运动,旨在通过地方社区自身的力量促进社区协调与整合,从而为地方找到一条有效发展的道路。
从概念起源来看,社区的本意是自发形成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利益共同体。
从自发形成的角度,社区概念暗含了政府权力在社区中的淡出,同时也超越了行政区划的范畴。
而当前中国的社区概念与其本意已有了相当大的区别:社区原本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彼此相互认同而自发形成的一种利益共同体,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行为,社区成员对社区发展形成责任共担和成果共享;而中国目前推行的社区概念是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社区变革的需要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作为一种与传统计划经济相分离的空间和组织载体,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提供一个共同运作的平台。
因此本文,我们着重探讨的是从规划者角度出发的社区建设,或称为社区营造。
社区的营造有何意义?就我们考虑的对象——城市来说,城市的主体是人群,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有物质性的“容器”,城市及住区就是一种“容器”。
但是人具有社会性,不同人群的社会特征及交往方式等特定需求赋予了物质“容器”以社会空间属性及社会发展的诉求——“社区”的意义即在于此。
一个成功的社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们以日本的古川町的社区营造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古川町位于日本关西地区崎阜县飞陀山脉所环绕的盆地中,距离名古屋大约两个多小时的火车车程。
古川是1589年成立的城下町,周边有山,中间有河流,属于防卫型城市(类似贵州镇远)。
现为林业和小型物资集散地,人口保持在15000—16000之间。
一条叫濑户川的水道穿城而过,宽度只有2到3米,像这样的水道在其他的城市也许是一条排放居民生活用水的臭水沟。
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古川町的居民就自发的清理濑户川,并且通过放养鲤鱼提醒居民维护水质,目前水沟里的溪水可以用来浇花、清洁等。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社区规划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手段,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城市社区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社区规划与发展,旨在深入了解城市社区规划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一、城市社区规划的概念和意义城市社区规划是指对城市中的社区进行规划和管理,以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社区规划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福祉,通过合理的规划手段来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社区规划的意义在于促进城市的社会和谐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社区,可以提高社区的整体素质,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二、城市社区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城市社区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 人本原则:城市社区规划应以居民的需求和福祉为出发点,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规划师应与居民密切合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社区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规划师应考虑到社区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合理规划社区的绿地和公共空间,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
3. 综合规划原则:城市社区规划应综合考虑社区的各个方面,包括居住、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
规划师应协调不同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城市社区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研分析、规划设计、评估和实施等环节。
规划师需要通过对社区的调查和分析,了解社区的现状和问题,制定合理的规划目标和措施。
规划师还需要进行规划设计,包括社区的布局、建筑设计、公共设施等。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评估和监测,以确保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社区营造实施方案社区营造是指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和措施,来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为了有效实施社区营造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一、社区调研。
首先,我们需要对社区进行全面的调研,了解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需求和意见建议。
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确定社区营造的重点方向和目标。
二、建立社区活动中心。
在社区内建立活动中心,为居民提供各类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
活动中心可以组织各类文化艺术、体育健身、手工制作等活动,增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开展社区义工服务。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义工服务,组织各类志愿者活动,如环境整治、文化宣传、邻里帮扶等。
通过义工服务,增强居民的社区责任感和归属感,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四、创建社区文化品牌。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社区文化内涵的品牌活动,如社区文化节、民俗展示、传统手工艺等,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传承和弘扬社区文化。
五、加强社区安全管理。
加大对社区治安和环境的管理力度,维护社区的安全和秩序。
建立社区巡逻制度,加强对社区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六、推进社区环境改善。
加强社区环境整治工作,改善社区的绿化、道路、垃圾清运等基础设施,营造宜居的社区环境。
组织居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提高社区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七、开展社区教育宣传。
开展社区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和法制意识。
组织各类文明礼仪、文化知识、健康生活等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八、建立社区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加强社区自治和居民自治意识。
通过选举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推动社区事务公开透明,促进社区自治的良性发展。
九、加强社区合作交流。
积极开展社区间的合作交流活动,促进社区之间的互助合作和资源共享。
组织社区间的文化交流、体育赛事、技术交流等活动,增进社区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合作共赢。
城市社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社区作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扮演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城市社区的活力、创新和资源整合能力,对于城市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社区的经济促进、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探讨城市社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经济促进城市社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为居民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和商业环境,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首先,城市社区是创业者的孵化器。
社区可以提供合适的场地和基础设施,帮助初创企业顺利启动。
例如,一些创业园区将初创企业聚集在一个地方,形成创新生态系统,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和投资者。
其次,社区商业区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购物场所。
不仅如此,社区商业区也为城市贡献了大量的税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创新创业城市社区是创新和创业的温床,为创新型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发展平台。
社区创新中心和孵化器提供了良好的研发环境和创业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创新项目和人才。
创新企业通过在社区中的合作和交流,不仅能够加速技术和知识的迭代,还能够减少创业风险和成本。
与此同时,社区企业也成为了创业者们相互学习和互相支持的平台,形成了创业生态圈,进一步促进了创新和创业的发展。
三、社会服务城市社区作为社会服务的基地,为居民提供各种便利和保障。
社区医院、学校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不仅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还推动了社会公平和稳定。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通过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居民可以获得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增强了社会互动和凝聚力,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文化传承城市社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
社区艺术中心、图书馆和文化活动等,为居民提供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平台。
社区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不仅让居民能够享受文化艺术的熏陶,还传承和传播了地方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城市社区的文化特色也成为了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社区发展和城市化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在这种趋势下,社区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关注。
社区不仅是城市最基础的单元,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社区发展的重要性社区是一个居住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共同性和群体特征的群体,是城市最基本的单元。
社区发展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前沿,因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的发展。
首先,社区是城市的生产力和资源,是城市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内的居民和企业都是城市经济的创造者和贡献者。
只有通过社区发展,才能挖掘和发掘这些资源和潜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次,社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内的居民和企业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传统,这些文化和传统对城市的发展和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通过社区发展,才能促进城市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推进城市文明的进步。
再次,社区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内的居民和企业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只有通过社区发展,才能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总之,社区发展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社区内的居民和企业是城市经济的生产力和资源,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城市环境的形成者和改善者。
只有通过社区发展,才能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社区发展面临的挑战然而,社区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城市空间的扩张和人口增长,这就给社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城市化进程使得社区内的资源和空间变得更为紧张。
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空间不断缩小,社区内的生活和工作资源变得愈发紧缺。
这就需要社区发展者更为科学地规划和布局社区空间,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内的资源潜力,为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其次,城市化进程使得社区内的居民具有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和文化背景。
城市化使得城市内涌入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群,这就使得社区内的居民具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和文化背景。
社区营造——建设美好家园摘要:在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单位制社区开始向新型社区转变,由单一的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管理发展,传统社区开始由听命于单位管理的被动参与到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的管理事务,本文从资源分配的视角研究社区的转型,这对于促进社区的发展,促进社区基层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区转型,社区居民,单位制,社会资源,社区建设,社区营造轰轰烈烈的社区建设造就了中国繁华的现代城市面貌,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矛盾,而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手段、方式上越来越简单粗暴,以致酿成了不少悲剧,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暴拆。
在以“物质空间资源”为主体的社区建设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国内很多学者也积极探寻中国社区运动未来的出路,一些人提出了以社区营造替代社区建设来改造社区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社区营造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日本“造乡运动”,经过20年的发展演进,已成为日本解决地域、社区发展中具体问题的主要方式。
社区营造主要是以“人群”为主体,发挥市民社会的力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通过民众与政府协商的形式调和社会矛盾,实现传统社区的再生。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社区营造对于中国当前社区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建立第三方团体主导社区资源分配在现在的社区建设中,政府始终是稀缺性社区资源的绝对拥有者。
这也就意味着社区的管理和建设始终都要依赖于政府,政府就有了绝对的权力可以参与到更多的社区事务中去,居民自治也就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一旦民众在旧城改造或土地拆迁中与政府产生冲突,很少有地方政府能真正的调节好其中利害关系,真正的使价值转换保障居民应有的财产价值。
在社区营造中,起主导作用的既不是政府,也不是当地居民,而是由政府和居民联合成立的社会团体法人(台湾地区称之为第三方团体),这个部门是政府和居民利益的调和者和社区具体事务的管理者。
社会团体法人可以招纳社会精英、NGO和专业人士以加强其在社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对社区收费项目进行管理,规划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安排工作人员和义工,成立实践单位招聘专业对口的工作人员。
打造社区氛围营造方案社区氛围是社区内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互动方式等综合体现。
一个健康、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对于社区内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打造社区氛围营造方案非常关键。
本文将以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打造社区氛围的具体营造方案。
1.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是社区内居民的共同认同和情感归属的体现,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舞蹈比赛、书法展览、音乐会等,以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
-设立以社区为主题的文化纪念碑或雕塑等,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地方认同感。
-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创作,如组织剧团、合唱团等文艺团队,展示社区的文化风貌。
2.加强邻里互助和友好关系邻里互助和友好关系是社区氛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促进邻里和谐:-组织邻里互助活动,如居民义务清洁、共同维护社区绿化等,增加居民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设立邻里互助中心,提供居民之间的交流平台,让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定期举办邻里聚会和社区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并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3.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娱乐资源-建设社区图书馆和文化活动中心,提供丰富的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和文化活动,满足居民的学习和娱乐需求。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培训活动,如亲子教育、健康生活知识讲座等,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技能。
-鼓励和支持居民自发开展各类文艺、体育、手工艺等社区活动,促进居民的自我实现和社区关系的发展。
4.加强社区治理和安全保障社区治理和安全保障是社区氛围建设的基础,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措施:-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组织,设立居委会或业主委员会,加强对社区内事务的管理和协调。
-加强社区安防措施,如安装摄像设备、设置出入口门禁系统等,维护社区的安全稳定。
-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垃圾处理点、医疗服务站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打造社区氛围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营造。
通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加强邻里互助和友好关系、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娱乐资源以及加强社区治理和安全保障等措施,可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活力和幸福感,营造健康和谐的社区氛围。
社会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服务、社区营造和 社区发展的整合研究文/徐其龙陈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 的矛盾”。
检视我们正在推行的以社区服务为主的社区工 作,它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居民的生活需要。
如何将社区服 务升级,并且与正在兴起的社区营造和社区发展有效地整 合起来,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摆在我们面前 的一个比较迫切的现实问题。
那么,社区服务、社区营造 和社区发展三者是什么关系?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如何 在实践中将三者整合起来?本文以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为 视角,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何为发展性社会工作?发展性社会工作遵从发展性社会福利及社会发展的理 念。
它是一种强调将促进人们的经济参与、发展与改善其 社会功能问题相结合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其突出的特 征是综合干预和大量使用社会投资策略。
国内外学者米奇 利、马凤芝、陈涛等总结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特征主要有:第一,主张把投资策略应用于专业实践之中;第二,强调 社区为本的实践;第三,强调服务对象参与的重要性;第 四,强调国际意识,不同国家的创新可以被其他国家所借 鉴;第五,求诸更广泛的社会目标;第六,采用多元综合 性的社会工作方法。
其相应的实务策略主要有人力资本投 资计划、就业和自主创业计划、微型企业和小额贷款计 划、资产积累计划等。
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历史推进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实践渊源,可以追溯到社会工作 形成之时以亚当斯为代表的睦邻组织运动。
发展性社会工 作实际产生于20世纪中期南半球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工作实 践。
20世纪中期,第三世界国家相继取得解放和独立,经 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无力承担越来越重的社会福利.其 社会服务被指责为消耗性的、非生产性的活动,并且补缺 型社会工作无法有效解决贫困、就业不足和失业、弱势群体照顾及服务不足等社会问题,独立后经济发展成果并没 有惠及广大民众,反而产生了没有发展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