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_莫筱筱
- 格式:pdf
- 大小:315.28 KB
- 文档页数:6
台湾的国民住宅建设:经验及启示摘要:国民住宅是我国台湾地区的一种重要的住房保障形式。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
经过长期发展,台湾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国民住宅法律体系。
但是国民住宅占台湾整个住房供给量的比重并不高,实施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
近年来台湾的国民住宅的供给有多样化、市场化的趋势。
台湾国民住宅的发展历程给内地的住房保障建设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台湾;国民住宅;经验;启示1 国民住宅在台湾兴起并延续至今的原因台湾的国民住宅是由政府建造或在政府的资金帮助下建造的一种保障性住房。
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
促使国民住宅在台湾兴起并发展的原因有多种,一下着重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原因分析。
1.1 经济方面的原因国民住宅作为一种保障性住房其供给对象主要是低收入家庭。
从1987年开始,台湾结束了经济低迷期,房价迅速上涨,低收入者的住房难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以台湾省内房价最为昂贵的台北为例(如图一所示),从1987年开始,房价的增长率远远超过台北市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幅。
据台湾媒体报道,目前在岛内,无论是房价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还是房贷支出占每月收入的比例,都在不断攀升。
尤其在台北市和高雄县,房价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都在8倍左右,也就是说,全家人要8年时间不吃不喝才能买上住房。
而台北市和高雄县的房贷也超过了当地居民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图一:台北市房价与可支配所得增长率(资料来源:石振弘,台湾住宅补贴制度与都市地区中低收入家庭之互动-以台北市为例,2000年中华民国住宅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1.2 政治方面的原因1969年台湾当局迫于内外压力举办“中央民代”增补选,这被认为是台湾首次重大的民主化事件。
从1987年7月15日开始台湾实行解严,解严后社会团体的民主抗争和社会保障要求日益强烈。
1989年8月26日,在台北市的主要街道上,数万名民众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地价暴涨造成许多中低收入者无法购买住宅。
台湾社区管理对我国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启示——以台湾玫瑰里、桃米社区为例作者:胡晓珍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7年第18期【摘要】社区是我国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是实现基层治理单元由政府主导向社会主导转变的重要载体。
本文从分析台湾玫瑰里、淘米社区两个各具特色的城镇与农村社区入手,总结其在社区定位、公共服务、文化理念、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经验,并对我国完善社区基层治理体系提出相关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社区管理;基层治理;社会组织近年来,以城镇社区为主体的基层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成为我国政府关注和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多个省市将社区管理体系的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构建列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任务。
我国台湾地区在从现代化、市场化转向城市化的过程中,在社区的组织定位、功能转换和治理体系的构建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台湾社区管理理念的塑造以及与之相对应所打造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能够为我国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供很好的启示与借鉴。
一、台湾玫瑰里、淘米社区管理体系的构建(一)新店玫瑰里社区注重人文关怀和居民凝聚力的培养,依托志愿者团队的力量,着力打造“亲情社区”新店玫瑰里社区是一个超过20多年的大型城市社区,总户数为2174户,总人口数为5958人。
玫瑰里社区依托志工的力量,在社区照顾关怀据点、守望相助制度及废物回收再利用方面拥有较为成熟的经验。
1、社区照顾关怀据点。
台湾玫瑰里社区目前老人比例仅占一成多,但因“少子化”已成为趋势,故人口老龄化比例预期将快速增长,老人或身心障碍者的居家照顾,将成为未来非常重要的公共服务课题与问题。
自2005年开始,玫瑰里社区发展协会筹备成立社区照顾关怀据点,以应对未来老龄化所衍生的问题。
社区照顾关怀据点的目的在于为老人或身心障碍者提供“社区化之预防照护”,希望以“社区营造”及“社区参与”为基本精神,透过“本地化”的社区照顾,使老人或身心障碍者留在社区生活,并提供“家庭照顾者”适当的支持服务。
台湾老年社区营造模式的经验与启示作者:崔莹莹卓想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7年第5期崔莹莹卓想摘要:中国台湾于1993 年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其后20 余年的发展中,通过不断地完善老人照顾理念、社区营造方法,使得“打造理想的长期照护体系——适情适性地发展当地养老小区,创建符合国情民情的CCRC 社区”的老年社区建设目标得到贯彻,在老年社区营造方面形成了“人性化的空间环境规划—自养其身的社区经营模式—辅助的多方支持保障”的系统方法。
本文以台湾地区为例,介绍其老年社区营造的产生背景、历程及其举措,并基于大陆社区养老理论支撑缺乏及社区运营困难等问题,提出“以政府引导为前提,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老年社区运营机制;以市场运营为支撑,建立营利性的老年社区开发模式;以照顾品质为核心,构建老年社区服务人才标准和职业激励制度;以老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老年社区生活环境”的老年社区营造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台湾;老年社区营造;社区养老引言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国及地区相继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一现象使得人口结构和社会需求发生变化,并直接影响着社区营造[1]。
欧美国家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虽然形成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协作养老等多种模式共存的体系,但主要还是以集中式、综合式的老年社区为主[2],例如美国亚特兰大州乔治亚市老年社区和佛罗里达州达德县老年社区。
日本、新加坡、台湾等亚洲国家及地区针对人口老龄化现象,采用可持续的老年社区发展模式,关注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变化,为之营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3],例如日本的“通用住宅”①和台湾的养老文化村。
基于传统文化、家庭价值观与大陆的相似性,本文以台湾老年社区营造为例,借鉴其面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老年群体住房保障、老人照护等一系列养老问题所提出的老人照顾理念以及社区经营方法,试图解决中国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各城市及地区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1 台湾老年社区营造的产生背景自20 世纪中叶起,台湾长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总量、城市化率都大幅提升,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成绩。
借鉴台湾社区自治做法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借鉴台湾社区自治做法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近年来,我们组织了多批次交流考察团到台北复华里、花莲民权里、台东的南寮社区、富丰社区、永安社区,以及宜兰珍珠社区、高雄金山社区等进行走访,与社区负责人、自治组织负责人和志工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在社区自治方面的做法。
一、台湾社区自治基本情况在组织架构上,台湾省下划分为县与市,县划分为乡镇、县辖市,乡编组为村,村编组为邻;市划分为区,区编组为里,里编组为邻;乡、区都有公所,负责人由上级行政负责人任命。
以台北市为例,全市划分为12个区,区公所编组为449个里,形成“市-区-里”的组织架构,与我市“市-区-街-社区”组织架构比较,“里”更接近于“社区”这一层级。
在权力来源上,台湾地区的市长、县长、里长、村长等都由民众投票选举产生,对选举自己的选民负责,只有区长由市长指派,但里长在自治方面的重要性大于区长,甚至在重要选举期间,市长也要主动与各里长修好,以便谋取更多选票。
里长任期4年,可以连选连任,没有年龄限制,没有固定办公场所,里长可以兼职,不属于公务员序列,我们接触到的里长,大多都有自己的全职职业,且一般年龄偏大,在社区邻里之间有较高威望。
如,台北市中山区复华里里长黄展辉先生有自己的职业和收入,中山里的里长和她的弟弟妹妹经营药店。
可以说,里长这份“职业”只是里长们“副业”。
在职责权限上,台湾地区的里长:一是受市长指挥和监督,办理里公务事项;二是运用社会资源,筹集里建设基金;三是反映基层民意,配合政府相关政策的宣传引导;四是执行里自治事项并办理上级委办的事项;五是开具各种证明文件等群众日常治理工作。
一个里除了里长,一般还有里干事一名,类似于基层社区的专职工作人员。
里长下面一般有若干位邻长,类似于我市基层社区的楼栋长,邻长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居民的身边,成为了各种公共事务的末梢神经。
在具体运作上,政府为基层保障一定运转经费,一般每个里每月为人民币8000-10000元,这个经费是包括里长报酬、办公经费、项目经费在内的所有经费。
台湾社区营造对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启示近年来,我国对传统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与更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这方面,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启示。
其中闽南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台湾社区营造强调参与性,注重社区的参与和自治。
在闽南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中,社区居民都积极参与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他们通过自治组织、社区协商等形式,参与决策和规划,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更新方案。
这种参与的方式,使得居民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更有认同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
台湾社区营造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闽南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建筑,更是保护了周边的传统文化。
在更新过程中,台湾社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使得闽南历史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在保护的也使得居民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同。
台湾社区营造注重与外界的互动与交流。
台湾社区与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通过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
他们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节庆、旅游推广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这种互动与交流,使得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更具可持续性和市场化的成果。
台湾社区营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区建设的结合。
台湾社区营造强调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吸引投资和开展商业活动等方式,实现经济与社区建设的良性循环。
他们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打造了一批有特色的商业街区和文创产业园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区的建设。
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对于我国闽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需要积极引入参与性的机制,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加强与外界的互动与交流,结合经济发展与社区建设。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和更新我国的传统历史街区,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试析社区治理中提高居民参与度的台湾经验作者:沈莘来源:《企业导报》2016年第05期摘要:社区治理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石,在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力量,推进经济社会共同进步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完善的社区治理也有助于构建和谐舒适的生活氛围,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本文总结了我国台湾地区社区建设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并对社区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参与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居民;参与;台湾经验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体,因此社区的建设必须要有社区居民的参与,这是完善社区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社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保证。
但是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居民参与度不高,参与质量较低等问题。
日前,笔者实地考察了台湾台北、新竹、高雄等市的社区,其社区建设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其相对完善的治理结构以及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高度参与,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一、台湾地区社区建设发展回顾目前,台湾城市社区的正式组织架构是区—里—邻,台湾的里普遍不大,仅有1名里长负责处理日常的事务,还有1名干事,干事属于公务员,其职责是联系几个里,并处理一些与居民相关的行政性事务。
里长由选举产生,职能单一,主要负责社区内部事宜,里下也多有邻长等下层组织。
回顾其发展历史,可以把台湾地区的社区建设归结为两大阶段:社区发展与社区营造。
(一)社区发展阶段。
社区发展阶段始自上世纪60年代。
1965年,台湾地方政府颁布政策,确立了社会发展的七项主要工作,其中之一就是社区发展。
为了促进社区的发展,台湾又专门制定了《社区发展工作纲要》并于1983年更名为《社区发展工作纲领》,明确了以村、里组织为单位,推动社区发展。
到90年代初,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三大方面,即公共设施建设、生产福利、居民精神伦理,社区建设要实现的三大目标为增进生活条件,提高生产效能,改善生活环境。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社区建设,其主要特征是政府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通过政府的强势推动与投入来促进社区发展,而忽略了社区自主意识的提升。
台湾社区营造对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叶翔【摘要】以台湾四个典型的“农村社区营造”为例,通过对社区实地考察观摩,借鉴其合理有效的做法,并结合我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5个方面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期刊名称】《福建建筑》【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农村社区营造;环境整洁;乡村特色发掘【作者】叶翔【作者单位】福建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台湾地区地狭人稠,境内2/3是山地与丘陵,总人口2 300万,农村人口仅60万。
从城市路网到乡村街坊,从地面到沟渠,干净整洁程度令人称赞;当地乡村保护自然生态,并与人文传统、民间艺术、风土人情等融为一体,展示了人文与自然和谐之美;社区营造创意无限,倡导环保,社区民众热心积极。
台湾地区的农村人口减少、产业衰败转型、老龄化社会现象比中国大陆早数十年。
多年来,台湾当局及有关机构致力于激发乡村活力,保持社区健康发展。
本次考察发现,台湾的乡村建设已经从早期纯粹的政府主导,变为“由下而上的申请和施行”与“自上而下的经济、技术支援”的互动;在乡村社区的主动申请、行政的支援政策下,台湾在富丽乡村的建设上取得一定成效;其中环境整洁干净、乡村特色发掘、本地人才培育等几个方面,尤其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
大北坑社区属于典型的传统客家村庄,于1991年起由水土保持部门进行山坡地农村综合开发,连续规划农地水土保持、改善环境绿美化、建构缓动绿带、景观农塘、野溪整治等,如图1所示。
在不破坏农村原始风貌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客家文化,呈现农村多元化样貌及文化资产的多样性,不仅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品质,更提升了农民经济收入。
社区在1996年成立三水水土保持户外教室,1997年开始运作,1998年成立水土保持解说班,每年都有数千人次登记参访,最多一年登记参访人数达一万多人,解说情形如图2所示。
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启示发表时间:2018-11-16T19:27:19.5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作者:杨婕妤[导读] 摘要: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历经40余年的发展之后,确立了包含“人、文、地、产、景”多个层面的策略体系,吸引了台湾各级政府、专家学者、社会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 100000摘要: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历经40余年的发展之后,确立了包含“人、文、地、产、景”多个层面的策略体系,吸引了台湾各级政府、专家学者、社会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
社区营造是应对全球化结构性冲击下的一种“自下而上”的运动和“参与式民主”的实践。
以自主实现社区价值为目的,政府、社区居民以及专业团队共同合作为基础,营造永续发展社区。
诚然,目前大陆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体量等等都与台湾存在一定差异,但面对城市化和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困境,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相关经验政策确实值得大陆学习借鉴。
关键词:社区营造;台湾;经验1 引言改革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
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迅速演变为“市场经济”,取得了中国式经济的增长奇迹。
但高速经济发展之下所带来的弊端也日渐凸显,乡村人口流失、人口老龄化、特色产业缺失,社区文化发展滞后等等问题迫在眉睫。
社区,不仅是一种地域单位,更是一种在地文化的体现,是进行自主自治、创新的最佳单元。
在台湾地区的政府政策、社区规划的推行方法和经验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2 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台湾学者普遍将1994年以前的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称为传统社区发展时期,1994年以后的称为多元社区发展时期。
传统社区发展最初开展于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派驻专家到台湾协助当地开展社区发展工作,并先后制定“社区发展工作纲要”颁布“八年计划”、“二期五年计划”、“阶段性实施方案”等,由村长或其全权指定的“理社区事会”承办。
最初的社区发展工作主要针对能体现政绩的基础工程、生产福利、精神伦理等开展,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特点。
台湾生活文创型社区营造,有哪些可借鉴之处?生活文创型社区是台湾社区营造的一大特色。
在经过了点的示范、线的联结、面的扩散后,社区营造结合生活文化特色元素,从不同的资源视角切入,发展出生态文创、产业文创、工艺美术文创、古迹文创、族群文创等不同主题的社区特色。
台湾生活文创型社区营造的经验是:特色文化的多维度开发、注重文化与生活的结合、遵循一定的社区营造规律。
这对大陆文化社区再造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营造起源于日本的“造町运动”,是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重构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达到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我国台湾地区效法日本的“造町”、西方的“社区培力”、“社区复兴”等理论,结合对地方文化产业的挖掘,走出了一条符合台湾地区的特色道路,再现了社区活力,使得文化、产业和经济得以复兴。
台湾生活文创型社区开发现状经过20年的社区营造,目前在台湾“文化部”社区通注册的社区共有6000多个,这些社区各具特色,但大多数的“营造元素”都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以生态资源为主题,形成的生态文创社区;以产业资源为主题,形成的产业文创社区;以传统工艺为主题,形成的工艺美术社区;以古迹文化为主题,形成的古迹文创社区;以族群文化为主题,形成的族群文创社区等。
01、生态文创社区生态文创以发现“自然”为主,包含相对原始的自然环境、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文风貌,在未受干扰的自然地区中,了解、欣赏当地的自然资源,以生物多样性与栖地的永续使用为原则,对当地的特色生物、植物、山川等进行充分挖掘,形成丰富外延的社区形态。
例如,具有代表性的桃米生态社区,在专家考察社区资源后,发现当地有丰富的生态物种、原生植被、溪流山峦、湿地等。
于是,以自然保育的发展为主题,构成了桃米生态村社区再造的要素。
在开发出“青蛙老板”这一社区代表性物种以后,带动了桃米社区的旅游经济产业,并在这一导向下,发展出解说员、餐饮及民宿业等社区产业,进而青蛙手工制品、社区居民日常活动也相继推出。
台湾的社区营造台湾“社区营造”概念的出现受到日本“社区营造”的影响,于1994年开始正式提出。
通过各地的文史工作室、学术单位、民间团体等,融入“居民自主参与”、“由下而上”、“永续发展”等理念,开始拓展至整个台湾的社造运动。
通过对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进程的梳理,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政策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965~1993年、1993~2001年、2002~2004年及 2005~2008年。
从四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中可以看出,社区营造在台湾社区的全面推动,其推动模式由最初的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
从社区营造的成果上来看,由前期的居民主导性低到社区自主运作且永续经营的营造模式。
台湾社区营造的工作流程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历时两到三年。
第一阶段一般需1-2年,其主要工作是调研参与到建议方案形成;第二阶段需数个月的时间,在征集到方案后向政府部门汇报,最终确定实施方案;最后一阶段需一年左右,由工程单位建造、居民合力共建。
台湾的“社区营造”侧重于三个方面:“文创、赋权和参与”,三者统一于居民素质的全面提升与社区的整体发展。
“文创”涉及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提出了“社区文化发展计划”,并强调以文化艺术形式作为切入点,鼓励社区居民自我组织,开展社区建设和社区活动。
“赋权”是关于社区建设的决策模式,以社区居民为主体,政府部门协助,利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调动当地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居民的执行能力。
“参与”涉及到的是社区主体的改造,台湾“社区营造之父”陈其南提出社区营造不仅是营造一个新社区、一个新文化,更重要的是一个新“人”,作为社区真正的使用者才是最懂得社区生活的人,而只有他们参与进社区建设之中,才能真正营造出一个最美好的社区。
台湾社区营造的实质是实现社区赋权和人民赋权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行政机构通过行政细节把社区营造政策带到不同的部门,最后将其实施到社区中,使政策不仅仅是一种形式。
通过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社区居民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事务,从“人,文,地,产,景”五个方面聚集社区共识,建立共同愿景,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159038 台湾问题论文台湾社区营造对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的启示一、桃米社区的震后重建桃米社区是台湾社区营造当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社区营造是1994年台湾“文建会”推出的政策,是指促成社区居民意识变化的一系列行动的设计、安排、执行和成果分享以及这些行动后成效的观察、检讨和修正。
社区营造作为社区的公共事务而推进,需长期、集体地加以经营、重视创造性,反映出社区营造是需要花费人财物力等资源开展的长期工作,也是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创造性的实践。
桃米社区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西南方前往日月潭的中潭公路旁,总面积为18平方公里,地形多为丘陵谷地,海拔高度为420-800公尺之间。
居民有1200人左右。
该社区拥有非常丰富的绿色植被和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厚。
但桃米社区一直是非常落后的地区之一,加上工业化和城市化把桃米里的青壮年一批批吸引走,它日益变成一个人口结构老化、农业经济衰退的老旧社区(陈统奎,20xx年地震中,桃米社区损失惨重,半数以上的家户受灾,整个社区陷入忙乱之中。
桃米社区的灾后重建,着实是一大挑战。
草根NGO――新故乡文教基金会积极带领当地人民进入了重建桃米社区的进程。
一方面,它整合各方资源,协助淘米人民自己探索自己社区的优势自然资源作为社区营造的切入点。
在专家、教授的引导之下,桃米人民探索出适合本社区的发展道路――走结合有机农业、生态保育和休闲体验的教育基地的“生态村”。
渐渐地,桃米社区渐渐展露“新颜”:污染减轻、人物共生,成为生态之乡;另一方面,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在社区居民身上煞费功夫,发掘社区居民的生命共同体意识,促进社区感不断积累和加深。
10年之后的桃米是游客青睐的“世外桃源”:环境优美,生态和谐,适宜人类居住。
二、以“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整合社会工作是学者张和清提出的概念,它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元素,将政治和经济等宏观社会结构整合;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综合运用,将工作手法整合;将各方资源整合,搭建最佳的人财物力资源的平台,是开怀包容的工作理念。
台湾社区营造对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启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传统的历史街区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面临着更新与保护的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台湾社区营造所取得的经验可以给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带来一些启示。
本文将就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探讨对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所带来的启示。
一、台湾社区营造在台湾,社区营造被视为保护历史街区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城市发展,台湾民间对于社区营造的认知逐渐加深,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社区营造对于城市更新和保护的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台湾社区营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历史文化保护。
台湾社区营造着力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 社区建设与规划。
台湾社区营造注重社区内部的规划与建设,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3. 社区参与与治理。
台湾社区营造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治理,倡导共同管理共同治理的理念,实现社区自治和共同发展。
二、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的挑战闽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历史街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城市化的影响,闽南历史街区也面临着更新与保护的挑战:1. 历史遗迹的破坏。
一些闽南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面临被拆除和破坏的风险,导致历史遗迹的流失和文化传统的中断。
2. 城市功能的改变。
随着城市功能的改变,一些闽南历史街区的传统产业和商业模式逐渐式微,造成历史街区的功能退化和衰落。
3. 社区意识的缺失。
在一些闽南历史街区中,社区居民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薄弱,缺乏积极的参与和热情,导致历史街区的管理和保护困境重重。
台湾社区营造所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为闽南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1. 提倡文化教育。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和讲座等形式,提升社区居民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 加强规划与整治。
通过优化历史街区的规划和整治,恢复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和功能,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打造宜居的历史街区环境。
台湾社区营造对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启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许多传统的历史街区逐渐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取代。
台湾社区营造对于闽南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启示。
台湾社区营造在更新与保护闽南历史街区时,注重保留历史建筑的原貌和风貌。
他们认识到历史街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在更新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建筑物和布局,并注重维护其特色建筑风格。
这不仅可以保护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还可以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赏,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台湾社区营造重视社区参与和民主决策。
在更新闽南历史街区的过程中,他们积极倾听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并通过公开会议和民主讨论等方式形成共识。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并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
这种民主决策的方式不仅增加了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争议和冲突。
台湾社区营造注重传承和培育当地传统手工艺。
他们鼓励当地居民和手工艺人传承并发展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同时还开设了手工艺制作的工作室和培训班,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不仅保护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台湾社区营造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他们意识到闽南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与周边地区的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
通过共同努力和资源整合,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并推动整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
台湾社区营造在更新与保护闽南历史街区方面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启示。
它们注重保留历史建筑的原貌和风貌,重视社区参与和民主决策,注重传承和培育当地传统手工艺,并与周边地区展开合作与交流。
这些做法不仅能够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希望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提供一些启示。
台湾社区营造的实践经验及其启发作者:暂无来源:《社会与公益》 2018年第2期一、对“社区营造”的理解根据笔者的社区实践和对文献的相关梳理,笔者对社区营造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界定,即社区营造是基于多元协作和参与式理念,以社区或某一社区空间为地理区域,基于社区问题和实际需求,由有共同关心社区公共事务意愿的人(包括社区内生力量和外部支持性力量)采取的带有创造性的共同行动。
其强调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注重培育社区公共精神和社区人才,终极目标是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台湾社区营造的主要内容为人、文、地、产、景五大方面,其中“人”是指人的资源,即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经营邻里关系、提高生活福利;“文”是指文化资源,即继承和发展社区共同历史文化和文艺活动等;“地”是指自然资源,即保护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产”指生产资源,即社区的产业与经济活动;“景”是指景观资源,即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和独特景观的创造等。
二、台湾社区营造的简要历程台湾社区建设的早期发展与联合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社区发展倡议即《经由社区发展达致社会进步》有较强的关联。
20世纪60年代到1 993年,属于台湾的前社区营造时代。
当时的社区发展由政府机关自上而下地主导推动,承接者为村里长及其全权指定组成的“社区理事会”,在执行面上偏重易看到“政绩”的硬体建设,如社区道路、排水沟整修等,但居民参与性低和自主性都较低。
但是长时间的社区发展积累为社区营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994年至今,台湾处于社区营造时代并逐步迈入后社区营造时代,社区营造成为政府推动社区改造的主要政策。
1994年,台湾行政院提出“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政府部门开始实质性地注重民间力量和社区自治。
2003年,台湾提出“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将其业务正式拓展到政府的9个部门。
2005年,台湾推出“健康社区六星计划”,其业务扩大为1 3个部会参与,共计60项子计划,2006年预算编制超过一百亿新台币,全面推动社区营造的发展。
□ 张婷婷,麦贤敏,周智翔我国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政策及其启示[摘 要]近年来,乡村人口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特色产业缺失、传统文化衰败及生活品质下降等成为我国大陆地区乡村规划建设中面临的严峻问题。
我国台湾地区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推行的“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新故乡营造计划”“健康社区六星计划”能较为成功地应对上述问题。
研究对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背景、目标及内涵进行了分析,重点解读了社区营造政策的演变历程,并结合白米社区和桃米社区的营造实践,提出大陆地区乡村规划建设应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培训、鼓励公众参与和促进多方协作等方面借鉴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政策经验。
[关键词]社区营造;政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文章编号]1006-0022(2015)S0-0062-05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The Analysi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Policy In T aiwan,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he Rural Planning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Zhang Tingting, Mai Xianmin, Zhou Zhixiang[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s facing the problems of the loss of population, degradation ofnatural environment, lack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decl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tc. T o solve these problems, T aiwan has begunto promote the “Community Empowerment Movement” since the 1990s. It successfully solved the above problems. Based on morethan ten years’ practice, it accomplished the objects of establishing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forming community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 has been improved greatl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background, process, policies and effects of this movement, especially on the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 This paper also gives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area in mainland China. The experience of T aiwan can be for reference,such as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s, encouraging local participation,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multilateral collaboration.[Key words] Community empowerment, Policy, Rural plann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20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推行的“社区总体营造计划”积极促进了该地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