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泡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血液循环动脉血
- 格式:ppt
- 大小:6.55 MB
- 文档页数:33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习题难度】《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既是本章的重难点,也是本册书的重难点,尤以“呼吸运动”最难理解,在各级考试中属难度系数较大的题目。
【习题形式】多以图、图解、表格、曲线等形式呈现,常有与血液循环等其他知识点结合的综合题。
【核心考点】考点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_________完成的。
1.吸气过程:2.呼气过程:考点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_____作用完成的。
1.气体扩散作用原理:气体的浓度越大压力就越___,肺内氧气的浓度_____血液中的氧气浓度,就形成了压力差。
气体由压力大的向压力小的方向流动,肺内的_____就扩散到血液中,同理,血液中的_________就扩散到了肺泡,直到两边氧气与二氧化碳浓度平衡为止。
2.结果:血液由_____血变为_____血。
3.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1)肺泡外包绕着_________。
(2)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_____,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3)肺泡的数目_____。
考点三: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_____作用完成的。
1.结果:血液由_____血变为_____血。
2.意义:氧气最终在组织细胞的_______中被利用,参与___________,分解有机物,释放________,一方面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释放热量维持体温的恒定。
【习题导练】1.如图所示是模拟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对该图的描述错误的是:A.①模拟的是气管B.③模拟的是肺C.⑤模拟的是膈肌D.甲装置模拟的是吸气过程2.能正确反映吸气时膈肌和肺活动情况的是:A.甲膈肌收缩,肺容积缩小B.甲膈肌舒张,肺容积扩大C.乙膈肌舒张,肺容积缩小D.乙膈肌收缩,肺容积扩大3.图甲表示气管a、胸腔b、肺c三者的组合示意图:图乙表示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
当图乙中的膈肌从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化时,图甲a、b、c三部位的气压由小到大的顺序是A.b<c<a B.a<b<c C.a<c<b D.c<a<b4.图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
疑难点拨04生物圈中的人考点详解1.循环系统组成和功能以及输血的原则。
2.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呼吸道的组成: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
4.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
5.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简单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复杂反射。
6.消化道、消化腺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7.合理营养及平衡膳食宝塔的含义8.人类的起和进化的历程。
9.病毒的结构、类型和生活方式。
真题再现一、单选题1.(2021·广西玉林·中考真题)无机盐是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之一。
下列不属于...含钙无机盐缺乏症状的是()A.儿童X形腿B.儿童O形腿C.骨痛D.老年人骨质疏松症2.(2021·广西玉林·中考真题)跑步时,尽量用鼻子呼吸,因为呼吸道有处理空气的功能。
不属于...呼吸道功能的是()A.干燥B.温暖C.湿润D.清洁3.(2021·广西玉林·中考真题)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组成肾单位的结构不包括()A.肾小球B.肾静脉C.肾小囊D.肾小管4.(2021·广西玉林·中考真题)人体的心脏有四个腔,其中体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A.左心房、右心室B.右心室、左心房C.左心房、左心室D.左心室、右心房5.(2021·广西玉林·中考真题)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组成肾单位的结A.肾小球B.肾静脉C.肾小囊D.肾小管6.(2021·广西玉林·中考真题)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组成肾单位的结构不包括()A.肾小球B.肾静脉C.肾小囊D.肾小管7.(2021·四川内江·中考真题)下列有关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静脉内都有瓣膜来控制血液流动方向B.AB型血的人可为A型或B型血的人输血C.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右心房与肺静脉相连D.肺循环的终点是左心房,体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8.(2021·四川内江·中考真题)图为血液流经某结构时某物质的含量变化曲线,其中OC表示结构中三种连续的血管。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知识点1肺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图4-3-14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1.气体入肺: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________。
2.请说出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1)肺泡数量________,使肺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气体交换。
(2)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________。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由________上皮细胞构成。
读图,完成下列3~5题。
3.肺的功能单位是()A.细支气管B.气管C.肺泡D.肺叶4.生物体的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适于() A.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B.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C.肺的扩张D.肺的回缩5.下列关于肺的叙述中,不属于有利于气体交换的是()A.肺的末端形成肺泡B.每个肺泡的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C.肺可分为左肺和右肺D.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知识点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图4-3-15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1.(1)图中a代表____________;b代表__________。
(2)呼出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__________,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_。
2.肺泡中的________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________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3.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________作用。
读图,完成下列4~5题。
4.与吸入的气体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其根本原因是()A. 肺的通气B.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C.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D. 组织细胞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5.图4-3-16表示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其中能发生气体交换的是()图4-3-16A.①和②B.②和④C.①和③D.③和④1.肺泡内的氧气要进入周围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中进行运输,至少需要经过几层细胞膜( )A .三层B .四层C .五层D .六层2.2019·聊城 人长时间处在缺氧环境中会出现窒息症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每课检测及解析——4.3.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选择题1.如图是人体呼吸全过程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b表示氧气扩散过程,c,d表示二氧化碳扩散过程B.肺吸气后进行的过程依次是a,b,c,d,最后完成呼气过程C.a过程后,毛细血管中的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D.C过程后,血液到达心脏时,首先流人左心房【答案】A【解析】考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四个过程:分别为肺的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解答:A、由图示中的箭头可以看出,肺泡内的a气体进入血液,血液中的d气体进入肺泡,说明是在肺泡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
箭头bc可以看出,血液中的气体进入组织,组织里的气体进入血液,说明是在组织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
A正确;B、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导致肺内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呼气过程和吸气过程正好相反。
而b、c指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在组织里的交换,和吸气、呼气是同时进行的。
B错误;C、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由于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肺泡中的高、氧气的含量比肺泡中的低,因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这样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故C说法错误;D、c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属于体循环,体循环的路线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到达心脏时,首先流入右心房。
第三节气体交换和运输空气进入肺泡后,和循环毛细血管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空气中的O2由肺泡进入血液,而静脉血中的CO2从血液进入肺泡。
这样交换后,动脉血中的O2运到身体各部组织,在组织与血液之间再进行一次交换,O2最后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代谢所产生的CO2则经细胞间隙液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肺,再进行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以扩散的方式进行的。
(一)气体交换的分压差与气体交换1.气体扩散动力气体交换的动力是气体分压差。
气体也总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
所谓分压是指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具有的压力。
例如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平均约为101kPa,O2含量为20.84%,则O2分压(PO2)约为20.7kPa;N2的含量为78.62%,其分压(PN2)约为79.4kPa;CO2含量仅0.04%,则CO2分压(PCO2)仅0.04kPa。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气直接与肺毛细管血液直接进行气体交换。
其成分既不同于吸入气也不同于呼出气。
通过呼吸运动,肺泡气不断获得更新,因而保持了它所含O2和CO2浓度的相对稳定性。
肺泡气PO2高于静脉血的PO2;其CO2分压则低于静脉血的PCO2。
因此,O2由肺泡向静脉血扩散;而CO2由肺动脉毛细管中静脉血向肺泡扩散。
这样,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当动脉血经毛细血管流向组织时,组织内PO2低于动脉血的PO2;而其PCO2则高于动脉血的PCO2,这里又进行了一次气体交换。
动脉血经过这次气体交换后变成静脉血。
组织由此而获得O2,排出CO2。
(三)影晌气体交换的因素气体扩散的速度如果某一气体扩散速度快,则其交换也快;另一气体扩散速度慢,则其交换也慢。
气体分子的扩散速度(d)与其溶解度(s)成正比,与其分子量(MW)的平方根成反比。
如果CO2与O2的分压差梯度相同,CO2扩散速度为O2的20倍。
从表7-1可知静脉血和肺泡气中CO2的分压差约为0.8kPa,O2的分压差约为8.51kPa约为CO2的10倍,但总合起来,CO2的扩散速度仍比O2快。
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江苏南京市钟英中学(210002)陈艳[摘要]通过探究实验、模型建构、活动体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将“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这一抽象的概念表征成直观形象的模型,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
学生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动手实践、动脑思考、评价交流、完善改进,最终建构重要概念,发展科学思维,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关键词]科学思维;模型建构;气体交换[中图分类号]G 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3)17-0093-03一、教材分析“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0章第4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题五“人体生理与健康”中的重要概念“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下的次位概念“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1]。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血液循环的知识,继续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内容有助于学生建构与理解重要概念,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内容较抽象,涉及较多概念,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实践证明,即使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动画、图片等进行反复强调,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效果也并不好。
基于此,笔者尝试通过模型建构,将“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这一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和直观化,让学生在亲历与参与模型建构的过程中掌握建构模型的思维方法,内化并构建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生命观念。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等活动,能理解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能正确解读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尝试通过建构模型和绘制概念图的方式表达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思维。
(3)通过对人体内气体交换内容的学习,关注空气质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激发前概念上课伊始,教师提问:“人体通过呼吸运动实现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那么人体吸入的气体是什么?呼出的气体又是什么?你知道空气中有哪些成分吗?空气中主要的成分是什么?”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前已有的认知,以及存在的一些错误观点,如“人体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就是指呼气、吸气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氧气在肺部进入血液中,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扩散到肺泡内,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血液经由体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处时,由于细胞利用氧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细胞内的氧含量比血液低,二氧化碳含量比血液中高,结果血液里的氧扩散到细胞内,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血液又变成含氧低的静脉血。
气体总是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扩散。
2.体循环过程中,在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发生物质交换,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
肺循环过程中,在肺泡中毛细血管网发生气体交换,血液中氧气含量上升,二氧化碳含量下降。
3. 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各级动脉,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网,再由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在体循环中,从左心室摄入主动脉的动脉血,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这样,动脉血就变成了静脉血.因此体循环结束后血液的变化是二氧化碳增多,氧减少.4.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循环路线:左心室→(此时为动脉血)→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静脉血)→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动脉血)→肺静脉→左心房→最后回到左心室,开始新一轮循环其中,从左心室开始到右心房被称为血液体循环,从右心室开始到左心房被称为血液肺循环。
• 5.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和联系:6.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循环路线:左心室→(此时为动脉血)→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静脉血)→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动脉血)→肺静脉→左心房→最后回到左心室,开始新一轮循环血液的流动是需要能量的,这些能量主要是心脏搏动产生的,而心脏搏动的能量归根结底又是细胞中的线粒体产生的,所以心肌细胞中的线粒体含量是相当相当多的.其实线粒体也是能量产生的场所,线粒体里面的活动主要是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而氧呼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外呼吸:指外界空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通过呼吸运动与血液循环,肺泡内的空气与肺部毛细血管内的静脉血之间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静脉血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的过程.内呼吸:组织内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亦称组织呼吸。
内呼吸过程中,氧由毛细血管血液进入组织液,二氧化碳则由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血液。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动脉血压、心肌收缩能力心力储备:又称心脏泵血功能的贮备。
指心脏在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下,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
心力贮备可用最大心输出量与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之差值表示。
健康成年人安静时输出量为4.5~5升,剧烈运动时最大心输出量25~35升,即心力贮备为20~30升。
心力贮备包括心率贮备和每搏输出量贮备。
安静时心率75次/分钟,最快心率一般为170~180次/分钟,故心率贮备约100次/分钟。
每搏输出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之差,而这两项均有一定的贮备量,分别称为舒张期贮备和收缩期贮备,舒张期贮备约15毫升(安静时心舒末期容积为130~145毫升,最大心舒末期容积145~160毫升),收缩期贮备约50~60毫升(安静时心缩末期容积60~80毫升,心室作最大射血后,心缩末期容积减少至不足20毫升),这两项贮备共同构成每搏输出量贮备,约75~80毫升。
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主要动员心率贮备和收缩期贮备而增大心输出量。
心力贮备的大小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与心脏健康状况有关。
劳动和体育锻炼可使心肌纤维增粗,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贮备也增加,从而提高心力贮备。
如运动员剧烈运动时,心率可为静息时的2~3倍,由于心肌收缩力大大增强,射血速度和舒张速度明显加快,既增加心输出量又加速静脉血液流回心脏,当心率高达200次/分钟时,搏出量仍致减少,心输量则大幅度增加,可为静息时的8倍。
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双基巩固】1。
如图是显微镜下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准备实验时,我们应选取尾鳍色素较少的活小鱼作为观察材料B。
视野中观察到的A段是小静脉,B段是毛细血管,C段是小动脉C。
比较各血管中的血流速度,其中C段的血流速度最快,A段的血流速度最慢D.观察过程中,时常用滴管往裹小鱼的纱布上滴水,可以保持湿润,并尽量使小鱼少受伤害2。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时,毛细血管的辨别特征是()A.管腔较细B.管腔较粗C。
血液流向心脏D。
管中红细胞单行通过3.体循环的起点和肺循环的终点分别是( )A。
右心室右心房B。
左心室右心房C.右心室左心房D。
左心室左心房4。
如图是人的血液循环系统某个部分的结构示意图,若甲代表肺静脉,则乙是()A。
左心房B。
左心室C。
右心房 D.右心室5.把体循环和肺循环连通在一起的器官是()A。
肺B。
心脏 C.肝脏D。
主动脉6.与人体心脏四腔直接相连的血管中,流动脉血的是()A.肺动脉和主动脉B。
肺静脉和主动脉C.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D。
肺动脉和上、下腔静脉7.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在体内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下列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肺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B.静脉血经过体循环后变成动脉血C.红细胞的功能只是携带、运输氧D。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8.老李的病历卡上记载的血压值为19/14 kPa,那么老李的血压情况是()A。
低血压B。
正常 C.高血压 D.无法判断9。
从人体手臂的两根不同血管甲和乙中抽取血液,测定其中的氧气(O2)、二氧化碳(CO2)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动脉血B。
乙呈鲜红色C.甲是从静脉中抽取的D.乙是从动脉中抽取的10.图1是“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材料的处理,图2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请根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湿纱布包裹小鱼,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时常往纱布上滴加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情况下,使用________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3)图2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你认为[1]是________血管,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
血液循环百科名片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目录•展开简介血液循环是哈维根据大量的、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概念。
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的。
1661年马尔庇基在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
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过程和分类循环过程(systemacardiovaschlare)包括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循环管道,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它不停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不断地吸入和压出血液,保证血液沿着血管朝一个方向不断地向前流动。
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自心脏发出,经反复分支,血管口径逐步变小,数目逐渐增多,最后分布到全身各部组织内,成为毛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