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2
解释生理学名词解释呼吸
呼吸是生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1. 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而肺换气则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在血液中主要通过红细胞进行运输。
3. 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也称为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是细胞利用氧气来氧化糖类,释放能量的过程。
此外,呼吸运动是呼吸的组成部分,它使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吸气与呼气,为身体提供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一次为6.4秒为最佳,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大约为500毫升,称为潮气量。
当人用力吸气直到不能再吸的时候为止,然后再用力呼气直到不能再呼的时候为止,这时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
总的来说,呼吸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生理过程,它需要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原理肺是人体呼吸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器官,它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肺通过呼吸过程,将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本文将从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出发,详细介绍肺的结构和功能,并阐述气体交换的过程。
一、肺的结构和功能人体的两个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
肺的结构由支气管、肺泡和血管组成。
支气管是将气体输送到肺部的通道,而肺泡则是呼吸的主要场所。
肺泡是一种小囊泡状结构,其内壁上布满了微细的血管,这些血管被称为毛细血管。
气体交换主要发生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
肺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供给氧气,二是排出二氧化碳。
供氧是肺的主要功能之一,当我们呼吸时,空气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然后通过支气管进入肺部。
在肺泡中,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与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供给其所需的氧气。
排二氧化碳是肺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当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运输到肺泡中,然后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气体交换主要发生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
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二氧化碳则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通过呼吸过程排出体外。
1. 氧气的吸入和运输当我们呼吸时,肺泡中的氧气分压较高,而毛细血管中的氧气分压较低。
根据物质扩散的规律,氧气会自肺泡向毛细血管扩散,直到气体分压达到平衡。
同时,红细胞中的氧合血红蛋白也会释放出部分氧气,与毛细血管中的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然后,这些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为其提供氧气。
2. 二氧化碳的排出与氧气相反,二氧化碳的分压在肺泡中较高,而在毛细血管中较低。
因此,二氧化碳会自毛细血管向肺泡扩散,直到气体分压达到平衡。
随后,二氧化碳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三、呼吸的调节机制呼吸的调节机制是保持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平衡的重要保证。
呼吸的控制中枢位于脑干,主要通过调节呼吸肌的收缩和松弛来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
生理呼吸的名词解释呼吸,是生物体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基本生命功能之一。
生理呼吸是指人体正常运作下的呼吸机制与过程。
它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的综合表现,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密切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生理呼吸的名称和相关解释,展示人体呼吸的奥妙。
一、呼吸道呼吸道是指人体内空气流通的通道。
它包括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部。
鼻腔是呼吸道入口,能够过滤、加湿和加热空气。
而咽喉连接上呼吸道和食道,使空气能够通过气管进入肺部,同时也是声音的产生器官。
气管是一个弯曲的管状结构,连接咽部和支气管,它的内壁有纤毛,能够将粘附在呼吸道上的污染物排出。
支气管则分为细支气管和肺泡,是氧气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关键部分。
二、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生理呼吸的核心环节,指的是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当空气进入肺部,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而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经过肺泡壁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被称为肺泡换气。
换气过程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包括气道通畅性、肺泡表面积和血液循环等。
高效的气体交换确保了足够的氧气供应和废物的排出。
三、呼吸频率呼吸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呼吸动作次数。
通常以每分钟呼吸次数计算。
正常成年人的安静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12-20次。
然而,呼吸频率会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体温、代谢率、神经系统和情绪状态等。
在运动、焦虑或兴奋时,呼吸频率可能会增加,以满足更多的氧气需求。
四、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个人在最大吸气或最大呼气后肺部能容纳的气体量。
通常以升为单位。
肺活量是人体生理呼吸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与肺功能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常见的肺活量测试包括用力呼气和用力吸气后的呼气容积和吸气容积,以及肺功能试验中测量的一秒钟最大呼气容积等。
五、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是控制呼吸的中枢神经系统。
呼吸中枢通过感受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调控呼吸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以维持适当的呼吸频率和深度。
呼吸中枢的功能可被外部刺激、药物和疾病所干扰,导致呼吸系统功能紊乱。
呼吸作用三个阶段图解引言呼吸作用是生物体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重要生命活动之一。
呼吸作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呼吸道气流的引入、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本文将详细描述并图解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呼吸道气流的引入呼吸系统由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当我们呼吸时,空气进入鼻腔,经过喉部进入气管,最终到达肺部。
肺部的支气管分支较小,形成许多气管末端的肺泡。
在肺泡里,有大量微细的血管网,这些血管与气管壁上的肺泡毛细血管相连。
通过这种方式,氧气与二氧化碳可以在肺泡和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第二阶段:氧气的吸收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被血液吸收。
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中进入肺泡,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这样,氧气可以在血液中传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为细胞提供能量。
氧气的吸收是呼吸作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
第三阶段:二氧化碳的排出细胞在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通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
在肺部,二氧化碳从血液中进入肺泡,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这样,人体可以及时清除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保持血液中二氧化碳的适当浓度,维持酸碱平衡。
结论呼吸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过程之一。
通过对呼吸作用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图解,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人体内的运输和交换过程。
只有呼吸系统正常运作,人体才能正常获取氧气供给组织细胞,排出二氧化碳维持酸碱平衡,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以上便是呼吸作用三个阶段的图解,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测试时间:20分钟一、选择题1.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大约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A.5B.10C.16D.25答案C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叫呼吸频率,据测定,呼吸频率随着年龄、性别和活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
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大约是16次/分,人体活动加强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C正确。
2.人体内与呼吸有关的主要肌肉是( )A.胸部的肌肉B.腹部肌C.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D.背部肌肉答案C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骨之间的肌肉。
3.在人的呼吸中,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没有变化的成分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答案A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没有变化的成分是氮气(78%),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4.人在平静状态下完成吸气过程,膈肌和胸廓的变化是( )A.膈肌收缩,胸廓扩大B.膈肌收缩,胸廓缩小C.膈肌舒张,胸廓缩小D.膈肌舒张,胸廓扩大答案A人在平静状态下完成吸气过程,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廓扩大。
5.下列哪项与肺泡完成气体交换无直接关系( )A.肺泡虽小,数目很多B.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C.肺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D.支气管入肺后反复分支答案D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数目很多,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特点有利于肺进行气体交换。
6.如图是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吸气完成的瞬间,膈处于A位置B.呼气开始的瞬间,膈处于B位置C.膈肌舒张,膈从B到A,胸腔变小,吸气D.膈肌收缩,膈从A到B,胸腔变大,呼气答案B吸气完成的瞬间,膈处于B位置;膈肌舒张,膈从B到A,胸腔变小,呼气;膈肌收缩,膈从A到B,胸腔变大,吸气。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肺是呼吸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呼吸作用包括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两个过程,其中气体交换是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核心环节。
气体交换主要发生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
肺泡是肺组织中的一个微小囊泡,内壁覆盖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而毛细血管则是血液循环系统中最细小的血管。
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血氧和二氧化碳交换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
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基于气体分子的扩散运动。
扩散是指气体分子在浓度梯度作用下自由运动的过程。
在气体交换过程中,肺泡内的氧气分子浓度较高,而毛细血管内的氧气分子浓度较低,二氧化碳的分子浓度则相反。
根据浓度梯度,氧气分子会自动从肺泡向毛细血管扩散,而二氧化碳分子则会从毛细血管向肺泡扩散。
这样,氧气就被输送到血液中,而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排出。
气体分子的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成正比,与分子的质量和温度成反比。
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中,氧气分子比二氧化碳分子质量较小,因此氧气的扩散速率相对较快。
此外,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温度相对较高,也会促进气体分子的扩散速率。
除了浓度梯度和分子特性外,气体交换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肺泡和毛细血管的表面积和厚度。
肺泡和毛细血管的表面积越大,扩散作用的效果就越好。
而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距离越短,扩散作用的速率也就越快。
此外,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厚度也会对气体交换产生影响。
肺泡和毛细血管壁越薄,气体分子的扩散距离就越短,扩散速率也就越快。
除了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因素外,气体交换还受到血液循环和呼吸运动的调节。
血液循环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和器官带回肺部排出。
呼吸运动则通过肺的膨胀和收缩来改变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容积,从而调节气体交换的速率。
总结起来,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基于气体分子的扩散运动。
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浓度梯度自动扩散,实现气体交换。
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和气体交换哺乳动物作为一类高级生物,拥有复杂且高效的呼吸系统和气体交换机制。
它们通过呼吸系统将氧气吸入体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
本文将探讨哺乳动物呼吸系统的结构、气体交换的过程以及与其他动物的比较。
1. 呼吸系统的结构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主要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等器官。
当空气进入鼻腔时,经过喉咙和气管进入肺部。
支气管分为左右两支,细分为支气管和肺泡,这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在呼吸系统的结构上会有一些差异。
2. 气体交换的过程气体交换是指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分子的扩散。
当空气从外部进入肺泡时,其中富含氧气。
氧气通过薄的肺泡壁扩散到毛细血管中,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中经过肺泡壁扩散出来,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3. 哺乳动物与其他动物的比较相比于其他动物,哺乳动物的气管和支气管更加发达,肺部也更为复杂。
这使得哺乳动物能够更高效地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另外,哺乳动物的呼吸运动也相对较为复杂,通过肌肉的协调收缩和放松,使肺部实现充分的通风和气体交换。
4. 呼吸系统的适应性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例如,水生哺乳动物如鲸类和海豚拥有特殊的鼻孔结构,可以在水中呼吸。
沿革较长的陆地哺乳动物则具备更高的肺容量和更强的肺泡表面积,以适应更复杂和恶劣的环境条件。
总结: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和气体交换是一套复杂而精巧的生理机制,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和排除了废气,维持了其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些适应性特征使得哺乳动物能够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存活和繁衍,并在进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
对于研究哺乳动物的生理学和生态学意义重大,也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索。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肺(1)位置。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分别与左右支气管相通。
(2)结构。
肺是由细支气管的树枝状分支和肺泡组成的。
①肺泡是由最细小的支气管的末端膨大形成的。
②肺泡的数目很多,约有3亿个。
③肺泡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④肺泡的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毛细血管的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其结构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例1】下列叙述中与肺内气体交换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肺泡数目极多B.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C.肺泡位于细支气管的末端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由一层细胞构成2.胸廓变化与肋间肌和膈肌的关系(1)胸廓的组成。
胸廓由脊柱、肋骨、胸骨和肋间外肌组成,底部由膈封闭。
(2)胸廓变化与肋间外肌之间的关系。
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胸骨上提,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胸廓扩大;当肋间外肌舒张时,胸骨下放,肋骨向下向内移动,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缩小,胸廓缩小。
(3)胸廓变化与膈肌的关系。
当膈肌收缩时,膈顶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容积增大;当膈肌舒张时,膈顶上升,胸廓上下径减小,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容积变小。
与呼吸有关的肌肉收缩,胸廓扩大;肌肉舒张,胸廓缩小。
【例2】下列关于肋间外肌和膈肌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肋间外肌和膈肌交替舒缩B .肋间外肌和膈肌同时收缩或舒张C .肋间外肌收缩可缩小胸廓容积D .膈肌舒张可扩大胸廓容积3.呼吸运动实现了肺通气呼吸运动是指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包括吸气和呼气。
(1)吸气。
人体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同时收缩,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新鲜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2)呼气。
人体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同时舒张,胸廓缩小,肺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肺泡内的部分气体呼出体外。
初三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试题答案及解析1.人体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A.外界气体到达肺泡B.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答案】B【解析】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氧气进入肺泡。
人体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有利于气体在血液与肺泡之间的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有利于气体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交换,故选项B符合题意。
【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肺泡与气体交换功能相关适应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下图是人体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生理过程“1”是通过实现的。
(2)液体c的形成,需经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
糖尿病患者经常检测到“c”液中有葡萄糖的出现,可采的方法治疗。
(3)小华的尿液中出现了蛋白质,医生给他开了消炎药物治疗,请问小华口服消炎药物到达其患处要经过“B”次。
(4)使血液在血液循环中沿一定方向流动的结构是心脏内、心脏与血管间的和四肢静脉内的静脉瓣。
(5)写出图中表示的人体排泄途径(用图中数字表示)。
(6)某人在一起交通事故中颈椎受伤导致高位截瘫,以针尖刺其下肢上的皮肤,该伤者会感觉到疼痛吗?。
【答案】(1)呼吸运动(2)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注射胰岛素(3)1(4)瓣膜(5)1、3、4(6)不会【解析】(1)生理过程“1”是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2)液体c是尿液的形成,需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
糖尿病患者经常检测到“c”液中有葡萄糖的出现,原因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只能用注射的方法治疗。
(3)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是肾小球肾炎的表现,药物到达患部肾脏的过程为组织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②右心房A右心室B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左心房C左心室D主动脉①肾动脉肾部毛细血管(4)心脏内部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是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
肺的工作原理
首先,肺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两个主要过程,呼吸和气体交换。
当我们呼吸时,气体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然后分支到两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肺。
在肺内,气管分支成为支气管,再进一步分
支成为支气管末梢,最终到达肺泡。
肺泡是肺部最小的功能单位,
是气体交换的地方。
其次,气体交换是肺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在肺泡内,氧气通过
肺泡壁进入血液,而二氧化碳则从血液中排出到肺泡内,最终通过
呼吸道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是通过肺泡内血管和肺泡壁之间的气体
交换完成的。
除了呼吸和气体交换,肺还具有清洁和免疫功能。
肺部有纤毛
和粘液,能够清除吸入的灰尘和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清洁。
同时,
肺部也有免疫细胞,能够抵御外界病原体的侵袭,保护呼吸系统的
健康。
总的来说,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呼吸和气体交换实现的。
呼吸
过程将氧气输送到血液中,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而气体交换
则是在肺泡内完成的,通过肺泡壁和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实现氧
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此外,肺还具有清洁和免疫功能,保护呼吸系统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肺部健康,避免吸烟和吸入有害物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才能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和健康。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够更加了解肺的工作原理,关注呼吸系统的健康,保护好自己的肺部。
生理学-第七版生理学题试题第五章呼吸1、当动物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完全切除后:A.动脉血氧分压降低70℅,不能使呼吸发生明显变化.B.动脉血CO2分压升高10℅不能使呼吸发生明显变化C.肌肉运动时呼吸不会加强D.该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降低E.动脉血H+升高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增强2、支管哮喘时:A.小气道管径增加,阻力亦增加B.小气道管径减小,阻力亦减小C.支气管平滑肌紧张性增加,吸气困难D.支气管平滑肌紧张性减小,呼气困难E.呼气比吸气更困难3、肺通气的动力来自:A.肺的舒缩运动B.肺的弹性回缩C.呼吸肌的舒缩D.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E.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4、生理条件下,胸膜腔内压的特点是:A.胸膜腔内压低于大气压,即呈负压B.胸膜腔负压随呼吸运动周期性变化C.胸膜腔负压来自肺的弹性回缩力D.乎和吸气末胸膜腔负压为——0.67一1.33kPaE.用力呼气时,胸膜腔内压仍为负压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A.能增加肺泡表面张力B.使肺顺应性增加C.由肺泡工型细胞所分泌D.主要成分是二硬脂酰卵磷脂E.覆盖在肺泡内层液泡与肺泡上皮之间6、肺的顺应性变大可由于:A.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弹性阻力变小所致B.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弹性阻力增大所致C.肺泡表面张力减小,弹性阻力增大所致D.肺泡表面张力减小,弹性阻力变小所致7、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A.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扩大B.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泡扩大C.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泡缩小D.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缩小E.肺泡表面张力和肺泡均无变化8、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A.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B.胸膜腔密闭C.呼气肌收缩D.吸气肌收缩E.肺内压低于大气压9、形成胸膜腔内压的因素是:A.大气压一非弹性阻力B.大气压+跨肺压C.肺内压+跨胸壁压D.肺内压一肺回缩力E.大气压十肺回缩力10、关于用力呼吸的描述,错误的是:A.吸气时有辅助吸气肌参加活动B.呼气和吸气都是主动的C.呼气时有胸锁乳突肌参加收缩D.用力呼吸使潮气量加大E.用力呼吸时,肺内压变动程度增大11、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错误的是: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B.吸气时膈肌收缩C.呼气时呼气肌收缩D.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E.呼气时胸骨和肋骨回复原位12、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A.吸气初和呼气初B.吸气末和呼气初C.呼气初和呼气末D.呼气末和吸气初E.呼气末和吸气末13、细胞与细胞外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属于:A.外呼吸B.肺通气C.肺换气D.气体在血液中运输E.内呼吸14、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A.肺换气B.肺通气C.内呼吸D.血液气体运输E.组织换气15、关于肺通气阻力的描述,错误的是:A.肺通气阻力来自弹性和非弹性阻力B.弹性阻力来自肺组织和胸壁C.非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呼吸道气流的摩擦D.同样压力下,弹性阻力大则表示顺应性亦大E.肺的顺应性过分减小或过分增大,对呼吸均不利16、使呼吸道管径变小的因素是:A.肾上腺素卢受体阻断剂B.肾上腺素。
七年级下册生物肺泡与血液知识点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学科,而肺泡和血液是生物学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
肺泡是呼吸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气体交换的场所。
血液则是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细胞废物的重要任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七年级下册生物肺泡与血液的相关知识点。
1.肺泡肺泡是肺部中的一个小囊状结构,具有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络。
肺泡壁非常薄,只有几个微米的厚度,由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构成。
肺泡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气体交换,即将新鲜空气中的氧气吸入,同时将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此外,肺泡还可以将吸入的空气过滤,减少对身体的危害。
2.血液血液是体内循环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它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血液中最为重要的成分之一,它们可以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则可以消灭病毒和细菌,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血小板则可以止血,防止出血。
3.肺泡和血液的关系肺泡和血液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肺泡是实现气体交换的场所,血液则是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细胞废物的重要渠道。
氧气在肺泡中被呼吸道内的氧气摩尔传过来,进入血液中,并和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
氧合血红蛋白然后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为细胞提供氧气。
在组织细胞中,氧气被消耗并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再通过血液运回肺泡,然后呼出体外。
4.肺泡和血液的重要性肺泡和血液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肺泡通过实现气体交换,向人体提供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血液则承担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细胞废物的重要任务。
缺乏肺泡和血液,人类将无法正常地进行呼吸和代谢,生命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5.肺炎的危害肺炎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一旦发生,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肺炎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等,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和气促。
肺炎的病原体多为细菌和病毒,通过飞沫、血源或接触传播。
生理无效腔名词解释及其临床意义生理无效腔是指呼吸系统中不能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部分。
生理无效腔包括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两部分。
解剖无效腔是指从口鼻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其容积约为150ml。
肺泡无效腔是指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或肺组织病变而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其容积随呼吸状态和病理情况而变化。
生理无效腔的存在影响了肺通气和肺泡通气的效率,因此需要通过测量方法来评估生理无效腔的大小和比例。
本文将介绍生理无效腔的概念、分类、测量方法和临床意义。
一、生理无效腔的概念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 dead space)是指呼吸系统中不能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部分。
每次呼吸时,有一部分吸入气不进入肺泡,而是停留在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称为无效腔气(dead space gas)。
无效腔气不仅占用了潮气量(tidal volume),降低了肺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而且还会与肺泡气混合,影响了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
二、生理无效腔的分类生理无效腔可以分为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和肺泡无效腔(alveolar dead space)两部分。
2.1 解剖无效腔解剖无效腔是指从口鼻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等。
这些呼吸道虽然有空气流经,但是没有呼吸上皮,也没有肺循环血液供应,因此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每次吸入的新鲜空气首先充盈于解剖无效腔内,然后才进入肺泡;每次呼出的废弃空气首先从解剖无效腔内排出,然后才从肺泡内排出。
因此,每次呼吸中最后吸入的充盈于呼吸道内的这部分气体,恰是最先呼出的、未与肺泡气混合、未参与气体交换的气体,其量为解剖无效腔回路容积(anatomical dead space volume)。
解剖无效腔回路容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人体直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下颌下垂,使得口咽部扩大,导致解剖无效腔回路容积增加。
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叶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肺泡。
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你吸气时,许许多多肺泡都像小气球似地鼓了起来,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这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半球状囊泡。
肺中的支气管经多次反
复分枝成无数细支气管,它们的末端膨大成囊,囊的四周有很多突出的小囊泡,即为肺泡。
肺泡的大小形状不一,平均直径0.2毫米。
成人约有3~4亿个肺泡,总面积近100平方米。
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也是肺的功能单位。
氧气从肺泡向血液弥散,要依次经过肺泡内表面的液膜、肺泡上皮细胞膜、肺泡上皮与肺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间质、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膜等四层膜。
这四层膜合称为呼吸膜。
呼吸膜平均厚度不到1微米,有很高的通透性,故气体交换十分迅速。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弥散出肺时,要通过与上述相反的途径。
肺泡内的表面液膜含有表面活性物质,起着降低肺泡表面液体层表面张力的作用,使细胞不易萎缩,且吸气时又较易扩张。
肺组织缺氧时,会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进入肺泡的水肿液或纤维蛋白原可降低其表面活性物质的活力,引起肺内广泛的肺泡不张,血液流经这些萎陷肺泡的毛细血管时就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临床上新生婴儿患肺不张症,就是因为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所致。
相邻两肺泡间的组织为肺泡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及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弹性纤维包绕肺泡,使肺泡具良好弹性。
患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时,肺泡长期处于过度膨胀状态,会使肺泡的弹性纤维失去弹性并遭破坏,形成肺气肿,影响呼吸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