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临床诊断基本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19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浓缩重点试卷出题重点[P.4]造血干细胞[名解]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通过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因子等的诱导,分化为各系祖细胞,又进一步增殖、分化、发育、成熟为各系列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及多向分化这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机体赖以维持正常造血的主要原因。
[P.6]造血调控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的调控/包括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机体通过造血调控机制调控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和凋亡),以维持体内各类细胞数量和比例的相对恒定,从而保证生命活动中机体对各类血细胞的需要。
[名解]造血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造血细胞与造血微环境相互接触,通过与微环境中间质细胞、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并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启动或关闭一系列的基因,实现对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的调控。
1966 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科学家所认识,发现其对造血的调控是通过旁分泌和直接作用实施的。
[P.9]造血器官/什么是造血器官/肝脏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器官/造血微环境包括哪几个?(一3,二,三)[名解]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1.肝脏造血:「造血时间」人胚6周至第7个月。
「造血特点」产生第二代幼红细胞,4个月时可形成粒细胞。
此期造血大约在人胚发育的第6周开始,至第7个月结束。
肝脏造血的发生是由卵黄囊血岛产生的造血干细胞(HSC)随血流迁移到肝脏后而引发的。
在胚胎第6周,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迁入肝脏,在肝内增殖形成造血组织灶。
胚胎3~6个月,肝脏是主要的造血场所。
此期造血特点主要是以生成红细胞为主,约90%的血细胞为有核红细胞,仍然为巨幼型红细胞,但形态很快趋于正常。
不再合成Hb-Gower1和Hb-Gower 2.主要合成胎儿血红蛋白F(HbF),此为第二代幼红细胞。
胚胎4个月以后的脸肝才有粒细胞生成。
在肝胜造血的同时,造血干细胞也经血流进入胸腺、脾和淋巴结,在这些器官相继发生造血。
血液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血液检验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血液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血液检验的基本原理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多种成分组成。
血液检验通过对这些成分的检测与分析,提供了关于身体健康状况的丰富信息。
1. 血液成分的分析血液成分的分析是血液检验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血液样本会经过特殊处理,如离心分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浆。
然后,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确定各个成分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是血液检验中最常见的参数。
它们可以反映红细胞的数量和氧气携带能力,以评估贫血和其他相关疾病。
白细胞计数可以检测感染和炎症。
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出血倾向和血液凝固功能。
此外,还可以进行血脂、血糖、电解质和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检测。
2. 生化指标的检测除了基本的血液成分外,血液检验还可以评估身体内的生化指标。
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蛋白、肝酶、肾功能指标、电解质平衡及代谢产物等。
这些指标在临床诊断和监测疾病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测量血清蛋白,可以判断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等。
肝酶是肝细胞的特殊标志物,其水平改变可以提示肝功能受损。
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和尿素氮的检测可以评估肾脏的排毒功能。
电解质平衡是维持正常细胞功能的重要指标。
此外,代谢产物如尿酸、血脂和糖类等的测定对于诊断和监测疾病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液检验的常用方法血液检验的方法繁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
1. 血液计数仪血液计数仪是常用的血液检验设备,它可以自动地对血液样本进行计数和分析。
血液计数仪通过激光散射、电阻法、电导法等原理,实现对血细胞的计数和分类。
它的优点在于快速、精确、重复性好,适用于大量血液样本的分析。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血液检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免疫标记物,评估免疫功能、检测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
临检血液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血液的组成1. 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的。
其中,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负责免疫防御,血小板负责止血,而血浆则主要是由水、蛋白质、脂类、糖、盐和激素等组成。
2. 血细胞的细胞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形,其直径为7-8微米,厚度为2微米左右;白细胞有核和无核两种类型,有核的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核的是血小板;血小板呈片状,直径为1-4微米,最大厚度为0.5微米。
二、临检血液的常用指标1.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部的一种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30-175g/L,女性的为120-160g/L。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红细胞数目,正常成年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3.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数目,正常值为4-10×109/L;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含有的血小板数目,正常值为125-350×109/L;5. 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PDW)PDW是指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其反映了血小板大小的分布范围,PDW值的增加常常提示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的存在。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MCV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平均大小,其单位是fL(10^-15L),反映了机体内红细胞的大小情况,正常值为80-100fL;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MCH是指单位红细胞内部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其单位是pg(10^-12g),正常值为27-34pg;8.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是指单位红细胞内部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其单位是g/L,正常值为320-360g/L;9. 紅細胞體積峰寬度(RDW)RDW是指红细胞的分布宽度,正常值为11.5-14.5%。
血液检查小知识血液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和检测,可以获取许多有关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它是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监测疾病进展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血液检查的小知识。
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一项常见的血液检查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血常规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贫血程度、感染情况、免疫功能和凝血功能等方面的信息。
2. 血型检查血型检查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ABO血型和Rh血型来确定一个人的血型类型。
血型的不同对于输血和器官移植等医疗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血型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3. 血糖检查血糖检查是用来评估人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检查项目。
血糖水平的异常可以反映出人体的糖尿病、胰岛功能异常等问题,对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4. 血脂检查血脂检查是用来检测血液中脂质的含量,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血脂检查对于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5. 血尿酸检查血尿酸检查是用来检测血液中尿酸含量的检查项目。
尿酸的异常水平与痛风、尿酸性肾病等疾病有关,因此血尿酸检查对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6. 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检查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检查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相关病毒的抗体或病原体的核酸来确定是否感染相关病毒。
这些检查对于传染病的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7.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是用来评估人体凝血系统功能的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凝血功能的异常与出血或血栓等疾病有关,因此凝血功能检查对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检查是一种安全、简便、快速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信息。
但需要注意的是,血液检查结果只是一个参考,不能单凭一个指标来判断疾病的存在与否,需要结合病史、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分析。
临床基本检查方法一、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医生根据病人的外貌、姿势、肤色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一般情况:观察病人的体型、营养状况、卧床情况等。
2.神经系统:检查病人的意识、定向力、智能、五官功能等。
3.皮肤和黏膜:检查皮肤的颜色、湿度、温度,黏膜的湿度、颜色。
4.淋巴结:检查淋巴结是否肿大、触痛等。
5.头颈部:观察头颅的形状、颅骨压痛、颈部淋巴结是否肿大。
6.呼吸系统:检查呼吸的频率、规律、深浅、有无呼吸困难等。
7.心血管系统:观察心率、心律是否正常,听诊心脏杂音,检查静脉和动脉状态等。
8.腹部:观察是否腹胀、肝肿大或脾肿大,有无压痛等。
9.骨骼和肌肉:检查骨骼肌肉的形状、大小、有无畸形,有无活动受限等。
10.生殖系统:检查生殖器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分泌物等。
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通过对病人的体液、组织或细胞等进行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方面的检查来了解病人的病情、指导诊断和治疗。
1.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凝分析、红细胞含量分析、网织红细胞分析等。
2.尿液检查:检查尿液的颜色、清澈度、PH值、尿酸、蛋白质含量等。
3.粪便检查:主要检查粪便的颜色、形状、质地、隐血试验等。
4.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测定、血糖、血脂类别等。
5.免疫学检查:包括抗体检测、水平测定、细胞免疫功能等。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医生通过对病人进行X射线、CT、MRI等检查来了解病人的内部状况。
1.X射线检查:通过对病人进行X射线透视或摄影来检查骨骼、内脏等。
2.CT扫描:通过利用计算机把多个X射线图像合成三维图像,以便医生更清晰地观察病人的内部状况。
3.MRI检查:利用磁共振技术对病人进行断层扫描,以便医生观察病人的内部结构。
四、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通过对病人进行心电图记录来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五、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用超声波对病人进行检查,以便观察病人的内脏器官、血管等。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技术:血液病学1、单选ITP最常见的死因是()A.脑出血B.心源性休克C.胃肠道出血D.骨髓机能不全E.消耗性凝血障碍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ITP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因为血小板(江南博哥)减少而出血,所以脑出血是常见的死因,而胃肠道出血一般不会引起死亡,其余3项一般不常见于ITP。
2、单选?患者女性,25岁,分娩时大量出血,失血约1000ml,测血压90/60kPa,病情危重。
需紧急输血如输血1小时时,患者出现寒战,高热,测心率90次/分,血尿常规正常,则可能为()A.急性输血相关性溶血B.输血后过敏反应C.输血后继发感染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E.非溶血性发热正确答案:E3、单选以下实验室检查正确反映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特点的是()A.贫血属正细胞低色素B.网织红细胞通常往0.05~0.1之间C.白细胞增多或正常,以早、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D.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常见涓滴彤红细胞E.都正确正确答案:D4、单选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A.蛋白C系统B.抗凝血酶(AT)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D.肝素E.抗胰蛋白酶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在人体抗凝系统中,抗凝血酶(AT)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约占血浆生理性抗凝活性的75%。
5、单选?女性,10岁,阵发性腹痛,黑便2天,双下肢散往出血点,膝关节肿胀,腹软,下腹压痛。
血白细胞12.5×10<sup>9</sup>/L,血小板200×10<sup>9</sup>/L。
血红蛋白110g/L;尿蛋白质(+),红细胞(+),颗粒管型0~3个/HP。
诊断可能是()A.急性阑尾炎B.肠套叠C.风湿性关节炎D.过敏性紫癜E.急性肾小球肾炎正确答案:D6、单选?患者:女性,28岁,发热、皮肤紫绀2周,胸骨无压痛、双下肢瘀斑,淋巴结及肝、脾未及,血红蛋白53g/L,白细胞2.2×10<sup>9</sup>/L,分类中性0.24,淋巴0.75,嗜碱粒0.01,血小板2.2×10<sup>9</sup>/L,网织红0.001,胸片显示右下肺炎。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通过血液检查可以获取许多有关人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专业,本文将介绍临床血液学的基本概念、血液检查项目及其意义,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临床血液学概述临床血液学是研究血液有关疾病、功能障碍以及治疗等问题的学科,它主要包括对血细胞、血浆及其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对血液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和研究。
临床血液学的发展使得临床医生能够通过血液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二、血液检查项目及其意义1. 血细胞计数血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查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它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
通过血细胞计数可以获得患者血液细胞类型和数量的信息,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感染或出血等问题。
2.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它携带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同时也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进行排出。
通过血红蛋白测定可以评估患者贫血的程度,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 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碎片,起着止血和凝血的重要作用。
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出血病变或凝血功能异常。
4. 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获得血液中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免疫系统疾病或其他炎症反应。
5.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常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项目,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的代谢状况、器官功能以及某些疾病的发展情况。
三、临床应用临床血液学与血液检查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被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与鉴别诊断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例如,在感染性疾病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可以帮助判断炎症程度和感染程度;在血液肿瘤中,血液中的异常细胞计数和形态学可以帮助判断肿瘤类型和严重程度。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临床血液学检验五1、单选下列哪项是纤溶酶的生理作用()A.裂解纤维蛋白原B.裂解纤维蛋白C.水解多种凝血因子D.分解血浆蛋白和补体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2、单选叶酸缺乏时(江南博哥),检验结果正确的是()A.血清叶酸<13μg/LB.叶酸吸收试验,尿排出>26%,粪排出<60%C.组织胶负荷试验,测尿亚胺甲基谷氨酸<1g/24hD.红细胞叶酸>50μg/LE.外周血粒细胞出现巨型杆状核和核分叶过多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叶酸缺乏症血象中粒细胞出现巨型杆状核和核分叶过多,5叶者大于5%或6叶者大于1%。
3、单选男,58岁,诊断为M2型白血病,化疗后缓解。
近日来感两下肢无力,逐渐发展成截瘫。
检查血象及骨髓象仍处部分缓解状态,CSF中蛋白(++),白细胞0.025×109/L。
患者截瘫原因可能是()A.第二肿瘤转移B.中枢神经系统出血C.细菌性脑膜炎D.化疗药物损害E.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正确答案:E4、单选下列哪项说法符合凝血因子的病理生理()A.凝血过程中的全部因子均来源于血浆B.因子Ⅰ、Ⅴ、Ⅷ、Ⅻ均为凝血酶作用的底物C.在肝脏合成过程中必须依赖维生素K的因子为Ⅱ、Ⅴ、Ⅸ、ⅩD.因子Ⅴ、Ⅶ主要含于正常人新鲜血清中E.接触因子(Ⅻ、Ⅺ、PK、HMWK)缺乏,临床上均有明显出血症状正确答案:B5、单选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大于多少可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A.25%B.20%C.15%D.10%E.7%正确答案:E6、单选正常情况下,早幼红细胞呈阳性反应的是()A.过氧化物酶染色B.过碘酸-雪夫反应C.碱性磷酸酶染色D.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E.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早幼红细胞呈阳性反应,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程度逐渐减弱,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选项A、B、C、E幼红细胞均为阴性。
7、单选下列哪项不符合贫血时机体代偿现象()A.心率增加B.血液循环时间缩短C.心排血量增加D.氧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加E.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增高正确答案:D8、单选纤溶活性增强的筛检试验最常用的是()A.APTT、PTTB.BT、PLT(BPC)C.D-D、FDPD.ELT、TTE.BT、CT正确答案:C9、单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见()A.周围血中幼稚细胞、原始细胞>0.15B.周围血有较多幼稚粒细胞伴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C.周围血中幼红、幼粒细胞易见,骨髓呈现"干抽"D.周围血中出现较多异形淋巴细胞E.周围血中易见盔形细胞、小球形细胞及破碎红细胞正确答案:A10、单选男,20岁,持续高热10天,近一周出现皮肤出血点和黄染,明显消瘦。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方法临床诊断是医学的基础,而临床诊断中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本文将介绍临床诊断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一、病史询问病史询问是临床诊断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病因,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病史询问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其中主诉是病人最突出的症状,应给予重视。
在病史询问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对病人的情绪和态度进行观察,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了解病情和病因的一种方法。
体格检查包括一般状况、精神状态、体格测量和系统检查等方面,其中系统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系统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了解病情和病因,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通过对病人的体液、组织和细胞等进行化学、生物学和免疫学等检查,了解病情和病因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等方面,其中血液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血液检查可以了解病人的贫血、感染、炎症、肝肾功能等情况,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通过对病人的内部组织和器官进行影像学技术的检查,了解病情和病因的一种方法。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超声检查等方面,其中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X线检查可以了解病人骨骼、胸部、腹部等部位的情况,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方法有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医生在进行临床诊断时,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医生需要注意细节和方法的正确使用,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 病史采集
血液病的常见症状有贫血、出血倾向、发热、肿块和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等。
对患者应该
了解这些症状的有无及其特点。
还应询问药物、毒物或放射性物质接触史,营养及饮食习惯,手术史,月经孕产史及家族史等。
2. 体格检查
皮肤黏膜颜色有无改变、有无黄疸、出血点;胸骨有无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详细观察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2)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
(3)骨髓检查及细胞化学检查:包括骨髓穿刺液图片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对某些血液病有确
诊价值及参考价值。
(4)出血性疾病检查: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为基本的检查。
(5)溶血性疾病检查:常用的试验有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酸溶血试验、
抗人球蛋白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等以确定溶血原因。
(6)生化及免疫学检查:如缺铁性贫血的铁代谢检查等,近年来已应用单克隆抗体对急性白血
病进行免疫学分型。
(7)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如急性白血病的染色体检查及基因诊断。
(8)造血细胞的培养与测试技术。
(9)器械检查:超声波、CT等。
(10)放射性核素检查。
(11)组织病理学检查:如脾脏活检及淋巴结活检等。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较为复杂,应该对以上的检查方法进行综合使用,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
的诊断。
血液学检验重点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检验血液样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用于诊断、监测和评估疾病的状态。
血液学检验包括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测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血液学检验的一些重点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分析是血液学检验中最常见的一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形态学评估以及相关功能测试。
其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是评估贫血的关键指标。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可以反映炎症、感染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而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的指标。
二、血液生化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是通过测定血浆或血清中的各种生化参数来评估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器官状态。
常见的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和血糖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肝炎、肾病、心肌损伤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例如,AST和ALT是常用的评估肝功能的指标,血尿素氮和肌酐则是评估肾功能的关键指标。
三、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是评估机体出血和凝血功能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出血和凝血异常的类型和原因。
例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凝血因子缺乏,而国际标准化比值的增高可能与抗凝药物治疗相关。
四、其他血液学检验指标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检测,血液学检验还涉及其他一些指标的评估。
例如,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的指标,血沉是评估非特异性炎症和感染的指标,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氧合和酸碱平衡情况。
这些指标能提供更多关于疾病状态和机体功能的信息,对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血液学检验涵盖了血细胞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检测和其他相关指标的评估。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依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血液学检验结果仅作为一个辅助诊断依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一、引言临床检查是指医生通过观察、询问、体格检查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身体检查,以确定患者的病情和诊断。
在临床实践中,正确的检查方法和技巧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
二、观察观察是临床检查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医生应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呼吸、心率等方面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1. 面色面色反映了人体内部器官功能是否正常,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面色来判断其身体状况。
例如,苍白可能表示贫血或低血压,黄疸可能表示肝脏问题等。
2. 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反映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来判断其身体状况。
例如,头晕、昏迷可能表示脑部问题等。
3. 呼吸呼吸反映了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呼吸来判断其身体状况。
例如,呼吸急促、气喘可能表示肺部问题等。
4. 心率心率反映了人体心脏的功能是否正常,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心率来判断其身体状况。
例如,心率过快、过缓可能表示心脏问题等。
三、询问询问是临床检查中获取患者病史的重要环节。
医生应该通过询问患者自己或家属关于病情的信息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诊断。
1. 现病史现病史是指当前患者所出现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程度和影响等方面。
2. 既往史既往史是指患者以前曾经发生过的重要疾病、手术史、药物使用史等方面。
3. 家族史家族史是指患者家庭成员是否有过遗传性或家族性疾病等方面。
四、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临床检查中最直接、最具体的环节,医生应该通过体格检查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诊断。
1. 一般情况一般情况是指患者的身高、体重、营养状况等方面。
2. 头颈部检查头颈部检查是指对患者头颅、眼、耳、鼻、口腔等方面进行检查,包括头颅大小形态、眼睛视力听力等方面。
3. 胸部检查胸部检查是指对患者胸廓及呼吸系统进行检查,包括胸廓形态、呼吸音等方面。
4. 腹部检查腹部检查是指对患者腹部及消化系统进行检查,包括腹壁厚度、肝脾大小等方面。
内科学第五篇:血液系统疾病基本信息:[矩阵文本题] *2010年42.血液病最基本的诊断技术为 ( )【单选题】 [单选题] * A.血液生化检查B.细胞遗传学检查C.骨髓造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正确答案)D.凝血功能检测E.DNA 印迹分析及多聚酶链反应技术与贫血无关的表现为()【单选题】 [单选题] *A.皮肤粘膜苍白B.疲乏无力C.头痛、头晕D.心悸及呼吸困难E.发绀(正确答案)急、慢性白血病的根本区别是()【单选题】 [单选题] *A.病程长短B.贫血程度C.出血程度D.白血病细胞的数量E.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正确答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出血部位()【单选题】 [单选题] * A.皮肤与粘膜(正确答案)B.内脏C.肌肉D.关节腔E.颅内年32.缺乏下列哪一种维生素可导致贫血? ()【单选题】 [单选题] * A.维生素 AB.维生素 CC.维生素 B1D.维生素 B6E.维生素 B12(正确答案)年17.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要点是 ( )【单选题】 [单选题] * A.有无贫血B.有无皮肤出血C.有无感染D.有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正确答案)E.有无内脏出血年18、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包括 ( )【多选题】 *A.摄人不足(正确答案)B.吸收障碍(正确答案)C.肥胖D.丢失过多(正确答案)E. 缺乏日晒年39、急慢性白血病的根本区别是 ()【单选题】 [单选题] *A.病程长短B.贫血程度C.出血程度D.白血病细胞的数量E.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正确答案)2015年44、最常见的贫血类型是()【单选题】 [单选题] *A.缺铁性贫血(正确答案)B.溶血性贫血C.巨幼细胞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白血病贫血目前治疗白血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单选题】 [单选题] *A.放疗B.化疗C.支持疗法D.造血干细胞移植(正确答案)E.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化疗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多选题】 *A.脱发(正确答案)B.骨髓抑制(正确答案)C.溶血反应D.肝功能损害(正确答案)E.消化道出血(正确答案)2016年66、以下哪项实验室检查可以对白血病进行确诊和分类分型()【单选题】 [单选题] *A.骨髓象(正确答案)B.免疫学分型C.脑脊液D.染色体检查E.血象检查成年男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为()【单选题】 [单选题] *A.血红蛋白量(Hb)<110g/LB.血红蛋白量(Hb)<100g/LC.血红蛋白量(Hb)<90g/LD.血红蛋白量(Hb)<130g/LE.血红蛋白量(Hb)<120g/L(正确答案)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殊表现为()【多选题】 *A.指甲扁平粗糙、反甲(正确答案)B.烦躁、易激动(正确答案)C.少尿D.毛发脱落失去光泽(正确答案)E.舌炎、口角炎(正确答案)慢性溶血性贫血的特征为贫血、黄疸、脾大。
血液科临床技术培训课程血液科临床技术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领域,它涉及到血液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研究工作。
为了提升医生的血液科临床技能和知识水平,许多医学机构和学术组织都开展了血液科临床技术培训课程。
本文将介绍血液科临床技术培训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培训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血液科临床技术培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医生在血液科领域的专业技能,使其掌握血液科临床诊断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具体的培训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血液标本采集和处理技术:血液标本采集是进行血液学检测的基础,正确的采集和处理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培训课程将介绍各种血液标本采集方法和处理技术,并讲解其中的注意事项。
2. 血液学常规检查技术:血液学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细胞分类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等内容。
培训课程将详细介绍这些检查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结果的解读。
3. 血液学特殊检查技术:除了常规检查外,血液科临床技术还涉及到一些特殊的检查项目,如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
培训课程将对这些特殊检查技术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医生掌握其操作技巧和结果分析方法。
4. 血液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血液科临床技术培训课程还将介绍常见血液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如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与分型、贫血的鉴别诊断、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等。
通过培训,医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培训课程的重要性血液科临床技术培训课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血液疾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医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通过系统的培训,医生才能深入了解血液学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其次,血液科临床技术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血液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只有通过系统的培训才能提高医生的操作水平,减少错误结果的产生。
此外,血液科临床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需要医生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1,出生后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2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
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4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5.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6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
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8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10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骨髓增生程度。
11.粒红比值是指各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12骨髓增生程度:(1)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常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白血病等。
(2)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3)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正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4)增生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降低(5)增生极度减低。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13.粒红细胞比值改变:(1)粒红比值增加:由粒细胞增多或有核红细胞减少所致。
(2)粒红比值正常:由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比例正常或两系细胞同时增加或减少所致。
(3)粒红比值下降:由粒细胞减少或有核红细胞增多所致。
14.铁染色:(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骨髓中的铁分为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
第六章血液系统第一节骨髓穿刺术人出生后骨髓几乎承担了全部造血任务,粒、红、巨核三系以及少量淋巴和单核细胞均在骨髓内生成、分化和发育。
骨髓穿刺术(Bone marrow puncture)是通过骨髓穿刺针吸取少量骨髓液,作骨髓液涂片,以了解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形态、有无寄生虫等情况的一种检查方法,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疗效观察、预后估计均有很重要的作用。
抽取的骨髓液还可供细胞遗传学检查和细菌培养。
一、适应证(一) 各种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二) 白血病必须经骨髓象检查方能确诊及分型。
尤其是非白血病性白血病。
(三) 粒细胞缺乏和减少症(四) 血小板减少特别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五) 红、白细胞或血小板过多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六) 骨髓内异常细胞如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转移癌、淋巴瘤等。
(七) 某些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原因不明者(八) 血液寄生虫病如黑热病、疟疾等(九) 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伤寒、败血症作骨髓液细菌培养较血培养敏感,阳性率高。
二、禁忌证(一)血友病(二)穿刺部位有局部感染三、术前准备(一)患者准备1.与患者或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操作过程,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由患者或家属签具手术志愿书。
2.必要时(出血倾向明显者)应检测凝血功能。
(二)器械准备1.无菌骨髓穿刺包(内有骨髓穿刺12号或16号针),2ml和20ml注射器各1副,7号注射针头,消毒洞巾和纱布等),无菌手套,2%利多卡因溶液,消毒盘(2%碘酊,70%乙醇,消毒棉花签),清洁玻片,推片及胶布。
四、操作方法(一) 骨髓穿刺部位1.髂嵴穿刺点髂前上棘是较常采用的穿刺点,患者取仰卧位,此部位骨面较平,易于固定。
穿刺部位取髂前上棘后1~2cm处。
(图6-1)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椎两侧,第五腰椎与第一骶骨旁开3~5cm处,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患者常取侧卧位,此部位穿刺的优点是骨髓含量较丰富。
(图6-2)图6-1 髂前上棘穿刺术图6-2 髂后上棘穿刺术2.胸骨穿刺点患者取仰卧位,肩下置一枕头,使胸骨略为凸起,取胸骨柄与胸骨体的中点,相当于第1或第2肋间隙水平处进针,因胸骨骨质较薄,其后有心脏和大血管,因而临床很少选用。
3.脊椎棘突穿刺点临床极少选用,胸椎穿刺患者常取坐位,反坐于靠背椅上,双臂按置于椅背上,头伏于前臂上,腰部尽量后突,使棘突明显暴露,常采用第11、第12胸椎的棘突进行穿刺,骨质较坚硬须用较大力气。
如选择腰椎穿刺点,患者取侧卧体位,选第1、第2、第3腰椎棘突为穿刺点。
4.胫骨穿刺点仅适用于2岁以下的儿童,选胫骨上1/3处前方偏内侧中央处为穿刺点。
(三)穿刺步骤1.用甲紫棉签标记穿刺点,待干燥后,先后用2%碘酊,及70%乙醇行穿刺部位皮肤消毒。
以穿刺点为中点,消毒范围约10cm左右。
2.术者带口罩及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于穿刺部位,局部用0.5%利多卡因行浸润麻醉,经皮内、皮下,直达骨膜。
拔出针头后,用手按摩注射处至麻醉药物扩散为止。
3.检查骨髓穿刺针与20ml注射器是否完好配合,有无漏气,根据穿刺部位固定骨髓穿刺针的深度,使其能恰好达到骨髓腔内合适的部位。
如髂前上棘穿刺,则将针尖长度用固定器调节固定在 1.5cm处;髂后上棘穿刺时,将针尖长度固定在2~2.5cm处。
胸骨穿刺时,将骨髓穿刺针的针尖长度固定在1cm(小儿约0.2~0.6cm)。
脊柱棘突穿刺时,针尖长度固定在 1.5cm处。
临床常需按患者局部软组织的厚度而调节进针的深浅。
4.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骨髓穿刺针垂直于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骨面进针。
如胸骨穿刺时针尖斜面向下,针斜向腹部与骨面成30°~40°角进针。
如行脊椎棘突穿刺则于棘突顶点或稍偏之点进针。
针尖刺入皮肤达骨面,然后垂直用力左右旋转钻入骨质,当突然感觉阻力降低,穿刺针已能固定于骨内时表示骨髓穿刺针已进入骨髓腔。
5.拔出骨髓穿刺针的针芯,针芯尖部抹在手套上,如针尖已入骨髓腔中,则此时手套上可见到闪光的油珠和少量血迹,此时将穿刺针连接不漏气的20ml注射器,适当用力抽吸骨髓液约0.1~0.2ml,即见到红色骨髓液刚进入注射器口时,即停止抽吸。
在进行骨髓抽吸时,患者会感觉穿刺局部轻微酸胀感。
6.拔出注射器,将骨髓液注于清洁载玻片上,由助手迅速用清洁推片制作5~6张骨髓涂片。
一张合格涂片应厚薄适中,并有“舌状尾巴”。
经瑞氏染色后作细胞形态检查或用于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7.如须作骨髓培养者,则再接上注射器,抽取2ml骨髓液,在无菌条件下急速注入培养瓶中作细菌培养。
8.抽吸骨髓液完毕后,将针芯重新装入穿刺针内,左手持无菌纱布置于针眼附近,右手持穿刺针,左右旋转向外拔出穿刺针,局部用2%碘酊消毒后,用无菌纱布盖住穿刺点,按压1~2min后用胶布固定。
(三) 注意事项1.用于骨髓穿刺的注射器和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2.骨髓穿刺针头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针头折断3.骨髓液吸出后应立即推注于载玻片,并立即推片,否则会很快发生凝固而影响检查结果。
4.骨髓液稀释因抽吸骨髓时注射器内负压过大,或在抽吸时注射器内已有少量红色骨髓液而未立即停止抽吸,以致外周血液亦被吸入,骨髓液被稀释。
尽量避免发生骨髓液稀释,如发生骨髓液稀释,则应换部位重新穿刺。
5.骨髓液溶血因穿刺针或注射器内有水分所致,如在手术操作前先检查穿刺针和注射器,并抽吸一下看有无水分和水泡,即可避免之。
6.如在穿刺过程中,感到骨质坚硬,穿刺针不能进入骨髓腔,提示可能是大理石骨病,应作骨骼X线摄片检查,不可强行操作,以防断针。
7.如穿刺时未能抽出骨髓液,则可能是针腔被皮肤或皮下组织块填塞,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如见针芯带有血迹时,再行抽吸即可取得骨髓液。
如仍吸不出骨髓液或仅吸出少许细薄血液,则称为干抽(dry tap),此多见于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肿瘤骨转移、多发性骨髓瘤等,应考虑行骨髓活体组织学检查。
五、术后处理(一)术后24h内应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等征象。
(二)术后3d内患者免洗浴。
六、并发症及其处理(一)穿刺针折断玻璃注射器接合处易发生断裂因穿刺过程中穿刺针左右摇晃摆动过大,用力过猛,尤其在髂前上棘穿刺时因骨质较坚硬,容易发生针头折断,如发生穿刺针折断,尽快请外科医师钳出断针,玻璃注射器接合处断裂可用塑料注射器替代玻璃注射器,以避免之。
(二)胸骨穿刺术损伤胸骨内侧骨板,心脏和大血管常因用力过猛、进针过深所致。
进针深度小儿0.2~0.6cm,成人1cm左右,穿刺针头达骨膜时应将针尖斜面向下,针与胸骨成30~40°角,斜向腹部进行穿刺,不用力过猛,如发觉进针过深,应立即拔出穿刺针。
(三)局部出血术后局部压迫1~2min,一般均可止血,如仍见出血,可用砂袋局部压迫15min。
出血不止者,应进行有关出凝血功能检查,且积极止血。
七、临床意义(一) 正常骨髓象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巨核细胞数量及有无异常细胞和寄生虫等。
正常骨髓象在低倍镜下计数200个细胞,其中有核细胞占0.02~0.10。
巨核细胞全片约7~35个,其中2/3为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1/3为颗粒型巨核细胞。
无巨大、异常和成堆细胞可见。
高倍镜下观察有核细胞10~20个属增生正常或增生活跃。
油镜下对200~500个连续的有核细胞进行分类计数,正常骨髓象:原粒细胞<0.02,早幼粒细胞<0.05,中幼粒细胞0.08,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占0.03,分节核细胞占0.12;有核红细胞占0.20~0.30,以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成人为2~4:1(小儿2~8:1);淋巴细胞占0.20。
(二)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减低,以红细胞增生为主,中、晚幼红细胞居多。
幼红细胞胞体变小,胞质少而色灰蓝,边缘常不整齐,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染色过浅,中央淡染区扩大。
铁染色细胞外铁常为阴性,铁粒幼红细胞明显减少。
(三)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幼红细胞显著增生,可占有核细胞0.50以上。
该细胞胞体胞核增大,核染色质纤细、疏松,胞质丰富,核浆发育不平衡。
出现巨幼红细胞为本病的特征。
可见各阶段巨幼变的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四)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倒置,红细胞显著增生,以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为主。
红细胞形态可有异常:呈球形、靶形、嗜多色性、异形、Howell-jolly小体等。
易见红细胞核分裂、双核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等现象。
(五) 再生障碍性贫血(splastic anemia)骨髓增生低下或显著低下,造血细胞(幼红细胞,幼粒细胞和巨核细胞)显著减少,尤其是巨核细胞减少更显著。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如浆细胞、组织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及脂肪滴增多。
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可有代偿造血灶,其间幼红细胞可较增生,但巨核细胞总是明显减少的。
(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以难治性贫血和病态造血为主要表现,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关系密切。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病态造血为其特征表现,红系可见核畸形、碎裂、巨幼样变、核浆发育不一,Howell-jolly小体。
铁染色可见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
粒系中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可略增多,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或过少,颗粒减少。
单核细胞增多并有核浆发育不平衡的改变。
巨核系可见小巨核细胞或微巨核细胞,可有巨大畸形血小板。
(七)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骨髓增生多为明显活跃和极度活跃,以异常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增生为主,一般原始细胞0.20即可诊断。
正常的红系和巨核系明显受到抑制。
根据骨髓象细胞类型和细胞化学染色有助于各类急性白血病细胞的鉴别。
(八) 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以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显著增生为主,原粒和早幼粒细胞<0.10,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核分裂象易见,红系增生受抑制。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占0.40以上,核染色质有不规则聚集,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0.02。
(九)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e purpura, ITP)骨髓内巨核细胞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