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3 口服定时与定位给药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70
口服给药操作方法
口服给药是指将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通过肠道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起到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方式。
下面是口服给药的操作方法:
1. 选择适当的时间:一般在饭前、饭中或饭后30分钟左右给药效果较好。
有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有些则需要在饭后服用。
2. 准备药物:根据医嘱准备所需的药物。
如果需要,可以研磨或切割药片以便于吞咽。
3. 洗手:在给药前洗手,确保双手清洁。
4. 口服给药:将药物放入口腔,用清水或温开水送入胃中。
可以用药杯、药勺等辅助工具。
5. 吞咽药物:将药物送入口腔后,将头倾斜至前方,以便药物顺利进入食道。
然后用足够的水将药物吞下去。
避免将药物咬碎或遗漏在口中。
6. 饭后给药:如果需要饭后服药,可在进餐后约30分钟再给药。
7. 记录用药:及时记录用药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时间等。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如药物的剂量、服用时间以及辅助工具的选择等。
在给药前最好根据医生或药剂师的指导进行相应的准备和操作。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科部《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二○一二年八月《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一、药剂学的概念与基本任务二、药剂学的分支学科三、药物的剂型四、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五、药典与药品标准简介六、GMP,GLP、GCP七、药剂学的沿革和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药剂学课程的任务、内容及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剂型、制剂、方剂等名词的意义。
第二章液体制剂教学内容:一、液体制剂的特点、质量要求、分类二、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三、低分子溶液剂四、高分子溶液剂五、溶胶剂六、混悬剂七、乳剂八、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九、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类液体药剂的定义、特点、应用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液体药剂的制备原则、方法。
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教学内容:一、概述二、注射剂三、注射剂的制备四、输液五、注射用无菌粉末六、眼用液体制剂七、其他灭菌与无菌制剂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种湿热灭菌法,注射剂的质量要求,制备工艺。
教学重点与难点:注射剂的特点及其生产工艺。
第四章固体制剂-1(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教学内容:一、概述二、散剂三、颗粒剂四、片剂五、片剂的包衣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片剂常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及辅料选用原则,熟悉散剂的特点及一般制备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固体制剂的制备工艺通则。
第五章固体制剂-2(胶囊剂、滴丸和膜剂)一、胶囊剂1、概念2、特点3、制备工艺二、滴丸剂和膜剂1、概念2、特点3、制备工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胶囊剂、滴丸剂和膜剂的制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胶囊剂、滴丸的制备方法、特点。
第六章半固体制剂教学内容:一、软膏剂二、眼膏剂三、凝胶剂四、栓剂1、基质2、处方组成3、制备及质量检查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软膏剂、眼膏剂、凝胶剂及栓剂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熟悉栓剂作用的特点和影响药物吸收的各种因素。
《药剂学》自学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药剂学》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为药学专业(独立本科)课程考试大纲,该大纲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命题的依据。
使用教材:《药剂学》,崔福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
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药剂学的概念与任务(略)第二节药剂学的分支学科了解: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的概念。
第三节药物剂型与DDS了解:药物的传递系统(DDS)第四节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略)第五节药典与药品标准简介(略)第六节 GMP、GLP与GCP了解:GMP、GLP与GCP GMP内容。
掌握:GMP、GLP与GCP中英文表达内容。
第七节药剂学的沿革和发展(略)第二章液体制剂(略)第一节概述(略)第二节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了解: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防腐剂。
第三节低分子溶液剂(略)第四节高分子溶液剂(略)第五节溶胶剂了解:溶胶剂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溶胶的构造和性质第六节混悬剂(略)第七节乳剂了解:乳剂的形成理论第八节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一般了解:搽剂,涂膜剂,洗剂,滴鼻剂,滴耳剂,含漱剂,滴牙剂,合剂。
了解:溶液剂,芳香水剂,醑剂,酊剂,甘油剂,涂剂,第九节液体制剂的包装与贮存(略)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第一节概述一般了解:灭菌与无菌技术了解:空气净化技术,冷冻干燥设备重点掌握:冷冻干燥冷冻干燥原理及曲线第二节注射剂(略)第三节注射剂的制备掌握:原水的处理方法及原理了解:典型注射剂处方与制备工艺分析第四节输液了解:典型输液处方及制备工艺分析第五节注射用无菌粉末一般了解:典型冻干无菌粉末处方及制备工艺分析了解: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注射用冻干制品的概念及特点。
掌握:无菌分装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冻干无菌粉末的制备工艺,冻干燥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第六节眼用制剂一般了解:眼用液体型制剂的制备了解:滴眼剂的定义及质量要求掌握: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缓控释制剂》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学分:3 学时:54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缓控释制剂是药学本科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药物通过制成缓控释制剂,可以改善药物的有效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药物对作用部位的选择性,减少病人必须同时服用药物的数量从而提高了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降低毒副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药物递送系统发展现状,熟悉和掌握缓控迟释制剂的概念,设计方法,体内外评价方法;靶向制剂的概念、类型;脂质体、纳米粒、胶束和纳米乳的概念、组成和制备方法等;熟悉和了解经皮给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制剂、植入剂和前药中缓控释制剂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十章缓释、控释制剂【教学目的】1.掌握缓、控释制剂的定义、特点与类型、常用的辅料;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制;常见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流程和处方解析;缓控释制剂质量评价的方法;掌握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设计方法;微丸的类型和特点;微丸的释药机制;微囊与微球的概念、特点、组成、制备方及常用材料。
2.熟悉药物递送系统;缓、控释制剂设计原则;常见的定位释药制剂;微丸成型设备与技术;微囊与微球的影响因素、质量评价。
3.了解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概况,缓控释制剂处方的设计,定时释药制剂;微丸形成机制,应用实例,评价方法;微囊与微球在药物制剂方面的应用。
【教学要求】通过演示普通口服给药制剂药时曲线中的波峰波谷现象,引入缓释与控释制剂的概念和特点。
在缓控释制剂的设计中指出药物的理化性质的重要性,并且全面讲解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分析各类缓控释制剂的构建及其释药机制,如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接着阐述缓控释制剂体内外评价方法。
介绍口服定时定位给药系统。
最后介绍分别介绍微丸、微囊和微球。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概述药物递送系统,包括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概况,药物递送系统的定义,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
药剂学—制剂新技术知识点及练习题一、缓释、控释制剂缓释:缓慢非恒速控释:缓慢恒速或接近恒速硝苯地平给药次数(日)血药浓度用药总量副作用普通片4~6次波动大40~60mg 面红、心悸、头晕等缓释片2次较平稳20mg 轻控释片1次平稳20~30mg 轻1.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①减少给药次数,避免夜间给药,增加患者用药的顺应性②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③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④减少用药总剂量,小剂量大药效2.不适合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制剂设计——药物选择)①剂量很大:>1.0g②半衰期很短或很长:t0.5<1h或>24h③药效激烈④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则或吸收差⑤不能在小肠下端有效吸收⑥有特定吸收部位(一)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1.溶出原理再回首——Noyes-Whitney方程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措施:①↑药物的溶出面积:粉碎减小粒径②↑溶解速度常数:加强搅拌,以减少药物扩散边界层厚度或提高药物的扩散系数③↑药物的溶解度:提高温度,改变晶型,制成固体分散物k=D/Vh根据Noyes-whitney方程式,通过减小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溶出速度,可使药物缓慢释放,达到延长药效的目的。
2.扩散原理药物以扩散释放药物的过程:通过水不溶性膜扩散、通过含水性孔道的膜扩散、通过聚合物骨架扩散方法:3.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亲水凝胶骨架片释药过程:①骨架片遇消化液表面润湿、吸水后膨胀形成凝胶层;②表面药物向消化液中扩散;③凝胶层继续水化骨架溶胀,凝胶层增厚延缓药物释放;④骨架同时溶蚀,水分继续向片芯渗透,骨架完全溶蚀,药物全部释放。
对水溶性药物主要以药物的扩散和凝胶层的不断溶蚀为主,对难溶性药物则以骨架溶蚀为主。
4.渗透压原理单室渗透泵片:片芯:水溶性药物、水溶性聚合物(包括渗透活性物质)等包衣膜:由水不溶性聚合物,如CA、EC或EVA等组成,在胃肠液中形成半透膜;释药小孔:是用激光或其他方法在包衣膜上开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孔。
口服给药定位控制释药系统概述口服缓控释制剂按照释药机制大致可分为定时、定速及定位释药系统。
定位释药系统由于充分考虑了胃肠道局部PH、胃肠道酶及制剂在胃肠道的运转机制等生理学因素,所以能更好的发挥缓释、控释制剂高效、低毒、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目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热点正从传统的一级或零级释药系统向更具有针对性的定时、定位释药系统转变。
标签:口服定位缓释制剂控释制剂1 口服给药定位释放制剂的概况传统口服缓控释制剂由于受到胃排空和肠道运转的影响,在胃肠道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有限,可能导致某些药物的吸收不完全[1]。
而口服定位释药系统是近几年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类新型释药系统,其特点是将药物选择性的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部位后,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既可避免某些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的灭活,改善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又可提高胃肠道局部药物浓度,显著提高治疗效果[2]。
2 口服给药定位释药系统2.1 胃定位控制释药系统胃部定位控制释药系统是通过粘附、漂浮或膨胀等作用定位(滞留)于胃中释放药物的口服定位释药系统。
通常普通的缓释或控释制剂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只有2-3小时,而制成胃内滞留制剂后可在胃内的滞留时间达5-6小时,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改善药物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3]。
2.1.1 胃内生物粘附给药系统胃内粘附型释药系统的设计原理主要是通过采用适宜的粘附材料作为辅料,与药物制成片剂,胶囊等剂型,口服后粘附材料通过静电吸引或由于水化形成氢键而结合在胃黏膜或上皮细胞表面,达到延长胃内滞留时间的目的。
该制剂设计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粘附材料。
实验表明阴离子型聚合物结合胃黏膜的能力高于中性及阳离子型聚合物,该剂型能大大提高氧氟沙星的作用时间和生物利用度。
2.1.2 胃内滞留漂浮型释药系统胃内漂浮型释药系统是指口服后可维持自身密度小于胃内容物密度,从而在胃中呈漂浮状态的胃部定位释药系统,一般是依据流体动力学平衡体系原理设计而成。
2020 药剂学教学大纲供药学专业、药学专业(药物分析方向、医院药学方向、药物化学方向、临床药学方向)药物制剂专业使用)《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药剂学是药学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药物剂型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药物剂型及制剂的设计、制备和生产、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药物制剂的研、开发、生产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 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剂型概念,各药物剂型的特征;制剂的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
熟悉各种剂型所需的辅料,各种剂型的基本制备方法、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
了解各个剂型制备的单元操作。
为从事药物制剂的理论研究、生产及管理等打下基础。
本课程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一章到八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剂型概论;第二部分从九章到十五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第三部分从十六章到十九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有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配套使用教材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药剂学》第五版(崔福德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43学时)第一章绪论(3学时)一、课程内容掌握:1药剂学的概念2、药剂学的相关术语(制剂、剂型、制剂学和调剂学)3、药物剂型的重要性4、药剂剂型的分类5、中国药典的概况、特点、沿革及其他药品标准6、GMP、GLP与GCP的概念熟悉:1药剂学的任务2、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和生物药剂学)3、熟悉生物药剂学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与药剂学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