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曲霉菌病的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0.71 MB
- 文档页数:89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抗原和分子生物
学诊断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恶性血液病是一类由骨髓或淋巴组织异常增殖而引起的一组恶性疾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由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对免疫系统的抑制较强,患者容易出现感染,而且感染也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中侵袭性
曲霉菌感染是最常见的一种真菌感染,但其病原学诊断较为困难,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可影响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目前,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病人的症状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但这些方法不能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情。
因此,寻找早期的曲霉菌感染生
物标志物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抗原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增加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研究内容
1.采集患者样本进行PCR扩增及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
2.通过ELISA、PCR碎片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等手段,检测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和细胞中相关抗原和分子生物标志物,如曲霉菌特
异性抗体、F-1、H-8等。
3.比较不同标志物对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生物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等参数,筛选出最优标志物组合。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为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可行性方案和技术支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同样,本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疾病早期的病
原生物学检测。
曲霉检测标准
曲霉菌是一种真菌,腐生真菌,常见于霉变谷物、霉变谷物或其他霉变有机物中。
关于曲霉的检测标准,侵袭性曲霉病的临床诊断需符合1项宿主因素、1项临床标准和1项微生物学标准。
其中微生物学标准包括无菌标本微生物分析、无菌标本培养以及组织核酸检测等。
具体标准如下:
1. 无菌标本微生物分析:通过针吸或活检获得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或直接显微镜检,示菌丝或黑酵母样形态,同时伴随组织损伤证据。
2. 无菌标本培养:从临床或影像学显示的病灶部位(正常无菌部位),通过无菌操作位获取标本,示透明或着色的霉菌。
3. 血:同时存在感染的过程中,血培养示霉菌(注:血培养发现曲霉,多提示污染,此处霉菌不代表曲霉)。
4. 组织核酸诊断: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发现霉菌时,PCR和DNA 测序检测到真菌DNA。
此外,曲霉菌抗原检测的正常值通常在1到之间。
抗原在气道中的持续存在会诱发局部炎症并形成黏液栓塞,从而导致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血管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杨 蕾1,宋晓莉2,秦晓峰3,林吉征1(1.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 山东 青岛 266003;2.玲珑英诚医院检验科 山东 招远 265406;3.山西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放射科 山西 晋城 048000) 【摘 要】 目的 探讨血管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为血管IPA的CT表现。
结果 多发35例;以双肺外周带分布为主39例;病灶形态为结节或肿块38例;伴有晕征21例,其中15例发生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心低密度征13例;反晕征5例;空气半月征或空洞28例,其中49个(67%,49/73)病灶的空气半月征或空洞位于近肺门位置;9例增强扫描病例出现环形强化。
17例随访患者中,7例空气半月征、4例空洞分别出现在晕征之后的第2、4周。
结论 血管IPA的CT常表现为双肺外周带多发结节或肿块影,常伴晕征或空气半月征或空洞,后二者多位于病变肺门侧;CT动态观察诊断意义较大;肿块结节内中心低密度征,反晕征以及增强扫描环形强化有助于诊断。
【关键词】 血管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晕征;空气半月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379;R81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011(2015)05‐0805‐04CTfindingsofpulmonaryangioinvasiveaspergillosisYANGLei1,SONGXiao‐li2,QINXiao‐feng3,LINJi‐zheng11.DepartmentofRadiology,TheAffiliatedHospitalofQingdaoUniversity,Qingdao266003,P.R.China2.DepartmentofClinicalLaboratory,YingchengHospitalofLinglong,Zhaoyuan265406,P.R.China3.DepartmentofRadiology,JinchengCoalGeneralHospitalofShanxi,Jincheng048000,P.R.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analyzetheMSCTperformanceofpulmonaryangioinvasiveaspergillosis.Methods CTap‐pearancesof52pulmonaryangioinvasiveaspergillosispatientsprovedbypathologyorclinic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Results Multiplelesions(35cases)mainlydistributedintheperipheralareasoflungfield(39cases).Theshapeofthelesionswerenodulesortumors(38cases)accompaniedwithhalosign(21cases),15casesofthese21caseswerehap‐penedinpatientswithhematologicmalignancies.Therewerehypodensesign(13cases),reversedhalosign(5cases),aircrescentsignorcavities(28cases),and49(67%,49/73)crescentsignorcavities.Amongthese28caseslocatednearthehilarofthelesions,9enhancedcasespresentedborderstrengthen.Thereweretotally17revisitedcases,presentingaircrescentsign(7cases)andcavities(4cases)respectivelyperformedafter2and4weeksofhalosigns.Conclusion Pul‐monaryangioinvasiveaspergillosisusuallypresentedmultiplenodulesortumorsintheperipheralareasoflungfield,usual‐lyaccompaniedwithhalosignoraircrescentsignorcavities.Thetwolattersignsusuallylocatednearthehilarofthele‐sions,CTdynamicfollow‐uphasadiagnosticsignificance.Thehypodensesign,reversedhalosignandborderstrengtheninenhancedcasesmayhelptodiagnosis.【Keywords】 Pulmonaryangioinvasiveaspergillosis;Halosign;Aircrescentsign;Computedtomography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pulmonaryasper‐gillosis,IPA)通常见于免疫抑制的患者中,例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是其他恶性肿瘤化疗后,近年来由于强效化疗药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其患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此类患者的生存。
曲霉菌感染检测经典方法-GM试验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抗原检测曲霉菌感染的经典血清学方法之一,简称GM试验。
半乳甘露聚糖是曲霉菌特有的细胞壁多糖成份,当机体感染曲霉菌后,随着菌丝生长,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出来,是最早释放的抗原,被认为是一种可靠的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
半乳甘露聚糖抗原具有热稳定性和可溶性,通常可在血清,脑脊液和肺泡灌洗液中检测。
GM的释放量通常与感染的菌量成正相关,可反映机体感染的程度。
每周两次使用GM试验对高危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临床中的高危人群是免疫功能缺陷和高剂量服用激素患者,如:恶性血液肿瘤,实体器官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患者等,所以GM的应用科室通常分布在血液科,移植科(中心),肿瘤科,呼吸科,ICU,皮肤科和儿科。
GM试验的开展除了在公立医院实验室辅助临床医生诊断侵袭性曲霉菌病外,还可在大型私立实验室和一些制药公司做新抗真菌药物的药效评估。
GM抗原检测是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Cancer, EORTC)和真菌病研究组(Mycoses Study Group, MSG)推荐的侵袭性曲霉菌病的真菌学检测标准之一,美国Bio-Rad公司研发的用于检测血清中GM抗原的曲霉菌抗原检测试剂盒(PlateliaTM Aspergillus Ag),在2014年初获得CFDA批准。
Bio-Rad公司的曲霉菌抗原检测试剂盒(PlateliaTM Aspergillus Ag)(见下图)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分析法检测血清中半乳甘露聚糖抗原。
经典的ELISA检测流程,灵敏度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了92.1% 和97.5%,[1] 最低检出限为0.4ng/ml,可在临床症状出现前6天和诊断前10 天即可检出GM抗原,[2] 真正实现侵袭性曲霉菌病的早期诊断。
侵袭性肺曲霉病诊断及治疗【中图分类号】r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43-02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指由曲霉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ipa较罕见。
继发性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高剂量免疫抑制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实体器官移植术后、艾滋病及cgd 者。
值得注意的是,侵袭性曲霉病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如慢性坏死性肺曲霉病常发生在存在结构性肺病(如肺结核及肺脓肿等)的患者,或轻度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甚至接受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者,以及无免疫性疾病史的其他疾病重症患者。
目前ipa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高危因素、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及实验室诊断,治疗主要以抗真菌药物为主。
1 ipa的诊断ipa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感染,病死率高达62 ~85% ,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lpa的病死率可高达67%~100%[1],与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合并lpa患者相比,在无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合并ipa 者重的ipa病死率更高[2]。
确诊病例需要组织病理学依据或自正常无菌部位标本曲霉培养呈阳性。
临床诊断病例需有宿主因素(如发生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移植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等)、临床依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特征)和微生物学证据,拟诊病例需有高危因素,临床症状。
现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1 ct早期影像学表现为胸膜下单发或多发结节或斑片状阴影,数天后病灶周围出现晕轮征,10~15d后肺实变区周围坏死、液化出现新月征。
这是较为特征的征象。
但能够侵犯血管的其他真菌(如隐性菌、毛霉及根霉等)或细菌(如铜绿假单孢菌等)感染也可产生类似的ct征象。
除前述典型征象外,ct显示楔形梗塞或空洞形成对诊断也有帮助。
临床曲霉菌、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半侵入性或慢性坏死性曲霉菌病、侵袭性曲霉菌病等肺曲霉菌病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早肺曲霉病感染并不罕见,特别是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
CT在检测隐匿性或小病变方面比普通胶片更敏感,在描述疾病程度和曲霉菌数量方面更准确。
自信的诊断很困难,它基于细胞学和组织学。
肺曲霉病是一种真菌感染,大部分时间由烟曲霉(Spergillus Fumigatus)引起,烟曲霉是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条件致病真菌,其产生的气传袍子,可被吸人呼吸道末端,引起曲霉致敏相关的疾病,例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肺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ABPA)等疾病。
区分4种类型的肺曲霉病。
1、曲霉菌(腐生性曲霉病)。
2、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
3、半侵入性或慢性坏死性曲霉菌病。
4、侵袭性曲霉菌病(可分为气道侵袭性和血管侵袭性)。
曲霉菌免疫活性宿主中的曲霉菌感染。
最常见的根本原因:结核病,结节病,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尘埃沉着病,纤维化肺病,肿瘤,肺梗塞,支气管囊肿,肺隔离症和继发于肺孢子虫肺炎的肺气肿。
单个或多个,它主要发生在上叶。
曲霉菌的临床表现是咯血。
胸部X光片和CT扫描显示(图:1,2,3,4,5,6,7):1、肺部空腔,包含坚实的圆形物质,通过空气边缘与墙壁分开。
此功能称为“空气新月”标志。
2、另一个常见特征是腔壁和邻近胸膜增厚。
3、这种真菌球可能是移动的。
图1:腐生性曲霉菌。
肺窗仰卧MDCT扫描显示重力依赖性腔内肿块。
图2:腐生性曲霉菌。
图1患者的俯卧MDCT扫描,肺窗显示重力依赖性腔内肿块。
图3:轴向CT显示55岁女性的曲霉病患者发现空气新月形上叶与固结区域相关,周围有磨玻璃样改变。
图4:轴位CT显示右下叶的团块,中央区域为空洞,考虑诊断为曲霉菌,术后诊断为肺癌。
图5:矢状图显示了与支气管扩张相关的右上叶曲霉瘤。
肺活检确诊侵袭性肺曲霉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是
一种由曲霉菌感染引起的严重性肺疾病。
该病在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
学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早期通常难以诊断。
因此,肺活检是确诊IPA的
主要手段之一。
本文报告了1例确诊为IPA的患者的临床病例。
该患者为33岁男性,曾经长期接受激素治疗。
他出现了咳嗽、咳痰和气促等症状,经过一系列
的检查和治疗仍无明显好转。
最终,患者接受了肺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
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治疗方案为伊曲康唑和利福平联合应用,症状得到
了明显的改善。
在文献复习方面,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IPA的研究进展。
其中包括IPA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方面。
同时
强调了IPA的诊断和治疗是一项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
积极的治疗方案。
总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肺疾病,需要早期的诊
断和治疗。
肺活检作为一种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于确诊IPA具有重要的临
床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IPA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高患
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曲霉菌检测的新方法——GM试验半乳甘露聚糖(glactomannan,GM)是曲霉和青霉细胞壁多糖,当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真菌抗原。
检测血清、肺泡灌洗液、胸腹水等标本中GM含量(即GM试验)可以早期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
血清GM试验的临床价值1.鉴别侵袭与定植:曲菌感染时持续释放入血,定植时仅间断、极少释放入血;2.早期诊断曲霉菌感染:可早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异常1周;3.反映感染程度:GM释放量与菌量成正比,可以反映炎症反应严重性;4.指导临床治疗:血液等标本GM试验连续2次阳性,常提示需抗曲霉菌治疗;5.疗效监测:如检测值连续2次低于诊断界值,可认为病情缓解。
监测人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COPD、不明原因发热尤其伴肺部不规则浸润影等。
监测频率:建议连续动态监测(≥2次/周)。
试验结果判断:连续两次检测≥0.5,或单次≥1.0考虑阳性,可提示或诊断曲霉菌感染。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4ml(专用无热原采血管)。
标本送检: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呼吸系病临床基础省级实验室()检测及报告时间:每周二、五上午检测,下午报告检测及结果解读:徐亮();张永(、3086405)附件1:GM试验联合G试验种属G试验GM试验念珠菌属+-镰刀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属++青霉/拟青霉++接合菌纲--附件2:《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专家共识之微生物学标准a)合格痰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2次阳性(包括曲霉属、镰刀霉属、接合菌);b)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阳性;c)合格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镜检或培养新生隐球菌阳性;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e)血液等标本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简称GM)检测连续2次阳性;f)血液标本真菌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G试验)连续2次阳性;g)血液、胸液标本隐球菌抗原阳性。
G试验和GM试验检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GM试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主要适于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曲霉菌特有的细胞壁多糖成分是β(1-5)呋喃半乳糖残基,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
曲霉菌检测广泛使用Bio-Rad曲霉菌抗原检测试剂盒(PlateliaTM Aspergillus Ag)。
[1]GM释放量与菌量成正比,可以反映感染程度。
连续检测GM可作为治疗疗效的监测。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诊断敏感性高。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情况可出现假阳性:(1)使用使用半合成青霉素尤其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新生儿和儿童;(3)血液透析;(4)自身免疫性肝炎等;(5)食用可能含有GM的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和污染的大米等。
以下情况可出现假阴性:(1)释放入血循环中的曲霉GM(包括甘露聚糖)并不持续存在而是会很快清除;(2)以前使用了抗真菌药物;(3)病情不严重;(4)非粒细胞缺乏的患者。
侵袭性真菌病即是以往所说的深部真菌病,是指致病性真菌侵犯皮下组织、粘膜、肌肉和内脏器官等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引起侵袭性真菌病的病原菌有270余种,常见病原菌有念珠菌(占70%-90%)和曲霉菌(占10%-20%)。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引起侵袭性真菌病的高危因素有严重粒细胞缺乏、免疫功能低下、移植、糖尿病、肾衰、血透、慢阻肺、实体器官移植、长期激素治疗以及入住ICU等。
GM试验是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的试验,采用的方法是酶免法。
半乳甘露聚糖(GM)是曲霉细胞壁的一种成分,GM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曲霉菌感染的患者血液内存在GM.曲霉菌不入血,主要是侵袭血管壁,沿血管壁进行侵袭,进入血液。
GM试验是曲霉菌病早期诊断的筛查指标。
GM常于临床症状前5-8天和影像学出现异常之前7.2天出现。
GM释放量与菌量呈正比,可以反映感染的程度,若两次检测阳性即可以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GM试验也可作为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五次修订版)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
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感染性疾病协作组(EORTC-IDG)和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标准[1]、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DSA)指南及欧洲白血病抗感染委员会(ECIL)等指南[5-6],对我国2013年版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7]进行了再次修订。
在本版诊治原则中,结合我国在恶性血液病IFD流行病学的最新研究进展[8-9],在诊断体系中保留了确诊(proven)、临床诊断(probable)及拟诊(possible),并沿用未确定(undefined)的诊断分层;治疗方面则按预防治疗(antifungal prophylaxis)、经验治疗(empirical antifungal therapy)、诊断驱动治疗(diagnostic-driven antifungal therapy)及目标治疗(targeted antifungal therapy)的策略进行分层和修订。
流行病学一、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IFD流行病学特征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液病患者IFD的总体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其发生率在不同疾病人群中存在一定差异。
国内前瞻性、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血液肿瘤和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CAESAR研究)]显示,接受化疗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确诊和临床诊断IFD的总发生率为2.1%,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ia syndrome,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IFD发生率最高,尤其在诱导化疗期间[8]。
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的患者中,确诊和临床诊断IFD的发生率为7.7%,拟诊IFD发生率为19.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1个月内IFD发生率相近,在移植6个月后,allo-HSCT治疗者的确诊和临床诊断IFD的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auto-HSCT(9.2%比3.5%);allo-HSCT中HLA 全相合亲缘供体、HLA相合非血缘供体和亲缘半相合供体移植组的IF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3%、128%和13.2%[9]。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41例临床诊治分析衡红军【摘要】目的分析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诊治的41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多伴有基础性疾病,临床主要症状主要为咳嗽、血痰、胸痛、呼吸困难和发热,"晕轮征"、"新月征"或空洞形成是诊断IPA的重要CT征象.经临床抗菌治疗后,痊愈8例、好转17例,治疗总有效率60.98%.结论侵袭性肺曲霉病起病比较隐匿,进展迅速,预后凶险,病死率高,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并应用抗真菌药物及时治疗成为救治成功的关键.【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0(018)008【总页数】2页(P1131-1132)【关键词】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断;治疗;抗真菌药【作者】衡红军【作者单位】213000,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丈卫生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in-vasive pulmonary spergillosis,IPA)是一种严重的肺机遇性感染性病变,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机械通气、合并肿瘤等危险因素以及免疫抑制剂患者数量的增加,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呈增长趋势[1]。
为进一步提高对IPA的认识,对我院呼吸内科2002年1月—2009年1月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4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1例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2006年“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标准[2]。
其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43~74岁,平均(63.5±8.6)岁;>60岁患者25例。
有吸烟史患者31例,有建筑工地及发霉物品接触史患者4例。
发病至入院时间15~270 d,平均(85.5±10.5)d。
基础疾病:本组41例患者中,39例有基础疾病,其中恶性肿瘤13例 (肺癌围手术期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长期服用泼尼松 (服用时间6~30个月)14例,支气管扩张患者长期服用泼尼松 (8~14个月)5例,自身免疫性疾病4例,肺结核伴糖尿病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使用丙基硫氧嘧啶1例,患者均有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多种抗菌药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