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早期食管鳞癌
- 格式:docx
- 大小:119.13 KB
- 文档页数:4
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食管和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研究·14·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2015年2月第2卷第1期Chin J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Electronic Edition),February2015,Vol.2,No.1·论著·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食管和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研究令狐恩强冯佳马晓冰王向东朱静孟江云杜红王红斌张晓彬【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食管和胃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行内镜检查,经病理证实为食管或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21例患者纳入研究,经门诊行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其中食管部病变射频消融2次,胃部病变射频消融3次,术后采用Wa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进行疼痛评分,治疗后1个月进行内镜复查。
结果21例共计31个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纳入研究。
16例共计23个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进行了复查,其中14例患者,21个病灶经射频治疗后消失,病灶消除率91.30%(21/23);2例患者2个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出现残留,病灶残留率8.70%(2/23)。
16例复查患者病灶治疗部位黏膜均愈合,术后腹痛为主要并发症。
结论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食管和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安全、有效、并发症小、可门诊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射频消融术;食管;胃Clinical study of end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treatment of low-grade gastroesophageal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inghu Enqiang,Feng Jia,MaXiaobin,Wang Xiangdong,Zhu Jing,MengJiangyun,Du Hong,Wang Hongbin,Zhang Xiaobi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gy,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100853,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Linghu Enqiang,Email:linghuenqiang@vip.sina.com【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foresophageal and gastric 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IN).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enrolled21patients with LIN of esophagus and stomach who were treated withRFA under endoscopic at the GeneralHospital of PLA from October2014to January2015.Two pulses were used to ablate the esophageal lesionsand three pulses were used to ablate the gastric lesions.Pain scores were recorded using Wang-Baker facial pain scale.A month later,patients underwent regular endoscopy follow-ups.Results A total of31LINlesions of21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Twenty-three lesions of16patients underwent endoscopyfollow-ups after1month.The lesions elimination rate was91.30%(21/23)and the lesions residual rate was 8.70%(2/23).TheRFA treatment lesions of16patients healed by endoscopy follow-up and postoperativepain was the main complications.ConclusionRFA is considered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which can beperformed in the outpatient service.【Key words】Endoscopy;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Radiofrequency ablation;Esophagus;Stomach随着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技术的开展,食管和胃DOI:10.3877/cma.j.issn.2095-7157.2015.01.004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D141000*********)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通讯作者:令狐恩强,Email:linghuenqiang@vip.sina.com作者简介:令狐恩强(1963-),博士,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下治疗研究。
2019 年6月第6卷/第18期V ol.6, No.18 Jun. 2019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General Stomatology173采用内镜下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分析与研究闫焕文(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医医院腔镜室,黑龙江牡丹江 157099)【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内镜下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
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方案,观察组实施内镜下ESD手术。
分析病灶整块切除率、手术失血、切口愈合时间、VAS评分;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病灶整块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失血少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内镜下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失血极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轻,并发症少,可提高病灶整块切除率和更好改善生存质量。
【关键词】内镜下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研究【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9.18.173.02早期食管癌具有手术治疗指征[1]。
传统治疗方法手术创伤较大失血多,降低了术后生活质量。
本研究分析了内镜下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
其中,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6~78岁,平均64.7岁,黏膜内癌14例,黏膜下癌11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56~79岁,平均64.5岁,黏膜内癌15例,黏膜下癌1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对照组早期食管癌患者采取传统手术方案,观察组早期食管癌患者实施内镜下ESD手术。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研究进展摘要】食管癌是一种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且患者常因缺乏典型症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因而治疗的难度较大,预后相对较差。
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其在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表现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文就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治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内镜诊治【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1-0005-021.前言早期食管癌指的是粘膜下层和粘膜层发生的一种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食管癌前病变指的是食管上皮内瘤变的恶化危险。
早期食管癌患者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仅为内镜检查偶然发现,且患者术后生存率相对较高,所以,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早期检查、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和生存时间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2.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2.1 共聚焦显微内镜(CLE)CLE是一种传统电子内镜与共聚焦激光显微镜组合构成的检查技术,在患者的内镜检查过程中,能够适当放大图像,进而实现消化管黏膜组织的显微实时成像,并对其进行类似组织病理学的诊断。
食管黏膜细胞发生瘤变后,其CLE图像可表现为以下特征:管径粗细不等、毛细血管形态迂曲及细胞排列不规则[1-3]。
2.2 电子染色方法电子染色指的是利用特殊光学成像技术,提高异常粘膜与正常粘膜之间的对比度,从而对粘膜进行更加直观清晰的观察,现阶段,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I-Scan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比色内镜系统(FICE)以及窄带成像技术(NBI)等[4-6]。
2.3 内镜普通光观察早期食管癌患者大部分能够经普通光检查得以确诊,其粘膜改变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血管纹理变化,即正常的食管黏膜较为光滑,黏膜下存在清晰的血管纹理。
第二,形态变化,即食管黏膜出现结节、糜烂和粗糙等变化,或是同时发生几种变化。
早、晚期食管癌的内镜下微创治疗全泓霖【摘要】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我国食管癌的发病和死亡平均水平居恶性肿瘤前列.随着内镜技术的迅速进步,早期食管癌可通过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隧道技术、多环套扎黏膜切除(MBM)、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等微创技术治疗,其效果好,创伤小,费用相对少.对于晚期或无法手术的进展期食管癌患者,食管狭窄是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单纯扩张、支架置入技术、化疗药物局部注射、射频治疗等,以及联合上述治疗措施的综合疗法可缓解食管狭窄,解决进食问题,增加营养摄入,提高患者生活治疗,延长生存期.本文就目前早、晚期食管癌的内镜下微创治疗作一回顾性综述.【期刊名称】《现代医院》【年(卷),期】2013(013)011【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食管癌;内镜;治疗【作者】全泓霖【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正文语种】中文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2008年度全世界食管癌发病率居全部恶性肿瘤第9位,死亡率居第8位。
中国大陆食管癌发病率居全国各类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率居第4位。
由此可见,我国处于世界上食管癌相对高发的地带,全国食管癌的发病和死亡平均水平居恶性肿瘤前列。
早期食管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而中晚期仅为10%左右[1]。
因此,早期食管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十分重要。
随着内镜技术的迅速进步,早期食管癌的发现率明显提高,经内镜治疗早期食管癌,治疗效果并不亚于外科手术,且创伤小、风险相对低,费用相对少。
食管癌早期常无症状,因而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多己属中晚期,对于已失去手术机会的、不能承受或不愿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全身情况差,多数不能耐受常规放、化疗,由于吞咽梗阻,甚至完全不能进食,生活质量降低,严重营养不良,给予内镜下治疗,改善吞咽梗阻,解决进食问题,提高生存质量,以延长生存期。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切除治疗杨建民【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14(026)007【总页数】3页(P785-787)【作者】杨建民【作者单位】310014杭州,浙江省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1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可分为破坏性和切除性治疗,前者包括包括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光动力、微波、激光及射频消融等方法,后者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多环黏膜切除术及经胸腔镜微创切除术等方法。
破坏性治疗虽可去除病灶,但常不能获得足够病理标本,故多用于残留病灶的补救处理。
本文着重叙述目前常用的内镜切除治疗。
1997年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组织修订的癌症TNM分期对早期食管癌定义为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浅表食管癌,其中上皮内癌称为Tis,黏膜内癌侵犯固有层黏膜称为T1a,黏膜下癌称为T1b。
2010年AJCC将Tis定义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原位癌。
因此目前早期食管癌的定义为:局限于黏膜上皮层、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同时不伴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即TNM分期的TisN0M0、T1aN0M0及T1bN0M0期。
食管癌前病变定义为:食管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即以往的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即以往的重度异型增生)。
EMR最早是由1973年Dyhle等首先报道的黏膜下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发展而来,1984年Tada首次将该技术用于诊治早期胃癌,最初称之为“剥脱活检术”,此后主要用于直径2 cm以下消化道平坦型早期肿瘤的内镜治疗,这一技术由于方法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30多年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成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标准术式之一。
2.1 EMR适应证EMR的适应证各国标准不一,我国有学者认为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较浅、可完全切除的消化道早癌均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
日本食道协会制定EMR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绝对适应证为:病灶局限于黏膜上皮层(m1)和黏膜固有层浅层(m2)层,范围<2/3食管周径,长度<30 mm,病灶数<3~4个;相对适应证为:病灶浸润至黏膜固有层深层(m3),黏膜下层浅层(sm1),直径30~50 mm,范围≥3/4食管周径或环周浸润,病灶数5~8个。
【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指南
食管粘膜癌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已显著发展、普及。
食道粘膜癌的淋巴结转移的频率较低,以鳞状上皮癌为限定对象,病变的界限用碘染色法可以明确地指出,非常适合EMR。
EMR的治疗手段已经确定,主要有3种方式,采用任何一种都没有治疗效果的差异。
仅以黏膜癌为限,食道切除与EMR之间的治疗效果没有差异,所以对食道粘膜癌的治疗与手术放射性治疗相比,简便的EMR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是,虽然比较少,也有可能发生穿孔、出血、纵膈炎、狭窄等并发症及癌的残留,偶尔有淋巴结转移或远隔脏器转移引起的再发,或异时性食道癌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对食道癌实施EMR不仅要求一定水平以上的内镜技术,也要求有食道癌的知识、诊断以及治疗技术,此外,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也是不可缺乏的。
选自《消化内镜指南》。
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食管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针对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能够有效提高人群食管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
为进一步规范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提升食管癌防治效果,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病学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食管癌新发22.40万例,死亡18.75万例,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4.64%和7.28%。
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5.87/10万和13.28/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
食管癌预后较差,近年来我国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
食管癌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特定的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病史及遗传因素等。
保护因素包括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膳食钙摄入、蔬菜和水果摄入。
二、高风险人群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一)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以2000年中国人口结构为标准的年龄标化发病率>15/10万)。
(二)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病史。
(三)热烫饮食、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四)患有慢性食管炎、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等疾病。
(五)有食管的癌前病变诊疗史。
三、筛查(一)筛查对象食管癌高风险人群,无上消化道癌病史,年龄一般在45~74岁之间,无内镜检查禁忌证,能配合内镜检查。
(二)筛查方法食管癌筛查推荐内镜学检查,可根据当地医疗条件,选择但不限于如下方法:普通白光内镜、色素内镜,对于发现的可疑病灶可采用特殊内镜技术(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蓝激光成像放大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荧光内镜等)检查并进行活检。
不能耐受常规内镜检查者可进行麻醉/镇静内镜或经鼻超细内镜检查。
具体检查方法和操作流程参见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的食管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诊疗指南)。
内镜下射频治疗早期食管癌及晚期癌性狭窄
吴克拉;杨天俊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03(019)010
【摘要】目的:评价内镜下射频治疗早期隆起型食管癌及晚期癌性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射频治疗早期隆起型食管癌及晚期癌性狭窄 10例,其中早期隆起型食管鳞癌 2例、腺癌 1例;晚期癌性重度狭窄 7例.结果: 3例早期隆起型食管癌均为1~ 2次灼除, 7例晚期癌性重度狭窄 1~ 2次射频烧灼后,食管管腔变宽.即行食管记忆合金支撑架放置术.治疗成功率为 100%,无 1例大出血及穿孔发生.结论:内镜下射频治疗早期隆起型食管癌及晚期癌性狭窄简便、安全、有效、可靠,且设备价廉,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应用.
【总页数】1页(P1263-1263)
【作者】吴克拉;杨天俊
【作者单位】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内江,641003;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内江,64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内镜下射频治疗吻合口癌性狭窄58例分析 [J], 邢飞;韩新臣;何晓华
2.内镜下记忆合金支架植入治疗晚期食管癌性狭窄临床研究 [J], 孙广智
3.内镜下限容气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性狭窄及吻合口狭窄的护理 [J], 王美兰;杨胥
4.内镜下微波治疗食管癌性狭窄及吻合口狭窄17例分析 [J], 李国启;张云
5.内镜下射频与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治疗晚期大肠癌性狭窄 [J], 何晓华;邢飞;孙健;韩新臣;陆敬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管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的射频消融治疗研究进展
温越(综述);丁士刚(审校)
【期刊名称】《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年(卷),期】2022(22)6
【摘要】管癌是我国第6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肿瘤所致死亡的第4位[1]。
与西方国家食管腺癌为主的情况不同,我国食管癌组织学分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
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呈现自癌前病变至癌的阶梯进展趋势,腺癌多是经由Barrett’s食管背景下低级别异型增生(low-grade dysplasia,LGD)至高级别异型增生(high-grade dysplasia,HGD)再到癌,鳞癌则是由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中级别上皮内瘤变(moderate-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M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发展而来[2,3]。
【总页数】4页(P491-494)
【作者】温越(综述);丁士刚(审校)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透明帽法黏膜切除术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
2.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
变的临床研究3.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效果对比研究4.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效果对比研究5.早期食管癌及食管癌前病变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特点及效果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镜射频治疗三例早期食道癌疗效观察
邹代均
【期刊名称】《感染、炎症、修复》
【年(卷),期】2005(006)003
【摘要】@@ 2001年10月至2005年3月,我们选择拒绝手术和放化疗的早期食道癌患者,对癌肿进行内镜射频治疗,经临床随访观察,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rn1 资料与方法rn我院近三年来胃镜检查发现范围在1cm以内,且突向管腔呈菜花状生长的食道肿物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食道鳞状细胞癌患者共14例,其中3例拒绝手术和放化疗,愿接受内镜治疗.
【总页数】1页(P148)
【作者】邹代均
【作者单位】610051,成都,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内镜电化学加局部注射博来霉素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疗效观察 [J], 徐秀勤;牟为民
2.内镜下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晚期食道癌40例疗效观察 [J], 玉建勋
3.希罗达联合放射治疗对早期食道癌患者疗效观察 [J], 吴庭安
4.希罗达联合放射治疗对早期食道癌患者疗效观察 [J], 吴庭安
5.应用NBI与普通内镜、碘染色内镜观察早期食道癌及其癌前病变 [J], 游云;游庆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早期食管鳞癌
研究方法
该研究纳入标准为至少1处直径≥3 cm的平坦型不染病变(0~Ⅱb型)及食管不染区≤12 cm。
由两名消化病理学家一致诊断为中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MGIN)、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GIN)或ESCC。
排除既往接受过内镜下切除、RFA治疗及食管狭窄或非平坦型黏膜病变。
共29例患者入选[18例MGIN、10例HGIN和1例ESCC (T1m2)]。
对所有卢戈碘液染色不染区病变进行环周RFA治疗,此后每月复查1次卢戈碘液染色内镜,发现不染区后即取活检并行局部RFA治疗。
12个月时在治疗区无MGIN、HGIN或ESCC被定义为完全应答。
1次RFA后3个月,86%的患者完全应答;12个月时,97%的患者完全应答。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肿瘤进展。
4例出现食管狭窄,经扩张治疗后均缓解。
图对1例5 cm长的平坦型HGIN病变行环周及局部RFA治疗
A.(上左)治疗前,白光内镜显示图像的下半部有1个发红的区域。
B(上中)~C(上右). 窄带内镜和卢戈碘液染色内镜观察下的图像,后者有1个平坦型不染病变,活检证实为HGIN。
D(中左). 第1次消融前,将环周消融导管放置于食管。
E(中中). 第1次消融后及消融区冲洗后的黏膜表现。
F(中右). 第2次消融前,将环周消融导管放置于食管。
G(下左).术后3个月,卢戈碘液染色内下显示在5点的位置有1处不染病变,对不染病变进行局部消融。
H(下中)~
I(下右), 12个月时,内镜检查均提示无残留鳞状细胞癌,活检证实为完全应答。
讨论
对于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可达90%的根治切除率,但复发率高达10%~2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率更高,复发率较低(1%~2%),但技术难度高,并发症发生率也很高。
另外,对于大面积不染病变,EMR和ESD操作难度都很高,更易发生局部复发和食管狭窄。
RFA用于治疗早期食管腺癌及巴雷特食管,安全性较好,疗效也已得到公认。
但RFA用于食管鳞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治疗尚未见大样本报告。
该研究提示RFA可安全、有效地用于MGIN、HGIN等食管鳞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但唯一1例ESCC(T1m2)在随访12个月时发现HGIN,提示治疗失败。
因此,该结果尚不支持RFA单独用于食管早癌治疗。
有小样本研究表明,EMR联合RFA可成功用于早期ESCC 的治疗,但这仍有待大样本研究的证实。
该研究不足之处还包括样本量较小、缺乏对照组以及随访期的活检误差等,此外,RFA所用的最佳能量密度也仍有待研究、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