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食管癌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食管贲门癌早期诊治与临床分析食管癌和贲门癌是我国北方特别是太行山区最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三早”中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如何提高食管癌和贲门癌的早期诊断,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提高病人的远期疗效,提高病人的存活期限,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手术治疗食管和贲门早期癌49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49例中,男34例,女15例,(2.27:1),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7.3岁,早期贲门癌27例,早期食管癌22例,其中病变位于胸上段4例(18.2%),胸中段15例(68.2%),和胸下段3例(13.6%)。
1.2临床表现无临床症状者7例(14.3%),单纯进食时吞咽梗噎感11例,胸骨后不适伴吞咽疼痛8例,上腹饱胀、隐痛、吞咽不顺12例,中上腹不适及其他症状6例,突然呕血2例。
病程0~8个月,平均2个月,有家族史者18例。
1.3x线检查本组49例均行x线检查,22例早期食管癌病例中,10例无任何异常表现(45.5%),7例表现为黏膜紊乱、不规则,5例表现为黏膜破坏、充盈缺损,27例早期贲门癌,11例无异常表现(40.7%),7例表现为黏膜皱襞增粗、不整和中断,5例表现为黏膜皱襞增粗、出现小龛影,4例表现为黏膜破坏、充盈缺损。
1.4胃镜检查全组均行胃镜检查,镜下观察早期食管癌22例中,糜烂11例,隐伏3例,斑块6例,乳头2例。
早期贲门癌27例中,糜烂18例,隆起1例,隐伏2例,溃疡5例,乳头1例。
大部分一次内镜检查结合咬检、刷检确诊,但有3例食管癌2次内镜检查结合咬检、刷检确诊,1例检查4次才确诊,5例早期贲门癌也是多次内镜检查结合咬检、刷检才确诊的。
本组8例经食管镜下黏膜染色指示下活检确诊。
1.5治疗结果 22例早期食管癌均行开胸食管癌根治、食管胃吻合术,其中颈部吻合3例(13.6%),主动脉弓上及弓下吻合分别为17例(77.3%)和2例(9.29%)。
食管癌的早、中、晚期表现1.肿瘤部位分布临床上通常将食管分为上、中、下三段。
自食管入口至要主动脉弓上缘平面为上段,自下肺静脉下缘至贲门口为下段。
198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新的食管癌部位分段标准: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缘平面为颈段,其下为胸段。
胸段食管又分为上、中、下三段。
自胸骨柄上缘平面至气管分叉平面为胸上段,气管分叉平面至贲门口(食管贲门交接处)平面以上为中段,以下为下段。
2.病理类型(1)大体类型:食管癌可分为早期和中晚期两大类。
早期食管癌是指原位癌(上皮内癌)和早期浸润癌。
后者癌组织侵入黏膜下层,但尚未侵及肌层。
①早期食管癌:早期病人症状不明显或症状轻微,只有在食管癌高发区经细胞学普查才可发现早期病例。
病变多数限于黏膜表面,见不到明显肿块,故在肉眼分型时,早期与中晚期食管癌不同。
病理特点,主要病变局限于食管壁的浅层,除少数乳头状肿瘤外,均无明显的肿块而表现为黏膜病变,近20年来对早期食管癌切除标本的形态学研究,一般将早期食管癌划分为以下四型:A.隐伏型:病变处食管黏膜与周围正常食管黏膜平齐,在新鲜标本可见病变处黏膜色泽较正常深,呈粉红色,黏膜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表现为轻度充血斑或黏膜皱襞增粗,镜下均为原位癌。
该型为食管癌最早的表现,极易在内镜检查中漏诊。
B.糜烂型:病变处食管黏膜略凹陷或轻度糜烂,糜烂处色泽较深,边缘不规则呈地图状,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清。
糜烂区呈细颗粒状,偶有残存的正常黏膜岛。
除个别病例有纤维素性假膜覆盖外,多数糜烂面较清洁,镜下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各占一半。
C.斑块型:病变处食管黏膜略肿胀隆起,表面粗糙不平,色较灰暗,呈苍白色,有时可见小的糜烂区。
病变边界清,有时可累及食管全周。
食管黏膜皱襞增粗、紊乱与中断,黏膜表面粗糙,呈现粗细不等的颗粒与牛皮癣样表现。
此型原位癌占1/3,早期浸润癌占2/3。
D.乳头型:肿瘤呈明显结节状隆起,病变处食管黏膜呈乳头状,或蕈伞状向食管腔内突出,直径为1~3cm,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清,表面一般比较光滑,可有小的糜烂,有时有灰黄色炎性分泌物覆盖,偶有糜烂。
上消化道早癌内镜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对比分析上消化道早期癌症是指位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早期癌变,一般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
这种类型的癌症通常发展缓慢,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早期的内镜检查和临床病理诊断对于上消化道早期癌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上消化道早期癌症的内镜检查和临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其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上消化道早期癌内镜检查上消化道早期癌内镜检查是通过内窥镜将摄像头插入食道、胃或十二指肠,检查黏膜表面的异常变化。
内镜检查还可以进行组织活检,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内镜检查对于早期癌症的诊断非常敏感,能够检测到非典型细胞变化、肿瘤的早期形成和细微的黏膜异常。
内镜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上消化道早期癌症的早期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上消化道早期癌临床病理诊断临床病理诊断是通过组织活检和病理学分析,确认癌细胞的类型、分级和浸润深度。
临床病理诊断可以提供更为具体的病变信息,包括肿瘤的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血管侵袭等重要指标。
临床病理诊断对于上消化道早期癌症的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1.准确性和敏感性内镜检查对于上消化道早期癌症的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非常高,能够发现细微的黏膜异常和病变。
内镜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于隐匿性病变的诊断效果较差。
相比之下,临床病理诊断通过组织活检和病理学分析,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病变信息,对于隐匿性病变的诊断效果更佳。
2.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内镜检查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较高,假阳性率较低。
内镜检查的结果可能受到操作者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影响。
而临床病理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较低,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内镜检查和临床病理诊断在诊断结果的可靠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3.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来看,内镜检查和临床病理诊断在上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上各有优势和限制。
内镜检查具有快速、无创伤和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及时发现早期癌变,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预后。
此能有效地防颤、抗颠….本组结果显示,胺碘酮与索他洛尔的复律作用相当,自发转复率与总转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由于胺碘酮组房颤的复发率明显低于索他洛尔组,房颤复发的平均时间明显长于索他洛尔组,所以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明显优于索他洛尔.治疗前胺碘酮组与索他洛尔组的平均左房内径与L V EF、N Y H A分级无明显差异,但维持窦性心律患者随访1年时的平均LV EF胺碘阴组明显高于索他洛尔组,NⅥ{A分级明显低于索他洛尔组,而随访2年时二组的平均L V E F与N Y H A分级均无明显差异,说明胺碘酮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比索他洛尔更快更强,这可能是因为索他洛尔应用的早期有明显的负性肌力作用,而胺碘酮不但没有负性肌力作用反而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旺’.随访1年时二组平均左居内径无差异,但随访2年时胺碘酮组明显小于索他洛尔组,说明胺碘酮逆转心肌重塑、改善心房结构的作用优于索他洛尔,这可能就是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优于557索他洛尔的原因。
综上所述,单从转律的效果看,胺碘酮与索他洛尔疗效相当,但维持窦性心律的阼用胺碘酮明显优于索他洛尔,所以治疗房颤应首选胺碘酮.本组资料显示,在剂量不大的情况下,胺碘酮的副作用不大,经对症、护肝治疗后胃肠反应与肝损伤均消失:2例严重窦缓者经停用索他浴尔l周后心率恢复到55次/m i n以上:二者均可使Q T间期明显延长,但无一例引起尖端扭转性室速,所以二者均较安全。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士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29(6):323---336C23陈孝志、肖平田、王钟林.新编实用药物手册[M].第3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87—289.食管癌早期诊断分析李志宏中图分类号:R735.1文献标示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55702我院多年来平均每年检出早期食管癌仅5-6例,故提高其诊断正确率实属必要.本文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56例早期食管癌,重点讨论对其早期诊断。
食管癌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首部分:概述食管癌是一种恶性肿瘤,通常起源于食管上皮细胞,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本报告旨在分析一个食管癌病例,并通过临床路径分析,早期发现和干预食管癌病例的关键路径。
第一部分:食管癌病例分析1. 病人概况该病例是一名58岁的男性患者,主诉出现吞咽困难和胸痛症状。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发现病人有长期吸烟史和大量酒精摄入史。
2. 诊断分析根据临床表现和进一步检查结果,患者被确诊为中上段食管鳞癌。
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已经侵犯食管肌层和淋巴结,分期为T2N1M0。
3. 食管癌治疗方案在多学科团队的讨论下,患者接受了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第二部分:临床路径分析1. 初步评估和诊断患者首次到达医院时,医生进行了全面的病史收集、身体检查、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辅助初步诊断。
2. 病理学和期别评估通过病理学检查,医生可以确定食管癌的类型、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而进行合适的分期。
3. 综合治疗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医生综合考虑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不同治疗方式,并与患者深入沟通,共同决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4. 手术治疗手术是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
通过测量和评估患者的生理功能,医生决定采取食管切除术,并在手术后密切关注并管理患者的术后恢复。
5. 放疗和化疗放疗和化疗通常用于食管癌的辅助治疗,以减小肿瘤的大小并消灭癌细胞。
医生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和副作用,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6. 康复和随访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定期随访,以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复发。
结论:食管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在临床路径分析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通过多学科合作、个体化的治疗和定期随访,可以有效地管理食管癌患者并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附注:以上仅为本报告的样例内容,真实的食管癌病例分析和临床路径分析需要进一步的细节补充和数据支持。
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发表时间:2015-01-28T14:29:01.4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6期供稿作者:曲召福[导读]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中第四位。
曲召福(双鸭山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双鸭山155100)【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型食管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选择15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对其进行胃镜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
结果早期食管癌位于胸上段6.7%,胸中段74.7%,胸下段18.6%。
内镜下可见糜烂型34%、斑块型52%、乳头型8%、隐伏型6%。
组织学见原位癌18.7%、黏膜内癌21.3%、黏膜下癌60%。
结论联合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胃镜检查;组织病理学特点【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135-02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中第四位,其侵袭转移是食管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
早期食管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黏膜下层,未累及基层,更无淋巴结转移,其中包括原位癌、黏膜内癌、黏膜下癌[1]。
早期食管癌可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易与返流性食管炎相混淆,到了食管癌晚期才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等症状。
因此在我国临床就诊的食管癌患者90%以上都已到中晚期,5年生存率极差,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虽然食管癌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虽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仍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若食管癌能够早期发现并早期手术切除,则患者预后效果理想,患者存活几率也较高[2]。
本文对早期食管癌患者的胃镜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进行探讨和分析,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病理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0月在本院确诊并手术治疗的15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病理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05例,女性45例,男女数量之比约为2.3:1。
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食管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尤其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较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位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例,探讨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以促进对食管癌的认识和加强临床管理。
一、病历摘要该患者为男性,年龄60岁,主诉持续胸痛、吞咽困难和体重下降。
病史显示,该患者长期饮酒且有吸烟史,家族中无其他食管癌患者。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出现全身消瘦和贫血现象,胸部X光片显示食管内狭窄。
二、病因与病理生理学食管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鳞状细胞癌和腺癌。
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生与饮酒、吸烟、食用过热食物和缺乏蔬菜水果等因素相关。
腺癌一般发生在食管下段,由于胃酸倒流和胃食管反流疾病的长期刺激而引发。
三、临床表现食管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吞咽困难、胸痛、体重下降、呕吐等。
其中,吞咽困难是较为典型的症状,最初主要出现在固体食物的吞咽上,随着病情进展,液体食物也会引发困难。
四、诊断食管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
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的异常变化,并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
此外,还需要进行放射学检查以评估肿瘤的分期和分级,如CT扫描、MRI等。
五、治疗食管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多种方式。
对于早期食管癌,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对于晚期病例,放疗和化疗则是常用的治疗方式。
此外,营养支持和术后康复也是治疗食管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六、预后与护理食管癌的预后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肿瘤的分期、位置、组织类型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但晚期病例的治疗效果较差。
在术后康复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饮食、心理和生活支持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护理。
七、结论通过对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我们得出结论:食管癌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的肿瘤,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临床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的能力,并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和康复护理,以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早期食管癌的临床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对早期食管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手术切除送检的90例早期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样本均在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得到了全面的观察与分析。
结论:通过观察早期食管癌的分型与演变特点,可以预测疾病的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确保使患者得到效果好、创伤小的治疗。
【关键词】食管癌;临床分析;病理分析在消化道肿瘤当中,食管癌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类型,在该病的高发地区,食管癌在因恶性肿瘤致死患者中所占比例可以达到31.53%,位列第一位,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手术切除送检的90例早期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早期食管癌的病理分型进行探讨,以期寻找出该病的发展规律,现将分析过程与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手术切除送检的90例早期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将病变部位分为上、中、下三段,所对应的患者例数依次为18、42、30。
1.2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的治疗方式,其中,有45例患者为胸内吻合,15例患者为颈部吻合,手术结束后,立即对标本进行新鲜处理,并由癌变处的对侧纵向切开,随后,将其置于一块木板上,固定后冲洗积血,最后使用10%甲醛水溶液对样本进行浸泡。
2结果2.1主要的病理表现除乳头型癌之外,其余类型都没有形成明显的重块,本次研究所涉及的90例早期癌标本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隐伏型癌变部位、黏膜的变化程度最轻,在粗糙程度上,与周围正常黏膜几乎没有任何差异,主要表现为正常的淡红色泽缺失,转变为灰白色,质地变脆,病变范围大小不一。
(2)糜烂型病变处黏膜较为粗糙,显示为糜烂,偶见小颗粒存在。
成地图样与周围黏膜存在差异,色泽灰暗,质地较脆。
(3)斑块型癌变处黏膜隆起、肿胀,为苔藓状,表面粗糙,色泽灰白,质地较脆。
临床分析分析食管癌患者的胃肠镜检查报告【引言】胃肠镜检查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手段,对于诊断食管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食管癌患者的胃肠镜检查报告进行全面分析,并提供相关临床解读。
【胃肠镜检查报告分析】病历号:XXX 姓名:XXX 性别:XXX 年龄:XXX检查日期:XXXX年XX月XX日检查医生:XXX检查所见:根据胃肠镜检查报告显示,可见以下表现:1. 食管部分:食管黏膜下可见病变,形态不规则、粗糙,并伴有明显不规则隆起。
局部可见糜烂、溃疡,表面不光滑。
肿块周围血管扩张。
2. 贲门部分:贲门局部可见充血、水肿,黏膜下可见病变,形态不规则,表面粗糙。
3. 弯曲段:弯曲段黏膜表面可见溃疡病变,呈现不规则形状。
结论:根据以上检查所见,结合临床症状,提示食管癌可能性较大。
建议进一步进行组织活检或其他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临床解读】结合胃肠镜检查报告所示的病理变化,以下为对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解读:1. 食管黏膜下可见病变:食管粘膜下的不规则隆起和糜烂溃疡等病变表明食管内存在异常组织生长和炎症反应。
2. 贲门局部可见充血、水肿:贲门的充血和水肿可能与食管癌扩散至贲门部分有关,具体病情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一步确认。
3. 弯曲段黏膜表面溃疡病变:弯曲段黏膜溃疡的出现常与食管癌相关,病变形状的不规则性以及黏膜表面的异常,进一步支持了食管癌的诊断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次胃肠镜检查报告显示食管癌的可能性较大,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组织活检或其他辅助检查来明确诊断。
【治疗建议】针对食管癌的诊断结果,我们建议如下治疗措施:1.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食管癌患者,外科手术切除可有效控制病情,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 化疗和放疗:对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3. 支持性治疗:食管癌患者常伴有吞咽困难、体重下降等症状,应给予相应的支持性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和症状缓解等措施。
【结语】本文通过对食管癌患者的胃肠镜检查报告进行详细分析,提供了相关临床解读和治疗建议。
早期食管癌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对早期食管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手术切除送检的90例早期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样本均在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得到了全面的观察与分析。
结论:通过观察早期食管癌的分型与演变特点,可以预测疾病的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确保使患者得到效果好、创伤小的治疗。
【关键词】食管癌;临床分析;病理分析
在消化道肿瘤当中,食管癌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类型,在该病的高发地区,食管癌在因恶性肿瘤致死患者中所占比例可以达到31.53%,位列第一位,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手术切除送检的90例早期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早期食管癌的病理分型进行探讨,以期寻找出该病的发展规律,现将分析过程与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手术切除送检的90例早期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将病变部位分为上、中、下三段,所对应的患者例数依次为18、42、30。
1.2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的治疗方式,其中,有45例患者为胸内吻合,15例患者为颈部吻合,手术结束后,立即对标本进行新鲜处理,并由癌变处的对侧纵向切开,随后,将其置于一块木板上,固定后冲洗积血,最后使用10%甲醛水溶液对样本进行浸泡。
2结果
2.1主要的病理表现除乳头型癌之外,其余类型都没有形成明显的重块,本次研究所涉及的90例早期癌标本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隐伏型癌变部位、黏膜的变化程度最轻,在粗糙程度上,与周围正常黏膜几乎没有任何差异,主要表现为正常的淡红色泽缺失,转变为灰白色,质地变脆,病变范围大小不一。
(2)糜烂型病变处黏膜较为粗糙,显示为糜烂,偶见小颗粒存在。
成地图样与周围黏膜存在差异,色泽灰暗,质地较脆。
(3)斑块型癌变处黏膜隆起、肿胀,为苔藓状,表面粗糙,色泽灰白,质地较脆。
(4)乳头型癌变处黏膜呈乳头状或有小突起,向腔内形成占位性病变,在本次研究中,有12例患者属于这一类型,多数患者X线黏膜造影可显示占位性瘤,通过硫酸钡溶液时,可见分流现象。
(5)混合型若存在上述四种类型中超过两类的特征,则将其划入混合型,在本次研究中,有12例患者属于这一类型,X线黏膜造影可见黏膜小缺损及粗糙的表面,同时也可显示出向腔内占位性病变或黏膜中断。
2.2术后的病理学诊断
(1)浸润深度与病变范围在浸润深度方面,有39例患者为黏膜下,有27例患者为黏膜内,有24例患者为上皮内。
在病变范围方面,有6例患者≤1cm,有27例患者>1cm且≤2cm,有30例患者在2.1~3cm之间,有9例患者在3.1~4cm之间,有18例患者>4cm。
(2)显微镜观察结果在本次研究所涉及的90例早期癌患者中,有60例为鳞状上皮细胞癌,胰导管癌6例,癌肉瘤和贲门异位腺癌均为3例。
2.3临床症状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患者中的隐伏型多无明显症状,糜烂型多出现前后胸刺痛感,其余类型多表现为哽噎感。
2.4浸润深度、病理分型和生存关系有54例患者生存超过5年,9例手术切缘有癌残留以及6例淋巴结癌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均<5年。
3 讨论
按照国际抗癌联盟所公布的临床分期中所涉及的按淋巴结转移与癌组织浸润深度的标准,早期食管癌属于浸润至固有层的黏膜内癌与原位癌,不存在淋巴结转移的现象,即TNM分期Tis以及部分T1。
总的来说,通过观察早期食管癌的分型与演变特点,可以对疾病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同时结合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能够为患者尽可能得到效果好、创伤小的治疗提供更多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永松、宋伟,等.X线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B,2011,(12):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