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部编】22 《孟子》三章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
- 格式:doc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18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二课《孟子》三章,具体内容包括《梁惠王上》、《梁惠王下》和《滕文公上》三个章节。
通过学习这三个章节,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念,把握其仁爱、民本、道德等核心观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孟子》三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仁爱、民本、道德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背诵《孟子》三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感悟孟子的思想观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笔记、课后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仁爱、民本、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孟子的思想观念,解答学生的疑问。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内容:《梁惠王上》:仁爱为本《梁惠王下》:民为邦本《滕文公上》:道德修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爱、民本、道德观念的理解。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如何践行孟子的思想观念。
答案:1. 对孟子仁爱、民本、道德观念的理解:仁爱为本: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实现社会和谐。
22《<孟子>三章》(同步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出示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2)《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分为两种,一种是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一种是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如《论语》《墨子》《孟子》《韩非子》等。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四、字词掌握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虚词之代词他亲戚畔之助词的三里之城动词到寡助之至而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冽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表转折却、但是攻之而不胜五、疏通文意六、初步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
通过详细解读这三章内容,我们将深入解孟子仁爱、道德和人际关系等哲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孟子》三章基本内容,解孟子哲学思想;2. 学会分析文言文语言特点,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3. 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哲学思想内涵,分析文言文语言特点;2. 教学重点:掌握《孟子》三章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孟子哲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孟子哲学思想解决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讲解:详细解读《孟子》三章内容,分析文言文语言特点,讲解孟子哲学思想;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4.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孟子哲学思想理解程度;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对孟子哲学思想认识;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仁爱、道德、人际关系;2. 文言文语言特点:对偶、排比、设问、反问;3. 孟子哲学思想:仁政、民本、道德修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概括《孟子》三章主要内容;(2)举例说明孟子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2. 答案:(1)仁爱、道德、人际关系;(2)示例: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孟子“仁政”和“道德修养”原则,尊重他人,关爱弱者,以求和谐共处;(3)When you are on the right path, you will havemany helpers; when you are on the wrong path, you will havefew helpers.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对孟子哲学思想掌握程度;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运用孟子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提高道德素养。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22课《孟子》三章。
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孟子思想的精髓,感受古人的智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段落大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会分析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的仁爱之心,培养关爱他人、以民为本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词语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孟子故事动画,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教师巡回指导。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句子进行讲解,指导翻译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板书内容:a. 课文结构:梁惠王上、滕文公上、离娄上b. 重点句子翻译c. 孟子的仁爱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五个重点句子。
2. 答案:见教材注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还需进一步优化。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孟子思想的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a. 对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进行讲解,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2《孟子》三章【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3.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意图】由孟子的观点引入对本学期第一课的回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2.作品简介课件出示:《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用屏显的形式出现,意在巩固学生的自学效果。
三、合作探究1.熟读课文(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2 《孟子》三章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难点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
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材料3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
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三篇文章,感受孟子的思想魅力。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 《孟子》三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孟子》三章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包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篇章。
本课主要让学生领略孟子的思想魅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孟子》这样的古代哲学作品,理解起来仍有较大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哲学作品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的仁爱之心、忧患意识和崇高气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孟子的思想观点。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方法,体会孟子的语言风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孟子的思想。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孟子》与其他文学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独特魅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及其思想。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准备相关问题,以便课堂上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如:“孟子为什么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为什么要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要点】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1.准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显示:(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进行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
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色?明确: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进行类比,如罗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3.你知道哪些名句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同吗?请列出两句。
明确:①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②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2 《孟子》三章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人和”的作用、“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而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二千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颁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卸下了191个篆体汉字。
文章篇幅虽然简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千年,传诵至今。
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背景背景探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三)字词归纳PPT展示文言现象(1)通假字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2)古今异义①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委托)②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3)一词多义①七里之.郭(助词,的)夫环而攻之.(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之亲戚畔之.(代词,他)寡助之.至(动词,到)三里之城.(内城)②城城.非不高也(城墙)(4)词类活用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四)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①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
22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地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辩证地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如何才能称为“大丈夫”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板书课题《富贵不能淫》)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对照原文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注意:断句、正音)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1.小组代表展示。
(形式:以学生发言为主,老师适时更正)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翻译。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分析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明确:(1)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2)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的志向;(3)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2.怎样才能成为“大丈夫”?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文章的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4.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肯定也有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明确: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5.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精华亦有糟粕。
请从本文中把这些糟粕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父母之命不可违。
6.说一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生研读文本后作答。
明确:本文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开篇树立“靶子”即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展开辩驳,先破后立——先直接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文本式+表格式(共2篇)22 《孟子》三章课题《孟子》三章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3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孟子关于“大丈夫”言论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思想,增强个人修养,增强忧患意识,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
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因此,孔子之道不著。
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以.天下之所顺(介词,凭借)所以.动心忍性(介词,用来)而而.后作(连词,表承接)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词类活用丈夫之冠.也(名词做动词,行冠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贫困)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做动词,犯错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动词做状语,在国内,在国外)文言句式判断句:妾妇之道也(“也”表判断)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的意思,被任用,被选拔)倒装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之间”介词结构后置)新课导入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
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篇名篇:《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新富贵不能淫【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译文: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把握文章主旨】孟子从对大丈夫的错误看法批驳开始,阐述了做“大丈夫”的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从而提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即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译文: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经受饥饿而身体消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思考,不耻下问,随时随地地求教,然后才能想明白(所追求的道义)。
3.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困苦的磨炼)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品悟论证方法】1.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把握文章主旨】联系课文,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课文是从两个角度说理的。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
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是从磨炼中培养的。
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
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
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端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
孟子的这个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论证多样,推理有序。
两篇短文的论证方式有所不同:《富贵不能淫》开篇即点出错误的看法,树立批驳的靶子,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推导出“大丈夫”的标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先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实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两篇短文多次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种生活状况,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很有说服力。
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一连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迹,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
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
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请用排比手法写一段有文采的话。
(200字左右)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孟子的思想不会过时,即使过去了2000多年依然通用。
这一次授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他们何为“大丈夫”,以及养成忧患意识。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们也都能够掌握理解,效果很好。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2《孟子》三章【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3.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意图】由孟子的观点引入对本学期第一课的回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2.作品简介课件出示:《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