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 精品教案(表格式)
- 格式:doc
- 大小:273.5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二课《孟子》三章,具体内容包括《梁惠王上》、《梁惠王下》和《滕文公上》三个章节。
通过学习这三个章节,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念,把握其仁爱、民本、道德等核心观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孟子》三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仁爱、民本、道德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背诵《孟子》三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感悟孟子的思想观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笔记、课后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仁爱、民本、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孟子的思想观念,解答学生的疑问。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内容:《梁惠王上》:仁爱为本《梁惠王下》:民为邦本《滕文公上》:道德修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爱、民本、道德观念的理解。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如何践行孟子的思想观念。
答案:1. 对孟子仁爱、民本、道德观念的理解:仁爱为本: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实现社会和谐。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
通过详细解读这三章内容,我们将深入解孟子仁爱、道德和人际关系等哲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孟子》三章基本内容,解孟子哲学思想;2. 学会分析文言文语言特点,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3. 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哲学思想内涵,分析文言文语言特点;2. 教学重点:掌握《孟子》三章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孟子哲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孟子哲学思想解决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讲解:详细解读《孟子》三章内容,分析文言文语言特点,讲解孟子哲学思想;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4.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孟子哲学思想理解程度;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对孟子哲学思想认识;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仁爱、道德、人际关系;2. 文言文语言特点:对偶、排比、设问、反问;3. 孟子哲学思想:仁政、民本、道德修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概括《孟子》三章主要内容;(2)举例说明孟子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2. 答案:(1)仁爱、道德、人际关系;(2)示例: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孟子“仁政”和“道德修养”原则,尊重他人,关爱弱者,以求和谐共处;(3)When you are on the right path, you will havemany helpers; when you are on the wrong path, you will havefew helpers.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对孟子哲学思想掌握程度;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运用孟子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提高道德素养。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22课《孟子》三章。
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孟子思想的精髓,感受古人的智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段落大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会分析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的仁爱之心,培养关爱他人、以民为本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词语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孟子故事动画,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教师巡回指导。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句子进行讲解,指导翻译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板书内容:a. 课文结构:梁惠王上、滕文公上、离娄上b. 重点句子翻译c. 孟子的仁爱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五个重点句子。
2. 答案:见教材注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还需进一步优化。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孟子思想的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a. 对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进行讲解,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2《孟子》三章【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3.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意图】由孟子的观点引入对本学期第一课的回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2.作品简介课件出示:《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用屏显的形式出现,意在巩固学生的自学效果。
三、合作探究1.熟读课文(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
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屏显)二、展示目标理解课文大意,知道课文的中心论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分析课文的论证结构体会课文的艰苦磨练精神三、作者简介四、正音正字五、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删——删除一些语气词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词语补——添加出容易省略的主语、介词或宾语调——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学生通译全文七、文言积累:(一)使动词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⒈必先苦其心志⒉劳其筋骨⒊饿其体肤⒋空乏其身⒌行拂乱其所为⒍所以动心忍性(二)通假字⒈曾益其所不能⒉困于心,衡于虑⒊入则无法家拂士(三)古今异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⒊管夷吾举于士八、分析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文章一步一步是如何论证论点的?3、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层次结构:(屏显)九、延伸拓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背景,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涵。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孟子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旨,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孟子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孟子及《孟子》的兴趣。
2. 讲解:对《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位国君,如何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治理国家。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道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主要内容:a. 《梁惠王上》:仁政、民本、道德教化b. 《滕文公上》:仁政、法治、选贤与能c. 《离娄上》: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在讲解《孟子》三章时,应重点关注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和时代背景。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背景,理解孟子提倡的仁政、道德修养等思想。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对文言文词语、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词语、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孟子提倡的仁政、道德修养等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孟子》原文及注释、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孟子画像,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三章,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词语解释:针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4. 句式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认识。
5. 内容讲解:讲解《孟子》三章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孟子提倡的仁政、道德修养等思想。
6.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内容:a. 仁政b. 道德修养c. 重点词语及解释d. 特殊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b.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孟子提倡的仁政、道德修养等思想的理解。
c. 阅读其他儒家经典,比较孟子和孔子的思想异同。
2. 答案:a. 略b. 略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22《孟子三章》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孟子三章》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本文是孟子在与他人辩论中表达自己观点的部分,主要包括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文章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富含哲理,体现了孟子的仁爱思想和雄辩才能。
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领略孟子的思想魅力,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本文的生僻字词和深奥的哲理对他们来说仍有一定难度。
学生通过之前的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但文中的一些观点可能还较难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孟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理解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孟子观点的依据和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的仁爱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关爱他人,勇于担当。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难点:分析孟子观点的依据和论证方法,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孟子的思想。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理解。
2.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和拓展知识。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孟子的语言魅力。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背景和主要思想,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背景,理解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论述。
难点: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以及对孟子思想的深入挖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引出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的论述。
2. 课堂讲解:a. 讲解《梁惠王上》章节,阐述孟子仁爱观。
b. 讲解《公孙丑上》章节,阐述孟子道德观。
c. 讲解《离娄上》章节,阐述孟子修养观。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运用孟子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内容:a. 《梁惠王上》:仁爱观b. 《公孙丑上》:道德观c. 《离娄上》:修养观3. 重点、难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以便学生区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梁惠王上》中的一段文言文。
b. 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
c. 论述孟子修养观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2. 答案:待学生完成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孟子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将孟子思想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了解《孟子》背景及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2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本文,积累名言警句。
方法和过程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增强对国家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贯彻落实。
学情分析:当今学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的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加上从社会的的角度看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所以学习好这一课对于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课前准备:示范朗读、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激趣。
2、导语:在解放战争,国民党号称八百万大军,装备精良,占据长江天险,人民解放军却凭着“小米加步枪”,把国民党赶到了台湾,这是为什么?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咱们班谁的字写得最漂亮?你上来帮老师板书一下课题好吗?3、谁能来介绍作者?介绍《孟子》这部书?(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2 《孟子》三章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而: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父命之(代词,他)
往送之门(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前面所说的事)
戒: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居: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宅,喻指“仁”)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显露、流露)
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域: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丈夫:古义:指成年男子。
例句:丈夫之冠也。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由:古义:遵从。
例句:与民由之。
今义:缘由;表示凭借。
士:古义:狱官。
例句:管夷吾举于士。
今义:军人。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困于心,衡于虑(应为“于心困,于虑衡”)
(3)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无标志被动句,从意思上判断,“发”是“被任用”的意思)
教学过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析论证思路】
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然后将论证的范围由战争类推到治国,强调“人和”对治国的重要作用。
接着运用对比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文章条理清晰,层层推进,说服力强。
【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富贵不能淫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译文:
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
当权者。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把握文章主旨】
阐述了“大丈夫”立身处世的原则,即要坚守“仁”“礼”“义”并将之推行于天下,指出“大丈夫”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气节、有节操,富有现实意义,激励了后世仁人志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译文: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经受饥饿而身体消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思考,不耻下问,随时随地地求教,然后才能想明白(所追求的道义)。
3.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
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困苦的磨炼)
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品悟论证方法】
1.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把握文章主旨】
陈述了六个出身低微但历经艰苦磨炼终担重任的名人事例,由个别到一般,由个人到国家,论证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要成功,都应该居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这三篇短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富贵不能淫》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由古代男女应遵循家庭伦理准则引出士人应遵循“仁”“礼”“义”
方为“大丈夫”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先举事例,再从个别到一般,由个人引申至国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最后归纳出论点。
2.运用排比,使文章语言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这三篇短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连用三个“不能”,极言真正的“大丈夫”气节,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时,《孟子》一书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孟子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被批准配享孔庙。
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