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二课《孟子》三章,具体内容包括《梁惠王上》、《梁惠王下》和《滕文公上》三个章节。
通过学习这三个章节,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念,把握其仁爱、民本、道德等核心观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孟子》三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仁爱、民本、道德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背诵《孟子》三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感悟孟子的思想观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笔记、课后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仁爱、民本、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孟子的思想观念,解答学生的疑问。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内容:《梁惠王上》:仁爱为本《梁惠王下》:民为邦本《滕文公上》:道德修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爱、民本、道德观念的理解。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如何践行孟子的思想观念。
答案:1. 对孟子仁爱、民本、道德观念的理解:仁爱为本: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实现社会和谐。
22《<孟子>三章》(同步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出示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2)《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分为两种,一种是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一种是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如《论语》《墨子》《孟子》《韩非子》等。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四、字词掌握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虚词之代词他亲戚畔之助词的三里之城动词到寡助之至而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冽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表转折却、但是攻之而不胜五、疏通文意六、初步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
通过详细解读这三章内容,我们将深入解孟子仁爱、道德和人际关系等哲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孟子》三章基本内容,解孟子哲学思想;2. 学会分析文言文语言特点,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3. 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哲学思想内涵,分析文言文语言特点;2. 教学重点:掌握《孟子》三章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孟子哲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孟子哲学思想解决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讲解:详细解读《孟子》三章内容,分析文言文语言特点,讲解孟子哲学思想;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4.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孟子哲学思想理解程度;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提高对孟子哲学思想认识;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仁爱、道德、人际关系;2. 文言文语言特点:对偶、排比、设问、反问;3. 孟子哲学思想:仁政、民本、道德修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概括《孟子》三章主要内容;(2)举例说明孟子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2. 答案:(1)仁爱、道德、人际关系;(2)示例: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孟子“仁政”和“道德修养”原则,尊重他人,关爱弱者,以求和谐共处;(3)When you are on the right path, you will havemany helpers; when you are on the wrong path, you will havefew helpers.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对孟子哲学思想掌握程度;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运用孟子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提高道德素养。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22课《孟子》三章。
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孟子思想的精髓,感受古人的智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段落大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会分析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的仁爱之心,培养关爱他人、以民为本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词语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孟子故事动画,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教师巡回指导。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句子进行讲解,指导翻译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板书内容:a. 课文结构:梁惠王上、滕文公上、离娄上b. 重点句子翻译c. 孟子的仁爱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五个重点句子。
2. 答案:见教材注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还需进一步优化。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孟子思想的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a. 对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进行讲解,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背景,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内涵。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孟子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旨,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孟子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孟子及《孟子》的兴趣。
2. 讲解:对《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位国君,如何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治理国家。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道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主要内容:a. 《梁惠王上》:仁政、民本、道德教化b. 《滕文公上》:仁政、法治、选贤与能c. 《离娄上》: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在讲解《孟子》三章时,应重点关注孟子“仁政”思想的内涵和时代背景。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背景,理解孟子提倡的仁政、道德修养等思想。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对文言文词语、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言文词语、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孟子提倡的仁政、道德修养等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孟子》原文及注释、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孟子画像,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三章,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词语解释:针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4. 句式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认识。
5. 内容讲解:讲解《孟子》三章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孟子提倡的仁政、道德修养等思想。
6.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内容:a. 仁政b. 道德修养c. 重点词语及解释d. 特殊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b.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孟子提倡的仁政、道德修养等思想的理解。
c. 阅读其他儒家经典,比较孟子和孔子的思想异同。
2. 答案:a. 略b. 略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22《孟子三章》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孟子三章》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本文是孟子在与他人辩论中表达自己观点的部分,主要包括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文章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富含哲理,体现了孟子的仁爱思想和雄辩才能。
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领略孟子的思想魅力,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本文的生僻字词和深奥的哲理对他们来说仍有一定难度。
学生通过之前的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但文中的一些观点可能还较难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孟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理解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孟子观点的依据和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的仁爱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关爱他人,勇于担当。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难点:分析孟子观点的依据和论证方法,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孟子的思想。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理解。
2.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和拓展知识。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孟子的语言魅力。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背景和主要思想,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三篇孔孟等伟人教育世人的话语流传已久,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教案设计范文一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
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
(关键词:发、举、士、市)(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
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
(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
(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二、理解分析第二段(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
难点教师给予帮助。
(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
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体会孟子说理的主要特点。
3:了解孟子主张,领悟“大丈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深入情境观看视频“张仪劝退魏国惠施”视频中凭借智谋和辩才帮助秦王劝退魏国使臣惠施的是谁呢?(生:张仪)张仪是战国时期的外交谋士,在战国时期,有两种相对的外交政策,“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这些往返于诸侯之间,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被称为纵横家。
而张仪正是提倡连横,终助秦王称雄天下的谋士,同样风光一时的善于拉拢合纵的,还有公孙衍,曾配五国相印权倾一时。
同学们对这样的纵横家持什么态度呢?是否觉得威风无限、是男子汉大丈夫呢?(是——有一位古人也曾经十分羡慕崇拜,但却孟子却持完全不同的态度,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走近孟子,看一看孟子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呢?)(否——孟子也持这样的看法,看来大家与亚圣心有戚戚,很有见地,但他的弟子景春却不这么认为,我们一起走近课文,看看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孟子是如何反驳的呢?)课题《富贵不能淫》。
二、预习检查,文从字顺(一)读准字音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懂大意。
同学们习惯很好,在易读错的字词上标了注音,我想找两位同学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字词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呢?正字音淫(yín,浸水过度。
文中,使......惑乱。
)丈夫之冠(guàn,加冠,古代男子成人礼)/(guān,衣冠)公孙衍(yǎn)王之女家(rǔ,用于同辈或晚辈的“你”称呼,汝亦知射乎?)经过同学们的提醒,请同学自告奋勇将这篇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来的。
(二)检测预习,疏通文意①探究合作、答疑解惑: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充分预习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到底昨天预习效果如何呢?小组讨论,一人翻译一句,疏通文意,小组内答疑解惑。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孟子》三章,具体包括《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背景,理解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论述。
难点: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以及对孟子思想的深入挖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引出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的论述。
2. 课堂讲解:a. 讲解《梁惠王上》章节,阐述孟子仁爱观。
b. 讲解《公孙丑上》章节,阐述孟子道德观。
c. 讲解《离娄上》章节,阐述孟子修养观。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情景,让学生运用孟子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内容:a. 《梁惠王上》:仁爱观b. 《公孙丑上》:道德观c. 《离娄上》:修养观3. 重点、难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以便学生区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梁惠王上》中的一段文言文。
b. 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
c. 论述孟子修养观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2. 答案:待学生完成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孟子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将孟子思想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了解《孟子》背景及孟子关于仁爱、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22 《孟子》三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人和”的作用、“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而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二千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颁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卸下了191个篆体汉字。
文章篇幅虽然简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千年,传诵至今。
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背景
背景探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三)字词归纳
PPT展示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2)古今异义
①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委托)
②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一词多义
①七里之.郭(助词,的)
夫环而攻之.(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之亲戚畔之.(代词,他)
寡助之.至(动词,到)
三里之城.(内城)
②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4)词类活用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
(四)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①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
②学生伴随着音乐试读课文,初步理解语句意思。
③学生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工具书或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五)研读赏析
PPT展示如下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明确。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由战争推及治国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3)前面文章的中心论点已经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在前面课文的基础上,由战争推及治国,孟子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从而全面地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有普遍性。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作业
1. 背诵翻译全文。
2.预习《富贵不能淫》。
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
(一)导入
复习孟子相关常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注意: 断句、正音)
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
1.小组代表展示。
(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
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分析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代指什么?
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4.文章的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六)板书设计:
重点文言字词:
女、丈夫、戒、淫、命、顺、正、独、行
重点语句翻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三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入新课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焕发活力了。
孟子2000多年前就概括了这种现象。
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合作互动
1.扫除字音障碍
(1)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字形。
(2)学生齐读重点字音,加深印象。
2. 学生识记重点词句意思。
(1)重点词语:
发()畎()举士()
举于士()市()任()
空乏()拂()所以()
曾()恒过()衡()
作()入()拂()
(2)重点句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③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朗读课文
(1)同桌互相给对方朗读课文。
要求:A、读准字音。
B、注意停顿、语速、重音。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
(3)教师指导字音、停顿方面的问题,强调:
字音: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法家拂士()
停顿: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全班齐读。
(三)导学归纳
1.教师指导
朗读要求:
A.认准字音、字形。
B.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2.学生试着背诵课文。
(四)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1、重点实词;
2、重点虚词;
3、通假字(古今字);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6、词类或用;
7、特殊句式
(五)反馈训练:
1.反馈练习:重点句子翻译
2.老师指导:
针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老师重点指导易出错的地方。
3.思考: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强调“困境出人才”,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事业;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二是国家的治理问题。
孟子指出拥有贤臣、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臣弄权,君主沉湎于享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4.文章的写作特色:
多样的论证方式。
将中心论点置于篇末,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
述,这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六)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重点实词;
2.重点虚词;
3.通假字(古今字);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6.词类或用;
7.特殊句式
三、总结提升
《富贵不能淫》一文借“妾妇之道”表现了作者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认同和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道的追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但历经艰苦磨炼终担当重任的名人事例,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