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应用型、创新型试题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734.00 KB
- 文档页数:29
近五年高考理综卷全国卷Ⅰ物理试题分析利川一中高三物理备课组 2008.11搞好高考真题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分析试题可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历年试题抽样分析——找共性;(2)近期试题重点分析——找趋势;(3)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分析——找变化;(4)不同模式的试题分析——找差别。
下面对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卷(以下简称理综卷)全国卷Ⅰ物理试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09年高考提供一些预测依据。
一、分析近五年高考试题知识点的分布,预测09年物理高考湖北省近五年高考,理综卷用的都是全国Ⅰ卷,考查内容覆盖面较广,但物理核心内容重点考查,力学和电学两大块所占比例约为48.3%和36.7%,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三块所占比例均为5%,即各占一道选择题。
下面按题型具体分析。
1.选择题近五年在高考理综卷物理试题(全国卷Ⅰ)中,选择题数量均为8个,分值共48分,占物理试题总分的40%。
选择题的考查内容较为稳定,题目数量为力学3个(08年力学4个,其中1个内容为振动和波),电学2个(08年电学1个),光学、热学、原子物理各1个。
选择题具体知识点分布见附表一。
五年中,最近四年都考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考查有三年都是以图像的形式;单独考查牛顿运动定律的有三次(04、05、08);热、光、原、波几乎每年都以一个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可以预测,在09年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相结合,万有引力与航天,原子物理中的核反应方程和原子能级及跃迁等问题仍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电荷在电场中的动力学及功能关系问题,动量和能量问题,一些科普知识和物理学史等问题也有可能出现,以体现对新课标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考查。
2.实验题从近五年高考实验题来看,已从考查原理、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过渡到要求考生用学过的实验原理、方法解决新颖灵活的实验问题,强化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续表时间人物㊁事件或观点反响㊁意义1853年汤姆逊对能量的定义:给定状态中的物质系统的能量表示为,当它从一个给定状态无论以什么方式过渡到任意一个固定的零状态时,在系统外所产生的用机械功单位来量度的各种作用的总和明确了功能之间的关系,出现现代意义上的能量概念1867年汤姆逊又将活力 定义为 动能 在机械运动的范围内,功㊁能概念确定㊀㊀可见,对功和能量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过程,说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发展过程是漫长曲折的.虽然人对功和能量的认知较晚,但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对能量开发和利用的历史.我们从人类发展史上可以找到能量的影子(如表2所示).表2时间事件或发明涉及的能量形式40万年前人类学会用火生物能㊁内能一万年前人类学会种植光能㊁生物能3世纪中国人发明了水车水能㊁机械能13世纪荷兰人阿布 罗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风车风能㊁机械能1776年英国发明家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内能㊁机械能1860年法国人勒努瓦发明了第一台内燃机内能㊁机械能1866年德国人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发电机机械能㊁电能1875年法国建成了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内能㊁机械能㊁电能1891年丹麦建成了第一座风力发电站风能㊁机械能㊁电能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核能㊁机械能㊁电能1960年法国建成了第一台潮汐发电站潮汐能㊁机械能㊁电能1982年美国建成了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㊁电能㊀㊀现在人们习惯于把人类对能量的开发概括为宏观时代 电子时代 核能时代.宏观时代最初是直接使用阶段,也就是使用火和进行种植;之后是间接使用阶段,也就是设计各种机械,把其他各种能量转换为机械能;电子时代是人类发现电子之后,利用电能的时代;而核能时代是把核内结构掌握之后开启的时代.我们预计下一个时代应该是继续在微观领域发展,有可能会发现更巨大的能量.小物:听了小理的解释,我感觉对功和能关系的理解清晰了很多,也知道任何物理概念的得出都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探索,我们要永远抱有一颗好奇的心!(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Җ㊀北京㊀苑红霞1㊀裴加旺2㊀㊀2020年是新高考元年,北京市物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很好地体现了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能够客观㊁准确地反映考生物理学科的学业水平,包括对物理观念的理解,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并反映出考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该等级性考试有利于促进考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考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有利于高校选拔适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要求的考生,促进中学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1㊀分析高考试题在等级考元年,物理卷命题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在丰富试题选材范围㊁创新试题难度和呈现方式㊁对考生学科能力考查及探索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变,进一步提升了命题质量.具体总结如下:1)关注S T S 发展前沿,引导考生联系所学知识,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第3题通过对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 )的特点进行介绍,使考生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5G 技术的特点,引导考生结合所学的近代物理㊁物理光学㊁电磁波的知识,了解5G 技术,诸如信号频率㊁波段的相关信息,思考相关问题.试题虽涉及前沿科技,但设问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和教学实际.第5题以 天问一号 为背景材料,引导考生依据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知识,结合题设给出的火星与地球相关参数比例,从物理学角度对比分析火星与地球的相关特点,引导考生利用公式比较两个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及表面重力加速度大小关系.同时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第一及第二宇宙速度的理解,这是备考时容易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第二宇宙速度的理解,很多考生没有认真体会新教材中的概念: 当飞行器的速度等于或大于11 2k m s-1时,它就会克服地球的引力永远离开地球.我们把11 2k m s-1叫作第二宇宙速度.因此在学习和备考中要更加注重对概念的核心内容的理解.第20题以高速列车的制动系统和制动过程为背景设置问题,引导考生学会依据合理简化和模型23简化理解日常生活中复杂的技术问题.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发展,试题中多处呈现我国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新成就,增强了考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考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理解自然.第17题截取疫情期间无人机投放抗疫物资的生活场景,考查平抛运动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第13题以牛顿摆为素材,通过摆起更多数量的球㊁更换质量不同的钢球㊁对钢球涂胶使其粘在一起等丰富的情境设置,引导考生深入分析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普遍的物理规律.牛顿摆实验考生并不陌生,但是题目问题的设置要求平时的实验探究要深入㊁拓展,不能局限于 质量相等㊁一动碰一静 单一情况,比如深入探究:质量不等的两球碰撞,摆起的两个球一起去碰其余三个,甚至摆起的三个球一起去碰其余两个,等等.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探究过程,培养其探究能力.再进一步深入讨论,可以根据几个情境下的具体数据,通过定量计算,完成从观察现象到理论分析的科学的思维过程.第14题以从高处释放旋转篮球的生活场景为素材,通过给定新知识,考查考生结合已有知识,并学习应用新知识解释物理现象㊁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第20题中对高速列车制动停车过程进行了深入探究,试题以列车制动的vGa图象为切入点,引导考生从运动学规律入手,搭设台阶,逐步深入,建立模型,引导考生思考电气制动的物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分析各种制动的特点并形成对列车制动的整体认识.3)试卷以实验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为基础,多角度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培养考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考查部分的题量大,分值占比高达25%,创下了历史新高.实验能力考查全面,考查了选择实验仪器㊁控制实验条件㊁记录实验现象㊁处理实验数据等实验操作能力,也考查了实验误差的分析和讨论㊁实验结论的评价等实验分析能力,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研究.第11题来源于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第3章第2节摩擦力,其中介绍了这个实验 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的变化.教材中介绍了两种实验方法,一种是传统做法: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另一种做法:用力传感器代替弹簧测力计做这个实验,能够在计算机屏幕上直接得到拉力随时间变化的FGt图象.我们可以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成用小电动机拉底下的木板,以便更好地控制实验,再通过数据采集器屏幕就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采集㊁读取和分析.试题引导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不仅仅要把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做好,还要多思考㊁多改进,将传统实验与现代化的实验设备相结合,通过实验调动我们的思维,提高实验探究能力.4)体现核心素养考查,探索不同水平核心素养的考查路径.a)探索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路径.以科学思维为例,第13㊁14㊁19㊁20题突出考查了模型建构,第13㊁17(3)㊁20(2)题则涉及对科学推理㊁科学论证的考查.b)探索学科核心素养不同水平的考查和区分.以科学思维中的模型建构要素为例,2020年物理卷探索了对模型建构各水平层级的考查.第2㊁7题分别考查考生对氢原子能级结构模型和点电荷模型的理解,符合水平一的要求;第10题对分子间作用力模型及第17题对平抛运动模型的考查,符合水平二的要求;第13题对碰撞模型的考查符合水平三的表述;第19题涉及电流微观模型㊁通量概念㊁守恒思想及碰撞模型的考查,符合水平四的表述;第20题对列车制动这一实际问题情境的考查,符合水平五的要求.2㊀研究备考策略基于对北京新高考物理试题的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在高三物理复习中高效率地培养和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系统复习,又要重视基本实验技能,重视对实验目的㊁原理㊁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的理解,进而灵活运用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注重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而实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2.1㊀加强建模能力,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2020年北京新高考物理试卷创设合理情境,引导考生获取并理解新信息,整合新信息与已有知识,建构合理模型,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例如,第14题以考生经常参加的篮球运动为背景,设置篮球既有平动又有转动的真实问题情境.面对新情境,考生首先要从试题中提取相关信息:转动的篮球在运动过程中除受重力外,还受到空气施加的阻力和偏转力的作用,然后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整合这些信息,建构篮球既有平动又有转动的物理模型,通过推理论证,分析篮球的运动情境,从而得出结论.篮球运动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是考生经常参加的体育活动,该题引导考生从物理学的视角关注体育运动,养成从物理学视角看待客观世界的习惯.2.2㊀关注科技前沿知识,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并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关注科技前沿,注意选用人类文明成果,增长考33生见识,丰富考生学识,引导考生关注科学和技术发展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关注社会生活,注重德智体美劳相结合,关注考生自身的学习探索过程,创设真实的学习探究情境.例如,第1题以观察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光学现象为背景,引导考生观察现象,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2.3㊀注重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注重对学科思想及方法的领悟试卷突出基础性,加强对基本概念㊁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给考生提供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空间.例如,第10题涉及分子力㊁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等相关内容,考查考生利用图象信息结合分子运动过程中作用力及能量变化进行推理和判断,对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考查.试卷体现综合性㊁应用性与创新性,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㊁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8题以带电的橡胶圆盘附近小磁针的偏转为背景,涉及电荷㊁电流㊁磁场的产生㊁磁场力等知识,要求考生关注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从电流的形成原因,到磁场的产生,再到小磁针的偏转等,引导考生整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㊁判断和解释.2.4㊀注重对学科的整体认识,形成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试卷重视对考生必备知识及其结构化的考查,这些知识具有可迁移性,是考生终身发展㊁应对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挑战的基础.例如,第12题以设计简易温度计为背景,引导考生类比欧姆表的设计思想分析电流和温度的关系,考查考生的迁移能力.2.5㊀注重实验复习,增强科学实验的能力下面以第16题为例说明.例㊀用图1所示的甲㊁乙两种方法测量某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约为1Ω).其中R 为电阻箱,电流表的内电阻约为,Ω.图1(1)利用图1G甲中实验电路测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 ,所测量的实际是图2中虚线框所示 等效电源 的电动势E ᶄ和内电阻r ᶄ.若电流表内电阻用R A 表示,请你用E ㊁r 和R A 表示出E ᶄ㊁r ᶄ,并简要说明理由.㊀㊀图2(2)某同学利用图象分析甲㊁乙两种方法中由电表内电阻引起的实验误差.在图3中,实线是根据实验数据(图甲:U =I R ,图乙:I =U R)描点作图得到的UGI图象;虚线是该电源的路端电压U 随电流I 变化的U GI 图象(没有电表内电阻影响的理想情况).图3在图3中,对应图甲电路分析的U GI 图象是;对应图乙电路分析的U GI 图象是.(3)综合上述分析,为了减小由电表内电阻引起的实验误差,本实验应选择图1中的(填甲 或 乙 ).答案㊀(1)E ᶄ=E ;r ᶄ=r +R A ;理由略.(2)C ;A.(3)乙.教学策略与启发㊀对于本题,如果对 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的实验备考充分的话,问题解答㊀㊀图4会变得很简单.下面具体谈一下该实验备考中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1)实验电路如图4所示.2)实验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由公式U =E -I r ,可得U 1=E -I 1r ,U 2=E -I 2r ,{解得E =I 1U 2-I 2U 1I 1-I 2,r =U 2-U 1I 1-I 2.ìîíïïïï图53)通过作图法进行数据处理,如图5所示.图线与纵轴交点为E .图线与横轴交点为I 短=Er .图线的斜率绝对值表示r =ΔUΔI.434)系统误差.电压表和电流表内阻影响会导致系统误差(根据不同的实验电路可能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或电流表的分压作用).除了运用参考答案给出的方法之外,备考时还可以采用图线修正法及等效电源法进行深入探究.a )如图6G甲所示(可以命名为电流表外接法).图6ʌ图线修正法ɔ在理论上E 真=U +(I V +I A )r 真,其中电压表示数U 是准确的电源两端电压,而实验中忽略了通过电压表的电流I V 而形成误差,而且电压表示数越大,I V 越大.图线修正:在某一电压U 下修正电流,即补充ΔI =UR V.①U =0,ΔI =0,I A =I 短,短路电流测量值与真实值相等.图中C 点重合.②取任一电压U ,补充电流ΔI ,即修正图线由原来的A 点到B 点,连接B 点和C 点,即为修正之后的真值图线.比较图象的纵轴截距和斜率容易发现:E 测<E 真,r 测<r 真.ʌ等效电源法ɔ从等效电路的角度看,因为外电阻R 断开时,a ㊁b 两点间电压U a b 即为等效电动势E 测,此时电源与电压表构成回路,所以U a b =R VR V +r 真E 真<E 真,即E 测<E 真.将等效电源短路,设短路电流I 短,r 测=E 测I 短=R VR V +r 真E 真I 短=R V r 真R V +r 真,此即电压表与电源内阻的并联值.所以r 测<r 真.结论与前述图线修正法相同.等效电源法的核心部分是断路电压等于电动势;等效内电阻等于等效电动势与短路电流的比值.虽然竞赛内容直接给出戴维南定理,容易记住求解等效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但是缺乏理解的过程.同学们可以通过对等效之后的电源网络 进行断路一次再短路一次的理论分析求解出等效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既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也有利于课内知识与拓展内容的衔接.b)如图7G甲所示(可以命名为电流表内接法).图7ʌ图线修正法ɔ若采用如图7G甲所示的电路,I A为通过电源的电流真实值,理论上有E =U +U A +I A r 真,其中U A 不可知,进而造成误差,而且电流表示数越大,U A 越大.图线修正:在某一电流I 下修正电压,即补充ΔU =I R A .①I =0,ΔU =0,E 测=E 真,电动势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等.图中C 点重合.②取任一电流I ,补充电压ΔU ,即修正图线由原来的A 点到B 点.连接B 点和C 点,即为修正之后的真值图线.比较图象的纵轴截距和斜率容易发现:E 测=E 真,r 测>r 真.ʌ等效电源法ɔ如图8所示,从等效电路的角度看,因为外电阻R 断开时,a ㊁b 两点间电压U a b 为等效电动势E 测,即E 测=E 真.将等效电源短路,设短路电流为I 短,r 测=E 测I 短=E 真I 短=r 真+R A ,此即电流表与电源内阻的串联值.所以r 测大于电池内阻r 真.结论与前述图线修正法相同.等效电源法的核心部分是断路电压等于电动势;等效内电阻等于等效电动势与短路电流的比值.图8因此,针对每一个学生实验同学们要系统备考,既要掌握基本的原始实验七大项:实验目的㊁实验原理㊁实验器材㊁实验步骤㊁数据处理㊁注意事项及误差分析,还要对实验的拓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涵盖的相关理论知识.(作者单位:1.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2.北京景山学校)53。
2021年高考物理全国乙卷试卷分析2021年陕西省高考理综试卷首次选用全国乙卷,其中物理试题在满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实现了“四层四翼”的考查要求,突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育人功能。
试题内容全面平衡,总体难度相对稳定,难度结构明显优化,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挥空间。
1.贴近教材,凸显教考衔接,深化基础性的考查。
例如第22和23题源于教材实验,研究平抛运动和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引导教学,深化基础性的考查,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能力,同时第23题对数据处理能力要求极高;第17题图像源于教材,考察半衰期概念的理解,识图能力要求高;14题考查系统动量守恒和系统机械能守恒条件;展现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相生,凸显物理学科基础和满足学生后期发展需要的必备知识和物理根基。
2. 贴近学生实际,关注体育运动,深化应用性的考查。
试题把物理学科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第24题,以拍篮球为情景,考查动力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对物理基本原理进行理解、思辨和应用,快速提炼篮球下落、反弹、上抛过程,并建立相应的模型,特别是区分拍球和快速击球的不同之处,建立用力拍球过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灵活应用功能关系和牛顿运动定律,运用对称思维和逆向思维,体会能量观点、守恒观点以及动量观点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物理学科素养,引导考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体现育人功能。
3.增强情景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实现从“解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
以18题为例,以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背景,呈现了银河系恒星运动的实际情景,应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估算求解黑洞质量,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科技领域发展,增强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深化关键能力的考察,发挥物理学科特点,呼应育人方式改革。
试题凸显图像识别、信息加工能力,模型建构能力,深化应用能力的考查。
选修3-3
1、 该表是题组训练课程开发的前提,提供题组开发的依据和所要确定开发的具体题组。
2、 试卷选择:两三课程为本地区5年中高考真题试卷;非两三课程为本地区重点校3—5年试卷。
3、 分析项目:表格中的分析对象根据各学科和各学段的实际确定
4、 考法规律总结:根据所开发课程的特征和题组开发的需求,归纳考法规律。
(各学科据实际情况确定,根据课程需求选择是按考点,还是按模块,或是按题型;课程规划中的也要根据实际选择)
如高考有每年必考点、两年间考(即两年必考一次)、有轮考点(即考纲一级子目下的两级主干考点轮流考查,如世界古代政治仅两个大考点——古希腊政治和古罗马法,呈现轮律);连续几年不考的考点,在下一年很有可能由“冷考点”变为热考点,等等。
再如,期中期末考试,由于受所分析试卷考点分布的影响(有很多标榜为名校的试卷,也在很多不合理),需要分析者结合教材、课程标准或考纲,以及教师的经验来确定。
5、 各科有更好的分析方法,亦可采用,总之要能给所开发的题组课程提供充分合理的依
6、 题组训练与教学案的关系,首先在内容上要是对应的;其次,有的教学案可能对应多组,也有几个教学案对应一个题组,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7、 题组训练呈现方式:在系统内呈现
7、 题组训练呈现方式:在系统内呈现
确定开发的具体题组。
为本地区重点校3—5年内的纳考法规律。
(各学科要根按题型;课程规划中的图表即考纲一级子目下的两个二治和古罗马法,呈现轮考规热考点,等等。
标榜为名校的试卷,也会存师的经验来确定。
课程提供充分合理的依据。
有的教学案可能对应多个题。
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应用罗建内容摘要:高考命题近年来更加侧重于对考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查,大量实践应用型、信息给予型和估算型试题频繁出现。
如何从实际情景中迅速、准确地构建物理模型,借助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考查考生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采撷几例予以归纳,说明如何构建物理模型来快速解答物理习题。
关键词:物理模型;建模;实际问题;物理习题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往往十分复杂,为了便于研究分析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将这些复杂问题进行科学化的抽象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用一种能反映原物质本质特征的理想结构去描述实际的物理过程、现象或事物,而这种理想结构就称之为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可以分为几大类:一是对象模型,如质点、点电荷、单摆、理想变压器、纯电阻、点光源等;二是条件模型,如光滑、轻质、均匀分布、缓慢、不可伸长等;三是过程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弹性碰撞等。
物理模型是科学研究的理论依据,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也是物理习题中常常需要用到的一种重要的解题手段。
物理习题中的实际问题多数是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问题,这类问题大多没经过加工处理成纯粹的物理模型,这要求我们在熟悉上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方法来构建实际问题中的物理模型。
如果我们能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构建恰当的物理模型,将问题简化,能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当然物理模型的构建并非是随意的,而是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首先,物理模型要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认真把握住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抽象。
其次,要抓住主要因素,事物之间的联系很复杂,应该抓住其主要联系来建立模型。
一、对于简单的问题,可直接构建物理模型对于涉及到的知识点不多,过程比较简单,能够一眼看穿的问题,提取需要求解的物理量,直接用相应的物理模型按相应规律列方程求解。
例1(2009,浙江卷)某校物理兴趣小组决定举行遥控赛车比赛。
比赛路径如图一所示,赛车从起点A出发,沿水平直线轨道运动L后,由B点进入半径为R的光滑竖直圆轨道,离开竖直圆轨道后继续在光滑平直轨道上运动到C点,并能越图一过壕沟。
2024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与2024年高考复习策略物理教研组曾团芳一、2024年高考试卷分析与评价:不论是课程教材改革还是高考的命题都具有肯定的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同时随着高考命题的权利下放和各省各地命题的多元化,省地间命题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也正在加强,因此,我们进行高考的试卷分析要想对我们的高考复习更具有指导意义的话,必需全面地对高考试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既要从历史的角度比较性地分析近几年我省的理综高考试题,又要横向地关注和分析其它省地的高考试题。
分析高考试题主要是找寻其中共性的规律和从试题中折射出来的高考命题的新动向,从而帮助我们确定05年高考复习的方向和策略。
(一)我省理综高考物理部分试题分析:从01年至今我省高考已连续4年实行了理综考试,从这四年的试题命题状况来看,理综试题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1、立足教材:试题中大部分试题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是从教材中挖掘、改造、整合出来的,没有偏题、怪题,这对学生留意基本学问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对老师的教学和辅导工作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留意双基:自从理综命题起先以来,留意基本学问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一基本原则很坚决,试题中有很充分的体现,试题中的简单题和中等难度题占整个试题总量的绝大部分,从04年的统计来看,易中难的比例也许是3:5:2。
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考查特殊留意对学生的理解实力、表达实力、综合分析实力、数学应用实力、过程演绎实力的考查。
这几年试写演绎过程的解答题比重较大,从而既体现了基本学问的考查又体现了基本技能的考查。
3、试题覆盖面广且突出主干学问的考查:从04年的试题统计来看,试题突出了主干学问的考查,主干学问部分占总分120分的96分,占试题的80℅,非主干学问占24分,占试题的20℅。
突出主干学问的考查的同时又具备覆盖面广的特点,从04年的试题统计来看,试题中共考查了112个学问点中的86个,覆盖率为77℅。
以下列出的是中学物理各部分的覆盖状况:力学共54分占45℅,热学共6分占5℅,电磁学共48分占40℅,光学共6分占5℅,原子物理共6分占5℅。
高考物理实验方法,题型及解决方法高考物理实验题类型及解决方法1、迁移类实验这类实验题具有如下特点:它们基本上都不是课本上现成的实验,但其原理、方法以及所要求的知识均是学生所学过的,即用“学过的实验方法”、“用过的仪器”进行新的实验,以考查其基本实验能力和理解、推理、迁移的能力。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在了解所介绍的实验仪器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使用过的仪器和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情景迁移、联想类比,就可解决问题。
【解析】这是游标卡尺拓展应用.圆弧形的游标尺相当于游标卡尺的游标尺,圆盘的边缘标有的刻度相当于主尺.在游标尺0刻度前读出19°,游标尺的第5条刻度线与主尺上的刻度对齐,在游标尺上读出0.5°.因此测量的夹角为19.5°.【解析】这是游标卡尺拓展应用.圆弧形的游标尺相当于游标卡尺的游标尺,圆盘的边缘标有的刻度相当于主尺.在游标尺0刻度前读出19°,游标尺的第5条刻度线与主尺上的刻度对齐,在游标尺上读出0.5°.因此测量的夹角为19.5°.2、应用型实验这类实验题具有如下特点:它们基本上以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某一实际问题为背景立意命题,且多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能够从题给的文字、图表中捕获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来解答。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从题给的文字、图表中捕获有效信息,从中找出规律,通过联想、等效、类比等思维方法建立与新情景对应的物理模型,并在旧知识与物理模型之间架设桥梁,并将旧知识迁移并运用到新情景中去,然后进行推理、计算,从而解决问题。
3、设计型实验这类实验一般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提出的目的、要求和给出的器材,设计出实验方案。
要求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并能灵活运用,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能将课本中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迁移到新的背景中,进而设计出实验方案。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李衣康(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摘要 以高考试题为例,阐述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发散理解物理规律、善于构建物理模型和破除常规,创新解答等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物理创新思维是在已有物理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事实中形成新概念、建立新规律、完成新理论的思维过程;对学生而言,物理创新思维主要指对学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社会和科学价值的创新思维。
学生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方法等,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思维。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不可企及的设想,而是切实可行的。
下文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阐述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发散理解物理规律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
学生的思维里充满着想象,丰富的想象力是其创造的源泉;而高中物理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材料。
教师要挖掘这些材料丰富的内涵,发散理解物理规律,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创新,顺利解答物理问题。
例1 (1999年全国高考物理试卷第15题)图1中A 、B 、C 、D 是匀强电场中一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已知A 、B 、C 三点的电势分别为15=A U V 、3=B U V 、3-=C U V ,由此可得D 点电势D U = V 。
分析与解答 本题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并不陌生,通常根据匀强电场的特点求解。
方法1 根据匀强电场的特点,沿不平行等势面的任一直线,电势差与距离成正比。
利用AB 、BC 和AC 两点间的电势差在AB 、BC 和AC 连线上找出电势相等的点,作出等势线,从而求出D 点的电势。
即由题意知A 、C 间电势差为18V ,连接AC ,并将AC 线段等分为三段,如图2所示,则每段两端点的电势差均为6V ,即6=FC U V,又因6=BC U V ,所以B 、F 两点为等电势点,电势均为3V ;同理也可判断出D 、E 两点为等电势点,电势均为9V 。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李衣康(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摘要 以高考试题为例,阐述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发散理解物理规律、善于构建物理模型和破除常规,创新解答等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物理创新思维是在已有物理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事实中形成新概念、建立新规律、完成新理论的思维过程;对学生而言,物理创新思维主要指对学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社会和科学价值的创新思维。
学生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方法等,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思维。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不可企及的设想,而是切实可行的。
下文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阐述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发散理解物理规律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
学生的思维里充满着想象,丰富的想象力是其创造的源泉;而高中物理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材料。
教师要挖掘这些材料丰富的内涵,发散理解物理规律,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创新,顺利解答物理问题。
例1 (1999年全国高考物理试卷第15题)图1中A 、B 、C 、D 是匀强电场中一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已知A 、B 、C 三点的电势分别为15=A U V 、3=B U V 、3-=C U V ,由此可得D 点电势D U = V 。
分析与解答 本题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并不陌生,通常根据匀强电场的特点求解。
方法1 根据匀强电场的特点,沿不平行等势面的任一直线,电势差与距离成正比。
利用AB 、BC 和AC 两点间的电势差在AB 、BC 和AC 连线上找出电势相等的点,作出等势线,从而求出D 点的电势。
即由题意知A 、C 间电势差为18V ,连接AC ,并将AC 线段等分为三段,如图2所示,则每段两端点的电势差均为6V ,即6=FC U V,又因6=BC U V ,所以B 、F 两点为等电势点,电势均为3V ;同理也可判断出D 、E 两点为等电势点,电势均为9V 。
高考物理应用型、创新型试题赏析2004年高考全国卷和各省市物理卷中出现了很多以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去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来立意的好题,现分析如下。
一、以原子的能级跃迁立意 例1(全国理综湖南卷14):现有1200个氢原子被激发到量子数为4的能级上,若这些受激氢原子最后都回到基态,则在此过程中发出的光子总数是多少?假定处在量子数 为n 的激发态的氢原子跃迁到各较低能级的原子数都是 处在该激发态能级上的原子总数的11-n 。
A .2200B .2000C .1200D .24 00解析:1200个氢原子按题设进行跃迁发出光子的情况如图1所示,即发出光子的总数为N =2200个,故选项A 正确。
例2(2004江苏物理10)若原子的某内层电子被电离形成空位,其它层的电子跃迁到该空位上时,会将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此电磁辐射就是原子的特征X 射线.内层空位的产生有多种机制,其中的一种称为内转换,即原子中处于激发态的核跃迁回基态时,将跃迁时释放的能量交给某一内层电子,使此内层电子电离而形成空位(被电离的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214Po 的原子核从某一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可将能量E 0=1.416MeV 交给内层电子(如K 、L 、M 层电子,K 、L 、M 标记原子中最靠近核的三个电子层)使其电离.实验测得从214Po 原子的K 、L 、M 层电离出的电子的动能分别为E K =1.323MeV 、E L =1.399MeV 、E M =1.412MeV .则可能发射的特征X 射线的能量为( )A. 0.013MeVB. 0.017MeVC. 0.076MeVD. 0.093MeV解析:214Po 的原子核从某一激发态回到基态时,若将能量E 0=1.416MeV 交给K 层电子时,使K 层电子电离后形成空位,L 层或M 电子层跃迁到K 层时发出X 射线的能量分别为MeV 076.0MeV 323.1MeV 399.1X =-=-=→K L K L E E MeV 089.0MeV 323..1MeV 412.1X =-=-=→K M K M E E若将能量E 0=1.416MeV 交给L 层电子时,使L 层电子电离后形成空位,M 电子层跃迁到L 层时发出X 射线的能量为MeV 013.0MeV 399.1MeV 412.1X =-=-=→L M L M E E故正确选项为A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