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全集
- 格式:doc
- 大小:359.00 KB
- 文档页数:80
22〈三峡〉一、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熟练朗读课文。
2.正确解释关键词语,句子。
3.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
4.抒发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学习简练、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四、教学手段:图片投影。
五、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中国河山壮丽,每一处自然景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你都对哪些景观有了解呢?(由全国各地的自然风貌引入对三峡的了解、向往)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默读课文,注意作者,读谁字音。
2.请学生介绍作者、作品。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还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三峡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出示生字投影片,让学生注音。
quēzhãng xīxiāng sùzhǔ阙嶂曦襄溯属引4.学生练习自读,并进行指导,达至熟练。
三、文意理解。
1.小组共同解释文意,教师答疑。
2.出示投影片,指出解释重点。
<1>词语:自;阙;嶂;曦;至于;襄;沿;溯;或;虽;以;疾;湍;漱;良;肃;属引;<2>句子①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熟练解释词,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指名四位学生各背一段课文,然后齐背。
二、分析课文。
1.讨论:文中描绘了三峡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归纳并板书: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夏:急水春冬:清荣峻茂秋:哀婉凄异。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1)动静结合。
(2)有张有弛。
3.再次齐读课文,读出韵味。
三、作业:搜集描述三峡的其它文学作品,小组交流。
深度解读: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是一份优秀的教学参考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及其背景,提高语文素养,并且引导学生创作符合古代诗词表现形式的现代诗歌。
本文将对该教案进行深度解读,分析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教案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古代诗词学习、古代诗词的背景和表现形式认识、实践创作,三者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1.古代诗词学习本部分针对“雨霖铃”诗,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剖析,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思路和情感,认识到古代文人深厚的文化内涵。
学生还需要掌握诗句中的一些文言词汇,如“胧”,“霁”,“凭轩”,“泪痕纵横”等等,从而增加了语文素养和词汇量。
2.古代诗词的背景和表现形式认识本部分主要介绍了“雨霖铃”诗的背景和表现形式。
从诗人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创作背景入手,使学生能够通过背景了解诗人和诗歌的意义;接着对“雨霖铃”诗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诗的气氛、情感表达、诗句格律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所在,并能够学会运用这些表现形式来写现代诗歌。
3.实践创作本部分是对前两部分的实践应用。
学生需要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创作符合古代诗词表现形式的现代诗歌。
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以及能否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这份教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以“提问的方式”“引导的方式”等探究性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发掘诗歌中的内涵,逐渐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
2.多媒体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书面文字的介绍,该教案还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呈现古代文化的宏观画面,比如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3.交互式教学法该教案运用了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程中扮演角色,通过群体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
鄂教版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年级下册语⽂教案第⼀单元1、《寻找理想》[ 教学⽬标 ]1)知识与能⼒⽬标:能在了解⽂本思路的前提下筛选提取信息;理解⽂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法⽬标:了解筛选提取信息的基本思路,学习写批注、写感想⽚段的学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帮助学⽣树⽴“追求集体的幸福和荣誉”的崇⾼理想。
[ 教学重难点 ]1)读懂⽂本,理解⽂中作者对有关理想的看法。
2)使学⽣正确的理想,并产⽣为之终⽣奋⽃的动⼒。
[ 教学难点 ] 读懂⽂本,理解⽂中有关理想的看法。
[ 教学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师⽣搜集有关作者巴⾦资料了解作者。
教师搜集关于⽼⼈理想的资料整理制作课件备⽤。
(2)组织学⽣搜集了解当年10个学⽣给巴⽼写信的相关资料。
(3)组织学⽣在课后练习第⼀题指导下反复研读课⽂,完成对课⽂每⼀部分的划分。
(4)本⽂是巴⾦应“⼗个寻找理想的孩⼦”⾯对“⾦钱潮”产⽣困惑所发出的呼救⽽写的⼀封回信,⽂章⽤平实⽽⽣动的语⾔,讲述了浅⽩⽽深刻的道理。
也许我们在理想的确⽴上也存在困惑,阅读课⽂思考⽂章题⽬“寻找理想”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孩⼦们树⽴什么样的理想?[ 教学步骤 ]第⼀课时⼀、导⼊1、交流所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巴⾦“追寻理想”简历巴⾦,少年时在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的⼯作,参与组织“均社”,进⾏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1923年赴上海读书毕业后,发表论⽂和译⽂,宣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
1928年冬回国,主要作品有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说“激流三部曲”之⼀《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
东渡⽇本。
1936年后,投⾝抗战,担任历届中华全国⽂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八年级语文教材教案鄂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懒惰的智慧【教学构想】“业精于勤荒于嬉”、“天才出于勤奋”,自古以来,“勤”便被人们所推崇和赞美,相反“懒”却被人们所反对所鄙视。
但是美国作家凯利却别出心裁、富有创意地为懒汉正名,为“懒惰”辩白。
他运用逆向思维,一反传统和世俗的眼光,充分肯定了“懒惰”和“懒惰者”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作用,观点奇妙而新颖。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会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3.学会准确提炼文章观点。
4.理解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运用心智去懒惰;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难点:例证法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故事导入新课:一家世界知名的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最懒惰”的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的员工”,为什么呢宾馆经理说:“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就把餐具送到餐桌上,习惯一次性把餐桌收拾干净,一次性就把工作千完,讨厌做第二次。
因为他们懒,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懒得去做,而勤快的员工整天在为多余的事情忙碌。
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
”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奇怪,千百年来,人们都赞美勤劳,反对懒惰,这个宾馆经理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无独有偶,美国作家凯利也和这位经理一样,一反常理,对懒惰和懒惰者有着自己的诠释。
(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归纳论点(这样做是使学生能准确、快捷地理清思路,提炼观点,初步分析文章结构。
)明确:1.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人一生中也会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
2.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
3.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4.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5.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
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心论点: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掌握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 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词典和参考资料,掌握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作者的情感。
4. 讲解与解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2)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制定改进学习的方法和计划。
7. 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理解。
(2)选取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构思】《短文两篇》所选的两篇文章虽然文字不多,却十分优美。
对于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笔者有以下思考:1.注意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因离咱们时期久远,且文字简约、语言精深,学生读起来感觉涩口,难以理解,因此产生厌恶情绪。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的内容,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讨热情。
2.重视对课文的朗诵。
“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
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朗诵形式交织进行,在反复的朗诵中,感知文章的大意,品味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硕知识底蕴,培育文言语感。
3.注意交给学生学习的方式,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文言文课堂教学大多仍是教师“包办”,学生在被动中接受教师的所谓知识传播。
其实,文言文学习有必然的规律,要让学生善用归类:比较法进行文句学习,总结归纳,长期坚持,学生的积累多了,理解能力也就会提高。
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在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达到知识的积累的目的。
4.注意“文”、“言”并重。
在教学中应以“文”的领悟带动对“言”的理解。
因为文章中的文句只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
若是只着眼于文句的学习,而轻忽它所承载的丰硕的思想情感,那必然是本末倒置。
对于第二篇短文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并联系实际,注重唤起学生的体验,希望能在处世态度方面给学生以有利的启迪。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常常利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包含的思想情感。
3.指导朗诵,熟读成诵,培育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式。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师生一路赏读《答谢中书书》.。
前列闭尔通塞栓的考试题
一、前列闭尔通栓主要用于治疗哪种疾病?
A. 感冒
B. 前列腺炎
C. 胃炎
D. 皮炎(答案:B)
二、前列闭尔通栓的给药途径是?
A. 口服
B. 静脉注射
C. 直肠给药
D. 外用涂抹(答案:C)
三、使用前列闭尔通栓时,应注意避免哪种情况?
A. 饮食辛辣
B. 过度劳累
C. 对本品过敏者使用
D. 情绪波动(答案:C)
四、前列闭尔通栓的主要功效不包括?
A. 清热利湿
B. 祛瘀通闭
C. 增强免疫力
D. 缓解前列腺炎症状(答案:C)
五、在使用前列闭尔通栓期间,患者应如何调整生活习惯?
A. 大量饮酒
B.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C. 长时间久坐不动
D. 熬夜劳累(答案:B)
六、前列闭尔通栓的储存条件是什么?
A. 高温环境
B. 阴凉干燥处
C. 潮湿环境
D. 直接阳光照射(答案:B)
七、关于前列闭尔通栓的使用,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使用期间可随意增加用药量
B. 使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
C. 使用后无需注意任何事项
D. 可与其他药物随意搭配使用(答案:B)
八、前列闭尔通栓的疗程一般为多久?
A. 一周
B. 一个月
C. 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确定
D. 无限期使用(答案:C)。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寻找理想[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了解文本思路的前提下筛选提取信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筛选提取信息的基本思路,学习写批注、写感想片段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追求集体的幸福和荣誉”的崇高理想。
[ 教学重难点]1)读懂文本,理解文中作者对有关理想的看法。
2)使学生正确的理想,并产生为之终生奋斗的动力。
[ 教学难点] 读懂文本,理解文中有关理想的看法。
[ 教学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师生搜集有关作者巴金资料了解作者。
教师搜集关于老人理想的资料整理制作课件备用。
(2)组织学生搜集了解当年10个学生给巴老写信的相关资料。
(3)组织学生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指导下反复研读课文,完成对课文每一部分的划分。
(4)本文是巴金应“十个寻找理想的孩子”面对“金钱潮”产生困惑所发出的呼救而写的一封回信,文章用平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浅白而深刻的道理。
也许我们在理想的确立上也存在困惑,阅读课文思考文章题目“寻找理想”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孩子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交流所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多媒体展示一】巴金“追寻理想”简历巴金,少年时在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
11923年赴上海读书毕业后,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
1928年冬回国,主要作品有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东渡日本。
1936年后,投身抗战,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6、诗两首【三维目标】1、学会通过想象理解诗歌的形象;2、学会结合创作背景体味诗歌的情感;3、领悟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一、导入、板题、作者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作个小测试,比比看,谁的想像最丰富?(老师在黑板上画“O”)由这个图形,你想到什么?(抽学生回答)生1:像十五的月亮生2:像《火红的太阳》生3:像滚动的轮子师:很好,同学们的想像很丰富,想像是心灵的翅膀。
有了想像,我们的心灵才能飞翔。
当夜幕降临时,我们仰望群星璀灿的天空,禁不住浮想连翩,那里,曾有过多少美丽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啊!中国的七月初七(七夕)大家都知道是什么节日吧!生:中国的情人节师:中国的情人节也就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关于牛郎织女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抽学生回答)总结:据说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因她思凡心切,常到人间游玩。
见人间的牛郎勤劳却得不到温饱,七仙女与诚实的牛郎真诚相爱并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因为天上的神仙是不能有爱情的,不久,织女受天帝之命返回天宫,牛郎得知迅速追赶而去,谁知王母娘娘划出一条大河挡住牛郎去路。
好说歹说,总算答应牛郎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一次。
天上的喜鹊不忍看见他们忍受分离的痛苦,因而每年七夕搭鹊桥让他们相会。
(投影展示故事图片)师: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郭沫若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浪漫和美好吧!(投影展示板书课题、作者)二、诗歌朗诵1、教师范读。
师:首先请听老师范读,听的时候用笔标出读音、节奏、重音。
(投影展示诗歌)师:现在请同学们各自用柔和的语调、舒缓的节奏把它读一遍,不要齐读,各自要放开嗓门读,大胆读。
要掌握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什么样的节奏?生:柔和的语调和舒缓的节奏。
二、背景资料。
1、作者介绍:师:郭沬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1 故乡【教学构想】《故乡》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名篇,可圈可点可评之处实在太多,如果面面俱到,势必抓不住重点,突破不了难点,有鉴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去解读文本,紧扣精神家园和情感主线去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结合本文内容实际,我想在教学时关键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本文的探究重点应该是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以及小说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
而要探究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变”字来阅读小说,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等的分析去探究人物的变化,进而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从而明确主题。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体会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4.学习鲁迅先生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忧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
难点:对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教学安排] 两课时课前预习:本文较长,需要学生充分预习,在教学之前应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再通过反复朗读加以体会,这是解读本文的重要一环。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1.导语。
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的确,“故乡”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词语,自古以来她让多少游子魂牵梦绕,她又让多少墨客骚人深唱低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看看“我”回故乡有哪些感受和思考。
2.请学生交流各自熟悉的反映思乡之情的诗词歌赋,由此导人课文。
(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课文,在感情上缩短与小说内容的年代距离,然后逐渐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地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内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6.诗两首一、字词积累:缥pi乷缈mi僶: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是一定的意思。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不甚:不很的意思。
闲游:闲暇时在外面随便走走。
嘲笑:用言辞笑话对方。
擎q妌g:往上托;举。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
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
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纪弦,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
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
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
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
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
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
1976年移居美国。
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
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
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
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
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2、相关知识:《天上的街市》: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回国。
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
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
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集《星空》表达了这一思想感情。
例如,他在《仰望》中写道:“污浊的上海市头,干净的存在,只有那青春的天海!”《黄海中的哀歌》中写道:“浪又浊、漩又深,味又咸,臭又腥,险恶的风浪,没有一刻宁静,滔的浊浪,早已染透了我的深心。
我要几时候,才能恢复得我的清明哟!”他在五四高潮时期对祖国的憧憬陡然归于破灭,诗人的一度兴奋激动陷入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
他在《星空》集的《献诗》中写道:“啊,闪烁不定的星辰啊!你们有的是鲜红的血痕,有的是净朗的泪晶--在你们那可怜的幽光之中,含蓄了多少深沉的苦闷!”就是这个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第一次发表在1922年《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后来收入《星空》集。
《摘星的少年》:本诗是诗人纪弦早期创作的一首诗歌,意象壮阔雄奇,尽显诗人的年少英气,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天上的街市》:诗中首先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继而想象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含蓄地表达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不满情绪。
最后通过写天上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表达了坚信不疑的态度,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无比执著。
《摘星的少年》:这首诗通过写摘星少年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挫折,取得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的经过,歌颂了摘星少年锲而不舍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坚定信念。
二、文章脉络《天上的街市》:全诗共四节。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街市。
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
第三、四节,写天上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摘星的少年》:三、写作方法《天上的街市》:1.想象与联想。
《天上的街市》第一节是由实到虚的联想。
第二节诗人由天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由天上的街市,想到街市上陈列的物品和街市的繁华、美丽,想到丰富而自然。
第三节诗人由街市进一步联想到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写天上神仙的生活。
2.比喻的运用。
《天上的街市》第一节比喻很有特色,街灯像明星,明生像街灯,这样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
《摘星的少年》:1、意象壮阔雄奇,想象丰富大胆,寓意深刻,短小精悍。
诗人在诗中刻画了摘星少年的英姿,使人可以想见诗人写诗时的年少英气,与他作为一个自觉而欲有所为的诗人的旺盛“企图心”。
摘星少年立志去摘星,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历经挫折却锲而不舍,这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尤其是最后一段,先把猎户星座拟人化,暗喻文坛上无的放矢、暗中攻讦的无耻文人,然后笔锋一转,将拟人还原,一瞬之间,那猎户星座何其浩瀚巨大的带状星云,已成为束在摘星少年腰间的闪亮腰带了。
这种收束的笔法与意象的转换,可以说是诗中的神来之笔,充分展现了诗人心中的恢宏气象与其掷地有声的万钧笔力。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几小节,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
2、语言通俗,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诗人注意以口语人诗,追求一种平常感,这就使他的现代诗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获得一种类似于“说话”般的节奏感。
同时,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起到了很好的表现作用。
例如,诗的第二小节,运用反复和拟人的手法,极尽渲染,表现摘星少年遭遇挫折时所受到的攻击和嘲笑。
又如,在诗的末尾两节,运用借代和拟人手法,用“天狼”“织女”代指摘星少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把“猎户星座”拟人化,暗喻文坛上无的放矢、暗中攻讦的无耻文人。
诗人在通俗与含蓄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
四、问题探究《天上的街市》:1.《天上的街市》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第一节是写实的诗句,第二、三、四节是想像的诗句。
2.诗人是怎样由联想而进入想像的?想像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诗人由街灯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顺着这一联想,诗人进而想像空中有美丽的街市;诗人首先想像天上的街市怎样美丽,再细致地想像了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由街市及人,想像那原本隔河的牛郎织女也一定过上了幸福、美满、自由的生活。
3.怎么看待诗中牛郎织女的传说?诗中牛郎织女的传说不同于我们熟知的故事,这是诗人别出心裁,他要反其义而用之。
诗人一反传统的说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地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
在诗人的想像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在浅浅的天河之上,骑着牛儿自由自在地来往。
他们的生活是那么幸福。
其实这样做既表达了对牛郎织女在天上生活的幸福美满的坚信不疑的态度,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热切期盼与无比执着。
《摘星的少年》:诗歌在内容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本诗先写了摘星少年“跌下来”以及他所受到的种种嘲笑和屈辱,然后转换时间,写摘星少年取得辉煌业绩,受到后人瞻仰。
这样,使得诗歌内容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有助于主题地表现。
【练习解答】第一题: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品味感知课文。
建议用散文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要求语言流畅,强调有画面感,准确地复述课文内容。
第二题: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品味语言。
1.用“现”非常准确,“亮”只是说明一个事实,“现”将明星穿过黑夜,由暗到明的过程表现出来了。
2.“定然”表达了坚信天上的街市是美丽的意思,语气肯定;“可能”只是一种猜测。
3.“朵”一般是用来第三题:设计此题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1.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猜测少年当时的心理,想象他有动摇,有委屈,有疑惑表情,有退缩行为,也是符合实际的;想象他坚强不屈,有刚毅的神态,跌倒了又站起来,摘星不止,更符合诗的本意。
从诗的下一节来看,少年获得成功。
学生表述此题,应该用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的语言。
2.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也暗示我们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要有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第四题:设计此题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的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坚强不屈的英雄品质。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合情合理。
形容花的,这里用来形容流星,流星似的灯笼,像花一样美丽。
7.太空移民不是梦一、字词积累:深邃su孿plain:深奥。
尊崇ch巒g:尊敬推崇。
进取: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
适宜:合适;相宜。
稠ch巙密:多而密。
猎取:夺取(名或利)。
屏蔽:像屏风似的遮拦着。
迄q孿plain今:到现在。
枯竭:(水源)干涸;断绝。
宿敌:一向对抗的敌人。
也作“夙敌”。
羁j塡plain绊:束缚。
缓和:(局势、气氛等)变和缓。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卞毓麟,1943年7月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至1998年3月,1998年4月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现任版权部主任,1999年4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兼职教授,现为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卞毓麟从事科普创作20多年,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70余种,发表的科普文章约400篇,累计字数近400余万。
他的读者从刚识字的娃娃到非本行的科学家都有,读过《语文》课本中那篇饶有趣味的短文《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的中学生们,都能说出“卞毓麟”。
他的科普佳作不仅熔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且极富人文色彩,如《恐龙·陨石及社会文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科学注》、《莎士比亚外篇》等,无不描绘着科学与文化一个个闪光的交点。
他曾多次获得表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他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在1996年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他又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的称号。
2、相关知识:太空移民:开拓“天疆”宇宙深邃,太空飘渺,令人神往。
古今中外,人世间多少神话故事、科学幻想,期望有一天人类能“上九天揽月”,移居到那美妙的“天上人间”。
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先后向太空成功发射了各种卫星、飞船探测器,并顺利地登上了月球。
科学家们预计,人类移民太空已为期不远了。
太空港21世纪初,人类将在近地轨道、围绕月球和火星轨道,以及在地一月系统中的自由点上陆续建成空间港,作为空间客运的转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