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历史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3.46 MB
- 文档页数:93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它探讨人类对美的认知与感知,以及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在美学中,人们可以了解艺术和美的定义、特征、起源、发展、分类、价值评价、经典理论等相关内容。
美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跨越了哲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美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美学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理论有重大影响。
柏拉图强调理念世界中的“美”是超越个体感官的普遍真理;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个体经验和感知的重要性,提出“概念”和“感性”之间的关系。
2.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文化和美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人们重新审视和推崇古典美学,大量重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作品和理论,在美学理论方面,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对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3. 近代美学:欧洲近代美学的发展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对美学理论有所影响。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理论,开创了近代美学的新篇章。
4. 当代美学:20世纪以来,当代美学在逻辑实证、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跨学科特点,与社会现实和文化形态密切相关。
二、美的概念与特征1.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审美体验的结果,既包括客观的艺术作品本身,又包括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心理活动。
美的定义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古今学者关于美的定义各有不同,多从客观、主观、相对、绝对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阐释。
2. 美的特征:美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审美独立性与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更是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主客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是统一的,又充满多样性,因人类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
艺术美学的历史发展艺术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与美的哲学学科,关注艺术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艺术美学的基本框架。
本文将从古希腊时期出发,探讨艺术美学的历史发展。
古希腊时期是艺术美学研究的起点。
在古希腊,人们开始关注艺术的美,研究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一种模仿现实的创造活动,而美是超越现实的理念存在。
他强调艺术的目的应当是追求真理和道德,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美感。
亚里士多德则从艺术的功能出发,认为艺术通过情感和认知共鸣,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世界。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宗教观念主导了欧洲的艺术美学。
人们追求将信仰与艺术结合,通过艺术作品传达上帝的意旨。
这种以宗教为中心的艺术美学强调以神圣为目标的审美体验,将美与神圣紧密联系在一起。
建筑、绘画和音乐作品都承载了宗教意味,传递着信仰的内涵。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热衷重新唤起了对艺术美学的关注。
这个时期的艺术美学开始注重个体的观感和体验,追求对艺术作品的主观情感共鸣。
莱昂纳多·达·芬奇提出了“真、善、美”的观念,认为艺术应当追求综合的美感。
这个时期的艺术美学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如比例、对称和透视等。
18世纪的启蒙时代,艺术美学开始注重理性和客观性。
康德认为艺术具有自身的目的和规律,通过审美判断来寻求普遍的美感。
他提出了“纯粹审美观”和“审美反身性”的概念,将审美判断放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中进行考量。
这个时期的艺术美学开创了以美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为核心的新的研究方向。
现代艺术美学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对艺术作品自身特点的深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艺术的创新和突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艺术美学理论。
例如,表现主义强调艺术作品对情感的直接表达,超现实主义探索潜意识和梦境世界,结构主义关注艺术作品的符号系统。
现代艺术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形式。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就已经开始萌芽。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等物品明显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观念。
进入奴隶制时代,美学思想逐渐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派的美学观念。
2. 古典美学发展时期:先秦时期,尤其是老子和孔子等人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汉代时期,儒家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同时,道家美学也逐渐成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这个时期,中国美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强调道德、伦理、意境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玄学兴起,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传入也对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时,美学思想逐渐多元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如王羲之、谢灵运等。
4. 唐代时期:唐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繁荣时期,美学思想更加丰富。
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此时,美学观念逐渐世俗化,注重生活美学和艺术美学的融合。
5. 宋代时期:宋代美学继续发展,注重理性和感性的一致性。
理学兴起,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诗词、绘画、书法等领域的美学观念也更加成熟。
6. 元代时期:元代美学受到佛教、道教和理学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此时,戏曲艺术得到了高度发展,美学观念开始关注世俗生活。
7.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美学观念日益普及,文艺创作达到了高峰。
小说、戏曲、诗词等艺术形式的美学观念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8. 近代时期:近代美学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学者们开始尝试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探索新的美学观念。
9. 现代时期:20 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美学体系。
美学观念逐渐关注人性、民族性、时代性等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融合、创新的过程。
在每个时期,美学观念都受到了哲学、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
简述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一、古希腊时期:决定音乐美学的基础在古希腊时期,音乐被广泛运用于宗教、娱乐和教育等领域,因此产生了对音乐的审美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与数学之间存在一种奇妙的关联,并提出了“音乐数论”的理论。
他认为音乐既是可感知的声音,也是一种可计算的数学结构。
另一位哲学家柏拉图回应了毕达哥拉斯的理论,进一步强调了音乐对于灵魂的影响力。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工具,能够培养人们的品格和道德。
二、中世纪:宗教音乐的主导地位在中世纪,宗教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
教會希望通过音乐来引导人们进入宗教仪式的氛围。
这一时期的音乐被认为具有神圣性和崇高性,注重舍弃个体情感,追求音乐的普适性和纯粹性。
所以,音乐被视为一种被神所创造的纯粹的声音艺术。
三、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类的重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人类的自我意识和个体情感的重视。
作曲家开始将音乐与诗歌和戏剧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情感表达的音乐作品。
音乐美学逐渐从宗教转向人文。
该时期的音乐理论家们开始探讨音乐的表现力、情感表达和审美标准等问题。
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卡米洛·辛多(Giovanni Camillo Maffei)提出了“音乐化的形象”的概念。
他认为音乐不仅可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还可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四、巴洛克时期:音乐和理性的辩论巴洛克时期是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以德国音乐理论家约翰·马提亚斯·罗特(Johann Mattheson)和约翰·亨利克·布脱纳(Johann Heinrich Buttstett)最具代表性。
罗特强调音乐的理性和审美价值,认为音乐美是可以通过逻辑和数学方法来测定的。
而布脱纳则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语言,主张音乐应该具有情感表达和感染力。
五、古典时期:形式与风格的完美统一古典时期的音乐美学以奥古斯特·埃贡(August Wilhelm Ambros)和荷塞茨基(Adolf Bernhard Marx)为代表,他们关注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和风格。
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关于美学的教学课件一、美学是一门年轻有古老的学科1、美学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程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先有审美意识,后产生美学思想,到了近代美学才作为一门学科得以建立起来。
审美意识指的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主要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
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比审美意识更进一步,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的自觉的、有一定普遍性、理论性的思考,并通过语言加以表述而产生的理论性成果。
人对于美的事物之所以美在观念上进行概括和辨析,标志着人类对美进行理论研究的开始,标志着人类美学思想的形成。
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原始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审美实践原始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审美实践:从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人类的审美创造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地自觉的演变过程。
我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还相当粗糙,器型很不规整,多为一器多用;旧石器中期的石器在形体上明显趋向光洁、规则,并富有秩序和韵律感,功能上开始分化;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人类所制作的石器不仅在功能上高度分化,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也表现出相当高的技巧和水平,而且根据用途定型化。
这种从拙到精,从粗到细的不断追求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且隐藏了人们追求非功利的视觉形式快感的审美意识和动机,已包含着原始的审美内涵。
原始人的装饰在漫长的劳动实践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最初的精神产品—装饰品。
利用兽的牙、骨,以及贝壳等进行雕磨、钻孔,以期创造并美化生活。
原始艺术——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人类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诸如绘画、雕刻、歌谣、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
阿尔塔米拉山洞壁画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益稷》)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一、古希腊哲学与美的探索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概念进行了探索和阐述,这为西方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希腊,美被视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理念,在艺术和自然中都可见其体现。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都提出了关于美的观点,并深化了对美的认识。
二、中世纪的宗教意味美学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使美学与宗教相结合。
美不再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而是可以通过宗教仪式和圣经中的故事来体验。
圣母玛利亚和救世主耶稣成为中世纪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追求超验的美成为中世纪美学的主旨。
三、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崛起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对宗教的过度依赖,开始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人文主义观念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对人类的尊严和个体灵魂的独立性产生兴趣。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学者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了美学的新视角,并加入了对自然美和人体美的追求。
四、启蒙运动与审美理论的形成启蒙运动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对人类的理性和自由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关于美的新的理论。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美是基于客观和普遍的原则,而非个人情感的主观感受。
康德提出了审美观念的主观与客观结合,认为美感体验需要同时满足主体的主观情感和客体的客观形式。
五、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对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主义追求革新和创新,拒绝传统的审美观念,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提出了质疑,以多元化的观点挑战传统的美学原则。
后现代主义认为美是多样化而主观化的,无法用单一的标准来定义。
六、当代美学的多元发展在当代,美学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学派和理论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美学观点和理论,如存在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等。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也促进了美学理论的交叉融合,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进行合作与探索,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美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总结起来,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哲学的探索、中世纪宗教的影响、文艺复兴的崛起、启蒙运动的形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以及当代美学的多元化。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演进和变革,在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化瑰宝。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起源开始,探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深入理解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
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起源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主要表现为“道德美”。
在这个时期里,艺术作品是被看做需要满足道德的要求的。
比如说,在《礼记·大同》的理念中,论文玩具、论音律,都必须符合道德,要用道德的标准去衡量。
同时,诚实善良也被看做是最高的标准,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不断追求的目标。
此外,在东周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和道家的兴起,这两个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作为影响古代中国社会背景下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不仅在伦理、政治上有所构建,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不可或缺的贡献。
儒家思想提倡“仁”,“中庸之道”的精髓体现了深入人心的“道德宽容”和“和谐”。
同时,儒家思想注重规矩、法治,强调个人责任和规范,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完善和身体力行。
这种强调规范、修德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中打磨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堆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另外,儒家思想中“礼义文化”的理念也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粮食。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礼”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这也得以体现在笔墨艺术、音乐歌舞等多个方面的制度化。
而礼的概念不仅从传统方向上理解,也从美学领域上合理化说明了诸多美学规范的道理。
三、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道家思想诠释了一种丰富的审美情趣层次。
它注重内涵、多元性,反对任意批评和歧视。
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古代社会的审美价值、艺术鉴赏上可谓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简述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研究西方音乐美学应站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体系上,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及各种人文科学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研究。
同时,西方大量存留的艺术家、艺术流派作品更有助于我们对同时期音乐思想史的研究。
因为西方自古希腊以后,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的。
公元前6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用数来测量琴弦的长度,发现弦长的比例越简单,发出来的声音就越和谐。
通过音的和谐来自于数的比例这一主张,来探讨音乐美的本质。
和谐是来自于宇宙规律,音乐作为天体中的规律,对人的内心具有“净化”的所用。
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代表柏拉图也将“和谐”理论推广发挥,在他的美学思想中,音乐的美都源于道德和心灵,这也进一步延续了毕达哥拉斯的“净化”观,提出“音乐美育”。
音乐对青少年性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
亚里士多德也在音乐美学的研究领域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认为音乐作用于情感,所以可以达到“音乐美育”的作用。
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音乐具有重要的调节功用。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
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
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
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中世纪教会教父用音乐来宣扬教义,影响人的情感,同时又禁止世俗人民自由表现情感的音乐,因此,这时期对音乐美的认识是建立在神权基础之上的。
在音乐的实践方面,经常可以发现宗教神权与世俗音乐的对立。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美学学科的发展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鲍姆嘉通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一、美学学科的形成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注意到美的现象和诗意创造的世界,并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开始的。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宇宙是由数构成的,美即数字。
柏拉图:“美本身”亚里士多德:“诗学”是研究所有诗性活动的形式的学问。
中国:孔子:把美与善联系起来:“诗可以兴”美的现象和艺术的世界之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5世纪进入人类的思考,原因如下:①原始巫术神话思维开始解体,理性思维崛起。
②人类艺术活动从原始巫术活动那里获得了相对独立性。
二、美学学科如何能够成立自从美的现象进入人类的思考之后,美的现象向人类的思维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诗性的或审美的现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如果是理性的,那么其真正的品质是什么?它与科学、哲学和伦理学等有何区别?如何把它们之间的界限清晰地描述出来?一个学科要成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⑴必须有确定的研究领域,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⑵特殊任务,形成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领域;⑶形成与这项研究领域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其问题。
美学学科成立所需的这些条件,在18世纪的欧洲形成了。
贡献:维科提出应该建立一种相当于逻辑学、哲学的“新科学”。
克罗齐认为它就是“美学”。
维科对“诗性智慧”的揭示深入到了一个重要的根基,这就是诗性活动的本性和它在人类文化中的奠基地位。
四、鲍姆嘉通对“美学”的设定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对诗性活动领域的分析,不是返回到历史的起源处,而是纯粹对人的心智的逻辑分析。
他把审美现象这种感性的活动置于理性认知之前,把它确定为朦胧的认识活动。
并对应地提出了相对于逻辑学的“aesthetics”,即“感性学”,它就是一种研究感性观念或者“朦胧的观念”的学问。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给感性认识提供规则,并探求“感性认识的完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