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预测促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预测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分析【摘要】预测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前进行预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首先介绍了预测策略的定义和原理,然后分析了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接着讨论了预测策略的实际运用方式,以及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其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
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有效运用预测策略的建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用预测策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测策略、实际运用、案例分析、教师、效果、研究方向、重要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表明,预测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前预测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效率。
通过运用预测策略,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提高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预测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预测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并分析其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通过对预测策略的介绍以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本研究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对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有效运用预测策略的探讨,本研究将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还旨在总结和探讨预测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2. 正文2.1 预测策略的介绍预测策略是指学习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或文章片段之前,通过预测内容、主题、结构或问题,从而激发对文章的兴趣,提高阅读效果的一种阅读策略。
预测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与文章内容的联系,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推测答案,从而达到更深入的理解。
如何有效地促动学生理解知识?理解就是“懂”,,只有理解知识才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
知识的饿理解是通过教材的直观和教材的概括来完成的。
教材的直观是指在知识的理解过程中相关的感性的形成过程。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在教学中应注意言语与直观的结合,注意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多强调事物的相关特征,忽略无关特征。
比如在讲棱柱时,如果一边讲棱柱定义一边看多个棱柱的模具效果会好的多。
因为在实物的形象与教师的叙述相结合时,学生已经对棱柱的形及性有了直观的理解。
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制作和操作,增强对直观对象的分析和综合。
在直观过程中持续的变换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保留本质特征,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特征。
把平行六面体,正方体,直棱柱,正四棱柱放在一起,一一列举各几何体的特征和定义,让学生在比较中加以区别,首先形成直观的理解在概念的获得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是对学科基本概念的和公式定理的理解。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应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
应用例证从肯定和否定两角度来强化理解。
肯定例证是指包含一切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符合规则的内容的事物,否定例证则是指一切不包含概念的本质特征的不符合规则内容的事例。
肯定例证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否定的例证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在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感性认知之后讲清概念的本质特征。
对“属+方差”定义时,揭示概念的发生过程,做出图形,把概念的定义具体化,形象化。
如“椭圆”定义,紧抓住两定点,和定长,动点轨迹,基本描述椭圆定义的发生过程,同时由定义画出图形借助多媒体演示能够协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概念的定义只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的部分,还要讲清它的外延内涵,掌握相关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消除学生理解上的矛盾和混淆,明确知识见的联系提升已有的理解水平。
教学中还应注意以旧引新,以新促旧,使学过的知识持续的饿在学生脑子里再现,促动记忆,增进理解的加深。
反复的练习与讲解对学生的理解也有促动作用。
预测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预测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于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预测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深入分析其有效性,并探讨教师在运用预测策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学生对预测策略的接受和反馈情况。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领域,而预测策略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在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预测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自信心,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其次,通过预测策略,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培养其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同时,预测策略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此外,研究预测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还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深入探讨预测策略的有效性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了解如何运用预测策略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同时,了解学生对预测策略的接受和反馈也有助于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深入研究预测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预测策略的概念与特点预测策略是一种读前思维活动,通过对文本的标题、插图、关键词等线索进行分析,以期在阅读过程中提前推测文本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并获取信息。
预测策略的特点包括:首先,预测策略注重读前准备。
在阅读文章之前,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文本的外部特征,如标题、图片等,来预测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这种针对性的准备可以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其次,预测策略强调对文本线索的把握。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线索信息,如关键词、段落开头等,来预测文章的发展走向和重点内容。
预测,让语文课堂更精彩语文课堂是学生们接触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预测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预测这一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一、预测的概念与作用预测是指在学习或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信息、规律和经验,对未来发展、变化或结果进行推测和预期。
在语文教学中,预测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问题或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测、推测即将出现的内容、情节或结局,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他们的思维活动,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预测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以下几点作用:1. 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预测,可以让学生感到神秘和好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加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和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预测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能力,对未知的内容进行猜测和推测,这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3.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通过预测,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延伸,从而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增加他们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预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形成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氛围,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就感。
二、预测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预测是一个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具体运用。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介绍预测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1. 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引入新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和情节梗概等方式,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一些猜测和推测,制造一些悬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和兴趣。
预测,让语文课堂更精彩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位语文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预测是一种提前展望和设想未来可能发生情况的能力,通过预测,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预测,让课堂更加精彩。
一、预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预测是一种认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理解文本,通过文本中的线索和暗示,提前推测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让学生提前了解故事的发展,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尝试预测故事情节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主人公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解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
在语文课堂中,运用预测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
通过预测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
二、预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语文课堂中,预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提前预测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可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和深度理解能力。
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地阅读文本,理解每一个细节,找到线索和暗示,提出合理的推测和猜想,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三、预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预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想象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对话,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来理解和理解文本,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设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更加享受和感受语言带来的美好。
预测阅读策略的教学实践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预测阅读策略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文字线索,进行推测和预测,以提高理解和阅读效率的方法。
预测阅读策略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增强对阅读材料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速度。
本报告将探讨预测阅读策略的教学实践,介绍实践过程和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预测阅读策略的重要性预测阅读策略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预测文章内容,提前了解主旨,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阅读中,预测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好奇心,保持专注,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预测阅读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1. 意识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预测的重要性和作用。
可以通过讲解预测的定义、意义,示范预测的方法和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预测文章内容。
2. 模式呈现在提前让学生进行预测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观看图片、标题、图表、关键词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对文章内容进行猜测和预测。
教师可以示范给出一些预测的实例,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预测的方法和技巧。
3. 练习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预测,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预测能力。
4. 实践运用在实际阅读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阅读前先进行预测,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探索,提高阅读效果。
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学生逐渐掌握预测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通过实践,预测阅读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在进行预测后,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更好地把握重点,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率。
预测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预测阅读策略的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改进建议:1. 鼓励学生多角度预测,开拓思维,激发创造力。
运用预测策略,提升阅读能力作者:李维来源:《江西教育C》2019年第10期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形成。
预测是非常重要的阅读策略,也是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比较常用的策略。
那如何根据文本编排、教学目标、阅读目的、素养评价的不同来实施不同的阅读策略呢?一、准确理解文本,了解预测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准确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从而落实教材资源和教学效果的二元发展。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读页里写道:“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
”导读页所配插图含义深刻,看上去是一幅风景画,细思量却是编者对“预测”策略的一种独特展示。
教师要清晰、准确地解读:预测的阅读是沿着不同的预测方向,可以抵达不同的地方,领略不同的美景。
只有明确这一教学基点,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观察时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学生就一定会在阅读实践中了解预测的方法。
比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时,出示课文题目“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猜猜故事会发生什么,并说说猜测的理由。
有的学生猜想:房屋的主人一定很爱护这间老屋,所以老屋不会倒。
有的学生猜想:建筑老屋的材料非常坚固,所以老屋不会倒。
还有的学生猜:这间老屋一定非常特别……这时教师出示课文题目的旁批: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引导学生明白,这是看题目猜内容,运用了“预测”的阅读策略。
在阅读中预测,就是在阅读中预先推想和猜测文章的主题、内容、写作方式等。
学生通读课文后,再让他们说说故事的内容和自己读题目预测的内容有什么不一样。
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预测的秘密,出示课后“泡泡”提示语,交流预测的方法。
学生一边阅读,一边预测,激发了阅读兴趣,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二、合理运用方法,练习预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与生活经验,而且伴随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丰富,学生的阅读能力会逐渐提升,知识体系的架构也初步形成。
巧用预测策略,让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作者:萧淑勤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第36期【摘要】运用预测策略可以激活学生关于话题的背景图式,帮助学生做好听力或阅读的准备,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对之前的预测进行修正,他们能一直保持对学习的专注和热情。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用预测策略,课堂教学会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预测策略;巧用;教学效果;最大化《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科学的学习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预测就是学生在听力之前或阅读之前,通过课文的标题、图片或题目等等获得一些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来猜测、预测文章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结果,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目的和态度等等。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呢?一、预测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运用预测策略,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美國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中探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所面临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播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和积极情感。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旨,训练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和调控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师生合作、个体独立思考等形式开展学习,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预测。
在课堂上运用预测策略,可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
例如,教PEP四年级上册Unit 2 B Let's talk,我们演示课文插图(如下图),但要覆盖对话内容,导出“失物招领”的对话情境后,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回答老师的问题: Who are they? What did Zhang Peng lose(丢失)? How did he find his schoolbag?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大胆预测事情的来龙去脉,设想Miss White为了帮Zhang Peng找到书包,会提出什么问题呢?接着,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纷纷举手预测Miss White可能会问:What colour is it?What's in the schoolbag?等问题。
运用“预测”阅读策略,有效提升阅读能力——关于“预测”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内容摘要】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合理的策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文章探讨了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效的预测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策略;小学语文;预测-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是统编教材编排的第一个阅读策略单元——“预测”。
预”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预先,事先;测:推测,推想。
笔者认为要上好预测单元,使学生学会运用“预测”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过程中研究下面几个环节至关重要:体现整体把握,层层递进本单元选编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篇精读课文和《胡萝ト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两篇略读课文,同时还有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以及习作《续写故事》和一个语文园地。
纵观本单元三篇文本的呈现方式,非常特别。
学习第一课,明白预测要有依据,懂得一些预测的基本方法;学习第二课,就学会了如何有依据地预测故事还会如何发展;学习第三课,就学会了如何预测合理的结局。
第一课是第二、三课学习的基础,第二、三课的学习是为学生能独立续编故事作准备。
如果学生能有依据地续编好将还会发生的故事情节与结尾,那么绩编故事也就不难完成了。
借助单元导读,了解预测统编教材的双线组织结构单元设计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向。
左上角的一段文字,主要是提示本单元“宽泛的、隐性的人文主题”,本单元是“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
”(人文主题“预测”);右下角是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
◎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尝试续编故事。
另外,单元导读都由一幅精美的图画和两段文字组成。
这幅图画,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相关,无论是图案、色彩还是创意,都是极好的表达和审美训练的材料。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色调是金黄色,而第四单元的主图就是一幅迷宫,所以上课前我先以这幅图片为导入点,设置小熊贝儿这么一个角色,提问同学们:“小熊贝尔要去奶奶家玩,猜猜看,他会选择哪条路去奶奶家?”这个问题的设定可以激发同学们极大的学习热情,有的同学会选择最近的路线,有的同学会沿着风景好的河边走,无形中在玩中体会到了预测的真正含义。
合理预测促理解
作者:赵玉琼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0年第03期
部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独立的阅读策略单元,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是第一个以阅读策略为主题的单元,该单元的单元导读“猜测与猜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
趣”“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单元导读出现了“猜测”“猜想”“预测”三个词,提醒教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预测,预测就属于一种阅读策略。
预测阅读教学的特点就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文本阅读模式,学生需要不断地提出假设,接着在下文中找寻证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周而复始,不断地提出新的假设,不断地寻找新的证据验证假设,这就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与《不会叫的狗》,这三篇课文分别有自己的定位,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学习预测策略,第二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练习预测策略,最后一篇《不会叫的狗》是运用预测策略。
那对于这三篇预测性的课文,教师要如何设计教学呢?
一、借助旁批,教会学生学会联系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内容主要讲述了一栋老屋在准备倒下去时,不停地有小动物来向它寻求帮助,促使它一直站在那儿的故事。
旁批是这篇课文的一大亮点,也是与以往人教版教材不一样的地方,这是教师进行预测性课文教学设计的一大助力,本篇课文有七处旁批。
这些旁批都是给学生进行预测时给予提示。
如“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这是提示学生可以根据插图来进行预测;“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则提示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来预测,教师可以在此处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在生活中,自己在写作业时,你的弟弟妹妹一直吵着要你陪他们玩;你在解题时,你的同桌一直跟你问问题,这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由此来体会老屋刚帮助好了小猫,现在老母鸡也来麻烦它,老屋会产生不耐烦的心情。
“一读到这句话,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提示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来预测。
那如何利用这些旁批进行设计教学呢?以下展示来十堰市茅箭区乡的俞翔老师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生活中如果有人要你帮忙,你会帮吗?
生(齐):会。
师:我们把生活的经验带到阅读中,故事会不会像你们猜的那样呢?你们看看这个老屋的样子(多媒体出示老屋的插图),你们觉得它会答应吗?
生1:我觉得它会,因为它看起来很慈祥。
师:有个小朋友预测得跟你一模一样。
(出示旁批: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
师:他说“应该会答应吧”,说明他肯定自己的猜测吗?
生2:不确定。
预测不仅是一种阅读有效的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俞老师巧妙地把旁批融入了他的教学中,并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阅读经历和上下文来进行预测,并找到依据。
在预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文本的发展方向,或者不是教师预设的答案,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预测的过程中运用了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以及对文本的解读来展开的预测,形成预测的能力。
二、利用阅读提示,提升预测能力
部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另一个不同是增加了阅读提示,在略读课文题目下方都有阅读提示。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两篇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阅读提示是:读下面的故事,一边读一边想: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不会叫的狗》的阅读提示是“读故事,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
”和“想一想:故事的结局可能是什么?”
整个第四单元的教学脉络非常清楚:《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教给学生预测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插画,生活经验,阅读经历和上下文内容来作为依据进行预测,这篇精读课文也是一个有完整结局的故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给学生练习预测方法的课文。
这是一篇没有讲完的故事,文中讲述了胡萝卜先生也有了人类的烦恼,因为它的浓密的胡子,它每天都需要刮,这些胡子就是胡萝卜的根须,胡子沾到甜甜的果酱后,便会迅速地长长,胡子被吹到了身后,胡萝卜先生并不知道,于是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小男孩把胡子当作风筝线,鸟太太把胡子当作晾衣绳,在他们之后,胡萝卜可能还会遇上别的小朋友,小动物,胡子又会发生什么作用,胡萝卜先生是否最后会发现自己没有刮干净胡子,这些都给了学生无限的遐想和续编故事的空间。
第三篇略读课文《不会叫的狗》是对预测阅读策略的应用,它讲述了一只小狗发现
自己不会叫而寻找叫声的过程,途中它遇到了猎人,公鸡,狐狸等。
这些角色有着不同的经历,但都引导着小狗的命运。
这篇文章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呈现了三个不同的结局,这三种结局都是不完整的,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去预测和构想,而想象与预测的基础是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小狗有可能在一连串地学习别人叫声中迷失了自我。
也有可能最后它真正地学会了狗叫声,找回了自我。
其实除了课文呈现的三种结局,也可能存在着第四个、第五个结局。
三、重视课后习题,扩展延伸内容
部编教材在课后习题编写方面也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课后第三题是“读读下面这些文章或书的题目,猜猜里面可能会写了些什么”。
题目下方出示了六个框框,里面内容分别是:躲猫猫大王、夏洛的网、帽子的秘密、柔软的阳光、团圆、小灵通漫游未来。
教师让学生通过这几个文章或书的题目进行预测,它们有可能是在讲述什么内容。
《不会叫的狗》课后习题是:选一本不熟悉的故事书,读给他们听。
读的时候,在某些地方停下来,让他们猜猜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
除了课后习题,教师还可以进行扩展延伸和迁移练习,补充课外課文。
如上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后可以补充童话故事《最珍贵的眼泪》,这篇童话故事讲述了有一个国王,他有3个女儿,这3个女儿的眼泪都会变成钻石,国王为她们选择夫婿,大公主选择了英俊的王子,二公主选择了富有的富豪之子,小公主选择了牧羊人。
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要写的人物或情节,预测3位公主的命运是什么,预测故事的发展。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走进更多的童话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十堰市柳林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