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7
第16章动物的行为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第1课时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一、取食行为1.意义:保证动物的生存。
2.方式: 诱捕猎物、利用工具猎取食物、对捕获的食物进行初步加工、贮存食物等。
二、攻击行为1.概念: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的行为。
2.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三、领域行为1.概念: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生存的领域。
2.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使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警告周围的动物。
3.意义:利于动物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四、防御行为1.概念: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2.类型:警戒色、气味、拟态、保护色等。
3.特殊方式:遇到敌害时,乌贼喷出墨汁;金龟子假死;蜥蜴断尾;黄鼬释放臭气等。
探究点:动物行为的不同类型探究案例:某动物学家在野外观察到一组镜头:一群狼追捕一群鹿。
开始鹿群在吃草,当狼群接近时,有一只鹿突然尾巴停止摆动,然后向水平方向伸出,最后竖起尾巴,露出肛门周围的白色后盾,拔腿就跑,其余的鹿看到白色的肛门后盾,立即竖起尾巴跟着为首的鹿逃跑。
在逃跑的途中,一只跛脚的鹿终于掉队了,狼群嚎叫着抢食猎物,你争我夺,相互厮杀。
合作交流:(1)狼群追捕鹿群是一种什么行为?答案:取食行为。
(2)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
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有什么意义?答案: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是防御行为。
有利于鹿躲避狼的捕杀,保护了自己。
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师生互动:狼群为争夺猎物互相厮杀,这种行为是不是攻击行为?为什么?答案:是,因为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的相互攻击或争斗,该行为的最大特点是攻击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伤害,争斗一方表示屈服,另一方则停止攻击。
(1)取食行为包括获取食物和处理食物的活动,发生在不同种动物之间。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材分析:《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是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16章《动物的行为》的第二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学习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认识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是本课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教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的作用。
学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帮助每位学生都能按自己思维发展的特点去探索新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时安排:本节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初二生物知识点: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
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
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动物行为知识点总结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的行为方式、习性、本能和学习方式的学科。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态环境,以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关于动物行为的知识点总结:1. 动物的基本行为分类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本能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本能性行为是动物天生具备的行为,通常与生存、繁殖和保护自身有关,如食物搜索、交配和攻击敌人等行为。
而学习行为则是动物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所获得的行为经验和能力,包括条件反射、学习、记忆和智力等方面的活动。
2. 动物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动物在群体中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方式。
不同类型的动物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行为特点,比如领地争夺、群体分工、社会等级等。
这些社会行为对于群体内部的稳定和繁衍至关重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
3. 动物的迁徙行为迁徙行为是许多动物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周期性或不定期的长途移动。
迁徙行为通常与季节变化、气候条件、食物资源、生殖等因素有关。
通过迁徙,动物可以避开恶劣的环境条件,寻找更适宜的生存条件,从而促进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4. 动物的通讯行为通讯行为是动物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的一种方式,通过声音、视觉、触觉、化学信号等方式进行。
不同种类的动物通讯行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形式,比如鸟类的鸣叫、猫科动物的咆哮、昆虫的化学信息素释放等。
通讯行为对于调节动物群体的结构和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加强个体之间的联系,提高生存和繁殖的成功率。
5. 动物的攻击和防御行为在动物界中,许多动物在生存和繁殖过程中都需要进行攻击和防御行为。
攻击行为通常是为了获取食物、保护领地、争夺配偶或者驱逐入侵者,而防御行为则是为了避免被捕食、保护后代或者维护领地等。
这些攻击和防御行为反映了动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和生态平衡。
6. 动物的求偶行为求偶行为是动物为了繁衍后代而进行的一系列行为。
在求偶季节,许多动物会表现出特定的求偶行为,比如求偶舞蹈、求偶叫声、配对仪式等。
动物行为学中的攻击和防卫行为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攻击和防卫行为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自然界中,动物之间的攻击和防卫行为是常见的现象,常常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争夺食物、配偶等资源。
下面将从行为表现形式、诱发因素和进化意义等方面探讨攻击和防卫行为。
一、攻击行为1. 行为表现形式攻击行为有很多种形式,如威吓、追逐、攻击等。
威吓行为是指对敌对动物进行目视威能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解决争斗中的分胜负。
追逐行为是指攻击者在追赶逃跑的猎物,可以让攻击者进一步接近它们。
攻击行为是指猛攻、猛咬和撞击等攻击性的行为,在强化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可对被攻击者造成生命威胁。
2. 诱发因素动物的攻击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领地争夺、资源竞争和性别角色差异等因素。
此外,也受到种类、身体状况和性情等因素的影响。
3. 进化意义攻击行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攻击行为可以保护领地、资源和族群的安全,同时也可以排出弱小的族群成员,从而增强族群的生存能力。
在雄性动物的种群中,攻击行为也是用来展示实力和博取异性欢心的重要竞争手段。
二、防卫行为1. 行为表现形式动物的防卫行为主要表现为回避、躲藏、威吓和攻击等。
其中,回避和躲藏是最基本的防卫行为,可以帮助其逃离危险。
威吓行为可以让敌对者收手,避免争斗加剧。
攻击行为也是防卫手段之一,可以向敌对者宣示自己的威力,从而保护自己或族群。
2. 诱发因素动物的防卫行为的诱发因素与攻击行为类似,可以是领地争夺、资源竞争和性别角色差异等因素。
3. 进化意义防卫行为可以向敌对者宣示个体或族群的实力,从而减少或避免被攻击的风险。
在某些族群中,防卫行为也可以用来表现和加强族群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结论攻击和防卫行为是动物行为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它们具有复杂的表现方式和多样的诱发因素,不仅与动物的生存行为密切相关,也能为我们深入了解其行为背后的进化意义提供启示。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本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时,节约2时,再动用机动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
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
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
整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
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
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
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
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2.引入新课:
课前,教师尽量准备关于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像片,如电影《生物的进化》中有两只斗鸡相互攻击的生动镜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栏目中有许多动物攻击与防御行为的节目,如“兔子”、“白犀牛”、“克什米尔赤鹿”等录像片中都有精彩的镜头。
上课时,先播放有关动物攻击行为的录像,再播放有关动物防御行为的录像,用时3~5分钟。
请学生归纳这些行为,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3.自学本课内容:
①浏览课文。
②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进行对比,琢磨二者概念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将书上介绍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与自己原有的认识作对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之
处,记下所想到的问题。
③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仔细看彩图27和29,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的例子;同样仔细看P.115三幅插图,想一想能否举出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防御行为的例子,用自己的话归纳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④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4.小组讨论:
①交流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
②补充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讨论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讨论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的意义。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介绍本组举出的与书上例子不同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例子,着重说明本组对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要认真聆听,及时点评。
②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本课的知识结构。
6.建议学生边学习动物行为的类型,边完善各组上节课进行的观察或实验设计,争取将观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
【板书设计】
第二节(节标题略)
一、攻击行为
举例:狗打架,公鸡争斗,公羚羊争斗,雄象海豹战斗(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
概念: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区而发生的相互攻击。
二、防御行为
举例:尺蠖的拟态,乌贼释放墨汁,乌鸦群鸣叫,母鸡鸣叫,黄鼬释放臭气(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
概念: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三、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意义:
小资料
1.领地行为(territoriality)
很多动物有在生活领域内占领一块土地或空间作为繁殖场所,不准其他动物入侵并将入侵者驱赶出去的行为,这种保卫领地的行为即领地行为。
若与之争斗的是其同种动物,即属于本课介绍的防御行为。
领地的类型有多种。
最常见的是生活-生殖-育幼领地。
如:麻雀、莺、多种小鱼等,在其领地中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领地的大小各有不同。
杨树蚜虫的领地只有一片树叶大;麻雀的领地约为XX~4000平方米。
领地通常是由雄性动物建立起来的。
领地是雄性动物求偶的资本,没有领地的雄性动物往往找不到配偶。
澳洲喜鹊如找不到领地,甚至生理上受影响,不能性成熟。
动物在领地内抵御入侵者、求偶、抚育子女等。
领地主人用姿势、气味、鸣叫来警告周围动物,不准其它动物入侵,否则将发生攻击性战斗。
蟋蟀就常因领地之争而产生攻击行为,也称为领地行为。
有些雌性动物也有领地行为。
如,杨树上的一种蚜虫,一个雌虫落到树叶上刺吸叶汁,长出虫瘿。
若有另一个雌虫落到这片树叶上,则会发生一场恶战。
两虫战斗可达两天之久,最后的结果多为一虫生,生者独霸树叶;另一虫死。
领地行为可使动物群疏散,不致因密度太大而造成食物不足,从而保证其生殖力。
2.昆虫防御行为数例
①蛾对蝙蝠的防御。
蛾的后胸两侧各有一鼓膜,与神经元相连,对XX0Hz以上的超声波很敏感。
蛾可以因左右鼓膜所受刺激的强度不同而判断蝙蝠的位置,根据蝙蝠在自己身体的左右或上下,调整自己的方位,使两个鼓膜接受同等的超声波刺激,使自己与蝙蝠的飞行方向一致。
由于蝙蝠很少直飞,在其未发现蛾之前,已改变飞行方向,蛾即可安然脱身。
如果蛾与蝙蝠在空中接近,蛾不与蝙蝠在空中“赛跑”。
蛾在“赛跑”中不是蝙蝠的对手,难逃被捕捉的厄运。
蛾或做大转圈飞行,或飞快俯冲,直落树丛或草地,扰乱蝙蝠的声纳系统,使蝙蝠无法确定蛾的位置,从而逃脱蝙蝠的追捕。
②灭迹和转移。
阿氏天蛾(Sphecodinaallottii)的幼虫在夜间咀嚼树叶,天亮时则将残叶从叶柄基部咬断,通过灭迹使食虫鸟类不能跟踪它们。
另一种夜蛾(catocalacorogame)的幼虫在夜间嚼食树叶后,不咬断残叶,而是在天亮前转移到树丛深处,使天敌难于找到它们。
③昆虫的化学战。
臭蝽能散发臭气,使敌害动物不能接近,从而保护自己;亚洲蜜蜂在其蜜巢入口处涂抹粘性物质,使蚂蚁不能靠近;黄蜂在蜂巢的柄上涂抹抗蚁剂;一种苍蝇在草杆上产卵,在卵块下面附上粘的卵样小粒,防止蚂蚁爬上,用以保护其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