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新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162.50 KB
- 文档页数:32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全册备课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教学内容:倍数与因数1.目标预设: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1.将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揭示概念(1)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按照它们的特征可以怎样分类呢?它们各属于哪一类呢?引导学生揭示自然数、整数等概念。
(2)你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数?把你想到的数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它们是哪一类数?2.认识倍数与因数再次引导观察情境图思考。
从图中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列出乘法算式:5×4=20(元)以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引导思考:在乘法5×4=20中,5和4是什么数?20是什么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发现:5和4是乘数,20是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乘数×乘数=积指出: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当我们探讨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说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
你能根据乘法算式18÷6=3这个算式来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吗?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找倍数观察第3页上的“找一找”3.判断。
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判断,然后全班交流。
找7的倍数。
二、看书质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的内容,巡视并答疑。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游戏同学们,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的数倍数,你就可以出教室,但要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几是几的倍数,或几是几的因数”。
三、作业课本第3页第3题。
四、板书数的世界(倍数与因数)分一分像0、1、2、3、……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5×4=20像-3、-2、-1、0、1……这样的数是整数。
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教学工作计划一、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主要是自然数的认识,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
(2)第三单元“分数”,主要学习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与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
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主要学习平面图形大小的比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的认识以与相关的面积计算。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主要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以与一些有趣的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统计与概率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主要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
综合应用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容,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教学目标(1)会进行数的分类,理解自然数与整数的概念。
理解掌握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知道什么是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高,理解掌握相关的面积计算;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与简单的不规则图形面积。
(3)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正确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运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正确进行分数与有限小数的互化。
(5)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
3、教学重点(1)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
(2)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以与一些有趣的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一、单元教学目标使同学经受探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熟悉自然数,熟悉倍数与因数,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在100以内的全部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全部因数。
知道什么是质数,合数,使同学经受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过程,知道其特征,知道奇数与偶数。
使同学经受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进展同学的抽象思维。
在探究过程中,进展实践力量与创新精神。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学问和技能解决问题,进展应用意识。
在探究活动中,体会观看、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乐观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奇怪心与求知欲。
形成质疑和独立思索的习惯。
二、单元教学重点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
三、单元教学难点在探究过程中,能依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发觉数的特征。
四、单元课时划分6课时第 1 课时[教学内容] 数的世界(第2-3页)[教学目标]1、结合详细情境,熟悉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熟悉倍数和因数。
2、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全部倍数。
[教学重、难点] 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全部倍数。
[教学过程]一、数的世界1、创设“水果店”的情境,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小数。
在比较中熟悉自然数、整数,使对数的熟悉进一步系统化。
2、先让同学观看情境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并给它们分类。
3、同学汇报观看结果,通过比较熟悉自然数、整数,使同学对数的熟悉进一步系统化,为下面教学自然数和整数做预备。
二、因数与倍数1、在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
5×4=20(元)以这个乘法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即20是4的倍数,20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
班级:教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主要教学内容㈠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 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 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一、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本校和转入的同学)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我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
“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 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 100 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 10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 2、3、5 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 2、3、5 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小数除法》教案(精选13篇)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数学第一单元《小数除法》篇1教学内容:教材P33~34例7、例8及练习八第4、5、6、7、9题。
教学目标: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规律,掌握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循环节数字,学会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计算、观察、分析、比较、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故事引入: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问:学生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不能,因为它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这种“依次不断重复”的现象我们可以称它为“循环” 。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那么循环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共同来探究。
1 、出示教材第33页例7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意,并找到数学信息,独立列算式。
学生列式:400÷75。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并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计算,学生会发现这个算式的余数重复出现“25”;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
像这样继续除下去,能除完吗?(可能永远也除不完。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
)3 、出示第33页例8的两道计算题,让学生自主计算,并说出商的特点。
在第2小题:78。
6÷11计算到商的第三位小数时,让学生先停一停,看一看余数是多少,然后再接着除出两位小数,指导学生和除得的前几步比较,想一想继续除下去,商会是什么?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余数重复出现5和6,如果继续除下去商就会重复出现4和5,总也除不尽。
2014 ―― 2015学年度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第11 至12 周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比较图形的面积认识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练习五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再认识(一)分数的再认识(二)第13 至16 周第五单元1011222221111222322212教材分析一、主要教学内容(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学生已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及运算律、整数乘除法、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它是根据整数除法迁移过来的,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将其转化为整数除法,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小数小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增进对相关运算律的理解,提高运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四舍五入”法求积、商的近似值,了解除数大于1 (或小于1、接近1 )时,商和被除数的关系。
学生要能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并能举例说明估算在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第1节倍数与因数教学内容:教材31页、32页内容,倍数与因数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理解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数和因数。
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按照它们的特征能够怎样分类呢?它们各属于哪一类呢?引导学生揭示自然数、整数等概念。
2、你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数?把你想到的数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它们是哪一类数?二、情境激趣,探究新知1、理解倍数与因数出示教材上的队形图。
从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算式。
9×4=36 5×7=35说说在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名称以及所表达的意义。
2、认一认以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引导思考:在乘法9×4=36中,9和4是什么数?36是什么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发现:9和4是乘数,36积,关系:乘数×乘数=积指出:因为解决问题的需要,当我们探讨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能够说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这里出现了两个新的概念:倍数和因数。
师:根据5×7=35,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你能根据乘法算式18÷6=3这个算式来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吗?说明: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3、根据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出示25×3=75 , 20×5=1004.找7的倍数。
找到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1、课本第32页第2题。
2、游戏同学们,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
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一、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本校和转入的同学)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我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
“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 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 100 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 10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 2、3、5 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 2、3、5 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二、自主探究: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出示课本16页网格中的13个图形。
2、自主探究活动:这些图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先仔细观观察、比较,看谁的发现最多多!3、小组交流: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①全班交流,归纳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各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组找到了哪些图形之间的面积大小关系?是怎么知道的?依据同学的回答,归纳学生所使用的比较方法如下:②板书:a、数方格的方法;(重点说明这个方法,为今后学习面积公式的推导作好铺垫。
)b、重叠法;(通过旋转、平移、翻转等操作方法,使两个图形重叠,再观察比较出图形面积的大小)c、转化法;(通过割补、拼合转化为规则的图形后,再做比较)三、实践活动: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活动一:课件出示课本17页1题: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了这么多的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那我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下列图形中哪些与图1的面积一样?为什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得到的?(注:重点要引导学生怎样对图形进行平移和分割,让学生体会形状变化而面积不变的事实,培养学生图形的转化思想,为后续运用转化思想学习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2、活动二:出示课本17页的2题。
(1)师:我们知道图形形状可能不一样,但是面积大小可能一样的道理,那大家能画出相同面积但形状不一样的图形吗?(2)按题目要求在课本上画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不同图形。
看谁画得多。
⑶作业展示。
表扬有创意的同学。
(注:重点要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面积是12平方厘米,培养学生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形状可以是不同的辨证思想)3、活动三:出示课本17页的3题:(1)师:我们知道,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给它补上一块,就可以使它变成规则的图形,上面的这个图形应该补几号图形呢?为什么?(2)课件演示。
(注: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把不规则图形可以补成规则图形的意识,为今后运用“补”的方法去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好铺垫。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上期)一、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我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教材分析:(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
“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 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 100 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 10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 2、3、5 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 2、3、5 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五单元“分数”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 10 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结合实例,感知平移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以及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等。
3、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与生活中各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
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
(三)统计与概率第七单元“可能性”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与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设计日常生活中的方案。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与要求1、体会“数”中,体会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猜测、验证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体会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渗透“化整为零”的策略。
通过操作、旋转、平移等探索活动,体会“转化”思想,并能用符号和语言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信息收集、处理、建立模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5、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图形与数的关系,发展归纳与概括能力。
6、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并能获得解决问题方法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主要教学措施: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充分把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自己梳理所学内容;对错题或活动过程的进一步反思,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提出更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分享算法多样化;进一步追问算理的解释;5.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6.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对后进生(朱兴航、朱兴林、席茂康和江荣鑫)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
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将围绕小数除法来展开,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表内除法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三年级时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元角分与小数,四年级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生基本掌握了整数除法的基本方法,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除法的初步经验。
因此,本单元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研究小数除法运算。
小数除法是在整数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同时,它既是整数除法学习的发展,也是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内容,教材在编排时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展示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首先在小数除以整数中,教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除以整数进行探究,呈现了元、角、分的换算与小数的关系,将小数除以整数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的方法,通过与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的对比,使学生看到两种方法的联系。
其次组织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位数不够怎么办?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再次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都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2)计算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情景。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计算内容更是如此,因此教材注意从现实情景中引出计算内容,在计算练习中,也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比如购物、打电话、兑换人民币等,让学生体会计算的现实意义,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适时引入计算器。
小数除法计算的步骤比较多,适宜使用计算器。
教材把握时机,不仅在新授内容和练习中让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而且还专门安排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
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4)安排必要的练习,讲究效益。
每一课后都编排了丰富的练一练,使学生及时消化吸收。
而且全单元编排两个综合练习,练习一是对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进行练习,练习二是全单元的内容的复习与综合练习。
通过比较充分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知识,形成计算技能,发展应用意识。
第一节精打细算[教学内容]精打细算(第2-3页)[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 12.6÷6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
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
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