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园林艺术的国际影响与知名度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对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本文将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国际影响以及如何提升其知名度。
一、中国园林艺术的国际影响中国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美的工艺,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理念强调“天人合一”和“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一理念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为其它国家所借鉴和模仿。
其次,中国园林艺术注重营造“小品”景观,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和独特的景观元素,营造出一种富有禅意的氛围。
这种风格也深受世界各地的园林设计师所喜爱和推崇。
中国园林艺术不仅对园林设计领域产生了影响,还对绘画、建筑和文化交流等领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著名的苏州园林就将绘画、音乐、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文化。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建筑也被广泛应用于当代建筑设计中,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中国园林艺术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世界园林博览会等,促进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其国际影响力。
二、提升中国园林艺术的知名度尽管中国园林艺术在国际上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行,以进一步提升其知名度。
首先,加强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研究与推广,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出版相关著作等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园林艺术的价值与独特之处。
其次,注重文化交流与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园林艺术机构加强合作,共同举办展览、培训项目等,促进园林艺术之间的互动与学习。
此外,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渠道,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展示给世界各地的观众,提高其知名度。
另外,加强国内园林教育的推广与培养优秀的园林设计师,也是提升中国园林艺术知名度的重要方面。
国内高校可以设立园林专业学院,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园林艺术的热爱和专业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园林设计比赛、展览等活动,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作水平。
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与创新的艺术表达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园林艺术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
本文将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与创新的艺术表达。
一、中国园林艺术传统的艺术表达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以自然为依托,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传统的园林设计中,注重“意境”的表达。
通过对景观的组合、布局以及造景手法的运用,传达出与自然相融合的美感。
中国园林艺术以“隐、吐、曲、折”为设计原则,通过石、水、植物等元素的组合,展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
同时,传统的园林艺术还强调意境的表达,例如通过摆放假山、种植花草树木等手法,使园林呈现出具有象征意义的景观,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
二、中国园林艺术创新的艺术表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中国园林艺术也在不断进行创新。
传统的园林设计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人们对园林艺术有了更高的期待。
创新的园林艺术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独特的设计理念,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园林体验。
在艺术表达方面,创新的园林艺术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
通过对光影、音乐、雕塑等元素的运用,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引发观者对园林背后故事的思考。
此外,创新的园林艺术也更加注重与当代社会的联系,注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和艺术手法,使园林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形式。
三、传统与创新的艺术表达的结合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与创新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传统的园林艺术是创新的基础和延伸,在保持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使园林艺术不断发展。
传统的园林艺术是一种积淀,而创新的园林艺术则是一种突破,两者相结合可以使中国园林艺术在当代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实践中,通过借鉴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和手法,结合现代的科技和艺术元素,可以创造出独特而有魅力的现代园林艺术作品。
例如,运用特殊材料和先进技术打造出独特的景观雕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沉浸式的园林体验等。
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与赏析方法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欣赏与赏析中国园林艺术,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园林构造、景观设计和传统审美角度,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欣赏与赏析方法。
一、园林构造的欣赏与赏析方法通过欣赏与赏析园林的构造,我们可以了解园林的整体布局以及其中的各个构件之间的关系。
中国园林的构造常以整体布局和局部点缀相结合,体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园林的整体布局来进行欣赏与赏析。
中国园林通常分为前庭、中庭和后庭三个部分,前庭以水景为主,中庭以建筑为主,后庭多为花园。
其中,前庭的水景常以池塘、湖泊等形式呈现,通过观察水的大小、形状和周围的园林景物相互呼应,可以欣赏到水景的变化和整体的美感。
中庭的建筑常以亭台楼阁、假山等形式表现,可以观察其造型、材质和与周围的景物相互融合的关系,体会到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后庭的花园则常以花卉、绿植等为主要景观,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花木的种类、色彩和布局方式,感受到花园的生机和美丽。
其次,观察园林中的局部构件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欣赏与赏析。
中国园林常以围墙、假山、廊桥等构件进行点缀,通过观察这些构件的形状、纹饰和布局,可以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例如,假山常常以神奇的形态和精细的工艺赋予园林以山水意境,观察其山石的纹理和形态,可以理解到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和意境的呈现。
二、景观设计的欣赏与赏析方法景观设计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与赏析园林的景观设计,可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园林中的水景设计来领略水的柔美和变化。
中国园林中常以小桥流水、喷泉和瀑布等形态展现水的美感,观察其中水的流动、声音和与周围景物的交融,可以感受到水景所带来的宁静和舒适。
其次,观察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可以欣赏到不同季节和植物种类所带来的变化。
中国园林常以花卉、树木和草坪等植物进行点缀,通过欣赏这些植物的色彩、枝叶和花期,可以感受到四季更替和植物生长的独特魅力。
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独特魅力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中国园林艺术以其精巧的设计、精美的构造和富有哲理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中国人思维方式和生活哲学的重要途径。
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
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以自然为基础,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园林中的建筑、湖泊、山水、花草树木等元素都被巧妙地融入到自然环境中,使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
这种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追求。
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布局。
中国园林常常采用错落有致的布局方式,通过林木、山石、水池等元素的合理组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感。
这种空间布局不仅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自然的美,更能够引导人们的想象力和情感,让人们在园林中得到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这种独特的空间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空间的独特理解和对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的追求。
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常常通过建筑、雕塑、书法等形式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园林中的建筑常常取材于历史典故、文学作品等,通过建筑的形式和装饰物的选择,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园林中的雕塑和书法作品也常常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艺术的手法传递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中国园林艺术成为了一种具有深度和内涵的艺术形式。
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观念。
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常常体现在细节和意境上。
中国园林中的细节处理非常精致,不仅注重建筑和景观的精美,更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表达。
园林中的花草树木、石头、水池等元素都被精心挑选和摆放,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同时,中国园林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布局、装饰等手法,使园林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中国园林艺术成为了一种富有内涵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中国园林艺术的五大经典样式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样式,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美的追求。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园林艺术不断演化,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样式。
本文将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五大经典样式,分别是山水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皇家陵园和寺庙园林。
一、山水园林山水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灵魂,它追求以人造景观的方式反映大自然的美。
这种样式强调“山、水、石”的配置,通过艺术创造出宛如自然山水的景致。
山水园林通常包含山岳、湖泊、河流和各种建筑物。
其中,盛行的景观元素有假山、池塘、亭台、廊桥等,通过巧妙的布局和造景技巧,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二、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居所和游乐场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划。
这种样式强调规整、庄重和华丽,通常包含宫殿、宴会厅、假山、湖泊等。
皇家园林一般按纵向排列,以中轴线为主导,两侧对称布置。
它以宽阔的平台和宏伟的建筑为特色,展示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三、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府邸,是文化艺术的集中展示地。
这种样式注重雅致和精致,主要包括庭院、假山、小桥、曲径等。
私家园林的布局多样,一般以住宅为中心,将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入其中。
私家园林注重自然元素的表达,强调意境和诗情画意。
四、皇家陵园皇家陵园是古代帝王的陵墓和陵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庄严和神秘。
这种样式注重规模和恢弘,通常包含陵墓、神道、祭祀建筑等。
皇家陵园的布局严谨有序,舒展开阔。
其中的景观元素常用大型石刻、壁画等来表现历史、文化和神话故事,体现了对逝者的纪念和敬仰。
五、寺庙园林寺庙园林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宗教信仰和修行的场所。
这种样式多以庙宇、塔、殿堂为主,布局规整,注重内外的空间氛围和意境的传达。
寺庙园林一般包含开敞的广场、庭院、花坛和回廊等,通过林木、花草和静水的点缀,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寺庙园林的设计和装饰多以佛教故事和意象为主题,体现了智慧和虔诚。
这些经典样式代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和特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国园林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独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一部分。
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使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声誉。
本文将探索中国园林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并介绍其主要特点和演变过程。
一、园林艺术的起源中国园林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园林艺术作品出现在商代和西周时期。
这些古代园林大多是贵族和皇室的居所,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独特理解和美学追求。
古代中国园林以山水之美为主题,讲究景观的自然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园林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山、水、建筑、植物等,这些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同时,人们还制作了许多以园林为主题的文学、绘画和音乐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园林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二、园林艺术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园林艺术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产生了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名园。
宋代被誉为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园林注重营造虚拟山水,通过人工的设计和布置,使园林中的山水景观呈现出自然山水的美感。
园林中的建筑和植物也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增添了艺术的气息和韵味。
这些园林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随着历史的变迁,园林艺术在明清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的园林更加注重规划和构思,追求意境的完美和和谐的布局。
而清代的园林则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华贵与典雅的追求。
三、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中国园林艺术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造就了其独有的魅力和风格。
首先,中国园林艺术追求自然和谐。
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体现在园林艺术中,园林的设计和布局力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
其次,中国园林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
园林作品不仅追求外在的美感,更注重通过景观的安排和布置,以及文人的诗词书画等方式,营造出一种充满意境和情趣的氛围。
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与表现形式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然性、纵深性、隐逸性和诗意性。
自然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大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追求与自然融合,注重模拟自然景观,力求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园林中常以山水为主题,山石、水池、小桥流水、假山等元素的布置都力图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
同时,在园林设计中注重追求景物的逼真性,比如通过布置奇石、模拟浪花等手法使得园林更富有自然之美。
纵深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常常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物、树木、花草等景物的布置,使得园林在空间上呈现出错综复杂、层次分明的效果。
这种纵深感的创造,使得人们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不同景物的变化和层次的转换,增加了游览的乐趣和趣味。
隐逸性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
中国园林常常通过树木、花草、拱门、走廊等景物的遮挡与错落,创造出一种幽静、隐蔽的氛围。
这种隐逸的设计手法,一方面可以给游客带来一种亲近自然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外界的喧嚣,提供一个宜人的休闲环境。
诗意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园林常常注重在设计中融入诗词歌赋的精神内涵,使得园林中的景物能够唤起游客的诗意情怀。
园林中的假山、假山水、古亭、古廊等元素常常与文学作品相结合,通过布置山水、安放石头等手法来展示文人雅士的情怀和追求。
这种诗意的设计,使得园林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中国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最典型的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常常以宏伟、壮观的建筑和大规模的山水景观为特点;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则注重自然性和雅致性,常常以小桥流水、假山玩水等布局为主;寺庙园林如灵隐寺、岳阳楼等,常常结合了宗教和文化元素,以静谧、神秘的氛围为特点。
总之,中国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追求。
中国园林艺术特点一、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中国园林艺术一直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它不仅注重自然景观的呈现,如山水、湖泊、河流等,而且注重人文元素的表现,如宫殿、庭院、亭台楼阁等。
在中国园林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的场景和意境。
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利用园内的湖泊,配合建筑和植物的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致。
二、古典与现代相结合中国园林艺术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并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古典与现代元素的巧妙融合,使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更加独特的魅力。
例如在北京颐和园中,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园林布局与现代化的水景设施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景观画面。
三、追求意境与情趣中国园林艺术强调意境和情趣的追求。
意境是指通过环境和景观的营造,使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抒发。
情趣则是指通过布置和装饰,创造一种有趣、愉悦的氛围,给人一种快乐和满足的感受。
中国园林中通常有一些隐喻和寓意,以及一些奇妙的亭台楼阁、奇石等,给人以意境和情趣。
例如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形态各异,寄托着人们对自然之奇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悟。
四、注重空间的错落有致中国园林艺术注重空间的安排和布局,追求错落有致的效果。
根据山水的分布和建筑物的位置,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构思,形成多个景区和景点,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变化。
这种错落有致的空间变化,使游人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体验不同的景观和意境,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例如在苏州园林中,每个园林景区都通过布局和构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
总之,中国园林艺术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追求意境与情趣,古典与现代相结合,注重空间的错落有致。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园林艺术独树一帜,成为世界上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
园林之美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与意义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这些古老而优雅的园林不仅令人陶醉于自然之美,更展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一、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渊源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先秦时期,园林就作为君主的居住场所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出现。
这些园林通过山水的运用,营造了富有禅意的景观,强调了与自然的融合。
在隋唐时期,中国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大型皇家园林如洛阳牡丹园和长安华清池成为了当时社交文化活动的中心。
园林设计注重对空间的布局和结构的协调,以及与建筑、雕塑等元素的完美结合。
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迎来了巅峰时期。
苏州园林以其小巧玲珑、富有诗意的设计而闻名,被誉为“园林之城”。
这些园林以水为中心,植被丰富,构建了独特的空间感和意境,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1.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融合中国园林艺术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相互融合。
通过山、水、建筑等元素的精心安排,园林打造出一幅自然而有序的画卷。
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背景,将人为的建筑与景观完美融合,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然之美。
2. 空间布局的和谐平衡中国园林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空间布局的和谐平衡。
园林设计师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划分空间,使整个园林在有限的场地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景观。
同时,通过摆放山石、树木和花草等元素,打造出变化万千的景致,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3. 意境的诗意与哲思中国园林艺术强调景观背后的意境与情趣。
园林通过布置亭台楼阁、廊桥流水等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诗意和浪漫的氛围。
同时,在园林中隐喻着哲理与人生道理,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观赏园林成为一种身心灵的享受,传递着美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
三、中国园林艺术的意义1.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内涵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观的追求与表达,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中国园林艺术强调自然与人的融合。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师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人文的温馨。
这种融合体现在园林的布局、建筑的选择和植被的安排上。
例如,园林中常常有水池、假山、亭台楼阁等人工建筑,它们与自然的湖泊、山峦、树木相互映衬,形成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画面。
其次,中国园林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
中国人认为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景观,更是一种意境的表达。
通过布局、造景和装饰等手法,园林艺术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
这种意境的营造常常通过隐喻、象征和比喻等手法来实现。
例如,园林中常常有假山,它们被设计成山水画中的山峦,使人们在其中仿佛置身于绘画之中,感受到山水之美。
此外,中国园林艺术强调空间的层次感和变化性。
中国园林常常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和不同尺度的空间划分来营造一种层次分明的效果。
这种层次感使人们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有不同的视觉和心理体验,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和深度。
同时,中国园林艺术也注重空间的变化性,即通过不同的季节、天气和时间的变化,使园林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和氛围,使人们在不同的时刻体验到不同的美。
最后,中国园林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园林中常常有文人雅士的诗词、书画和雕塑等艺术作品,它们与园林的自然景观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园林中的建筑、植被和水池等元素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例如,园林中常常有亭台楼阁,它们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园林中常常有竹子和松树等植被,它们象征着中国人对坚韧和长寿的向往。
中国园林艺术
——苏州园林
摘要: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
江南园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为著称,也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又以苏州为最多。
为此,苏州又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
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宦官、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
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关键词:苏州园林文化
正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很大的程度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
有疏郎开明,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水廊逶迤,极具江南水乡风味的拙政园;有厅堂轩豁,廊宇周绕,奇石争雄,被成为“吴中第一名园”的留圆;有雅素精巧,曲径通幽,庭园紧凑的“园中瑰宝”网师圆;有石狮林立,迷宫探幽,变化无穷的狮子林等等,正如童巂教授所言:“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它将有限的空间集文字、书画、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并把山光、水声、月色融入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苏州园林的布局
(一)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苏州园林往往面积不大,但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曲径通幽,庭院深深,江南园林常以大小空间的巧妙组合,互相对比,产生深曲折的艺术效果,且使主要空间显得更加开阔,正如留园的入口欲扬先抑的空间组合是佳例。
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易影;色彩上粉墙黛瓦栗柱,顺应自然;空间处理上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山水建筑参差起落,花草林木点缀成景,层次丰富,意境深远。
园林景物密易疏难,绮丽容易淡雅难,而拙政园的中部设计是“疏而不失旷,淡雅不流寒酸”,两者兼得,设计者别具匠心,实在难得。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
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
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二)叠山理水叠山置石艺术古人云“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叠石造山,小则置一二湖石,“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大则峰峦洞壑,绵延成脉,远观有势,近看有质,石无定形,山有定法。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
如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又有“留园三峰”——冠云、岫云、瑞云三峰,其中冠云峰相传为宋朝“花石纲”的遗物,玲珑剔透,没有人工斧凿痕迹,兼具瘦、漏、透、皱的特点,有“江南园林峰石之冠”的美誉。
理水“虽有人造,宛自天开”即模范山水。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山与水的关系是“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苏州园林中多以水池为中心,辅以细流,迂回曲折,并合自然,水光云影,相映成趣,而拙政园小飞虹以水为底,堪称佳构。
而园中的水池驳岸本来土石相错,如今无寸土可见,宛如满口金牙是败笔。
我国园林用水一静止为主,体现静以悟动的辨证观点,“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可见现代园林所强调的“亲水”是有渊源的,也正是体现了现代园林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是在设计上引进了西方的理念,以动态的水体,层次的变化为主,更加完善了现代空间的水景设计体系……
(三)花木植物园林中花木既能观赏又能组景,分隔空间,屋角蕉影、窗外修篁、池边垂柳、雨中睡莲、经霜丹风,雪中梅朵。
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等;且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留得残荷听雨声”、“夜雨打芭蕉”,树木的选用也有其规律:“庭园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
南方杉木栽植房前屋后,“门前杉径深,屋后杉色奇”。
利用桂花、玉兰交植来比喻金玉满堂等,真是别具匠心。
二、苏州园林的艺术内涵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
园林不仅是苏州的名片,而且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对于在苏州学习和生活的我们而言,了解苏州园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的基础思想——二分合一
苏州园林本来就将“城市”与“山林”合为一体,闹中取静,这也是古代文人以“出儒入道”来协调社会化与个性化冲突的处世方式的体现。
白居易诗“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即表达此意。
又如苏州园林的“石”文化,如云岗,在“凝重沉静中含蒸腾放逸之姿”,融会轻重,糅合动静。
而在理论上来说,江南园林的山水创作理论源自于文人山水画,而文人山水画又和山水诗一脉相承。
因此,天人合一、二分合一的思想要求园林设计中既要不失创造性想象,又要淡化人工穿凿痕迹。
比如拙政园中,仿画舫建筑香洲有其质而不肖其形,波形水廊成稳而不失变化,这些都是这一设计思想的典型例证。
(二)苏州园林的文化象征意义丰富
耦园的设计相辅相成,相对相望,处处让人联想到出沈秉成严永华伉俪枕波双隐的佳话;艺圃主人以心志高洁著称。
苏州园林中文化意义最绝的当属狮子林,其隐晦深奥亦非常人能识。
狮子林的迷宫假山非仅仅是嶙峋杂乱的怪石,而是在上中下三层结构中暗示了禅定的作用。
(三)苏州园林的三种特性
(1)整体性。
苏州的园林一般占地小,所以特别注重空间序列安排,充分利用空间虚实转化,创造忽明忽暗、忽高忽低、忽幽忽敞的对比,使游人在行进中不断感受现实与虚幻的交替,伴随着身体力行,从可望不可及到升堂入室,一步步引导而进入物我相融,游心太玄的两忘境界。
如拙政园远香堂在园内中心位置,为四面枯式建筑,从四周长窗可看出堂北月台临池、堂南假山花木、堂东绣绮亭、堂西倚玉轩及曲折的回廊。
(2)抽象性。
苏州园林强调介于现实和理想、局部与整体的一种转换过程,往往采用抽象的手法,即在写意和模仿自然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平衡。
并不强求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而是把自然景物中最能引导思想情感的要素提取出来,经过抽象以象征性的题材和洗练的手法反映俯仰自得,有限中见无限的意境。
使观赏的人既感到自然,又发人深思。
如远香堂“远香”一词出自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之句,喻君子之志,如莲出淤泥而不染。
(3)运动性。
所谓“生死不已,行健不息”,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园林中意境的产生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运动过程。
具体说来,园林中的动就是强调游园行进中步移景异,对同一景物,在运动中也能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景象,从而达到有限中获得无限的境界。
如耦园吾爱亭,位于东南假山上,亭旁假山由黄石构成,小桥横池而建,曲曲弯弯,可达“步移景异”的功效。
总结: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它是文化和美学的
完美结合;苏州古典园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苏州园林》(叶圣陶)
《庭院深处-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作者:居阅时)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奥秘》(余树勋著)
《中国园林艺术》(堆里尧主编)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周红卫2002 第3期)。